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2008年11月“中华茶祖文化论坛”组委会编《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第192-197页,网友引用原文或作者观点,请注明出处,反对抄袭。)
茶 脉
吴永祥
(湖南省长沙市湘丰茶痴茶礼文化商行•长沙•410001)
脉,出自《新华字典》的解释有:① 血管;② 脉搏;③ 植物叶子上的经络。引申义是指连贯分布或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事件和事物。我认为:人类的茶事活动也是由脉线组合的。
茶从诞生,被人类发现、认识,进而培植、加工和应用,以及进行科研和深加工,到进行茶礼(事)活动,整个过程亦如很多事物一样一脉相承的。茶——就本身而言,具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人类看重的植物之一。
我寻思:茶,这个东西这么好,它究竟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我有 一个习惯:睡前躺在床上,不管有无亮光,轻轻闭上眼睛认真地“看”,随着眼睛闭合的轻重常常能“看”到意念中想看的、由近而远的疾转中渐朦胧而逝去的有趣景象——也许是几亿年以前,由于地球地壳的剧烈活动,将大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然而陆地上具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缘何而来?使我迷糊!但它们的确存在,不容置疑。那自然,从地球有生命的物种开始,也就应该生长着对我们人类产生深层变革的茶树了,那么茶树存在的时空也应该一亿年以上吧?我不是哪方面的“家”,只是想中在“看”……。
据《中国茶疗》介绍:从古生物学眼光来看,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具体诞生时间距今大约7000万年了。那么,是谁先知先觉“茶”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呢?辩证地讲,某些物种对社会、对人类的健康确有其两面性,即有益性和有害性。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蛇,想起来都令人毛骨悚然。有民间谚语概括了它的可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但它的另一面呢?它的胆囊是一种很好的药,它的肉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它的皮应用在乐器上能被演奏出美妙的乐章。还有群山峻岭之中生长着的植物,也许人们认为它太普通、太常见而熟视无睹。然而,毫无疑问地存在它的某些价值,只是人类鲜有发现和重视。同样地,人类首先为了生存,需要食物充饥,或不小心、或不经意地食用某些动植物,而偶然发现了其中食用价值,甚至药用价值。因此说:茶,应该也是通过民间不断地使用、认识和总结,掌握了它的某些特定属性,并被记录和广泛地运用于生活当中,神农氏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国众多历史文献都有记录: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唐代著名茶学专家陆羽在《茶经》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
当代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茶文化学者(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人类自从认识了茶的价值后,就将茶树作为一种高级植物来看待。
茶终于被人类发现了,它主要是生长在哪里?(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却有不同的境遇。唐、宋、明、清等朝代是应用茶的活跃期,也是兴盛期,由此而形成了相当丰富的茶文化。同时,茶文化活动深刻地促进了社会人文环境的改良和生活秩序提升,用现代的话说:对于创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今天,不同阶层、不同爱好的人对于茶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观念,针对茶资源来说是“避”还是“就”的认定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得”还是“失”的把握状态?避——是流失了资源,没有享受到它的好处;就——则是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从中受益。今天,作为早已确立了“健康饮品”地位的茶,为什么还有人抱着怀疑态度呢?也许是人们喜好的差异、认知的程度不一、经济条件的优劣、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历史的变迁等缘故,导致产生了思想观念的紊乱吧?
