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弘扬茶禅文化 打造强势品牌 加快产业发展(论文节选)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9/1/28

弘扬茶禅文化 打造强势品牌 加快产业发展

龚仕斌  马进福


(湖南省石门县茶叶产业协会•石门•415300)

【温馨提示】引用请注明出处:龚仕斌 ,马进福. 弘扬茶禅文化 打造强势品牌 加快产业发展 .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 2008年11月:137-142(资料来源:中国名茶网.公司 http://www.zgmcw.cn/

  石门县位于湘鄂边陲,北托湖南屋脊——海拔2098.8米的壶瓶山主峰,南拥茶道源头——千年古刹夹山寺。县境内160余座千米以上高山相连,和湘西、鄂西群山相依,国土面积3973平方公里,人口70万,土家族聚居占56%,古称“蛮夷”之地。石门在汉代属武陵郡,西晋时属天门郡澧阳县,自南朝陈代改天门郡为石门郡,而后改石门县,迄今1700多年。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厚重深远,《茶录》记述宋朝时夹山一带所产牛抵茶为朝庭贡品,源于夹山寺的“茶禅一味”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日本茶道起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茶祖神农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石门茶禅文化是茶祖神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明确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是炎帝神农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开掘了茶叶利用和茶文化之源,是中国农耕文化也是茶文化当之无愧的始祖。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佳茗浓香的长期侵润中,形成了独成一景、底蕴深厚的中国茶文化。发乎神农,兴于唐宋、盛于现代,远誉全球的茶文化是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文化瑰宝,在奥运开幕式上,以“茶”、“和”来表现中国文化和思想,说明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茶和茶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既扩大了中国茶叶的影响,也促进了民族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在唐朝时形成、起源于石门夹山寺的“茶禅一味”,开启了中日茶禅文化祖庭、茶文化交流的先河。石门夹山茶禅文化与茶祖文化、湖湘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不仅仅是石门的地方茶文化,也是茶祖神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这是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的题词。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题写“茶禅一味”墨宝给夹山寺,显示了对石门夹山茶禅文化之源的推崇。夹山寺距石门县城东南12公里,古称灵泉禅院,在唐朝享有盛名,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下旨修茸,故有“三朝御修”之说,为澧水流域佛教中心。佛教自隋朝由印度传入中国就与茶结缘,在唐、宋时期更是兴盛。在唐朝与陆羽几为同一时代的石门夹山寺中,主持高僧善会祖师于唐咸通十一年(870)首倡“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茶禅境地”。宋时圆悟克勤著书《碧岩录》誉为“宗门第一书”,其手书“茶禅一味”为认可证书,流传日本现珍藏于奈良大德寺。1992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在常德召开之时,日本茶文化界友人说“石门夹山寺是‘茶禅一味’的发祥地”,日本茶道专家多田侑史等多次率团来夹山寺寻根祭祖,多田侑史曾掬起一捧碧岩泉水一饮而尽后,情不自禁地说:“今生可以瞑目也!”。2003年以来,中国茶叶学会、石门县人民政府多次举办“石门夹山茶文化研讨会”,国内外茶界、佛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经过充分论证,一致确认“茶禅一味”起源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石门是中国“茶禅之乡”,是日本茶道源头,也是中国茶文化、茶祖神农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2茶禅文化是打造石门茶叶品牌的有效载体


2.1“茶禅一味”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茶和茶事中的渗透和发展,承载着深厚的思想,积淀着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茶文化既高雅也大众化,既理想化也现实化。“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就是说百姓众生、文人雅士等都与茶息息相关,与生活紧紧相连。茶和茶文化与大雅、大俗联结人们的精神与物质世界,成为人类精神文化、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禅一味”最直观的是茶佛结合,达到彼此相融一体的境界,具有佛禅哲理和文化、哲学内涵,深刻地表达了一个时期茶文化与所处社会、时代的关系。“茶禅一味”在唐宋时期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佛家、僧人“静、善、礼、和” ,“静”是要求僧众身安心静少欲,是座禅修行的基本要求;“善”是体现佛家人心向善、立地成佛、积德求善,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前提和传统文化的立足点;“礼”是把茶列为敬佛尊祖、客来敬茶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是和诚相处,追求人与社会中和、和谐的境界。这和陆羽《茶经》中提出的最宜“精行俭德”是基本相似的,也是最早倡行的茶德和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和日本倡行的茶道“和、敬、清、寂”相通。而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1990年提出的中国茶德“廉、美、和、敬”是与时俱进和现代社会茶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核心和内涵。茶叶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物质文化产品功能,丰富、深厚的茶禅文化内涵是打造石门茶品牌最有效的载体。


