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经岳阳市茶叶协会推荐,已刊于湖南省茶叶学会、益阳市人民政府编《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年11月30日成书),引用本文观点所写的论文请注明“参考文献”。本文未经作者或岳阳市茶叶协会同意,其它网站和书刊不得转载。)
提升湘茶核心竞争力 加速建设现代茶产业
周应春
(汨罗市范家园茶场.汨罗市.414402 )
摘要:本文界定了湘茶核心竞争力、现代茶业并阐述了其相互关系,概述了湘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并提出了提升湘茶核心竞争的途径。
关键词:湘茶;竞争力;创新途径
1 湘茶核心竞争力与现代茶产业
1.1 概念
湘茶核心竞争力,是指湘茶产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湘茶产业达到一流竞争水平、具有明显茶业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湘茶产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茶业能力。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茶业优势能力。
现代茶产业,是依据“现代农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的总要求,用“生态茶业,循环茶业,休闲茶业,高效茶业”的理念,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建设大基地、扶植大龙头、拓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扩大销售,做大做强湘茶产业的手段,来实现“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精细化”。
1.2 相互关系
湘茶核心竞争力是建设现代茶业的依托或前提条件;现代茶业是湘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结果。只有提升湘茶核心竞争力,才能加速建设现代茶业。
2 湘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表现与 湘茶不足之处
2.1 形成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悠悠历史巳证明“湘茶发脉自神农,千古传承千古雄”。茶产业不同于其他工业产业。湘茶核心竞争力是历史传承的;是湘茶、茶叶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
湘茶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湘茶经过历史的传承,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已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使得湘茶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2.2表现
2.2.1 生态条件优越
湖南地处于东经108度47分-114度15分,北纬24度39分-30度08分,位于我国茶区中部。东南西三面环山;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肥沃,平、丘区占46.3%,山区占46.9%,在土壤成土母岩中,花岗岩,变质岩,沉积砂页岩占41%,微酸性,沙黏适中,无机养分丰富,自然肥力较高,适宜茶树生长。
2.2.2 产业基础夯实
首先,湘茶名优绿茶生产已具一定规模,湖南名优绿茶大省基础已奠定.湘茶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湘茶茶树品种改良、品质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湘茶产业化已具雏形:省茶业、三利、登凯、猴王、君山银针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省级茶叶龙头企业都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使湘茶产业化有了较大发展;三是湖南黑茶产业已呈茶中“黑马”之势,为稳定、发展湘茶产业开辟了一条最基本的途径。
2.2.3 科技力量领先
湖南是全国茶叶科研与教学力量最强、技术人才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成立于1928年,至今巳完成科研成果9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成果奖励近50项;湖南农大于1959年开办茶学系,实力雄厚,已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各层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茶叶专业人才。湖南已拥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近400人,其中高级专家70余人。主要分布在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及推广等部门,为湘茶建没起到了先行和支撑作用.
2.2.4 文化底蕴浓厚
湘茶历史悠久,与茶祖文化一脉相承。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得茶,始于长沙.茶祖在湖南,为湘茶文化添加了无穷魅力.石门夹山寺以“茶禅一味”为核心的“茶禅论”,是湘茶文化的又一亮点.历代歌咏湘茶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特别是当今,茶楼、茶馆等发展迅猛;各地各地茶业协会相继成立;许多地方纷纷举办茶文化节或茶文化活动,《中国茶业星沙宣言》,长沙《全球茶产业宣言》都展示、宣传、弘扬、提升了湘茶文化。这些都成为湘茶文化对中国茶业乃至世界茶业的特殊贡献。
2.2.5 质量安全可信
近十年来,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规范化栽培,加工设备更新清洁化,名优绿茶开发等技术,茶叶整体品质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无公害茶、绿色茶、有机茶生产、认证已成为湘茶生产的“时尚”.据湖南省商品检验检疫局反映,湘茶占了全国出口欧盟的优质绿茶的1/3强,连续三年持全国第一;湘茶在消费者心目中,逐渐成为"健康茶、放心茶",质量安全可信.
2.3 不足之处
产业龙头蛇尾.近些年,湘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迅猛,确实成“龙头”之状。但许多基层茶企业,茶基地发展艰难缓慢,甚至萎蔫,显“蛇尾”之象.这势必影响、牵制建设现代茶业的进程.
品牌多而不响.目前,湘茶品牌是一地一品,一人(法人)一品。品名多而品牌少,驰名品牌、世界品牌没有。若长此下去,湘茶要引领中国茶业、世界茶业的“风骚”就难以做到。
茶树良种比例低。据湖南茶叶主管部门统计和茶叶专家调研结果,湘茶茶叶品种大多是群体品种,品质、效益低下。良种茶树面积只近30%。要实现茶树良种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目前基层确很难落实。
3. 如何提升湘茶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湘茶的生命线,是湘茶生存、发展的动力源。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湘茶核心竞争力,是建设现代茶业的必然选择。
3.1 创新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机制是生产力,决定着发展.湘茶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协调的、长效的发展机制,才具核心竞争力.
