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网网友稿件选登】
加快镇沅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初探
杨元峻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 .镇沅. 666500 )
摘 要:世纪之交,如何推进镇沅茶叶产业发展,逐步走向茶叶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更是富民一方的产业。为此,本文根据普洱茶的发展阶段,科学普洱数字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结合镇沅现状、存在的问题,对镇沅茶叶产业化发展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茶叶; 产业化发展; 建议
1 镇沅茶叶产业化的现状
镇沅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隶属于普洱市,位于东经100°21` 至101°31` ,北纬23°34` 至34°22` 之间,总面积4136.81平方公里。总人口20.4万人,全县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8%。县城驻地恩乐镇距省会昆明398公里,距普洱市189公里。辖四个镇五个乡,109个村民委员会和两个城镇居民委员会,其中,有四个镇五个乡,103个村、居民委员会,12523户50092人种植茶叶,专业涉茶人数1600人。
1.1茶园种植方面
2008年末,全县茶叶总面积404882亩,其中:现代茶园面积73488亩(投产面积36858亩),古茶树群落面积268544亩(野生古茶237714亩、栽培型古茶30830亩),茶树林面积62850亩;茶叶产量1306吨,产值6088.8万元。
1.2茶叶加工方面
全县有茶叶专业生产加工户49户,年生产加工茶叶能力7万余吨。其中,具有法人资格的茶叶企业17户,普洱茶生产加工户11户,绿茶精制加工户6户,绿茶和普洱茶两者均加工的有5户。目前,已有1家企业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证书,7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
1.3茶叶销售
主要销往国内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城市,国外韩国、印度等。
1.4知名品牌
镇沅县茶叶生产经过三个阶段发展,通过多年的努力,创建和打造了两个茶叶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五一茶"品牌;其次是曾获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的"马邓茶"品牌,这两个品牌驰名省内外,获得过食品博览会金奖。
2 镇沅茶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镇沅茶叶产业化发展有着生态、品质、资源、历史、文化、交通、区位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如能得到充分发挥,将极大地推动镇沅茶叶产业化发展。
2.1环境优势
镇沅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分属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三种气候类型,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7%,海拔高差在774米至3137.6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8.5°C。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湿润,四季如春。有2700年树龄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王和万亩野生茶树王群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7%,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有着丰富的热区开发资源。茶园主要集中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的高海拔亚热带山区,茶树生长周期长,茶叶内含有机物质丰富。再加上无量山、哀牢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水源清洁,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度适宜,湿度大,云雾多,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远离污染源,自然条件极其优越,是生产无公害、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理想环境。
2.2品质优势
“高山云雾出好茶”,镇沅茶区主要集中在云雾缭绕,无任何污染的高山上,茶叶生长周期长,内含物质丰富,以香高味爽著称。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邓茶就获得过云南八大名茶之一的殊荣。以土壤气候因子形成的“马邓茶”条型紧凑,金毫显露,银毫相间,汤色明亮,滋味醇厚,回味持久,无茶垢的茶叶品质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五一茶生产基地云雾弥漫,森林茂密,流水潺潺,林茶相依,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五一生态茶的优良品质,汤色翠绿,香高叶醇,回味甘甜,茶碱不腻的品质特点。公司自投放市场以来,长期保持质量稳定,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一直供不应求,曾先后荣获“国际名茶金奖”、“云南省名优产品奖”和连续三届“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等殊荣,并于2003年被中国绿色仪器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经过多年的努力,镇沅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及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实现了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生产方法的有机结合,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五一、马邓”等名优特色品牌,为镇沅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资源优势
镇沅是2700年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是茶树起源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具有发展茶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习惯。镇沅的茶叶生产发展,可追逆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生活在镇沅境内的众多民族,在生产发展中逐步了解了消炎解渴,治病强身的功能,采摘野生茶加工食用,采摘茶果到家旁种植训化,茶叶逐步行成一种生产生活。“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所指的川河两岸的哀牢山、无量山,在唐以前就是今苦聪人(拉祜族)、哈尼、彝等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最古老野生古茶树、连片野生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集中分布的川河流域两岸山区,是最早茶叶开发、利用地区之一。