我国西藏﹑内蒙古的民间流行这么一句话: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他们所处的区域不产茶,也不制茶呀!为什么有如此感慨?!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应该不是凭空臆造,应该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茶的一种亲身体验和感受,同时也说明了藏﹑蒙同胞对茶的依赖或者是喜爱。我看到了这句话后,反思:因为我经常熬夜,加上一日三餐吃得很少,有时也没有零食可以救急,只能拿茶出气。不但把茶汤喝个精光,甚至把茶叶渣也吃掉。哎!真还有这么一回事呢,慢慢地感觉到茶还能充饥。
我们生活中始终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看来平常,不过要充分挖掘它们的内涵和拓展它们的外延还不那么容易呢!仅仅说泡茶这件事吧,尽管天天如是地泡茶自己喝或者敬给客人喝,可是,就当前而言,能够知道茶的科学饮用、营养价值、保健作用,这样的人还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如何能够把茶的营养成份、药理功效泡出来?如何能够把泡茶的美感表达出来?……,能够做到的人有多少?有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这不容易,我们天天在泡……,还用你说。
茶,虽然排行“老七”,但很多的人喜爱它,偏爱它,甚至痴迷于它。茶类很多,却各有喜爱,功效大同小异,却各有所求,不一而足。据我所知:我国南方人普遍喜爱绿茶,如当今的湖南湘丰绿茶、湖南金茶、君山银针、怡清源野茶王、湖南古洞春绿茶、湖南官庄绿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岳阳毛尖、古丈毛尖等等。我国西北人偏要黑茶、青砖茶、花茶和普洱茶,如现在的湖南黑茶、湖南青砖茶、云南普洱、湖南猴王花茶等等。不过,南方人也有钟爱乌龙茶和普洱茶的,这些喜好或者需求,也许与当地的人文、环境、饮食有关吧。具体点说就是:茶是带碱性的饮品,它能够保持人体的酸碱中和;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去油脂、去油腻。在我国,现在人员流动比较大,有的人还是喜欢自己的“老口味”,有的人也能入乡随俗。
现代人渐渐地觉得喝茶是一种时尚,一种高雅的休闲和交友方式。现在喝茶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在私人住宅,或接待宾客、或聊天娱乐、或洽谈事项、或看书写作思考、或棋牌博弈等,而这些活动基本上以茶为主导饮料。假如以茶为媒介,能够营造一种亲切、清雅与和谐气氛,能够领略一种娴熟的茶道,享受一滴幽香爽口的茶品,那么简直别有一番滋味涌在心头。公共场所有茶馆、茶楼、茶庄、茶叶店、茶餐厅、宾馆和酒店的茶座、酒吧、娱乐休闲会所、农家乐等等。
然而,尽管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但是一些地方作为文化传承的茶文化观念没有任何改变。在一些地方,一般地,冲泡茶的习惯还是几个陈旧的茶杯,杯内投放“数得清”的几片茶叶(有的是比较差的茶叶),用开水一冲,不失礼貌地递给客人,这种习惯乡村较为常见。不过,还是尽到民间的一种待人的礼数,不可否认。还比方说,现在绝大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待人接物的传统礼节,更不知道茶道是怎么一回事。接待客人的泡茶、敬茶礼节往往都是长辈代劳(出面),不管来的什么客人好像与他(她)毫无关系似的。在我们礼仪国度,长辈亲自泡茶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对来客的重视程度,而晚辈泡茶是对自己的长辈的一种尊敬,体现的是家庭的教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在单位接待来访者也是一样,领导和一般员工没有了一个主次。尽管社会倡导平等,但是工作有个主次之分,待人有个敬老尊贤之度。当然,这些习惯不是一时半刻形成的,它跟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说远一点,也是与茶文化普及有关。再说远一点,跟一段时期传统文化被糟蹋有关。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一个社会风尚、文明建设的课题。值得深思、值得反省、值得探究。
谈到茶文化,使我回忆起原来的事。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带着我们到亲戚或别人家做客,女主人按照来客人数从一个好大的茶洗(一般是黝黑色的瓷钵)里面拎出几个茶碗,摆放在长方形的木茶盘上,投入茶叶,将开水从碗边徐徐倒入碗里(也有用铜水壶里刚烧开的水高高地冲入碗中的),然后用两只手端着盘子,欠欠腰,按辈分恭敬地送到客人面前,其状态显得庄重、典雅、闵诚。如果是在某个隆重的场合,如相亲、婚庆、家里添了小孩、逢年过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活动有不一样的讲究。这就是茶道,地方茶文化。追根溯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某些时期茶道和茶文化应该更为精湛、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先要确立“什么是茶文化”的观念,从而挖掘、弘扬、传播茶文化,进而创新茶文化,创建先进文化理念,逐渐形成地方(自己的)茶文化特色,更加切合实际地为建立和谐社会、多元文化社会服务。
那么,茶文化的宣传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我认为:(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从机关团体入手。首先、一般来说机关团体队伍素质比较高,见识广。因此,应做宣扬茶文化的先行者,多途径推介代表高雅艺术、高尚情操的茶文化,指导和引领一部分人逐步地从牌桌上、网吧里转移到茶桌上、商务洽谈上和书桌上。塑造良好形象,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关心和培养下一代。其二、这个队伍号召力强。通过发送资讯的形式,组织基层干部、民众学习、探讨和实际运用。其三、建议和倡导在机关、团体、高端企业先行实施下午茶(配备适当茶点)制度,时间设定为15—20分钟为宜。益处:提神、醒脑、调整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同事之间的和谐、融洽气氛、有益健康(如抗电脑辐射、去烟味、降血压等),下班后的途中也可保持充沛的精力。不要说这会影响工作,要是把这个作为理由,那为什么网络上说有某单位的某些人有时间种菜(是否用了工作时间,谁知道?)?
