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引自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君山茶文化》和2000年出版的《君山银针》,作者此处已稍作修改,网友引用请注明出处。】
版本一:“茶”与“口噙茶”的来历
很早以前,洞庭湖属楚国管辖。当时楚国国都就在现湖北江陵县地面,叫做郢都。国王是个孝子,可他母亲却是个病秧子,请遍京城名医,太后的病也不见轻。最后,国王只好在长江南北到处张贴告示。
这天,宫门外来了个白胡子道士,自称能治好太后的病。道士为太后看完病回到前殿,对国王说:“大王,太后的病,看来是饮食不周引起的!”道士从腰间解下一个青皮葫芦,双手递给国王:“大王,药方就刻在葫芦上面,只要你能照办,太后的病就会慢慢好起来的。”
道士走了以后,国王拿起那个葫芦,反复端详,只见上边刻着几行小字:
一天两遍煎服,三餐多吃清素;
要想益寿延年,饭后走上百步。
下边落款:洞庭道人。国王看罢,把葫芦晃了一晃,听了一听,里边装的好像是水!就连忙打开葫芦,凑上去用舌头舔一舔,一股清香直冲五脏六腑。霎时浑身轻爽,不禁连声称赞:“神水、神水!”急忙抱起葫芦,跑到后宫,向太后报喜去了。
从这天起。国王每天午后、晚上,从葫芦里倒出一点水来,烧开让太后饮用。一日三餐,不动荤腥。每顿饭后,又让宫女们搀着太后,到花园里散步。就这样,过了20多天,太后的病疾果然轻了不少!母子俩高兴极了。可是,那葫芦里的神水越来越少,眼看就要见底了。太后又患愁了,国王想了想说:“母后不要着急,我去找道士再要些就是。“太后说:“你到哪里去找他呢?”
国王说:“这不要紧,他这葫芦上刻着‘洞庭道人’,我就到洞庭湖里寻他好了。”
次日一早国王登殿,就向文武大臣们说,自己要亲临洞庭湖,寻找道士。下边走出令尹,说道:“大王,你为太后治病,不惜跋山涉水,亲下洞庭,当然很好。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呀!这样吧,让老臣替你走上一趟,大王觉得怎样?”令尹说罢,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办法不错,国王也就同意了。
令尹带上500兵丁,分乘五只大船,日夜兼程,开进洞庭湖。令尹站在船头,放眼望去。只见八百里湖面风平浪静,烟波浩渺,湖心有一小岛,岛上绿树掩映,青色瓦舍座落其中。令尹想了一想,就让船队向小岛开去。
这小岛便是君山。船队靠岸后,只见山上古林参天,斑竹摇曳,竹林深处原来是一处道观。令尹命令兵丁暂在船上等候,自己带了随从上岸。离那道观还有百十步,有一位白胡子老道,笑呵呵地迎出山门。令尹仔细一看,正是那位洞庭道人!便急忙上前拉住老道的手,连声夸奖:“道长,您真有妙手回春的本领呵!太后自从吃了您的神药,疾病大为好转,大王十分感激,命我带上礼物,前来致谢。顺便再向道长求些神水,又要麻烦您了。”“好说,好说!”那老道客客气气地回答,“太后只要照着我那药方去办,自能绝处逢生,祛病消灾。”
令尹领着随从,让一个小道士带路,沿着石级,走到后山,转过山嘴,只见面前闪出两棵合抱老树,浓荫如盖,遮天蔽日。树下一汪清水。小道士说:“这池子里的水可好了,闻着香喷喷的,喝着甜丝丝的,师傅说:“久用此水,不但能祛病消灾,还可益寿延年哩。”令尹听罢,快步走到池边,弯下腰去,用手捧了一些,咕嘟嘟咽下肚去。觉得满嘴甘甜清香,余味无穷,浑身上下十分舒畅,于是回头问道:“你师傅献给太后的神水,就是这个吧?“小道士说:‘不错,就是它呀!’这时,有个随从说:“大人,何不将这神水,用坛子装回去,为太后除掉病根儿,岂不是大功一件么?”令尹一想,觉得有理,便当场吩咐随从,马上下山,准备坛子,次日上山装水。
第二天清早,令尹带着兵丁,抬了坛子,爬到后山。可等他们来到池边一看,全都傻眼了!那满满的一池神水,隔夜竟被人舀了个精光,连底儿都露出来了。水迹依稀可见,一直通向后山。令尹低头一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怒气冲冲地把手一挥,带着随从走下山来,闯进观内见了那老道,劈头就问:“道长,那池子里的水是你弄走的吗?”