2.4民族茶文化底蕴丰富
镇沅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哀牢山和无量山中,被外界称为山林民族或山地民族,是以林结缘,依林为生的土著民族,以茶相依、以茶结缘,创造了原生茶文化,在哀牢山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关于茶的传说,蕴藏着丰富的哀牢山茶文化。如:彝族喜欢饮用盐巴茶,哈尼族劳动、待客用火罐茶、土锅茶,拉祜族劳动时喜欢饮大锅茶、在家喜欢饮烤茶,傣族待客用竹简茶等饮茶习惯;另外,苦聪人还以茶祭祀,拜大茶树,相信人与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有亲缘关系的信仰观和物崇拜。
3 镇沅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困难
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环境、法制建设、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镇沅的茶叶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
3.1规模化种植程度低
2008年末,全县现代茶园种植面积73488亩,投产面积36858亩,分布全县四镇五乡,零星分散,缺乏有效的管理,采摘加工难度大,造成茶园产量低,且规模都较小,没有形成规模化连片种植,建立专业合作社难度大。
3.2管理方式粗放
镇沅茶园零星分散,产量低,茶园退化严重;新植茶园管理粗放,良种覆盖率低,生产缺乏后劲,资源利用率低。全县每亩平均单产不到35公斤,为云南省单产42公斤的83%,低于全国51.02公斤和世界76.67公斤的单产水平。镇沅茶园管理组织化程度不高,仍然属于原始、粗放、落后的管理方式。大部分茶园茶树严重老化、退化,茶树有种无收,投资回报率低。而部分茶园因疏于管理,已经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的状态,较为严重的地方,农户已将茶园变为耕地。只建不管、只采不剪、少采不养的粗放管理,是造成镇沅茶叶产量不高、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3.3企业规模小
镇沅企业与茶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的状态,没有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龙头加工企业,难以起到龙头的带动作用,与农户也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交易过程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县内50%的茶农只能将自己初加工后的茶叶直接拿到市场上去卖,自产自销,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茶农的收入不稳定,影响规模化生产。
3.4缺少大品牌
镇沅茶叶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茶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且品牌意识淡薄,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五一茶、马邓茶等传统名优品牌的开发,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品牌优势。好而不大,特而不优,优而不精,缺少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难以实现由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
4 镇沅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进程,除了必须做好公司化运作、市场化运营、资金扶持、科技投入,和规模化连片种植、推广优质茶树良种、提高产量和品质、提升加工附加值外,专业合作社也是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其在茶农与公司、茶农与市场之间的对接作用,让合作经济组织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为带动农民的增收添加助力,为镇沅农民走上致富路服务,使镇沅的茶产业得到健康发展。
4.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成立茶叶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县茶办、计划、财政、金融、扶贫、水利水电、茶区乡镇领导等部门领导组成。茶区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领导挂点督办制度,责任到人,把茶叶产业实绩列入目标管理考核项目;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组织领导作用。县茶办主要做好产业化发展规划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新品种苗木调供、试验、示范、推广,茶区乡镇负责基地的宣传发动工作、协调规划租赁、落实经营体制、组织实施好项目的各项工作。
4.2加强基地建设
茶叶基地是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也是龙头企业的依托。在基地发展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进行规划。重点强调按有机茶的要求进行规模化连片种植,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一是可将我县野生茶树王之乡的情况、茶叶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等情况上网,重点向省外,国外招商,引入资金、技术来发展茶叶基地,并通过他们带来加工技术和销售市场。二是请省茶科所等科研单位,参与我县的茶叶基地建设,帮助公司建立茶叶技术开发中心,让最新的茶叶科技成果在我县得到及时推广应用。三是在产茶乡镇的中、小学开设茶叶生产技术课,培养茶叶专业实用技术人才。四是利用好国土垦复、退耕还林以及县上的扶持政策,吸引业主建基地,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专业户、专业村,形成规模化的茶叶商品基地。
