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中国名茶网已增辟《君山银针》二级栏目,刊登赵丈田先生《君山银针》专著原文、相关图片、相关书评、网友阅读心得等,欢迎投稿。赵丈田著《君山银针》一书已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00年8月出版,应广大网友了解湖南茶文化的要求,本网经作者同意登其全文,其他媒体未经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网友引用本书文字、图片与观点,请注明出处。)
附录二 君山银针企业标准
湖南省岳阳君山银针茶叶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君 山 银 针
(黄茶类)
Q/JANY003-2000
━━━━━━━━━━━━━━━━━━━━━━━━━━━━━━━━━━━━━━━━━━━━━━
君山银针有两大类,一为按传统方法加工的黄茶类,一为按新法加工的绿茶类。
绿茶类君山银针仍按Q/JANY001-1999《君山银针(绿茶类)》执行。黄茶类君山银针按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依据GB/T1.1-1993和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而编制。
本标准由湖南省岳阳君山银针茶叶有限公司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归口管理部门:岳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起草人:赵丈田 陈奇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君山银针茶的命名、分级、实物标准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君山为原产地,以及君山银针定点生产基地为发展地生产的君山银针。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实施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199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7713-19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11680-1989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GB9679-1988 茶叶卫生标准
GB/T1448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8302-1987 茶 取样
GB/T8304-1987 茶 水分测定
GB/T8306-1987 茶 总灰分测定
GB/T8311-1987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5009.57-1996 茶叶卫生标准分析方法
SB/T1015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 命名、分级及实物标准样
3.1 命名
君山银针是指选用茶树良种优良品系和岳阳群体种的茶树单芽,经过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复包-干燥-分级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色泽金黄发光、汤色杏黄明净、冲泡时芽头直挺竖立杯中的品质特征,有较高饮用价值和极高观赏价值的茶。
3.2 分级
根据外形和内质分为:极品、特级、一级。
3.3 实物标准样
君山银针特级和一级均设一个实物标准样,实物标准样为各级品质的最低界限,每年新茶生产后换样一次。
4 技术要求
4.1 原料
应符合GB9679的规定。
4.2 基本要求
4.2.1 具有该茶类正常的商品外形及固有的色、香、味,无其它异味,无霉变。
4.2.2 必须洁净,不得混有异种植物的芽、叶,不含非茶类夹物。
4.2.3 茶芽冲泡15分钟以后的累计竖立率,极品≥90%,特级≥80%,一级≥70%。竖立率为在茶杯中竖立的芽头数与全部芽头数的百分比值。
4.2.4 每100克茶叶所含芽头数,极品0.4万个~0.6万个,特级0.6万个~0.8万个,一级0.8万个~1.0万个。
4.2.5 茶芽冲泡后的下沉速度,5分钟时,茶芽沉入杯底的数量≥20%,15分钟时≥80%。
4.3 感官品质指标
各产品等级的感官品质必须符合实物标准样,各品名、等级的感官品质应符合本级品质、品种特征要求。见表1。
表1 君山银针感官品质特征
┏━━━┯━━━━━━━━━━━━━━━━┯━━━━━━━━━━━━━━━┓
┃ 项 │ 外 形 │ 内 质 ┃
┃ 目├──┬────┬────┬───┼───┬───┬───┬───┨
┃级别 │条索│ 整 碎 │ 色 泽 │ 净度 │香 气│汤 色│滋 味│叶 底┃
┠───┼──┼────┼────┼───┼───┼───┼───┼───┨
┃ │直挺│ │ │ │ 鲜嫩 │ 杏黄│ │ 嫩匀 ┃
┃极 品│ │ 匀整 │金黄光亮│ 净 │ │ │甜 醇│ ┃
┃ │壮实│ │ │ │ 清香 │ 明亮 │ │ 明亮 ┃
┠───┼──┼────┼────┼───┼───┼───┼───┼───┨
┃ │ │ │ │ │ │ 杏黄 │ │ 嫩匀 ┃
┃特 级│紧直│ 较匀整 │金 黄│ 净 │ 清香 │ │甜 醇│ ┃
┃ │ │ │ │ │ │ 明亮 │ │ 明亮 ┃
┠───┼──┼────┼────┼───┼───┼───┼───┼───┨
┃ │细紧│略有断碎│ │稍有开│ │ 杏黄 │ │ 嫩匀 ┃
┃一 级│ │芽头和茶│黄稍暗 │ │ 纯正 │ │醇 和│ ┃
┃ │略弯│末 │ │口叶 │ │ 较亮 │ │较明亮┃
