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中国名茶网增辟《君山银针》二级栏目,刊登赵丈田先生《君山银针》专著原文、相关图片、相关书评、阅读心得等,欢迎网友投稿。赵丈田著《君山银针》一书已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00年8月出版,应广大网友了解湖南茶文化的要求,本网经作者同意刊登其全文,其他媒体未经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网友(读者)引用本书文字、图片与观点,请注明出处。)
一、产 茶 历 史
君山产茶始于唐代。据李肇《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湖南有衡山,岳州有 氵邕湖之含膏”(李肇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岳州氵邕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于茱萸 。”裴汶《茶述》中载:“今宇内土贡实众,而顾渚、蕲崐阳、蒙山为上,其次寿阳、义兴、碧涧、 邕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在《全唐诗》卷八四中有一首描写君山茶的诗歌,为唐末诗僧齐已所作,诗云:“ 邕湖惟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上文所述氵邕湖,即今岳阳市南湖。
南湖在古代系洞庭湖的一个小湖汊,昔日水面与君山相连,氵邕湖沿湖之山与君山近在咫尺。氵邕湖茶即包括今北港、龙山、龟山、君山在内的 邕湖诸山所产之茶。上述文献说明,唐代初期、中期君山就已产茶,而且是名列前茅的优质茶。
岳州茶具作为烹茶器皿在唐代已普遍使用。陆羽在《茶经卷中•四之器》中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唐代的岳州瓷出于岳州窑,岳州窑窑址位于今岳阳市湘阴县铁角咀的窑头山、白骨塔一带,据湘阴县博物馆考证与现场发掘证实,此地在晋朝(公元256~420年)就已烧制青瓷。湘阴县于隋开皇初并入岳阳县,唐武德初改天下诸郡为州,湘阴属于岳州,故湘阴窑为岳州窑。岳州窑窑址大约在五代时期迁往赤竹城(今湘阴县濠河区木鱼山)。建国后,从岳州窑中出土了一批唐代青瓷,有唐代青绿釉浮雕莲瓣四系罐,团花、卷叶纹组成的带状四系罐,及施半釉的青黄釉冰裂纹茶碗(实物存岳阳市博物馆,青瓷茶碗照片见前面彩照),说明唐代不仅氵邕湖茶成了宫庭皇室的佳品,而且青瓷也盛名于唐。
宋代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当时宫廷宦府乃至平民百姓,饮茶盛行,各地纷纷设置贡茶院,钻研制茶工艺,评比贡茶品质,从而名茶迭出。当时的岳州 邕湖含膏和黄翎毛已成为皇室中不可缺少的佳品。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潭州;大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卷生、黄翎毛,出崐岳州;双上、绿芽、大小方,出岳、辰、澧州。”明•陈仁锡《潜确类书》:“潭州之独行灵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此皆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见《茶谱》、《通考》,以上为昔日之佳品。”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氵邕湖茶逐步演变为君山茶与北港茶。早在明代,许多诗词歌赋已提到君山茶。如明•姜廷颐《过君山值雨》诗:“十二青螺寺作家,晓寻诗句乞僧茶。”胡容《游君山》赋:“茶烟歇于僧舍,归鸟栖于林窦。”花湛露《游君山遍览诸胜仿长吉古体书壁》诗:“满山犊角饱寺僧,数亩紫茸供过客。”沈闻《游君山》诗:“竹产方龙千岁杖,茶凝甘露玉硝馨……僧煮茶兮香雾横,采方竹兮果奇珍。”
清代的君山茶已有“尖茶”和“蔸茶”之分。把茶叶采回后进行“拣尖”,把芽头和叶片分开。芽头如箭的称尖茶,白毛茸然,纳作贡品,称“贡尖”;拣尖后剩下的叶片叫蔸茶,称“贡蔸”,色黑少毛,不作贡品。清代的君山茶,无论是从面积、制作、产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有许多记述。如江昱《潇湘听雨录》载:“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针、雀舌诸品较,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述了洞庭君山茶,“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同治《湖南省志》载:“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岁以充贡。”同治《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尖。”“邑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旧传 氵邕湖诸山,今则推君山矣。然君山所产无多,正贡之外,山僧所货贡余茶,间以北港茶掺之,北港地皆平冈,出茶颇多,味甘香,亦胜他处”。这段记述不仅说明君山产茶历史,进贡时间及崐数量,同时也说明了氵邕湖诸山包括今日君山, 氵邕湖茶即今君山茶和北港茶。
