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文建虎:中华茶文化的由来及兴起(论文。有删减)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8/11/16
(原载2008年11月“中华茶祖文化论坛”组委会编《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第101-106页,网友引用原文或作者观点,请注明出处,反对抄袭。)
 
中华茶文化的由来及兴起
 
文建虎
( 湖南省农业厅•长沙•410005)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不仅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耕文化的先行者。上古洪荒时代,原始先民以狩猎为生,吞食动物。这不易消化,还引发许多疾病。得茶之后,防止了疾病,促进了消化,提升了大脑的发育。这使我们中华民族,既是勤劳的民族,又是智慧的民族,生息、繁衍在神州大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茶,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相伴而行。这次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凸显一个“茶”字,这是我们历史的生动反映和光辉体现。今天,在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大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弘扬茶文化,这对于我们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炎帝神农是发现和利用茶的始祖

  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中华民族的先人炎帝神农,是我国第一个发现和利用茶的始祖。战国时代,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就把先民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茶的起源记载了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以前称茶为荼)而解之。”这在《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草本衍义》、《帝王世纪》亦有记载,均为后人所公认。
  神农尝百草,在什么地方呢?在我们湖南境内。
  据鄙人近年来的学习、研究和考证,初步认为,炎帝神农出生在湖南,生活在湖南,安葬在湖南。这不是天方夜潭的奇思异想,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大胆假设,而是有一定事实为依据。
  炎帝神农出生北方陕西一说,最早见于国语,而其他古籍文献,并不赞成这一说法。
  屈原在《远游》中说:“指炎神而且弛兮,吾将往乎南疑。”这里的南疑指湖南九嶷山。《列子•汤问》说:“楚之南,有炎人之国。”炎人指炎族部落。《淮南子•天文训》说:“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左传•昭公十七年》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帝王世纪》说:“有圣德,继无怀氏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汉书•魏相传》说:“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以火名官……,始教耕稼,故号神农氏。”
  此外,在《淮南子•时则篇》、《汉书•律历志下》、《逸周书》、《诗传》、《白虎通义》、《盛弘之荆记》、《例子新论》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这些古籍文献,其共同特点,深刻揭示了“炎”的内涵,这就是阳光与火光。作物生长需要阳光,禽兽蒸煮需要火光,这就促进了古先民对阳光与火光的崇拜,于是称之为“炎”,久而久之,这个部族就称为炎族,其首领就是炎帝。
  湖南境内,有个嘉禾县。古籍记载:“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教民耕作,于其地日禾仓。后以置县,循其实曰嘉禾县。”
  湖南境内,还有个耒阳县。“按耒之作,始于神农”。先民将耒之发源地称之为“耒地”,将流经耒地的河流称之为耒水。秦统一中国后,设耒阳县,沿用至今。
  湖南境内,还有个茶陵县。茶陵在西汉元朔四年置县,这在公元前125元。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指出:“茶陵是因陵谷生茗而得名。”
  湖南境内,还有一个酃县(古属茶陵),现改为炎陵县,是神农安葬的地方。
  这些都说明炎帝神农在湖南境内迁徒的过程中,在这些地方留下了足迹。
  炎帝神农,从南疑迁徒到茶陵,在白鹿原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一日,他从住地到桥头岭、豪山一带采药,尝遍百草,因饥饿误吞几个野果,不久浑身不适,倒在地下。心想,定是中毒了。他把随身携带的药都试了一下,均不见效。这时,他躺在密林草丛,听到有一水泉在耳边流过。翻过身子,喝了泉水,感到味涩。于是爬起来,坐在地上,抬头望见周围全是碧绿的林木,有高有低。他随手捋一把鲜叶塞入口中嚼了起来,先是苦涩,而后清凉,顿觉舒服许多。接着,连捋数把,一口一口嚼下去,又喝了几口泉水,身体逐渐好了。这种碧绿的林木,就是茶树。
  茶叶开始当作药用,以后发展为饮用。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手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这些事实说明,炎帝神农是第一个发现和利用茶的始祖。这大约在旧石器末期,距今约一万余年,早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

2 历代诗人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原始先民,在没有文字之前,口头流传许多民歌、民谣。春秋战国时代,有了文字,孔子将民歌、民谣编三百篇。这就是《诗经》。
  《诗经》对茶的吟咏有四首:
  《谷风  邶风十》:“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郑风十九  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七月  豳风一》:“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鸱鸮  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这是茶文化最早的文字记述。
  有些学者将《诗经》中的“荼”硬说成是“苦菜”,这是不确切的,也是不科学的。
  无须许多考证和阐释,《诗经》中的这四首诗,本身就可以说明“荼”就是“茶”。
  “苦菜”是草木,是一年作物。“茶叶”是木本,是多年植物。“有女如荼”,“苦菜”有女那么高大吗?“薪樗”讲的是利用茶的部位,“捋荼”讲的是采茶的方法。难道“苦菜”只利用冠部吗?“苦菜”的采收如何去“捋”呢?
  诗祖屈原,贬逐沅湘,创作《离骚》,其中就有四首茶诗。据学者王建国先生考证,《楚辞》中的“椒浆”、“柘浆”,就是(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九歌》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招魂》中说:“腼鳖炮羔,有柘浆些。”
  《九叹•愍命》中说:“怀椒聊之蔎蔎兮,乃逢纷以罹诟也。”
  《九思•伤时》中说:“堇荼茂兮扶疏,蘅芷凋兮莹嫇。”
  这是我国最早吟咏茶诗的华章。
  自此之后,茶诗接踵而来。
  西晋左思《娇女诗》有云:“心为荼  剧,吹嘘对鼎  。”
  西晋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有云:“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东晋杜育作《荈赋》有云:“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历史进入唐代,茶饮盛行,茶诗风起云湧。李白、杜甫、卢仝、杜牧、刘禹锡、柳宗元等均有茶诗佳作。
  宋代,既有茶诗,更有茶词。
  元代,除茶诗、茶词之外,还出现了茶曲,可随章曲说唱。
  明清时代,茶诗、茶词、茶曲、茶赋全面发展,茶联更是别具一格。有专家统计,清人郑板桥一人,就作茶联三十余副。
  茶,因诗而远播;诗,因茶而增辉。两者相辅相成,相融相切,相得益彰,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辉煌。
  与此同时,茶文,茶叶专著,也为数众多,犹如满天星斗。
  在茶诗、茶词、茶曲、茶联、茶赋兴旺发达的背景下,茶画、茶歌、茶舞、茶戏也得到蓬勃发展。在科技的指引下,以茶为题材的还进入摄影,进入银屏,使茶文化出现万紫千红、绚丽多姿的局面,发射耀眼的光芒,为后人留下丰富的茶文化遗产。

3 历代哲人将茶文化引向哲理思维

  (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4 盛世兴茶是历史规律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中,茶叶的生产和发展,时有起伏与兴衰。
  (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
作者简介:文建虎(1935-),男,湖南省农业厅原副厅长、高级农艺师。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