3.1.1 创建“商贸公司(市场)+加工企业+茶园基地”湘茶产业利益共同体
茶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茶园基地、加工企业、商贸公司,必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茶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整合资源,捆梆利益,分享、分担利益和风险,才可相得益彰,整体发展。如果各自为政,各为己利,湘茶就难以做强做大。湘茶应创建“商贸公司(市场)+加工企业+茶园基地”模式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或湘茶集团。
3.1.2 创建“行政+协会+学会+科研”的湘茶引领组织
湘茶现代化,湘茶产业引领组识很重要、很关键。目前,引领湘茶产业发展的组织有政府农业茶叶主管部门,有民间团体湖南省茶业协会,有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有茶业学术界的湖南省茶叶学会,还有诸多商贸龙头公司.这些组织虽为湘茶发展起到了不同的引领作用,但缺少“核心”作用,“无人拿总”,形成了“政出多门,技分各派,利攫同行”现象。有的组织自身生存都不保,要想去引领湘茶发展,建设现代茶业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创建湘茶强有力的引领组识,是提升湘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1.3 创建政府惠茶政策机制
湘茶现代化,政府产业政策、惠茶政策很重要。茶业归属农业;茶农归属农民。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惠农政策何其多,惠茶政策何其少。农民种田有良种补贴,茶树品种改良无补贴;农民植树有补贴,茶农植茶无补贴;农民购农机有补贴,茶农购茶机无补贴;农民售粮有补贴,茶农售茶无补贴;农业免交税,茶业增值税。茶业需要政府的惠茶政策支持、扶植,是业之所需,民之所需。湘茶必须争取政府制定惠农一样的惠茶政策,以提升茶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以科技创新推进湘茶现代化
科技创新是未来茶业发展的关键。湘茶现代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科学态度去实施,以科学管理去实现。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瞎指挥、瞎忙乎”来不得半点。其次,要最大限度地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要实现科研、学术与产业互动,要使湘茶产业科技含量提高。再次,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得有短期行为,“作秀”业绩;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都不能贪大求洋,基地茶叶、加工能力、厂房设施都要科学配置。绝不能加工收入养不起生产线。最后,要科学管理产业的经营、发展。茶业生产、企业经营科学管理十分重要。茶业、茶企业的兴衰成败全靠科学管理。
3.3大力打造品牌 提升湘茶活力
湘茶品牌,是湘茶的生死牌、兴衰牌。湘茶品牌“小、多、乱”的现状必须改变。笫一,要树立湘茶大局大品牌意识,敢于“舍弃自我,成就他人”。第二,要“扶强不扶弱,扶老不扶少”。也就是扶植、培育强势品牌,老品牌。第三,要制定湘茶品牌产品生产工艺标准和产品标准。使各企业都能按标准生产加工出同标准的产品。笫四,要按茶类确立、选定强势品牌。如绿茶:条形茶,君山银针;卷曲形,南岭毛尖,湘波绿;花茶,猴王牌。。第五,要建立湘茶品牌特许、共享、保护机制。让茶业小企业有牌入市。第六,要加大湘茶品牌的宣传、推介,让湘茶品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样,湘茶就会更具活力,焕发勃勃生机。
3.4 弘扬湘茶文化 注入产业灵魂
茶文化是建设现代茶业的灵魂。湘茶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茶祖在湖南,神农得茶于长沙。茶祖文化是湘茶的灵魂。要大力弘扬茶祖文化,视“尝草知茶,服务人类”为湘茶之精神,秉持以建设现代茶业;要提倡“茶为国饮”,让“喝茶喝健康”深入人心,深得人心,让全人类来享用茶,关心茶;要组识各方面人才,进一步挖掘整理湘茶文化素材,创造出更多的茶文化作品,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茶文化、茶学术、茶科贸活动,提高湘茶知名度,推动现代茶业建设。
3.5 建设好茶叶基地 夯实现代茶业基础
提升湘茶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做保证。茶园基地建设的重点:一是改良茶树品种,须集中连片种植、开发;品种可选用白毫早、碧香早、槠叶齐、桃源大叶等国家、省级优良品种,以符合品质的自身要求,为湘茶品质、品牌的提升,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可在茶园周围、园间路道栽植四季常青、不与茶树同病虫且有经济价值的树木,以净化茶园空气,营造园间小气候,培育茶园新的生物链,为茶树生长提供好的生态环境。三是改进茶园管理培育模式,主要是要实行机械化耕作,降低劳动强度、劳动力成本;茶园要实施无公害化、有机化生产,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现有茶园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有所调整,所有权暂且按国家规定不变;经营权要向公司、专业大户转让、集中,时间至少要定三十年;收益要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投资经营者有兴趣投资茶园基础建没;同时也要顾及所有者的利益,让其“坐享其成”。
作者简介:周应春,男,1962年出生,现任汨罗市茶叶示范场党委书记,湖南省茶业协会常务理事,岳阳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大学文化程度。通讯地址:汨罗市茶叶示范场
[资料来源:岳阳市茶叶协会。本网对本文发表稿第二部分的个别词语有所修改。]
[以下为相关文献,谢绝转载。经岳阳市茶叶协会推荐,下列10篇论文已刊于湖南省茶叶学会、益阳市人民政府2007年11月30日编印的《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网友引用以下论文的观点,请注明“参考文献”。点击以下地址,即可接入该篇论文页面。]
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附录] 中国名茶网各栏目文章目录(请点击以下地址)
(其中【科技咨询】专栏须凭密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