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中国名茶网已增辟《君山银针》二级栏目,刊登赵丈田先生《君山银针》专著原文、相关图片、相关书评、网友阅读心得等,欢迎投稿。赵丈田著《君山银针》一书已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00年8月出版,应广大网友了解湖南茶文化的要求,本网经作者同意登其全文,其他媒体未经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网友(读者)引用本书文字、图片与观点,请注明出处。)
九、茶事拾趣
一千多年来,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君山茶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记载在历代的史书里,有的遗存于地方文献中,这里从有关史料书籍中拾起几篇,以飨读者。
(一)公主带茶入西藏
唐代的邕湖茶,不仅受到了宫廷的青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媒介,为汉藏的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引出了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贞观十一年(公元636)松赞干布向唐求婚,唐太宗看到了吐蕃的强大力量和在唐朝西边的重要地位,便答应了吐蕃的婚事,同意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出发时,文成公主带了一些她所喜爱的书籍、日用品,以及陶器、纸、酒、茶叶等嫁妆,而入藏时带去的茶叶就是岳州名茶“ 邕湖含膏”(《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文成公主入藏后,协助松赞干布致力于吐蕃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公主经过的地方令人安装碾磨,教人民种植粮食和蔬菜。公主把饮茶习俗传到西藏,使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布道弘法,并升华为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规模的茶之盛会。
文成公主也非常想念家乡,常常要大唐使者带来茶叶和礼物。一次,唐朝使者带去 邕湖茶,文成公主非常高兴,和松赞干布举杯共饮,侃侃而谈,并向赞普介绍:“此 邕湖茶……”。后来,在《唐国史补》中对赞普饮茶作了详细的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解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日……此 邕湖者。”据查,常鲁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出使西藏,这是 邕湖茶入藏的又一记述。
松赞干布死于永徽元年(650年),他死后,文成公主继续在西藏生活了30年。她致力于汉藏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继承了松赞干布的遗志。一直到调露二年(680年)文成公主才在吐蕃逝世。吐蕃人民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仪,西藏人民十分怀念和尊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都塑有他们的像。在《藏史》和《西藏图考》中记述了他们相敬相爱的一生,记述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二)乾隆江南赏贡茶
说起乾隆皇帝,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他游江南的故事。可是在这些故事中,人们还很少知道乾隆与君山茶叶的不解之缘。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来到岳阳,饱览了江南的美好春色,登上千古名楼十分高兴,当即泼墨挥毫,赋诗一首,“百尺高楼雉堞临,洞庭胜概目前寻。临风把酒自怡性,去国怀乡熟苦吟。尚觉蝇头易为笔,竟如蚁目细标针。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真先获我心。”次日,乾隆又乘一艘民船泛舟洞庭,登上君山,并品尝了君山茶,当他看到用柳毅井水冲泡的君山茶,水色清冽,幽香四溢,乾隆喜笑言开,赞不绝口,当即封银针茶为御茶。虽然这是民间传说,但同治《巴陵县志》对君山贡茶进行了记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尖”。
乾隆皇帝是一位品茗斗茶的行家,晚年他更是嗜茶如命。在乾隆做满六十年皇帝传给嘉庆之后,他就到御花园度晚年去了。在御花园里有他专门饮茶的亭阁,并有纳贡的君山银针、西湖龙井、铁观音等。他也常去静心斋(今北海公园内)品饮君山银针,那里有幽静的书斋,烹茗的茶室,乾隆在皎洁的月光下,清爽的秋风里,挺拔的长楸树边,朝听潺潺流水,悠闲煮泉烹茗。君山茶产于唐代,而君山银针盛名于清朝,恐怕与乾隆皇帝纳君山茶为贡茶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贾母品茗栊翠庵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有一段宝玉品茶栊翠庵的故事,许多茶叶学者认为,这是文学大师曹雪芹对六安茶、君山茶最细腻的描写,书中名为写茶,实为写人,仅仅一千多个字就把妙玉、宝玉、黛玉、宝钗以及贾母、刘姥姥的性格活生活现地勾勒出来。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散席之后,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到栊翠庵,妙玉相迎进去刚坐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道:“知道,这是老君眉。”
贾母又问:“是什么水?”
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意思是精心收存的洁净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喝茶用具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贾母说她“不吃六安茶”,就是等于说她不喜欢吃绿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霍山,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之一,为历代贡品,享有盛名,然而出身豪贵的贾母,却不吃六安茶,要喝“老君眉”。据我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考证(见《中国茶经》第238面),老君眉是指洞庭湖中君山岛所产的毛尖茶,外形似老人的长眉,故名老君眉。茶名带有增寿的意思,而冲泡老君眉的茶具成窑五彩小盖盅,则是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所出的瓷器,再配上除去杂质的天然雨水。
(四)主席赞誉君山茶
1959年,毛主席回到故乡韶山,他穿着一身粗布衣服,,带着满脸笑容来到农民汤瑞仁家,既询问了当时的生产情况,也详细询问了家庭生活情况,当时的汤瑞仁(见彩照)知道主席爱喝茶,用一只兰花瓷碗(农村作茶杯用)泡了一碗自己制作的烘青茶,主席非常高兴,喝完了茶汤,还津津有味地嚼着茶叶,连声说:“这茶好!这茶好!”