“不错。”那老道士平心静气地说。
“哼哼!”令尹冷笑一声,又问道:“你就不怕有欺君之罪吗?”
“哈哈哈!”老道士放声大笑,“这欺君山之罪我没想到,不过,我还真担心欺民之罪哩!”
“你这是什么意思?”令尹不解地问。
“大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百姓,我这观里的三五百道士,吃的穿的,就全指望每年派出一些人带上神水,为洞庭湖区的老百姓治病消灾。百姓们打心眼里感谢,献上钱财粮米,五百道士才得温饱。大人把神水全都运往京城,只不过好了几家王公大臣,却使一方百姓受难,观里道士受冻挨饿。所以我就连夜吩咐观里道士带上水桶,把那池水担得一干二净,全数洒到后山草坡上了。
他们一同走到昨晚倒水的地方,前边领路的几个道士,突然一齐惊叫起来。原来那草坡上,一夜之间,竟然平地窜起绿油油的一片小树,一抹齐有三四尺高,树枝上全都吐出七八个嫩芽儿。令尹急书忙走到树丛里面,掐下两片嫩叶儿,放在嘴里一嚼,不觉又惊又喜。他眼珠子转了转,亲自动手掐了一把嫩叶儿,带着随从下了山。
刚刚回到观内,令尹就急忙吩咐道士,煎上一壶开水,端了上来。他把那树芽儿往水中一泡,一股清香,也随着那缕缕热气飘了出来。他轻轻咂了一口,不觉拍案叫绝。
令尹吩咐地方官员,在洞庭周围的水乡渔村,征集一百名未出闺阁的黄花姑娘,到君山听用。又与老道商量,要他从今往后,把这片神水经营起来,细心照料。五百道士的生活费用,全由地方官府包下。道士想了想,只得答应下来。
几天以后,地方官员带着那100名黄花姑娘,坐上大船来到君山。还没有靠岸儿,就有几十个小道士把事先烧好的热水,挑到船上,并传下令尹的话,让姑娘洗得干干净净,换上专门赶制的红衣红裙儿,然后,由小道士领到后山去。姑娘们被分成好几组,小心翼翼地走进树丛采下那片片绿叶。
令尹举目望去,万绿丛中,姑娘们红衣红裙儿,交相辉映,十分好看。止不住吟起诗来:“万绿丛中一点红,采叶人在草木中.....“哎,“人在草木中“倒很有些意思,就叫它作“茶”吧!这“茶”字流传至今。
再说,那些采茶姑娘们知道茶叶的珍贵后,谁不想带点儿回去?可下山坐船的时候,还得把衣服换下来,一点儿也不让带。聪明的姑娘终于想出了办法,她们悄悄地把茶叶含在嘴里,带出君山。那些有钱人一听说君山茶能益寿延年,就争先恐后地跑到洞庭湖边,开出高价,向姑娘们购买。后世人给了君山茶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口噙茶”。
版本二:珍珠与君山茶
相传早年间,君山脚下有个打鱼的后生,名叫张顺,张顺和母亲住在一间小茅屋里。张顺每天清早下湖打鱼,然后把打来的鱼拿到市场上卖掉,买点粮食油盐回家,天天如此,不论寒暑。一天,张顺在湖里撒了大半天网,连一只虾子也没有捞到。本想多撒几网再回去,不巧天色骤然变了,只好收网回去。他刚刚把网收上船头,看见鱼网里有一条活蹦蹦的金丝鲤鱼,圆溜溜的眼睛,像对夜明珠似的闪闪发光;红嫩嫩的小嘴巴,微微地一张一合,仿佛在和人说话;嘴角上还有两极短短的肉须须,配上一身金红金红的鳞片,好看极了。
张顺把鲤鱼轻轻地放进水盆,喜滋滋地坐在船舱里看着它,连桨也忘记划了。不知不觉,一阵南风吹来,把他的鱼船吹到了岳州城下的南岳坡。张顺进了城,打算买点米回去。可是,他身上除了这条金丝鲤鱼,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换钱的东西了。他捧着鱼盆在粮店门前走来走去,想卖掉,又舍不得,一时拿不定主意。许多人都想买他的金丝鲤鱼,有人愿出一串钱,又有人愿出二十串钱,后来有个财主拿出五十串钱,在张顺的眼下晃了几下,说:“看你这个可怜的样子,我就多出点吧,给你五十串钱,总没有叫你吃亏吧。明天你就可以拿四十串去放债,往后吃利息就够了,再也不必去干那些风里浪里的买卖了。” 