4.3培植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一要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加大力度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设备,创新生产技术,改造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提升茶叶的生产加工水平。二要加快推进行业整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潜力、上档次、市场竞争力强的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让实力强、管理优的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企业改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使其尽快做强做大,增强产业带动作用。坚决取缔加工条件较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造成资源浪费的初制所、加工厂。尽快改变镇沅县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遏制茶叶初制所泛滥、无序竞争、抢夺原料、竞相压价(提价)势头,提高镇沅县产业发展水平。三进一步鼓励茶叶加工企业或加工大户参与基地建设,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茶叶企业成为开拓市场、带动基地、联结茶农的“龙头”组织。四要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好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茶叶原产地保护及商标的申报认证,加强对企业茶产品、品牌宣传,使企业产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4.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是影响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茶叶未真正进入市场的现状,应认真研究、分析国内外茶叶的消费需求,大力去开拓市场,为龙头企业和茶农进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条件。一是进行市场合理定位,有针对性地去开拓市场。特别是在技术培训、种苗供应、信息服务、市场建设等环节上,服务的能力还比较弱。可依托著名的茶叶经销商,在国内绿茶消费的大、中城市,建立市场网络;有机绿茶,主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积极去开拓国际市场。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市场。主动与国内著名的绿茶加工企业联系,吸引他们来我县办茶叶加工企业,利用他们的市场,拓展我们的茶叶销路。三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采取委托经销、专业代销、培养推销员等形式,支持并鼓励茶叶协会、茶叶经纪人参与茶叶经营,发挥他们开拓市场的作用。四是运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如茶道文艺表演、茶艺术展览、茶理论研讨、广播电视等形式,开展强大的宣传攻势,以此扩大五一茶、马邓茶的市场份额。
4.5加大扶持力度
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农业财政资金整合,积极争取国家、省、州的资金支持,加大对茶叶良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力度,加强原料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名优茶、无公害茶、有机茶产品研发的扶持。二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茶产业。吸引国内外企业、资金到镇沅建基地、兴龙头,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要强化政策引导。出台有利于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茶叶产品出口,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4.6严把产品质量关
产品质量是茶产业的立业之本。国家质检总局明确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对包括茶叶在内的13类食品实施食品安全准入制度,2008年6月17日,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又联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GB/T22111-2008),并于2008年12月1日起实施。因此,加强规范茶叶从基地到茶杯每一个环节的卫生质量,以无公害化生产为目标,严格茶叶市场准入和实施《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是镇沅茶叶产业发展中一项重点工作。具体做法:一是要大力提升茶叶初制所生产水平;二是要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技术改造;三是要出重拳、下猛药,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4.7建立专业合作社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机械化加工之间的矛盾,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资源利用的欠充分,茶叶价格的波动与茶农增收的局限性,是茶产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我县茶产业发展的基本矛盾。怎样解决好这个矛盾?从目前情况来看,就是要广泛发展农民志愿参与的茶产业专业合作社。无论是从国际国内来看,还是从当前的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做法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因为在这一对矛盾中,龙头企业拥有经济和市场的优势,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龙头企业组织茶农成立专业合作社,能够把分散的茶叶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能够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带动起来,逐步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面发展。
4.8挖掘茶文化,开发茶旅游
通过对古茶树保护、茶马古道、茶文化发展,与建设九甲千家寨旅游景区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大力打造以无量山五一茶,哀牢山马邓茶为主体的旅游产品,把县内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群落,特别是2700年为代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重点保护,以现代生态茶园作为旅游观光地,注重茶叶“观、闻、采、制、品、购”消费方式的引导,建设集“旅游、参观、购物”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高镇沅茶知名度,促进茶叶消费和茶叶贸易。
【参考文献】
[1]沈培平:《科学普洱元年-普洱茶科学研究成果及产业化初探》,《普洱》杂志2008年12月(第八期);
[2]丁富涛:《对加快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思考》,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专栏;
[3]肖晓鹏:《对加快云南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社会主义论坛2007.7;
[4]田国学:《镇沅茶叶发展简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编,第三辑。
(我网是公益性网站,欢迎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