在长沙停留期间,省委领导特意准备了君山银针和白石毛尖。主席在品饮君山银针时,看到玻璃杯中的芽头有的悬在上面,有的竖在下面,还有的芽头在中间起伏,主席十分高兴,当即仔细询问了这种茶的名称和产地,省委领导向主席介绍:“这是产于君山岛上的银针茶,1956年曾获国际“莱比锡”博览会金质奖,有金镶玉之誉,能三起三落,过去还是皇室的贡茶呢?”主席听后大加赞赏,并指示要大力发展君山茶。
后来,家乡湖南人民也时常带点茶叶给主席,如1973年省委领导再一次带君山银针给主席,后来还带过白石毛尖。据说,当时带去的茶叶只能交给中央办公厅,再由办公厅交给主席。在临湘市至今还保留着中央办公厅收到白石毛尖的收条。
(五)少奇微服观制茶
江南的5月,和风朴面,蛙声齐鸣。浩翰的洞庭湖,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秀丽的君山岛,满山披绿,景色宜人。
1960年5月,国家主席刘少奇一行10余人到君山视察,在龙涎口登岛后到君山茶场,茶场领导汇报君山茶的生产情况。喝了杯刚制出来的“君山银针”茶,刘主席兴趣很浓,问了一些有关问题,并参观了茶场。当时君山银针的制作工场设在大庙下,当他听到庙中的喧哗之声,问茶场书记,上面在做什么。书记说,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学做君山银针。刘主席说上去看看。茶场书记向大学生介绍说,这是中央茶叶参观团的同志来看你们做君山银针。同学们兴高采烈,干劲倍增,烧火的烧火,杀青的杀青,各司其职。刘主席走到灶边问一同学:“你们用煤不是更好,更省事吗?”“那怎么行呢,锅温要高时,放干枯枝,火一下子就升上去崐了了;把柴抽出来,锅温一下就降下来了,烧煤却不好调节温度”同学答曰。刘少奇同志还问了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复包等工序,足足视察了1个小时,才兴致勃勃地离开学生们。书记返回工场时对同学们说:“你们真幸福,刚才你们和刘少奇主席一起呆那么久!”同学们一哄而出,此时轮船已驶向湖心了。原来这是一次“微服私访”,连这群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都未察觉国家主席会来这个工场。
虽然此事过去几十年了,施兆鹏教授和当年的同学叶正凡等人经常回忆此事,少奇同志那和蔼可亲的面容,铭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刘主席那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的风格牢记在茶人的心中。
(此段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施兆鹏教授回忆整理)
(六)王震君山品银针
自1964至1985年,王震将军9次来到岳阳,考察君山农场和君山茶。1964年5月当时任中央委员、农垦部长的王震第一次来到君山农场考察;1965年11月14日至16日王震将军第二次来君山农场,临别时为农场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国营君山农场建设成先进的样板场!”1966年6月和1968年9月王震同志又先后二次来君山农场视察工作;1969年8月12日至11月29日王震在岳阳停留了三个多月,先后去浏阳县、岳阳县、君山农场考察工作;1971年6月15日,王震第6次来岳阳,登上了大云山,悼念了当年牺牲在这里的老红军战士王正国;1973年4月18日至19日,王震第7次来岳阳,在省委领导人王治国陪同下去平江考察;1985年1月31日和12月2日日王震将军二次去君山岛考察君山茶叶生产并在那里品茶。
1985年12月2日,天气格外晴朗,王震将军在毛致用同志的陪同下,兴致勃勃来到君山岛,将军来到茶园,看到冬季的茶园仍然是生机盎然,葱绿一片,非常高兴,详细地询问了茶叶产量和销售情况,并指示说:“要很好地利用这块金牌”。王震来到柳毅井边指着旁边的工作人员十分风趣地说,你们知道柳毅传书的故事吗?尔后,又在君山茶楼品饮君山银针,当他看到银针那“三起三落”的奇观时,连声说:“好茶!好茶”。君山茶场至今还保留着王震将军品茶的照片(见彩照页),将军语重心长的嘱咐,仍然在君山回荡,王震和蔼可亲的笑容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中。
【本文节选自:赵丈田编著.君山银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相关知识】
“一茶两类”茶学理论简介
赵丈田、陈奇志最早提出“一茶两类”理论,有别于传统的一个茶名对应一大茶类的理论。两位学者认为:一个君山银针茶名,产品分属绿茶、黄茶两类,目前绿茶类君山银针产量占总量的90%以上;该理论还认为,普洱生茶属绿茶类,普洱熟茶属黑茶类。该理论最早见于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君山茶文化》一书,当时受到部分专家的质疑,现大部分学者、湖南企业界能接受赵陈理论。
该理论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推动了湖南省君山银针产业化进程。在茶类理论未突破前,绿茶类君山银针曾被人们认为是假冒伪劣产品,受到排挤。
【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