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郭桂义: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清洁生产 (学术论文)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9/8/13
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清洁生产
 
郭桂义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河南省高校信阳毛尖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464000)
 
摘要:论述了清洁生产与茶叶清洁生产的概念;分析了茶叶的污染来源及茶叶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提出了实现茶叶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与途径:加强管理,建立茶叶清洁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体系;优化茶园生态环境;科学合理施用肥料;茶园病虫害实行综合治理,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减少茶叶加工中的污染;与无公害茶叶生产相结合, 实现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茶业;清洁生产;措施;可持续发展
 
 
1  清洁生产与茶叶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联合国环境规划暑于1989年正式提出的:“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1]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1994年)也对清洁生产做出了定义:”清洁生产是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2]

  2002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

  根据清洁生产的定义,茶叶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茶叶生产过程和清洁的茶叶产品。在茶叶生产过程中,  尽量减少废弃物在终端的堆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清洁的茶叶产品是指茶叶中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农药、重金属及微生物等,或者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对公众身体健康没有危害。

  目前,清洁生产不仅作为一种生产手段,而且作为一种观念,已逐渐被工业界所接受,但在农业生产领域都一直未被重视。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化学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投入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已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清洁生产的技术和观念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茶叶是我国传统饮料,也是我国南方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特别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崇尚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食品。茶叶生产必须推行清洁生产,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茶叶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2  茶叶的污染来源及茶叶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茶叶生产过程中,茶叶一方面受到来自茶叶生产系统外的污染;同时另一方面茶叶生产活动自身也对茶叶和环境造成污染。

2.1 茶叶的外来污染

  茶叶的外来污染主要来自工厂、矿山、交通排弃的废气、废水、废渣(合称“三废”)和大量诸如塑料、洗涤剂等许多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污染源中含有许多有害、有毒物质,如工矿、交通排放的烟雾和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氟化物、烃类、醛类、碳氢化合物等,烟尘中含有镉、铬、汞等有毒重金属微粒,汽车尾气中含有铅化物四乙基铅,这些都是对动植物具有很大伤害力的有害物质,会使人畜发病,甚至引起癌变。大量有毒物质随着气流飘移、下沉,并通过降雨,污染广大农区空间、水体和土壤,茶园不断受到污染,茶叶也受到污染。[3]据石元值等[4]研究,公路边茶园土壤及茶叶中的铅含量较高,汽车尾气对茶园土壤和茶叶中的铅含量有较大影响。

  另外,茶园以外其它农田、果园、林地施用农药也会通过空气飘移等造成茶叶污染[5]。

2.2 茶叶生产活动自身对环境和茶叶的污染

2.2.1 化肥的使用与环境问题 
 
  化肥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茶叶单产。但施入茶园的化肥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因此,施用过量或 施用不当,会对土壤、水体、大气、茶叶及人类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土壤环境恶化、土壤板结、土壤微生物受到抑制。氮肥大量的单一施用,使土壤和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增加,进而使亚硝酸盐被植物吸收,损及人畜健康。氮磷的流失,引起水域富营养化,藻类疯长,水体缺氧,恶化水域生态。磷肥夹带砷、镉、铬、汞、铅、镍等重金属和氟离子,污染土壤,亦会增加植物对有毒物质的吸收和污染残留。工矿垃圾土杂肥的任意施用,更会引起有毒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3]。

2.2.2 农药对环境和茶叶的污染 
 
  自农药问世以来,由于它见效快,防治效果好,防治面广,保证了作物丰产、增产,减轻了劳动强度,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其产量和品种也不断增加。农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对茶叶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药已成为茶园农事活动中带来的主要污染原。茶园农药施用,部分随气流飘移散去污染大气,一部分附着在茶树上或为之吸收,一部分则沉落地面引起土壤污染。茶园上下的农药积累,特别是一些半衰期长、消解缓慢的农药品种,终将影响茶叶品质和茶园生物群落的组成,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加,天敌被大量杀伤,茶叶的农药残留量增加,造成整个茶园生态系统的恶化,损害人体健康,影响茶叶的销售。同时土壤中的农药,也进一步污染水体,破坏生态环境[3]。