从干部、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和民间作家入手。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和鼓励这部分人士创作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喜闻乐见、贴切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切切实实地将实用性茶文化带到基层、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为提高基层、老百姓的素质服务。
在县域或乡村,我认为可以先从本地区可继承性的优良传统文化入手。因为先前的文化(习俗)本地人容易接受,也容易还原和掌握,不会造成反感、抵触。相反地,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挥和创新热情。在民间其实还是有不少人一直在维护优良文化,并且也不乏高素质者或艺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从茶叶产区入手。作为茶产业区,尤其是特色茶叶县、茶叶乡镇的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像浙江、福建、云南的产茶区,茶文化的实际运用和推广,做得比较好。茶区周边人人讲茶道,人人利用茶文化赚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还有我省湖南怡清源的茶文化有特色,省茶业公司的茶文化已具规模,益阳地区茶文化的推广也在不断地深入,长沙百里茶廊的茶文化活动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当然,推广茶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细致的工作,更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少儿入手。邓小平说: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我认为,学茶道要从少儿兴起。一是他们接受快、模仿能力强、表达欲望高;二是好奇心强;三是对他们的素质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说透彻点:茶艺是一种礼仪,是一种行为美、心灵美的具体体现,而茶道是包括茶艺在内的一种思想、道德、品行、情操的深层表达,如优秀的儒家思想、道家学说、禅学精神、四书五经理念、神农茶祖文化无不贯穿于茶道之中,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文明。
从青年入手,包括中学、大专院校学生。由于这一代青年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个“断层”的因素,独生者亦诸多,尽管有某些知识,但大部分人处于空虚、孤独、甚至茫然之中,缺乏高品味的精神寄托。譬如说,“打工族”到某地生活和工作,在行为表达、语言表达、思想表达等方面就感到压力和困惑。为什么说,某些外国人或外地人在异地的生活可以游刃有余呢?一是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物;二是知识面广;三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个方面,“打工族”的生活方式不能融入到某些场合。譬如:喝茶。大体来说,通过表象的喝茶过程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素养、思想等内涵。相同地,通过喝茶的过程能够使我们深入细致地了解和认识社会,也更加能够修身养性,塑造成为新一代:“有古今知识、有良好教养、有正确寄托、有高雅爱好、有高尚品味”的领衔人物。
将茶文化创新为茶礼文化,并与传统节日、喜宴、商务、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茶文化创新为茶礼文化,是多样性文化的一种,多元文化的提升,具有普及意义。茶,作为一种表达礼仪的媒介经过兴衰、曲折的过程存在了上千年。为什么茶和茶文化生命力如此久远?原因是其具有实用性、欣赏价值、社会效益、经济价值、教化宣传和承载历史作用,表现为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相互融和。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礼仪文化,注重传统节日的礼节,尊重礼尚往来风俗,其中茶和茶文化是最好、最直接、最能体现人情化的表达形式。因此,应大力倡导茶礼文化,把“茶礼文化”这道题做好。
茶,进而茶艺,进而茶道,进而系统茶文化,进而能够创新茶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客观规律的发展状态,不容回避,不可违背。我们只有始终把握好茶文化这根脉线,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
作者简介:吴永祥(1964-),男,湖南长沙人,主要从事茶叶营销与茶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