那财主装出一副大慈大悲的施主模样,张顺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又看看盆里的鱼,金丝鱼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小嘴巴一张一合,像要和他说话似的,他更不想卖了。便端起鱼盆回了家。天色晚了,张顺妈妈饿着肚子,站在门口望呀,盼呀,谁知张顺带回来的是个空口袋,连一粒米也没买回来。张顺把金丝鲤鱼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他妈妈噙着眼泪说:“儿呀,我们是靠打鱼过活的,不能放债吃利息!你爷爷在世时,借财主一担三斗谷子,打了一世的鱼,都没有还清那份阎王账呢,我们情愿捆紧腰带过日子,也不去做那些吃人家血汗的事。”他看了看鱼盆里的金丝鲤鱼,想了想,又说,“听你爷爷说,金丝鲤鱼是洞庭王的三太子变的,你快些放它回去吧,它的妈妈也会像我望你回来一样盼着它回去的。” 妈妈讲的正合张顺的心意,他便端起鱼盆,向乌龙嘴的湖滩走去。突然,远处湖面上波涛汹涌,发出“隆隆”的吼声。张顺急忙站在浅水里,把金丝鲤鱼轻轻地倒入湖里,鲤鱼那金红色鳞片,立刻把一片湖水都映红了。说也奇怪,它好像舍不得和张顺分手似的,老是在他面前摇头摆尾游来游去,它那小嘴巴仿佛在说:“感谢你呀,我的好朋友……”不一会儿,它从口里吐出一颗溜圆溜圆、晶亮晶亮的珍珠,那一闪一闪的亮光,把人的眼睛都看花了。
张顺把那颗珍珠捧在手里,那条金鱼才慢慢地向湖中游去。张顺把这通明透亮的珍珠带回家里,霎时间,把那又矮又黑的茅层照耀得像白天一样亮堂了。夜里,张顺醒来的时候,只见那颗珍珠还在手里熠熠闪光。他想,这一定是颗宝珠,高兴得再也睡不着了。第二天清早,张顺捧着珍珠在家门前摸了又摸,看了又看,只见珠子里面有几根红血丝在游来游去,非常有趣。正在这时,天上忽然飞来一只拖着一条花花绿绿长尾巴的大鸟,伸长脖子,“啪”的一下,把那颗珍珠啄跑了。张顺拔腿就追,追过湖滩,追过芦荡,又追过了君山七十一个山峰,最后,那只大鸟飞到青螺峰的悬崖上去了。张顺爬到一株大树上,清楚地看见它把那颗珍珠吐在石头上,用脚爪拨弄着。张顺气坏了,顺手折断一根树桠,要向那只大鸟掷去,可是又怕把珍珠打碎,更怕大鸟衔着珍珠再往别处飞。真是打不得,又追不到,只好爬下树来,从后面悄悄地爬上悬崖去。壁陡的悬崖上,有许多裂缝,条条崖缝里都不停地流着褐色的锈水,岩壁上长着一层深绿色的苔藓,滑溜溜的,一旦失足,就会粉身碎骨。张顺紧了紧裤带,咬着牙关,使劲地往上爬去。爬着爬着,他的手指头被石头划破了,流着鲜血,脸被马蜂螫了,又肿又痛,他还是拼命往上爬,终于爬到岩顶边边了。那只大鸟的尾巴正好拖在他的头顶上,张顺把手一伸,抓住了大鸟的长尾巴。大鸟猛地张开翅膀,“噗哒噗哒”地扇了两下飞走了,差点儿把他也带到天上去了。张顺望着留在手里的三片长长的花翎,狠狠地骂道:“该死的家伙,又飞跑了。”张顺爬上岩顶一看,那颗珍珠却没被衔走,正在岩上滚着。他不顾一切地向前扑去,只怪他用力太猛,那颗珍珠一下滚到岩石缝里去了。
张顺长长地叹了口气,呆呆地望着深不可测的石缝,伤心地哭起来了。从这以后,每隔两天,张顺就要到青螺峰的悬崖上去看看,总希望那颗心爱的珍珠从岩缝蹦出来。但是,一天、两天;一月、二月,那颗珍珠却一直没有蹦出来。冬去春来,又是桃红李白的时候,在那掉进珍珠的岩石缝里,长出一株鲜嫩的茶苗,青枝绿叶,十分可爱。张顺看见茶苗越长越好,心里想:这一定是我那颗心爱的珍珠变的。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闻了又闻,不觉自言自语起来:“丢失一颗珍珠,得到一株茶苗,倒也不错呀”。转眼之间,夏天来了,太阳像一团烈火,把湖州上的芦苇都烤黄了,张顺担心茶苗旱死,给它搭了个凉棚,每天清早,又从柳毅井里把水提到悬崖顶上,去浇灌茶苗,奇怪的是,不等他浇灌,茶苗蔸上总是水淋淋的。