2.2.3 茶叶加工贮藏过程的污染

  现在茶叶加工厂一般都临近茶园,其本身也是一个污染点源。燃烧产生大量烟气,造成茶叶和大气污染;并且大部分以柴为燃料也造成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不利于生态平衡。茶叶加工机具及包装材料也可能造成茶叶的污染,一些包装材料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 ,目前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是世界上茶叶出口国中超标率最高的国家之一[5];茶叶中铅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少部分茶叶铅含量超过国家茶叶卫生标准[5],影响人类健康及茶叶的出口和销售。

3  实现茶叶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3.1 加强管理,建立茶叶清洁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体系

  茶叶清洁生产是茶叶生产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应贯穿于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和培训,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茶叶生产人员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对经济技术上可行的茶叶清洁生产技术加以大力推广。同时,也要注意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在茶叶清洁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

3.2 优化茶园生态环境

  茶叶清洁生产必须有一个良性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自我 净化能力,从各个方面减少茶园的污染。

  首先乡镇企业诸多类形的工厂,特别是砖瓦窑厂、磷肥厂等,“三废”排放污染性较大,厂址应尽量选在距离茶园较远,茶季季风下风向的高燥地岗上,以利烟雾、废气随风吹散,必要时在茶季应暂停燃烧排放。工厂的烟囱应尽量竖高,防止烟尘低空弥漫滞留,从而有效地减少对附近茶园的大气污染。公路两旁种植适当的树木绿化,可以减轻汽车尾气和灰尘对茶叶的污染[4]。

  建立立体复合生态茶园,茶园种树,实行茶林(果)结合,既可克服茶树单一化连片种植的弊端,又是优化茶园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既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茶叶品质,又增加茶园生态多样性,增强茶园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6],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污染。

3.3 科学合理使用肥料

  科学施肥,推广配方施肥。如通过测土施肥、计算机推荐施肥等计量施肥方法,根据茶园的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值,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等。改单一偏施为复合配方施肥,以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避免盲目施肥,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改良土壤结构,活跃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生态活力。大力发展和施用微生物肥料,以减少对化肥的需用量。目前我国已开发出根瘤菌肥、磷细菌肥、钾细菌肥、固氮菌肥和复合菌肥[1]以及茶园专用生物活性肥、多效有机菌肥等,这些肥料具有无污染、提高茶叶品质、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应大力推广施用。

3.4 茶园病虫害实行综合治理

  茶园病虫害实行综合治理(Intergrated  Pest  Managent),在防治策略上,以保持生态系的平衡为目标,将有害生物用生态调控的方法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而不是消灭有害生物种群;在防治措施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各种生物防治措施为核心,同时发挥物理防治的优势,适量运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以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

3.4.1 农业防治 
 
  即利用各项栽培管理措施控制病虫害,选育和应用抗病虫的茶树品种,合理修剪,及时分批采茶,合理耕作,勤锄杂草,疏枝清园,增施有机肥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4.2 生物防治 
 
  即利用病虫天敌或其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具有对人畜无毒、不杀伤天敌、不污染茶叶和环境,有扩散作用和长期效果等特点,是茶叶清洁生产病虫害防治的首要措施。主要措施有保护茶园天敌;以虫治虫,即人为利用捕食、寄生性天敌昆虫或益螨防治害虫;病源微生物治虫。

  病源微生物治虫,病源微生物容量大量繁殖和加工制成生物农药,对害虫天敌影响小,具有可持续控制作用等优点。包括病毒治虫、真菌治虫、细菌治虫。目前已有茶尺病毒制剂和茶毛虫病毒制剂等产品防治茶尺蠖、茶毛虫[7]。白僵菌制剂防治茶毛虫、尺蠖类、卷叶蛾类、象甲类效果在85%以上;韦伯虫座孢菌制剂防治黑刺粉虱效果达85%以上[7]。苏芸金杆菌制剂(Bt)对茶毛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对茶尺蠖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达70%左右[7]。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推广生物农药的应用。

3.4.3 积极开展物理防治
 
  包括人工捕杀、灯光诱杀和色板诱杀等。

3.4.4 适量运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 
 
  运用植物源农药苦参碱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等效果良好;鱼藤酮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叶蝉类具有较好的效果。秋季采茶结束后施用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可以防治茶树各种叶病、茎病、蚧类、粉虱类、螨类,对翌年的发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喷施波尔多液对茶树的叶病和茎病也均有良好的效果。

