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彭毅华 、赵丈田 、陈奇志 :龙窖山茶与茶祖文化(论文)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8/11/16
(原载2008年11月“中华茶祖文化论坛”组委会编《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第111-116页,网友引用原文或作者观点,请注明出处,反对抄袭。)
 
龙窖山茶与茶祖文化
 
彭毅华 1,3  赵丈田 2,3  陈奇志 4
(1 湖南省临湘市高山茶叶研究所•临湘•414300;2 湖南省岳阳市人民政府•岳阳•414000;
3 湖南省岳阳市茶叶协会•岳阳•414000;4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25)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龙窖山茶与茶祖文化:龙窖山与龙窖山茶区、众多的典故传说、名扬天下的龙窖山茶、龙窖山茶与茶祖文化。
关键词:龙窖山;龙窖山茶;典故传说;茶马古道;茶祖文化
 
Tea of Longjiao Mountain and the spirit of ancestor of the tea
Peng Yihua 1,3 Zhao Zhangtian 2,3 Chen Qizhi 4
 
(1 High Mountai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nxiang, Linxiang  414000;
2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eyang, Yueyang, 414000
3 Tea Association of Yueyang, Yueyang, 414000
4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nan, Changsha 410125)
 
 
Abstract: This issue discusses the tea of Longjiao Mountain and the spirit of ancestor of the tea from four aspects: Longjiao Mountain and its tea producing area; various of legends and allusions; well-known Longjiao Mountain tea; Longjiao Mountain and the spirit of ancestor of the tea.

Key words: Longjiao Mountain;Tea of Longjiao Mountain;Legends and allusions;The tea-horse road;The spirit of ancestor of tea
 
1  龙窖山与龙窖山茶区

  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位于湘鄂接壤处。该山历史上称呼不一,巴陵人(岳阳、临湘)称过药姑山、邑镇山、龙窖山;赤壁人则称松峰山、芙容山;通城、崇阳人称作药姑山。这里山高林密(主峰海拔高度为1261.6米),云雾缭绕,流水潺潺,是茶树生长的佳地。
  龙窖山茶区,包括湖南省临湘市的羊楼司镇、文白乡、龙源乡、壁山乡、詹桥镇、忠防镇、五里乡、聂市镇、坦渡乡和定湖镇;湖北省赤壁市的赵李桥镇(2001年3月原羊楼洞镇与赵李桥镇合并为现今的赵李桥镇)、茶俺岭镇和新店镇;崇阳县的桂花泉镇、石城镇、沙坪镇、肖岭镇;通城县的大坪乡与北港镇。该茶区是鄂南、湘北的主要产茶区,是中国黑茶的重要产地。因龙窖山在不同县市有不同称呼,故龙窖山茶、药姑山茶、邑茶、松峰茶、芙蓉茶等均为龙窖山茶区茶叶中的一个茶名。

2 众多的典故传说

2.1 神农氏尝百草

    (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3 名扬天下的龙窖山茶

3.1 丰富多彩的茶叶产品

 龙窖山茶区生产五大茶类茶叶。汉代团饼茶问世,唐宋时期,主产团饼茶,也产散茶(蒸青或炒青)。元代延续唐宋时期的生产。明清两代,制茶业在羊楼司、羊楼洞、聂市兴起,主要产品是帽盒茶、青砖茶、红茶与绿茶。民国时期至1978年前,主产黑茶(青砖、茯砖)、红茶(红条茶、红碎茶)、绿茶。1978年起试产青茶(乌龙茶)和黄茶(黄茶类银针)。

3.2 多个朝代的历史贡茶

  据《全省掌故备考》载:“邑茶(龙窖山又称邑镇山,故邑茶即指龙窖山茶)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隆庆《岳州府志》载:“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龙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贡茶时间再次延续520年之久。

3.3 毛主席爱喝的龙窖山茶[1]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委托湖南省茶叶公司选送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饮茶和招待贵宾用茶。自1953年起,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兼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杨开智(革命烈士杨开慧之兄长)在临湘龙窖山茶区每年定制数十公斤优质茶,直到1973年10月杨开智老人逝世。据湖南农业大学朱先明教授回忆:杨开智先生多次跟他提起毛泽东主席爱喝临湘的龙窖山茶(现在的商品名为龙窖山牌高山雀舌),并盛赞该茶:“味道蛮好咧!”1953年至1973年,龙窖山茶人把生产主席用茶作头等政治大事,精心制作,并引以为荣。

3.4 中外畅销的多个品牌

  龙窖山茶区,黑茶知名品牌有“洞庭”牌、“中茶”牌、“川”字牌、“火车头”牌、“牌坊”牌、“春意”牌、“金雄”牌等。红绿茶知名品牌有“松峰”牌、“龙窖山”牌、“明伦”牌、“楚天”牌、“品贵”牌等。最近10年来,整个茶区的红、绿、黑茶的出口销售量大增,仅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的“洞庭”牌黑茶出口量2008年达1250吨,年创汇约100多万美元,在湖南省茶行业中出口排名第五位,黑茶出口第一位。

4 龙窖山茶与茶祖文化

  龙窖山茶区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发祥地,龙窖山茶文化是茶祖文化的精华所在。

4.1 龙窖山茶区是人工植茶的起源地之一[1]

  据瑶学专家考证,约在炎黄时代,蚩尤部落联盟(蚩为苗族自称,尤为瑶族自称),与炎黄部落联盟相战于涿鹿之野,战败后被迫南迁。春秋战国时,瑶族先辈过云梦古泽,迁于临湘的龙窖山。瑶人入湘不久,即开龙窖山种茶之先河。瑶民的《千家峒歌》唱道:“爱吃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龙窖山从瑶民吃茶、种茶有近三千年历史。

