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中国名茶网增辟《君山银针》二级栏目,刊登赵丈田先生《君山银针》专著原文、相关图片、相关书评、阅读心得等,欢迎网友投稿。赵丈田著《君山银针》一书已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00年8月出版,应广大网友了解湖南茶文化的要求,本网经作者同意刊登其全文,其他媒体未经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网友(读者)引用本书文字、图片与观点,请注明出处。)
二、茶 岛 风 光
要深入了解或研究君山银针,就需要了解茶岛风光,因为,有可能是茶岛的出名而使君山银针有名,也可能是因为君山银针出名而使茶岛闻名,有人说,游览君山,可以览尽人间自然景色,解读君山史,就如读了半部中国历史。
君山,古称湘山,又名洞庭山,面积0.96平方公里,在八百里洞庭的浩渺烟波中,象荡漾着的一颗绿色的翡翠,也似一颗随水漂来的青螺,远望如横黛,近观似蓬莱,临空俯视又象阴阳合抱的太极图。它就小巧、玲珑、秀美而称奇,它以山、水、林、禽、兽同生共荣,浑然一体,既是不可多得的风景园林,也是一个天然的动崐物园,难怪人们常说:“潇湘之美在洞庭,洞庭之美在君山”。
君山小得连市一级地图地难予标示,闲时信步两个小时可绕山一周。然而,君山历史古远,7000万年前就逐步形成,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便在君山留有生活足迹。正因如此,历史的风云,给君山留下太多的遗迹,有“飞来钟”、“点将台”、“杨幺寨”;有“斑竹”、“二妃墓”、“湘妃祠”;有“柳毅井”、“传书亭”、“洞庭庙”……五井、六台、三十六亭、四十八庙、七十二峰,一处风光一段历史;一道遗迹,一方故事。
(一)奇观青螺岛
君山的确为一奇山,它不立于群山之中,不在平陆之间,而屹立于洞庭湖之中,四面环水。搅一湖浩气,披暮雨烟霞。君山以小巧、秀丽、奇特而被文人墨客所称颂。李白有:“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青草洞庭间,淡扫娥眉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有“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滕子京则把君山喻为仙境,他说:“君山自是小蓬瀛。”程贺还编出了君山由来的神话:“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原是昆仑山上石,海风飘落洞庭湖。”此外,君山还有七十二仙螺之说,舜帝二妃之说,等等。
君山岛上有七十二座山峰,峰峰各具特色。香炉峰,孤影若浮,景趣迥然,别具雅致,亦称香炉山,它位于洞庭湖中的君山南面,面积0.3公顷。海拨40多米。山顶上树木葱茏,山腰以下,峭壁如削。在水气蒸腾的夏秋季节,或薄雾缭绕的冬春时节,壁立的灰色岩石隐没在水雾中,时隐时现。如果站在试茗阁上鸟瞰,但见峰恋悬浮,恰似一只精致古雅的“宣德炉”。那遍山林木披着升腾的水雾,宛如香炉中香烟缭绕。“香炉”不仅形态逼真,而且景象万千。明代诗人吴国伦有《香炉峰》诗赞道:“山烟细细玉云盘,散入春阴楚勾寒。我欲峰顶瞻北极,香炉不似殿中看。”
君山有一山峰,山中常有一股沁人的酒香。传说当年吕洞宾醉酒君山岛,将酒洒入此处,其仙酒香味甘醇。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取名为酒香山,并在山上修建一四方小亭,名酒香亭,后来,人们常在这里饮酒烹茗。今天,人们已解开了山中酒香之迷。原来,山上生长一种开黄色小花的青藤,开花时散发出一种酒味,这种藤叫酒香藤。
