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2008年11月“中华茶祖文化论坛”组委会编《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第151-155页,网友引用原文或作者观点,请注明出处,反对抄袭。)
临湘茶叶史话
彭 高 1,2
(1 湖南省临湘市农业局•临湘•414300;2 湖南省岳阳市茶叶协会•岳阳•414000)
摘 要:临湘茶叶发展史,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炎帝在临湘传播茶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先民积累了丰富的业茶经验,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茶文化,有力地促进了茶叶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临湘茶史;炎帝;传说;茶文化
素有“湘北门户”之称的临湘市,境内群山起伏,溪流终年不断,气候、土壤十分宜茶,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
1 神奇的传说,古老的茶乡
临湘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地方。据《临湘县志》、《岳州府志》等史料载:临湘在唐虞时称三苗国地,夏商时隶荆州城,秦代归长沙郡辖,汉代为下隽县地,后清泰三年,在陆城设王朝场,北宋淳化五年升王朝县,北宋至道三年改临湘县至今。
1.1神奇的传说
临湘茶史源远流长,与远古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密不可分。据成书于秦汉时代(前221—公元220年)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人类步入农耕之前,便以无畏的开拓精神,遍尝各类植物,确定有用植物与无用植物,首先发现了野生茶树,并作为食物。以后,又发现了茶叶能解毒治病,茶叶才从食物中分离出来,成为药物,故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唐代的陆羽也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据资料载:炎帝神农是称作“三苗”、“九黎”的一个生活在南方的氏族或部落。最先活动在川东、鄂西山区,在这里首先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进而将其成为采食对象。他的后代,有一支向东一直伸展到了湖南。临湘古属“三苗”区域,由于炎帝神农氏的活动,使茶用有了启蒙。相传,远古时代,临湘并不产茶,炎帝巡游天下,一次偶然机会,使得当时这种作为食物使用的茶叶落户临湘,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云山位于临湘东南一百二十华里,这里迤逦二百余里,耸立七十二峰,从山顶鸟瞰轻纱薄雾、堆翠叠绿,使人有入蓬莱仙境之感。据史料记载:大云山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出产茶叶,而且“质厚味浓”是临湘茶叶种植发源地之一。相传,当年巡游天下的炎帝经过大云山,见这里山峦起伏,水秀山清,山民勤奋耕作,但仍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凶灾不断,于是,起了怜惜之心,决心济世救人,便召集山下数百名百姓,连夜祭起天水,从洞庭湖船运石头,竟在一个月之内,将庙宇建起,并在庙宇周围普种茶树,用茶叶为灾民消灾治病,普济众生。因为茶药灵验,于是山上庙宇香火日益旺盛,百姓日子也殷富起来,人们安居乐业,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山上的茶祖师庙也重建,庙内正殿旁边有玉清宫、永乐宫、石庙雕功精细,飞檐上龙凤呈祥,栩栩如生。由于菩萨灵验,庙内香火一直旺盛。常饮云山茶,生病的少,长寿的多,有人不远千里来这里烧香拜佛,求得一撮灵茶,用于治病消灾。目前大云山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在主峰上种植了绿色茶园一千五百亩,生产的“云山”牌香茶,已名扬省内外,美好的神话终成现实。
1.2 古老的茶乡
(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2 红黑齐名,蜚声中外
2.1 黑茶产销史
历史上,临湘砖茶北销边省,而边省少数民族嗜茶胜粮,食必煮茶,于是促进了临湘砖茶独盛局势的演进。据《莼浦随笔》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峒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作砖茶”,晋商最初是踩制篓茶,后又压制椭圆形的“帽盒茶”,以羊楼司一带为中心。开设茶庄最早的要算“天顺长”,计有资本数万,仓库工场近六千平方米。以后方形片状的青砖茶开始问世。据《蒲圻县志》中周顺侗的《莼川竹枝词》云:“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自注:“每岁西客至羊楼司、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周是乾隆、嘉庆年间人,所称方砖,即(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早期青砖的运输,多由聂家市方志盛,王爷庙等码头下河,经黄盖湖,入长江、抵汉囗,溯汉水到环城或老河口上岸,改用车载马驮,由张家口等地辗转销往恰克图市,在交易繁盛时,有数万峰骆驼和马匹投入运输,车队首尾难以相望,驼铃之声,飘荡旷野,数里可闻,气派十分壮观。