3.5 减少茶叶加工中的污染

  茶叶加工厂一般都临近茶园,为了避免和减少烟尘对茶园、进厂鲜叶和成茶的污染,厂房应该选建在茶季季风下风向的高燥地段,使烟尘随风吹散,防止在低空滞留弥漫。同时烟囱也必须高耸 ,使燃烧产生的烟雾向高空排放。烧火间与茶叶加工间应严密隔离,防止烟尘向加工车间流串污染。茶叶加工厂院落及周围宜加强美化,种植林木花草以净化空气。

  茶叶加工过程中,更应保持车间清洁卫生,防止一切污染物的进入。茶叶作为天然饮料,要保持自然纯真,切不可在加工中掺加任何添加剂,以免弄巧成拙而造成污染。包装贮藏器材,同样应防止污染,有关机具、贮器的重金属材料、合金材料,常含有镉、铅、铬等成分,对茶叶可能造成污染。值得注意研究。加工花茶用的鲜花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避免造成茶叶污染。部分名茶加工用油也要注意卫生,避免造成茶叶污染。

3.6 与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叶生产相结合

  最近农业部组织实施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制订颁布了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茶叶  NY5017-2001(2004年进行了修订<无公害食品  茶叶  NY5244-2004>)》和《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NY/T5018-2001》。推广茶叶清洁生产要与无公害茶叶生产相结合,建立“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等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开发生产无公害茶叶,不仅对保证茶叶卫生安全、维护人类自身健康有利,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国际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4  结语

  清洁生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预防污染为主,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不仅是一项综合预防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更是一种新的观念,是人类新的文明观。茶叶生产必须不断研究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才能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玲.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 2001,(2):38-42.

[2] 孙东升.论清洁生产与我国畜牧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1,(2):43-46.

[3] 张汉鹄,韩宝瑜.茶园污染与无公害茶叶生产[J].中国茶叶,1998,20(2):4-5

[4] 石元值,马立峰,韩文炎,等.汽车尾气对茶园土壤和茶叶中铅、铜、镉元素含量的影响[J].茶叶,2001,27  (4):  21-24

[5] 陈宗懋.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茶业通报,2001,23(1):7-10

[6] 田永辉, 梁远发, 王国华, 等.人工生态茶园效应研究[J].茶叶科学,2001,21(2):170-174

[7] 史洪中.茶树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信阳农专学报.1999,9(3):46-49
 
 
(资料来源:中国名茶网.公司 http://www.zgmcw.cn/
 
收稿日期:2009年8月12日
作者通联:
通讯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农专路1号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邮政编码:464000
电  话:0376-6687681,1356975……
电子信箱:
ggy6363@yahoo.com.cnggy1963@sina.com
 
 
输入关键词“郭桂义”,中国名茶网站内搜索结果
 
(网站首页与各一级栏目目录页面,均设有“站内搜索”,使用站内搜索,您可很快查找到所需资料。)
 
 
 
ID 新闻标题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655  郭桂义: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清洁生产 (学术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9-8-13
2649  郭桂义、罗娜:信阳毛尖茶艺 中国名茶网 2009-8-12
2645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郭桂义教授 中国名茶网 2009-8-10
 