野竹钻石生,含烟映江岛。在洞庭湖区,树木较多,而竹子极少。然而,在君山的几十个山头中,竹山几乎占了一半。竹子有数十种之多。斑竹山,整个山头全是斑竹,据说为二妃当年攀竹哭夫的地方。说也奇怪,一离此山,竹子上就没有斑点了。凡游君山的人们,无不到斑竹林中留连,观赏竹上泪痕,吟哦诗人的赞叹,凭吊湘妃的忠贞。离开斑竹山,拐小弯,过天桥,便到罗汉山。此山矮圆微突,状如罗汉头顶,面积不过0.2公顷,全山密生罗汉竹。那罗汉竹远望与毛竹无异,近看每根竹的根部或中部都有十七、八个歪歪斜斜的竹节,节眼深陷,竹筒外鼓,酷似庙中东歪西倒的大肚罗汉。
(二)秀在井泉溪
小小君山,弹丸之地,竞然井、泉、溪皆有,而且井水不涸,溪流淙淙,泉水叮咚。
君山柳毅、白鹤、秋月、青龙、龙涎五井,素来名传遐迩。
柳毅井,位于二妃墓西侧,通过一条石铺小道即到井边,井口为拱门,一条麻石阶梯直下井中。台阶两边和井壁有虾兵、蟹将、巡海神石刻,据说这就是柳毅传书进龙宫的地方。
柳毅井清洌甘甜,深不见底,井里有整块巨石凿成的古铜钱,将水分层隔。据说古时有人用四两丝线拴一个铜钱往下放,丝钱放完了还未见底。又说此井与苏州太湖洞庭山的井水是相通的,上半年将谷壳丢入柳毅井,下半年便在太湖洞庭山井中浮出来。《水经注》也说:“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这些传说与记载使柳毅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当然不足置信,但这个井确有神秘之处。它在洞庭湖中,却不受洞庭湖水的影响,井水高出洞庭湖水面两米多,刮南风时洞庭湖水上涨,柳毅井水反而下降;刮北风时洞庭湖水下落,柳毅井水却又上升。据有关人员研究,原是柳毅井在君山的最低处,井水为君山山泉水。因而尽管洞庭湖水涨落无常,柳毅井水却长年不涸,且极少矿物质,为湖南第一类软水。用柳毅井水泡君山茶,清香醇洌。
龙涎井,为龙舌尖上滴下的涎水而得名。离开柳毅井,南行百米便到龙口。君山的地形酷似“乌龙卧水”,站在龙口,左山为上颚,右山为下颚,颚上水边各有一伸入水里的矶石,叫做“龙牙”。中间有一长形小丘,即为“龙舌”。在“龙舌”下面有一小井,井中有红石一方悬于井壁,终年湿润不干,常年滴水不绝,叮咚作响。
秋月井,嵌于秋月岭下洞庭庙侧,相传宋代画家米芾曾用此井泉溶墨创作潇湘八景之一的《洞庭秋月图》,色泽较之其他七景更加清丽灵秀,时人称奇,故名秋月井,并于井畔建亭纪念,从此名气愈显。
白鹤井,较之秋月井更有奇处,不仅“试挹鹤泉烹雀舌(即银针茶),烹来长似君山色”,水益茶色。名白鹤井,还因为用此井泉冲茶,怀中升腾的热气如翩翩鹤影,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之意境。井在原崇胜寺边,寺僧汲井水煮茗待客,清香回肠荡腹。
井外之泉,见于记载的有龙泉、响山泉、仙人洗足池三处。仙人洗足池在朗吟亭前崖石间,大如腰圆形浴盆,清泉长盈不绝,传为吕洞宾濯垢吟诗处。响山泉俗名观音泉,在试茗阁后响山之下,清人吴敏树《响山泉》诗序称:“君山旧未闻名泉,而响山旁壑中,丛荟蒙翳,有泉眼,流甚大,稍前即落湖中。问之土人,向呼观音水。”龙泉,则见于明代《隆庆岳州府志》的君山图上,约在今日望湖亭近处。对此,明代人邓储《游君山》咏道:“适意寻幽境,登山且听泉。”听似鸣琴,名曰龙泉,泉流之大可以想见。