中俄正式通商,始于(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买卖城以茶叶贸易为主,而且前期的贸易,称得起是平等、互惠。但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俄方则(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俄国人(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2.2 红茶产销史
(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3 继往开来,方兴未艾
新中国成立后,临湘茶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茶园面积恢复到5—7万亩,1977年达11万亩,产量达7万公斤以上,常居省内一、二位。临湘茶人在茶祖创新精神的鼓舞下,茶叶产制技术、市场开拓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有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现有茶园面积9.8万亩,23个乡镇有21个产茶,有8个主产乡镇产茶逾500吨,年产值1.3亿元,占经济作物的74%。全市共有专业茶场205家,初制加工厂202家,能生产6大茶类中绿、黑、黄、红、青等茶类,加工机械设备齐全,拥有一支近3万余人的技术加工队伍。从业人员达26.8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2.6%。2007年,全市人平茶收入达332元,茶叶主产区人平茶收入达580元,被茶区农民誉为“绿色银行”。
临湘绿茶和青、茯砖茶作为我市茶叶的两大主要茶制品,因其品质优、产销量大而享有较高声誉。粟香味浓、经久耐泡的“临湘炒青”,是湖南炒青绿茶的代表,为国家炒青湘绿的基准样茶,是国内著名品牌茉莉花茶的主要原料,产品远销湖北、江西、四川等省。近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明伦茶叶有限公司,在传统制作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加工生产的“明伦”牌茶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产品畅销英国、法国等欧盟国家,年创产值3000万元,创汇200万美元。青(茯)砖茶生产是我市的优势传统产业,全市现有砖茶生产厂家11家,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生产线23条,其加工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年销售量占全国边销茶市场份额的42%以上,产品主销青海、新疆、甘肃、内蒙等边陲省区,常年产值在6000万元左右。自1989年我市恢复对俄罗斯、蒙古的出口以来,现有省级龙头企业永巨茶业有限公司等5家砖茶厂拥有自主出口权,市金雄、三湘四水等茶厂也通过边境贸易和外贸渠道出口砖茶,出口国家也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6个,全市常年出口砖茶达2200吨。年创汇140万美元,为市域经济作出了较大贡献。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市茶制品屡屡获奖,“千针芦笋”、“白石毛尖”被评为省优名茶;省临湘茶厂生产的“中”字牌茯砖茶荣获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金奖和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艳帜”、“春意”及“长盛”牌茯砖茶分别获得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和湖南省优质农产品称号;2004年永巨茶业有限公司青砖茶在全国青砖茶评比中获金奖,同年通过QS认证,跻身“中国茶叶行业百强”,获内蒙古指定销售产品。去年出口量为省列第五,在紧压茶出口中夺魁。2004年,全市茶园整体通过了农业部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均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为使茶园绿色生产,我市现已整合资金、配套技术,全力打造绿色茶园基地建设,项目已上报国家农业部,取得较好成效。
临湘市高山茶叶研究所“高山雀舌”连续七年获省“湘茶杯”金银奖,去年又获国家级奖。早期研究的“茯砖茶新工艺”经农科教的同行专家教授鉴定认为“属国内首创,达国内领先水平”,多年的推广应用表明:在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效益。新近科研人员又申请了两项专利:一为无电茶园推出了环保型日光能灭虫装置,二是计算机控制的“茯砖茶日光能烘房”,不仅节能减排,还能细化、量化烘发房条件而提高产品品质。今日临湘,茶祖精神正在进一步弘扬,茶叶产业正在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临湘茶叶志》,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