┖───┴──┴────┴────┴───┴───┴───┴───┴───┚
4.4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要求。
表2 君山银针理化指标
┏━━━┯━━━━━━━┯━━━━━━┯━━━━━━┓
┃项 目│ 水分(%) │ 总灰分(%) │ 碎末茶(%) ┃
┠───┼───────┼──────┼──────┨
┃指 标│ < 7.0 │ < 6.5 │ < 2.0 ┃
┖───┴───────┴──────┴──────┚
4.5 卫生指标
应符合GB9679中第2章的规定。
4.6 净含量负偏差
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
4.6.1 定量包装规格为10g、25g、50g、100g、150g、200g、250g、500g,共8种。单件定量包装茶叶的净含量负偏差见表3。
表3 净含量负偏差
┏━━━━━━━━━━━┯━━━━━━━━━━━━━┓
┃ 净 含 量 │ 负 偏 差 ┃
┃ ├──────┬──────┨
┃ Q (g) │ Q的百分比 │ g ┃
┠───────────┼──────┼──────┨
┃10-50 │ 9 │ ─── ┃
┠───────────┼──────┼──────┨
┃50-100 │ ─── │ 4.5 ┃
┠───────────┼──────┼──────┨
┃100-200 │ 4.5 │ ─── ┃
┠───────────┼──────┼──────┨
┃200-300 │ ─── │ 9 ┃
┠───────────┼──────┼──────┨
┃300-500 │ 3 │ ─── ┃
┖───────────┴──────┴──────┚
4.6.2 批量定量包装商品按表4规定的抽样方法,及平均偏差计算方法随机抽样检验和计算,平均偏差应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单件定量包装商品超过计算负偏差件数,应当符合表4规定。表4 单件超出负偏差件数
┏━━━━━━━━━━━━━━━━┯━━━━━━━┯━━━━━━━━┓
┃ 定 量 包 装 茶 叶 批 量 │ 抽样件数 │单件超负偏差件数┃
┠────────────────┼───────┼────────┨
┃ 小于或等于10件 │ 全抽 │ 不允许 ┃
┠────────────────┼───────┼────────┨
┃大于10件,且小于或等于25件 │大于或等于10件│ 不允许 ┃
┠────────────────┼───────┼────────┨
┃ 大于250件 │大于或等于30件│小于或等于1件 ┃
┠────────────────┼───────┴────────┨
┃ │ i=1(QI-QO) ┃
┃ │△Q=───────── ┃
┃ │ N ┃
┃ 平 均 偏 差 │△Q:抽样茶叶的平均偏差 ┃
┃ │ Q0:定量包装茶叶标注净含量 ┃
┃ 计 算 公 式 │ Qi:定量包装茶叶净含量 ┃
┃ │ n:抽样件数 ┃
┖────────────────┴────────────────┚
5 试验方法
5.1 取样
按GB/T8302规定执行。
5.2 感官品质检验
按SB/T10157和GB/T14487规定执行。
5.3 理化指标检验
5.3.1 水分检验
按GB/T8304规定执行。
5.3.2 总灰分检验
按GB/T8306规定执行。
5.3.3 碎末茶检验
按GB/T8311规定执行。
5.4 卫生指标检验
按GB/T5009.57规定执行。
5.5 净含量负偏差
用感量为1g的秤,称取去除包装的产品,与产品标志值对照进行测定。
6 检验规则
6.1 每批茶叶需经本公司质检员按产品标准规定检验合格后,并附上合格证,方能销售。
6.2 以同天生产、同品种、同规格的茶叶为一批。
6.3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和净含量负偏差。
型式检验项目为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和净含量负偏差。
6.4 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鉴定定型时;
b)加工工艺改变后,可能影响茶叶品质时;
c)正常生产和分装时,每年不少于一次;
d)停产(分装)一年后,又恢复生产(分装)时;
e)质量监督部门要求进行时。
6.5 取样按GB8302规定执行。
6.6 检验中,如卫生指标一项不合格,则判不合格。
除卫生指标外,如卫生指标一项不合格,应在原批中加倍抽取样本检验,检验中仍有一项不合格,则以不合格论处。
6.7 对检验结果发生异议,对留存样品进行复检,或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8302规定取样,对有异议的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供需双方对产品质量有异议时,可由双方协商解决或送法定检验机构仲裁。
7 标志、标签
7.1 销售包装
a)应符合GB7718规定;
b)原产地标注为“岳阳君山”;
c)不同地区拼配的茶叶应标注“拼配”字样;
d)现场出售临时包装的茶叶,可使用标签内容不全的通用包装。
7.2 运输包装,必须标明企业名称,其标志、图示应符合GB191规定。
8 包装、运输、贮存憖
8.1 包装
8.1.1 包装容器应该采用干燥、清洁、无异味及影响茶叶品质的材料制成,接触茶叶的内包装材料应符合GB11680规定,应有较好的隔氧和防潮性能。
8.1.2 包装要牢固、防潮、整洁、美观、无异味,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
8.2 运输
各种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必须有防雨、防潮、防晒等措施。应轻装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3 贮存