4.2 龙窖山茶区是黑茶的发源地之一[2]

  龙窖山茶区制茶起源于汉代。汉代以前,山民均采茶作药、充饥。汉代民间自制茶叶,山民将茶叶采回后蒸热晒干,碾末后作饼,再将茶饼串吊起来烘干或晾干,因有后发酵工序,可以认为这就是早期黑茶类紧压茶。饮用时取饼捣碎放入皿中开水冲沏。唐代产蒸青团饼茶,将茶鲜叶蒸熟捣烂,拍压成形,再烘干;因有后发酵工序,团饼茶可视为黑茶的前身。
  明代生产“帽盒茶”。将茶叶筛拣干净,蒸汽加热,用脚踩成半圆柱形的“帽盒茶”,用小篓套装,每两小篓相对被捆扎成圆柱状,便于骆驼运输。
  明末清初,压制青砖。砖茶表面光洁,规格一致,水分适量,贮运方便。清代湖北蒲圻刊刻的叶瑞庭《莼浦随笔》载:
  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峒(注:指羊楼洞)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

4.3 龙窖山茶区是茶叶入药的起源地之一

    (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4.4 龙窖山茶区是汉唐“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

  汉武帝时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北、西南两大贸易通道,一是越天山、经巴基斯坦到印度,二是从蜀郡经缅甸入印度。这两条通道既是古丝绸之路,也是后来的“茶马古道”。唐代通往西域、南亚茶马古道开通,龙窖山茶区茶叶产销两旺,地方经济活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冯金平著《赤壁茶与茶马古道》一书,详细叙述了龙窖山茶区(羊楼洞)为“茶马古道”起点的地理依据、地方文献依据和考古学证据(第12-14页)。

4.5 龙窖山茶区是宋代“茶马互市”的货源地之一[2]

  宋代临湘与赤壁黑茶销往蒙古。河北省《万全县志》载: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8年),官府用“两湖茶”与蒙古易马,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茶马比价,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及运销》(民国25年印)载: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以后,上等马一匹,值茶砖一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以后因茶砖输入量增加,茶价低落,下等马亦值十块砖,上等马则非银帛不售。当时宋朝实行政府专卖,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票”经营,其茶称作“引茶”。

4.6  龙窖山茶区是清代“茶叶之路”的起点之一[2,3]

  清初至中期,“茶叶之路”兴起。它南起江南,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当时的中俄边境恰克图,转往俄国及欧洲腹地,全程数万公里。中国商人多为“晋商”, 晋商输俄的茶叶最初来自武夷山,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晋商改用“两湖茶”(主要是临湘聂市、羊楼司和湖北羊楼洞的茶叶),自此,龙窖山茶区成为“茶叶之路”的起点。中央电视台播映过的45集电视剧《乔家大院》,展示了晋商开辟“茶叶之路”的历史画卷,乔致庸所贩运的茶叶就是临湘黑茶,而非武夷山茶,可惜编著者误读历史,引来诉讼,被迫认错。

4.7 龙窖山茶区是中国茶文化旅游胜地之一[2,3,4]

  龙窖山千家峒遗址。2002年该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瑶址周围的山坡上,我们能找到瑶胞当年用石头垒砌的梯地和茶树,可见到瑶族先民留下的石屋、石门、石桥、石洞、石缸等。陈先知先生《寻访龙窖山瑶胞茶园遗址》联云:

崇山千仞,遗址难寻,谁知茶种云深处!
石屋数间,瑶胞何在?惟见泉流石缝间。

  临湘市的聂市镇。是中外闻名的产茶古镇,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世纪80年代,电影《巴陵窃贼》在此拍摄,聂市古街用作清代岳州城外景。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现有一条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石板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或木质竹垒。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199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8 龙窖山茶区茶风俗形式多样[1]

    (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4.9 龙窖山茶区是茶文学的摇篮之一[2,3]

    (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4.10 王朝场为唐代设立的茶叶专业县之一

    (此节文字已删,网友查阅全文,请参看《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

4.11  临湘是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2]

  1958年临湘举行全县曲艺汇演,忠防镇民间艺人、现代中国曲艺作家协会会员袁延长,登台演唱了《卖茶歌》。1959年湖南湘潭专区文艺汇演,袁延长登台演唱此歌,次年袁延长参加全省文艺会演,演唱均获优秀节目奖。1961年,湖南省歌舞剧团演员、临湘籍人王长安及其丈夫作曲家白诚仁,将袁延长演唱的歌词改编并将歌名改为《挑担茶叶上北京》,湘西古丈县籍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何纪光,生前也曾高唱这首民歌,其歌词又有修改。

参考文献

1 陈奇志、彭毅华. 龙窖山瑶族与龙窖山茶【J】.茶叶通讯,2003(1):23-25.
2 陈奇志、何培金、谢大海、卢明德、赵田初、周正林. 璀璨的临湘茶文化【J】.茶叶通讯,2008(3):29-31.
3 陈奇志、何培金、谢大海、卢明德、赵田初、周正林. 临湘聂市茶文化【J】.2008中国绿茶(古丈)高峰论坛论文集,2008年4月:167-170.
4 陈奇志. 璀璨的岳阳茶文化【J】. 魅力湘茶,2008(2):24-25.
————————
          
作者简介:彭毅华(1956-),男,湖南岳阳县人,高级农艺师,所长,主要从事茶叶技术、茶文化研究与茶叶贸易工作。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