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2008年11月“中华茶祖文化论坛”组委会编《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第148-150页,网友引用原文或作者观点,请注明出处,反对抄袭。)
茶祖与炎陵
周新发
(湖南省炎陵县炎帝文化研究会•炎陵•412500)
1 茶与茶祖
远古,医食同源。神农“始味草木之滋,察寒温平热之性”,宜食者为食,宜药者为药。
茶最初是作为食物。《淮南子•修务训》云:“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在耕播农业出现前后的漫长历史中,食物来源缺乏,采集经济占有重要地位。远古先民采集鲜嫩无毒,且生长普遍,“凌冬不死”的茶树芽叶,作为食物之一。是故,茶的初始名称为“荼”。《说文》云:“荼,苦菜也”,“菜,可食之草”。《神农本草经》将茶归类于“菜”,并采用汉代的名称“苦菜”。在将茶作为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其具有“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传说神农尝百草,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于是茶又作为药物。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茶列为上药120种之一。《神农本草经》虽是后人托神农之名而撰,但它收集的药物学知识却是始自神农的口口相传。此书冠名神农,不仅包含了神农实实在在的原创性贡献,也包含后人对神农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
《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锐志。”《神农本草经》亦云: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由于茶“令人有力,锐志”,具有 “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等神奇作用,加上“多服、久服不伤人”,久而久之,自然成为日常保健饮料。药乎?饮乎?并未分别。
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七之事》列44人,“三皇炎帝神农氏”为首;引用了48部著作相关论述或事例,又以《神农食经》开头。显然,陆羽是依据《神农食经》和《神农本草经》,作出茶的发明者的判断。其实,“茶之为饮”,当有三个条件,一是陶器已普遍使用;二是熟食已成为饮食习惯;三是茶的“轻身益气”的保健功能已被实践认同。而这些条件的具备,都与神农炎帝的发明相关。因而,陆羽尊神农为茶祖,确为实至名归。
将茶“植入”文化,不知始于何代。最早见于《诗》。《诗•邶风•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雅•绵》云:“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里的“荼”即茶。把苦茶喝得如“荠”如 “饴”,其境界自然不是初饮者可以达到。“邶”为古国,周初,武王封纣子于此,其地在今河南省的北部;“周原”,地在岐山之南,是周肇兴之地。一北一西,一“风”一“雅”,都有咏茶,可见周代的饮茶已十分普遍,而且将茶“饮”进了情感世界。
在所有的植物及其制品中,茶的名称可能是最多的。除了茶树、茶叶(芽)的植物学名称、俗名,还有用以区别产地、工艺以及外观、品质的制(商)品名称。文人雅士在赏茶之余,又给茶冠以各种别名。明陆树声《茶寮记》附有:圣杨花、耐重儿、玉蝉膏、森伯、水豹囊、不夜侯、鸡苏佛、冷面草、晚甘侯、余甘氏、橄榄仙等别称,借喻茶的品性,让人在文化的回味中享受古人的幽默。
茶由食物到药物到饮料,经历的时间可能不长,但茶文化的历史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以来,茶与中华文化相伴,这一过程是中华民族科技与文化有机交融的经典。
2 茶祖与炎陵
炎陵县是炎帝陵寝所在地,自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荼陵(唐以后始称茶陵)名炎帝陵所在地(时酃县尚未建县,地属茶陵)。宋罗萍《路史注》载:“《衡图经》云,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这段话对县名的含义作了合理的解释:一是古代的茶陵,山谷盛长茶树或盛产茶叶;二是炎帝神农的陵墓在此。其实,早在罗萍之前的乾德五年(967),宋太祖就依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茶陵县汉代属长沙国、长沙郡)”的记载,循古长沙(国)郡,来到与“陵”相关的 “茶陵”县,找到炎帝之墓。宋太祖一梦得炎陵之说,显然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之南三乡设酃县,因“邑有圣陵”,1994年更名炎陵县。全县面积2030平方公里,山地占87﹪。境内峰峦叠翠,河溪潆洄,气候、水土适宜茶叶生长,在古即有野生茶,当地人称“苦茶”、“青山苦”“大山苦”者。鹿原镇水垅村有一个群落,尚遗存五六百株。最大的一株,树龄逾百年,树高逾5米,直径达30公分,年产干茶2斤。笔者曾多次考察,并从原生地移植数株于炎帝陵御碑园,撰文配画镌于石,以铭纪神农发现茶的功绩。文曰: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撰《茶经》,列炎帝神农氏为茶事者首。炎陵古属茶陵县,以盛长茶树及帝陵所在得名。陵之东有天堂村,出天堂茶,昔为御用贡品。今产神农剑茶,亦称茶中极品。炎陵苦茶,俗称大山苦,以群落野生于高山溪谷,多逾百龄,树高一二丈,径围一二尺。茶水清冽明亮,入口鲜苦清爽,回味甘甜幽香,有消渴解毒,明目益智,养生延寿之奇效。民间有以叶搭桥,可过七碗水之说,言其色香味深长也。现仅存数百株。
《酃县农业志》载,炎陵人工栽培茶叶的历史可追溯到晋代。1934年9月,湖南省茶事试验场调查称,“酃县常年植茶650亩,产青茶200担。”山地居民素有栽培茶叶的习惯,往往于门前屋后,田头土边,栽几行茶树,以备自用,或送亲友,也有少量上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桎梏了名优茶叶的生产。1958年后兴办集体茶场,栽培面积大增。最高年份是1976年,发展到4080亩。最高年产、单产是1989年,茶叶面积1634亩,产茶78吨,但仍沿用传统制茶工艺,茶叶质量不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炎陵县自主研发的“神农剑茶‘问世,近些年又引进台商,开发出“铁观音”,才逐步改变没有名优茶叶的状况。
炎陵茶叶素以清香味长、无污染著称,相传曾作御用贡品。清《(道光十八年)炎陵志》引《二研斋丛话》:“有友自酃归,赠予茶饼二百枚,题其缄曰:‘炎陵茶饼,非茗荈种也。煮而啜之,味有余甘。’因忆胡峤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须封不夜侯’。陶彝诗:‘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似可当之。友云:‘封置数年尤佳,可除病。’想亦赭鞭之余,犹为古圣人效灵者与?”
茶饼,即饼茶,《茶经》有载。“炎陵茶饼”,未见其他史料,可能产量不大,制作工艺亦未流传。友人视 “炎陵茶饼”为特产,作为馈赠之物,其品质自当不差。进而又向他介绍“饼茶”的保存方法和药用价值。于是作者联想到东晋干宝《搜神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的典故,赞叹神农炎帝对医药的影响,古今一如,无所不至。
旧时炎陵乡间饮茶,多为带杆粗茶,戏为“三匹(片)茶叶一斤半”。煮茶则用一种大腹敛口的特殊沙罐,夏天置于灶膛内,冬天置于炭火盆中,待水沸后放入茶叶,一次放入三至五钱,稍煮端出即可饮用。不论熟人生客,均以敬茶为礼。茶尽后再添水,一般煮过二三次再换新茶。茶水呈琥珀色,味道浓厚深长,清香扑鼻,苦而不涩,口留余甘。农事繁忙时,早中晚一日三道,必不可少。雨雪天或冬闲无事,常作一日饮,有无点心,则不讲究。遇墟日赶场,则招呼亲友或交易伙伴,在茶店喝茶,谈古论今,乐不思归,颇有远古遗风,农耕余韵,此时此景,抑亦“为古圣人效灵”乎?
——————
作者简介:周新发,男,炎陵县炎帝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