2.2“茶禅一味”深远的文化影响


  佛教自隋传至中国,可谓之中国文化方面第一次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开放,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渗透结合,佛茶结缘,在隋、唐达到鼎盛,并从此促成佛、茶走出上流社会,走向广大民众,使茶和茶文化也大众化。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形成的“茶禅一味”给人们启示,其“味”有哲理之味、生活之味、禅佛之味乃至人生之味,具有深远的精神、文化影响。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功能,茶与儒、佛、道诸家思想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领域,对茶文化形成了深远影响。自唐宋时起,中国的对外传播(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是通过茶文化交流,其中佛茶相伴的“茶禅”文化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时代最久远。因此,中日茶道源头“夹山寺”、茶禅文化之魂“茶禅一味”是石门茶文化、茶祖神农文化最宝贵财富,在国内和国际形成了茶文化特殊的地位,对打造石门茶品牌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3茶禅文化与石门茶产业发展的关系


3.1悠久的茶禅文化与生产历史


  石门茶叶生产在唐、宋时期即茶禅文化兴盛之时,得到了促进和发展,夹山一带所产牛抵茶因品质上乘,加工工艺先进而被列为朝延贡品,从宋时一直传承到元、明、清各朝。清中后期,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达到鼎盛,其出口红茶占据主导地位时,在湖南屋脊——壶瓶山下的千年古镇,由广东茶商卢次伦创办的“泰和合”茶号所产宜红成为与祁红、滇红并驾齐驱的红茶名品,茶号曾有分号、子庄数十个,跨越湘鄂二省数县,雇员近万名,转运茶叶的骡马近千匹,运茶船只百余艘,高峰时,年出口红茶达45万公斤,仰其生息的茶农达数万。当年茶号曾铺设壶瓶山到津市、至鹤峰、连通五峰渔洋关等地的青石板茶马道路达500公里,兴建义渡、义学等几十座。卢次伦曾赋诗自云“云蒸霞蔚催吟筹,七碗生风兴自悠,海国统芳千古事,人生到此复何求”。由此可见,石门山区宜茶且历史悠久,传统的植茶、饮茶和浓郁的茶文化习俗,影响和促进了石门茶产业发展。


3.2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和茶业发展环境


  石门茶产业发展环境、基础良好,具体表现一是有最佳的生态环境,环壶瓶山区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被联合国确认为生态保护最佳、生物物种多样性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2%;二是地理、土壤、气候最宜茶生长,地处北纬30度和武陵山区,是茶叶界公认的二个金三角区域之一,其土壤深厚肥沃呈微酸性,气候温暖湿润,近于茶树原生态环境,林茶相间、云山雾海、空气特别洁净,土壤、水质等环境具备有机茶生产的最佳条件;三是良好的基础,现有茶园面积7000公顷,拥有茶厂220多家,具备生产红、绿、乌龙茶等多茶类生产能力和先进的工艺、技术、机械设备;四是茶文化气息浓厚,全县30多家茶馆、茶楼遍布茶乡,拥有研究“茶禅一味”文化的爱好者20多人,不断挖掘、弘扬茶禅文化;五是技术人才优势,全县茶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术人才300多人,其中获得高、中级职称的农艺、茶艺、评茶、制茶专家近百人。
  文化兴、品牌兴、产业兴。从2003年起石门县举办第一届茶禅文化、茶品牌宣传以来,连续6年的茶禅文化活动促进了石门茶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时全县茶园不足4000公顷,年产茶3000吨,产值5000万元,在省内的规模、效益处于中等行列。到2007年,茶面积达7000公顷,年产茶7500吨,产值1.5亿元。全县茶园和茶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其中有白云山、壶瓶山、东山峰、渫峰、泰和合、泰仙、太青恒胜共7个茶叶基地、570公顷茶园通过有机认证,2000公顷茶园进行有机转换。湖南十大名茶中占其二,即“石门银峰、东山秀峰”并在国内扩大影响,2008年,全省首届通程杯茶艺大赛石门获一等奖,石门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其规模、品牌、效益已处于全省前列。这得益于石门县委、县政府重视茶禅文化宣传,说明弘扬茶文化,可打造茶品牌,扩大影响,促进消费,也可以调动茶企业、茶农、涉茶从业人员和全社会爱茶、敬茶、投入茶业发展的积极性,其带动、推动、促进作用大。


4 打造石门茶品牌、加快产业发展的措施 

(后略)

                           
参考文献

1 腾  军. 日本茶文化概论.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
2 施兆鹏、刘仲华. 湖南十大名茶.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3 侯  军. 茶文化与现代化. 农业考古,1997.4  42-47.
4 林柏胜、谭立. 茶叶通讯,2007.12.
5 曹文成. 魅力湘茶.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6 庄晚芳. 茶文化浅谈. 文化系统,1990.2.
7 黄志根. 中国茶文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