由于君山泉流丰富,故而能汇成溪涧绕山而下入于龙口湖中,此溪名“虎溪”,明代孙斯亿《君山放歌》:“仄径逢僧过虎溪”,即指此。关于这条溪涧,明清时人多所记述,明人孙宜有“云净涧松垂没干”,清人余昌谷有“呼僧直取涧水浇”。陶澍的《君山记》记述更为具体:“出寺循涧而下,观龙虎二洞”。溪涧确在崇胜寺前,为方便游人,寺僧还在溪上架了座“罗汉桥”。人在桥上走,水从脚下流。
(三)美在山中景
小小君山,景点很多,有遗存的古迹,有新建的楼亭,有大自然的杰作,有巧匠的耕耘,凡是来过君山的人,无不被君山的景点所陶醉,无不赞颂匠人的精雕细刻。
二妃墓。在君山东麓山脚下,有一处妃子的墓地,叫二妃墓。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见夫久出未返,就四处寻找,来到了洞庭湖中的君山,听到舜帝已死于苍梧(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悲痛欲绝,望着茫茫的湖水,攀竹痛哭,眼泪洒在竹上,遂成斑竹。不久,二妃忧郁成疾,不治身亡,葬于洞庭山,便把洞庭山改为君山。现在君山有二妃墓,墓前墓后长满了“泪痕”点点的斑竹。前有一幅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联头二个字拼起来,刚好为“君山”。二妃墓道两旁,立有石碑,上刻历代文人墨客赞叹君山和二妃所作的诗词、画像,还有清朝陶澍所立道光皇帝为他亲笔写的“印心石屋”巨幅石刻,墓前竖有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彭玉麟立的两米多高的“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的周围遍植苍松翠柏,奇花异草,肃穆庄严。凡游君山的人们,无不到此瞻仰游览,缅怀古人。
朗吟亭。相传为吕洞宾吟过诗的地方。这是一个两层、飞檐的四方亭。主亭左右侧有长廊,名吟廊,为诗人吟哦赋诗的地方。漫步亭中,放眼南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船从天外来,云在水上浮,湖风习习,衣带飘拂,使人心胸豁然开朗。回首东岸,一龙赶九龟的龙山、龟山、月山,龙腾虎跃,追逐而下;转身北望,岳阳城隐约可见,宝塔穿空,古楼入云,烟囱林立,高楼栉比,有如海市蜃楼,浮于水上。待到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万家灯火,闪闪熠熠,星火难分,宛如银河落地。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游览君山,总要到这里临风把酒,吟诗作赋,留下脍灸人口的名篇。
封山印。离朗吟亭南行十几步,沿峭壁羊肠小道而下,便到洞庭湖边。在临水的一堵刀切般的石壁上,有个一米见方,凹进十公分的印记,中刻篆文“永封”字样,这就是传说中的秦始皇封山印。封山印因濒临湖水,涨水季节,被水淹没,浪涛年年月月冲刷着,“永封”二字已只能依稀可辨。
射蛟台。从封山印处踏着湖滩卵石西行百米处,有巨石一方,悬空而立,上大下小,由几块乱石顶着,仿佛摇摇欲坠,甚是险峻。相传是汉武帝在此射蛟时留下的足迹。据说汉代以前,洞庭湖有一巨蛟,常在水中兴风作浪,吞食鱼虾,推翻船只,伤害人命,万民激愤,联名上书,请皇上派人降服。汉武帝闻之,便点起禁兵三千,御驾亲征。来到君山。一日,只见龙口湖水倒灌,湖面巨浪翻腾,天空电闪雷鸣,一条绿眼赤须、金鳞红爪的蛟龙,摆尾掀浪,昂首望天。汉武帝跨上巨石,挽弓搭箭,嗖的一声,正中蛟喉。只听得一声嗷叫,湖荡山鸣,蛟龙一头钻入水里,带着一道红水浮到武帝崐眼前,首尾三摆,气绝身亡。汉武帝收兵回都,船至岳城,倾城父老,满湖渔民,焚香顶礼。后人为了纪念汉武帝为民除害的业绩,崐便将此石定名射蛟台。