贮存茶叶应设有专用仓库。其仓库必须通风、干燥、清洁、无异味。茶叶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
茶叶存放时应离地、离墙15cm以上。
对极品银针,采取除氧、冷藏等保鲜措施。
8.4 贮存期限
按本标准规定的运输、贮存条件下,自生产(分装)日期起,保质期不低于12个月。
湖南省岳阳君山银针茶叶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君 山 银 针
(绿茶类)
Q/JANY001-1999
━━━━━━━━━━━━━━━━━━━━━━━━━━━━━━━━━━━━━━━━━━━━━━━━━
君山银针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目前尚无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部标准),特制订企业标准。
本标准按GB/T1规定编制。
本标准由湖南省岳阳君山银针茶叶有限公司提出并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君山银针茶叶的类别、等级、品质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及贮运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岳阳市范围内君山银针定点生产基地生产的君山银针茶(绿茶类)。
2 引用标准
GB9679-1988 茶叶卫生标准
GB8302-1987 茶取样
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1015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8304-1993 茶水分测定
GB8306-1987 茶总灰分测定
GB8311-1987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8305 茶水浸出物测定
GB/T5009.57-1996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 11680-1987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GB7718-19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T10037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
3 定义
君山银针用良种(槠叶齐、湘波绿)和岳阳群体品种的茶树的新梢的芽,经过杀青、干燥、拣剔等工艺制成的,保持绿色特征、可供饮用和欣赏的茶。
4 等级
根据质量差异,君山银针分为极品、特级、一级。
5 技术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
5.1.2 不得含有非茶类夹杂物
5.1.3 不着色,不添加任何香味物质
5.1.4 茶芽冲泡15分钟以后的累计竖立率,极品≥90%,特级≥80%,一级≥70%,竖立率为茶杯中竖立的芽头数与全部芽头数之比。
5.1.5 每100克茶芽头数,极品0.4万~0.6万个,特级0.6万~0.8万个,一级0.8万~1.0万个。
5.1.6 茶叶冲泡以后的下沉速度,5分钟时茶芽沉入杯底的数量≥80%。
5.2 感官指标,见下表。
━━┯━━━━━━━━━━━━━━━┯━━━━━━━━━━━━━━━┓
┃ 级 │ 外 形 │ 外 形 ┃
┃ ├───┬───┬───┬───┼───┬───┬───┬───┨
┃ 别 │ 条索 │ 整碎 │ 色泽 │ 净度 │ 香气 │ 滋味 │ 汤色 │ 叶底 ┃
┠──┼───┼───┼───┼───┼───┼───┼───┼───┨
┃极品│ 紧直 │ 匀整 │黄绿润│ 净 │ 鲜嫩 │ 鲜醇 │浅黄绿│ 嫩匀 ┃
┃ │ │ │ │ │ 清香 │ │ 明亮 │ 明亮 ┃
┠──┼───┼───┼───┼───┼───┼───┼───┼───┨
┃特级│ 紧直 │ 匀整 │ 黄绿 │ 净 │ 清香 │ 鲜醇 │浅黄绿│ 嫩匀 ┃
┃ │ │ │ │ │ │ │ 明亮 │ 明亮 ┃
┠──┼───┼───┼───┼───┼───┼───┼───┼───┨
┃一级│ 细紧 │较匀整│ 黄绿 │ 稍有 │ 细紧 │ 醇和 │浅黄绿│ 嫩匀 ┃
┃ │ 略弯 │ │ │开口叶│ 略弯 │ │ │较明亮┃
┗━━┷━━━┷━━━┷━━━┷━━━┷━━━┷━━━┷━━━┷━━━┛
5.3 理化指标
水分≤7.5%(m/m),总灰分≤7.0%(m/m),碎末茶≥2.0%(m/m),水浸出物≥30.0%(m/m)。
5.4 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按GB9679规定执行。
检验方法、检验规划、标签、包装、运输、贮存与黄茶类君山银针相同。
【本文节选自:赵丈田编著.君山银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相关知识】
“一茶两类”茶学理论简介
赵丈田、陈奇志最早提出“一茶两类”理论,有别于传统的一个茶名对应一大茶类的理论。两位学者认为:一个君山银针茶名,产品分属绿茶、黄茶两类,目前绿茶类君山银针产量占总量的90%以上;该理论还认为,普洱生茶属绿茶类,普洱熟茶属黑茶类。该理论最早见于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君山茶文化》一书,当时受到部分专家的质疑,现大部分学者、湖南企业界能接受赵陈理论。
该理论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推动了湖南省君山银针产业化进程。在茶类理论未突破前,绿茶类君山银针曾被人们认为是假冒伪劣产品,受到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