清代正式有君山银针的命名。《中国名茶志》(农业出版社)记载了清朝时的24种名茶,君山银针茶为其中之一。
从清代末期起,由于官场的腐败,君山茶业露出了衰败的端倪。清同治《巴陵县志》所引吴敏树《湖上客谈》,更有生动具体的描写:“贡茶,君山岁十八斤,官遣人监僧家造之,或至百斤。斤以钱六百偿之。僧造茶成,已斤费二千余钱矣。向时买者可得四千。近以军事武弁过此,必买茶以馈大官,斤率九千六百,多则十二千,僧利害略相当。然事平,军船日少,茶已不售,而官供如故,则败茶之道也。”
民国年前,君山茶业有兴有衰,以衰为主。入民国后的头两年,经邑绅方朝桓、李宗 禀请,被辟作县农场。因用人不当,开办不久而中止,由县长曹作弼牌示,将君山所有田地、庙宇、房屋、竹木暂归山僧海修看守。其间,因兵匪为患,茶业破败不堪。民国11年10月17日《大公报》载有署名“老农”的《君山游记》称:
予于席间,举君山茶、泪竹二项,询诸住僧孙某(系湖北人),据云:“凡山上所产之茶均称君山茶,此茶散种密林间,并不以为畛界分好歹,惟每年茶额仅三十余斤,每两售洋一元或二元不等。今年此项茶叶,已于五月间被匪劫掠尽净。今日各位所吃之茶,系拣摘零星茶叶而成”。
民国15年10月初,县党部干事马麟,县党部筹备主任彭德荃,县农民协会筹备处陈捷考、侯国兴,县公署朱珍伏,乡绅侯国庆等,邀集城绅议决,君山及其产业完全归农民协会管理;君山产业项下西区陈家林土田3.73公顷(约56亩),及北区黄中罐土田,须令佃农另换租字;庙僧生活费,指定某处用若干土地,以其耕种之收益支给,庙僧仍负责看守君山。民国19年7月,湖南省政府建设厅考虑到“长沙高桥与岳阳君山两处,向产名茶,拟于该两处各筹设一茶事试验场”,并业经省府第109次常务会议决,将经费准予列入第19年度预算,并开始“物色是项专门人才,积极筹备进行”(见民国19年7月14日《大公报》)。民国27年9月,岳阳沦陷,君山为日军侵占,山民全部逃亡外地,茶园荒芜7年之久,濒临灭绝。抗战崐胜利后,经海修、智圆、明光、明朗等庙僧惨淡经营,茶叶生产渐崐有起色,昔日“一座庙宇一块茶园”的情景有所恢复。但因人手、财力有限,始终没有形成气候,长期一蹶不振,仅老庙、裤裆园、石岩坡、北湾、酒香亭、喉咙丘、流水沟、罗家园、一横冲、二横冲等地有14块近2公顷(29.6亩)茶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君山银针茶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军区独立团派遣直属连来君山种植茶叶和其他农作物;1952年,湖南省农业厅、中国茶叶公司湖南分公司接替“生产连”开办茶叶示范场,从农业厅抽调了几十名技术干部和几百名劳力在君山新辟茶园31.33公顷。农业厅的技术人员和一部分崐老工人开始恢复君山银针茶生产,钻研制茶工艺,改善茶叶品质;1956年参加德国莱比锡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金镶玉”,(《新湖南报》1956年5月22日),并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据《中华茶人手册》于观亭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载:“我国10大名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是群众公认为的我国茶中之珍品。”
1979年将君山茶场改为君山公园,在保留过去茶园面积和君山银针制作的同时,将君山岛辟为旅游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君山银针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1999年,岳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君山银针作为地方名牌产品予以开发。市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组建了湖南省岳阳君山银针茶叶有限公司,建立了君山银针茶叶研究所。岳阳市科委将君山银针有机茶研究、君山银针茶生态环境研究列为重要科研课题之一。岳阳市还把君山银针品牌开发作为2000年全市的一件重大实事,确定了一名市委常委专抓此项工作。再通过几年的努力,君山银针茶不仅是国事礼茶,而将成为大众化的消费商品。
参考文献
赵丈田编著.君山银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输入关键词“君山”,中国名茶网站内搜索结果
(网站首页与各一级栏目目录页面,均设有“站内搜索”,使用站内搜索,您可很快查找到所需资料。用左键点击以下标题,您可直接进入该页面。欢迎广大网友光临“中国名茶网.公司”,欢迎投稿!投稿信箱:zgmc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