杨幺寨。从酒香亭左侧下坡,便到杨幺寨。相传宋绍兴年间,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聚义反宋,在君山立寨,制造兵器、屯积粮草。杨幺大寨原有青瓦黄土墙房屋9重,广字30余间,有议事厅、白虎堂、刀枪库等。清人对杨幺寨有描写:“远远望见那君山上宫殿巍巍,旗幡密密,十分雄壮。可见当年气势之猛。现在遗址犹存,瓦砾残砖,随地可拾,前几年曾挖出刻花砖四块,花纹清晰,雕刻精美。”现在这里只留下大寨的遗址,旁边已成了商业街,俗称“半边街”。
飞来钟。在君山龙舌山顶的一棵大树上,悬挂一古钟,钟重1000多公斤,高2米,口径1.2米,传说是杨幺军在君山扎寨,南宋崐官军前来偷袭,忽然天上飞来一口大钟,钟声阵阵,催醒义军,奋起抗敌,因此叫飞来钟。飞来钟原来为君山崇胜寺古钟,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年)铸,上有“天岳形枕洞庭屹君山万古青”等七十二个铭文(老农《游君山记》)。文革时大钟被毁,现在的飞来钟是1979年复制的。
轩辕台。从梳妆台往西,沿山脊茶园行200米,可见灌木丛中残存的石彻露台,传说是轩辕黄帝的铸鼎台,鼎铸成后,黄帝骑龙升仙了,因此又名轩辕台。唐代诗人曾留下这样一首《轩辕台》诗:“五月扁舟过洞庭,鱼龙吹浪水云腥。轩辕黄帝今何在?己处巴山芦叶青。”在铸鼎台附近建有精巧的飞升亭,以纪念这位中华始祖。目前,这台只能留在传说中。
朗吟亭。此亭建在龙口左边山头,是两层飞檐的方亭,亭侧有长廊,因吕洞宾“朗吟飞过洞庭湖”而得名。传说吕洞宾在岳阳楼喝醉了酒,便朗吟诗歌“一剑当立又飞去,洞庭惊起九龙眠”。飞到君山后,以清泉洗足,在山头高卧,于午夜玩月。据说他“指洞庭为酒,喝时浩饮;君山作枕,醉后高眠。谈笑自如,半是疯狂半是崐仙”。朗吟亭为吕洞宾倾酒高吟、醉卧酣眠之处。
猴子洞。猴子洞位于君山西南的断崖处,洞的上方怪石嶙峋,树木苍翠,洞的左前方是香炉山,洞的下面是洞庭湖。由于猴子洞洞口地势低,涨水季节,常被湖水淹没。如今,洞口只能容一人俯身进去,洞中倒有数米之高。考古工作者近年在猴子洞附近相继发现了一些陶片和装饰用的陶环,以及生火用的石锤和火炕,经鉴定,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专家们推断,可能猴子洞就是古人居住过的地方,他们用石器驻走了虎豹,开发了君山。
湘妃祠、洞庭庙、洞庭山庄都是近年修建起来的旅游景点,建筑雄伟,古色古香。湘妃祠每天香客不断,大都是求妃子保佑和求指引前程的。湘妃祠的门头悬挂“有求必应”四个大字,可能心诚则灵。洞庭庙中有龙王和蟹兵虾将的雕塑,这里刻着龙王的故事,柳毅的传说。洞庭山庄则是集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园林式建筑,同时也是游人休息、住宿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赵丈田编著.君山银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相关网页】
输入关键词“君山”,中国名茶网站内搜索结果
( 网站首页与各一级栏目目录页面,均设有“站内搜索”,使用站内搜索,您可很快查找到所需资料。用左键点击以下标题,您可直接进入该页面。欢迎广大网友光临“中国名茶网.公司”,欢迎投稿!投稿信箱:zgmc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