关键字郭桂义,共为您找到3条新闻
 
 
输入关键词“论文”,中国名茶网站内搜索结果
 
 
ID 新闻标题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656  袁小月:练好企业内功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学术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9-8-13
2655  郭桂义: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清洁生产 (学术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9-8-13
2606  中国名茶网网友柳田推荐的一篇学术论文:《论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中国名茶网 2009-8-4
2543  质疑《秦茶始祖文化论坛学术论文征集通知》 中国名茶网 2009-7-19
2510  杨元峻:加快镇沅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初探(学术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9-7-7
2491  加快镇沅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初探(学术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9-6-25
2164  浅论炎帝传说 (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9-3-11
2027  雷建生先生关于湖南夹山“茶禅文化”的两篇学术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9-1-28
2026  弘扬茶禅文化 打造强势品牌 加快产业发展(论文节选) 中国名茶网 2009-1-28
1838  吴永祥:茶脉(论文,有删减) 中国名茶网 2008-11-16
1836  张观怀:茶祖神农与五千年茶文化(论文,有删减) 中国名茶网 2008-11-16
1834  彭高:临湘茶叶史话(论文,有删减) 中国名茶网 2008-11-16
1833  周新发:茶祖与炎陵(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8-11-16
1832  周应春:茶 茶祖 茶祖文化(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8-11-16
1831  彭毅华 、赵丈田 、陈奇志 :龙窖山茶与茶祖文化(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8-11-16
1830  崔锡焕:国际上对茶祖神农的理解(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8-11-16
1829  文建虎:中华茶文化的由来及兴起(论文。有删减) 中国名茶网 2008-11-16
1828  何培金、陈奇志、谢大海、卢明德、赵田初、周正林:茶祖精神与临湘茶人(论文,有删减) 中国名茶网 2008-11-16
1806  2008年岳阳科技论坛录用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论文9篇 中国名茶网 2008-11-14
1792  《茶祖文化论》论文集后记 中国名茶网 2008-11-8
1791  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茶祖文化论》序言 中国名茶网 2008-11-8
1788  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茶祖文化论》图书封面照片与目录 中国名茶网 2008-11-5
1777  陈奇志:“炎黄精神与和谐文化”炎黄文化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简介 中国名茶网 2008-10-20
1776  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学术论文摘要(岳阳市茶叶协会集体投稿部分共12篇) 中国名茶网 2008-10-20
1612  龙窖山瑶族与龙窖山茶(2002年度学术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8-7-25
1595  岳阳茶文化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2003年度学术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8-7-5
1430  覆盖和间种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论文摘要) 中国名茶网 2008-5-13
1418  2008中国绿茶(古丈)高峰论坛论文标题、作者与提纲(摘要) 中国名茶网 2008-5-7
1399  世界绿茶金三角---武陵山茶区(学术论文) 中国名茶网 2008-5-2
1397  2008中国绿茶(古丈)高峰论坛论文集目录 中国名茶网 2008-5-1
1354  有关中国武陵山区的学术论文索引 中国名茶网 2008-4-20
1346  开拓创新做大做强赫山茶业(论文摘要) www.z 2008-4-12
1316  2007年度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论文摘要 http: 2008-4-1
1217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中国名茶网网友刘辉倪对《湖南日报》《寻找撬动产业的支点》一文的点评 中国名茶网 2008-2-20
1050  岳阳市茶叶协会论文与著作多 中国名茶网 2007-12-27
1023  论临湘茶业的核心竞争力(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中国名茶网 2007-12-8
1022  提升湘茶核心竞争力 加速建设现代茶产业(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中国名茶网 2007-12-8
1020  论茶叶企业核心竞争力(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中国名茶网 2007-12-6
1019  茶叶包装改进与市场竞争力(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中国名茶网 2007-12-6
1018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华容县胜峰茶业有限公司的实践(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中国名茶网 2007-12-6
1017  加快岳阳茶业的协调发展(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中国名茶网 2007-12-6
1016  临湘市黑茶的现状优势及建议(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中国名茶网 2007-12-6
1015  技术创新提升洞庭春茶的竞争力 (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中国名茶网 2007-12-6
1010  临湘黑茶的演变(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中国名茶网 2007-12-1
1009  湖南省茶叶学会 益阳市人民政府编《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目录及作者地域分布简析 中国名茶网 2007-11-30
937  试论临湘茶业(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岳阳市茶叶 2007-10-27
645  湖南省茶叶产业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岳阳专辑)目录 岳阳市茶叶 2007-6-17
146  把茶叶生产作为重大实事来抓(附论文全文) 中国名茶网 2007-1-8
142  对发展岳阳茶叶生产的建议(论文摘要) 中国名茶网 2007-1-8
141  对解决茶叶滞销问题的探讨(论文摘要) 中国名茶网 2007-1-8
140  岳阳地区茶叶生产区划报告(论文摘要) http: 2007-1-8
 
关键字论文,共为您找到51条新闻
 
 
 
 

中国名茶网法律顾问声明
 
         中国名茶网《论文》专栏发表的论文,其他媒体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网友撰写论文如需引用作者原文或观点,请注明出处(中国名茶网.公司 http://www.zgmcw.cn/)和作者姓名。欢迎广大网友投稿!中国名茶网专家组已对本论文的科学性、时效性、语法逻辑作了初审,但对原创性、真实性、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学术水平,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本网不作任何投资、贸易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违法,请网友或原作者随时与本网联系,我们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其内容或更换原作者姓名!本网站为中国茶业公益性网站,不收版面费,也无力支付稿酬,若单位或作者不同意刊载本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