他想:“是谁帮助我浇的水呢?”他决定弄个明白。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躲在悬崖下的树林里观察,当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他忽然看见啄走珍珠的那只长尾巴大鸟扑楞楞地飞来了,嘴巴对着茶苗喷出一股清亮清亮的水来。然后又扑楞楞地张开翅膀向东方飞去了。张顺望着它那漂亮的长尾巴说:“啊,原来是你呀!我以为你是个坏家伙,看样子还是我的好朋友呢。”
张顺跑回家里,又把那只长尾巴大鸟的样子给他妈妈细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妈,你知道那是只什么鸟吗?” 张顺妈妈想了想说:“我小时候听你外公说过,有只花羽毛长尾巴的大鸟,叫做凤凰,它和洞庭龙王的三太子结拜了兄妹。” 张顺听了很高兴,就更加精细地培养起那株茶苗来。冬天来了,山上山下白雪皑皑,连那苍松翠竹都被冰雪压弯了腰。张顺生怕把茶苗冻死,就把妈妈做给他的芦花背心拿去给茶苗披上。又抱了些稻草去盖茶苗蔸,谁知那茶苗蔸下花花斑斑地早已堆了一大层。他走近一看,原来又是那只叫凤凰的大鸟,把它身上最漂亮的羽毛啄下来,盖在茶蔸上了。张顺望着凤凰飞去的方向,自言自语地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呀,比我殷勤多了!” 冰化雪融了,迎春花绽开了笑脸,张顺把茶苗从岩顶移到自己菜园里。那只长尾巴的凤凰,也跟着飞到菜园旁边那株大橘树上来了。一场春雨过后,茶苗一夜之间长了三尽多高,圆滚滚的,像个绿茸茸的大绣球。张顺和他母亲高高兴兴地摘下第一批茶叶,经过他们精心制作以手,用滚开水浓浓地泡了两杯,果然是上等好茶。片片茶叶,叶柄朝下,叶尖向上,垂直立起,浮在水面,片刻,又垂直下落到杯底。反复沉浮三次,然后悬立于杯中。每片茶叶周围渐渐泛出一朵朵金红色闪亮的小花。看去就像是金丝鲤鱼的鳞片,又像是凤凰羽毛上的花斑。最后,他们慢慢地汇成一团,好像有一龙一凤在杯中欢舞。张顺母子看得目不转眼。妈妈高兴地说:“儿呀,这真是龙鳞、凤羽一样的茶呀!”
碰巧,这时君山周围有许多人得了重病,面黄肌瘦,浑身无力,不思饮食,更无法下地耕种。张顺抓了一把茶叶说:“妈妈,这些茶叶对病人一定有好处,我去送点给他们尝尝好吗?”张顺妈听了满心欢喜,连忙叫张顺把茶分送各个病人家里。几天以后,凡是喝过张顺的茶的病人,都觉得浑身舒坦,精神倍增,就像吃了对症的良药似的,他们纷纷跑到张顺家里来酬谢。张顺苦心培育出来的细茶,从此世世代代在君山生长,后人给他取过许多漂亮的名字:什么“龙鳞”呀、“凤羽”呀、“雀舌”呀、“千里香”呀……后来又取名“银针”。古代把它当作“贡茶”献给皇帝,如今“君山银针”远销国内外,成了获得金牌奖的名茶了。
注:这个传说借用了一些中国民间故事最流行的元素:有人(或几个小孩子)捞了一条鱼,然后有人将它放生。这条鱼,大部分故事中为鲤鱼,原来是龙王的儿子。在君山银针茶传说中渔夫也放了龙王的儿子,但龙王的儿子不请他到父亲那里,而自己送给渔夫一颗珍珠。龙有神奇龙珠,所以报恩的龙王儿子也吐出一颗珍珠。民间故事中真英雄一定要胜利,收回宝物,或收回假人物攫取他所救的公主,而在该传说中张顺追偷窃者也差不多如同收回宝贝,但珍珠落到石缝里,石缝里长出一株茶苗,则与民间故事不同,是典型的传说的结尾,因传说要解释一种名茶的来源。一般说传说结尾主要的功能是解释来源,民间故事的结尾是团圆(happy end)。该传说的结尾说,人物(张顺)得到了新的好的从来未见过的名茶,人们把 这种茶叫“龙鳞”、“凤羽”、“雀舌”、“千里香”,后来把它叫“君山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