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经岳阳市茶叶协会推荐,已刊于湖南省茶叶学会、益阳市人民政府编《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0-43页(2007年11月30日成书),引用本文观点所写的论文请注明“参考文献”。本文未经作者或岳阳市茶叶协会同意,其它网站和书刊不得转载。)
论临湘茶业的核心竞争力
陈奇志1 何培金2 谢大海、卢明德、赵田初3
(1岳阳市茶叶协会.岳阳市德胜南路.414000;2岳阳市市志办.岳阳市.414000; 3 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临湘市聂市镇.414302)
摘要 分析了临湘茶业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它包括7项内容: 龙窖山瑶族茶文化、唐代设置的茶叶专业县、中国黑茶的发源地与加工中心之一、“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聂市古镇茶文化、具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茶加工技术、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提出了培育和发展临湘茶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四条建议。
关键词 临湘市;核心竞争力;茶文化;茶产业
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区域或行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使整个区域或行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是区域或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一个地区或行业极为宝贵的战略资源。
区域茶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于一般竞争力的特征:一是稀缺性,核心竞争力为其他区域所不具备;二是长期性,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的自然、历史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能靠短时投入打造而成;三是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或行业创新能力的反映,其他区域或行业很难模仿。
核心竞争力一定形成优势,但优势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临湘的生态环境优越,同属黑茶主产区的安化县和云南省部分普洱茶区,生态环境也很优越,临湘有一些政策优势,但外地可以借鉴和复制。临湘茶区的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不具备独特性。品质优势,也不能算核心竞争力。临湘茶内质好,但外地也有好茶,不具备稀缺性。黑茶市场优势,同样不能算核心竞争力。近几年的黑茶热,惠及临湘黑茶企业,但市场可变。该优势并不具备长期性。
按照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和特征,我们认为:临湘市茶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文化竞争力。
发展临湘市茶业,关键在于培育茶业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2 临湘茶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
2.1 龙窖山瑶族茶文化
上图:龙窖山茶区的石桥
据瑶学专家考证,约在炎黄时代,蚩尤部落联盟(蚩为苗族自称,尤为瑶族自称),与炎黄部落联盟相战于涿鹿之野,战败后被迫南迁。瑶族先辈过云梦古泽,迁于临湘的龙窖山。瑶人入湘不久,即开龙窖山种茶之先河。⑴
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
“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
2.2 唐代设置的茶叶专业县
唐末五代,临湘茶叶开始外售和纳税。当时,马殷奖励农桑,提倡纺织,发展茶叶,通商中原。岳州茶业空前发展,原是巴陵属地一部分的今日临湘,因茶而设县。北宋乐史《太平环宇记》载: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潭州节度使析巴陵县置王朝场,以便入户输纳,出茶。
王朝场即为临湘县(市)的前身。
2.3 中国黑茶的发源地与加工中心之一
临湘黑茶加工有过多次演变。唐代为蒸青团饼茶,似膏若面;宋朝生产老青茶(黑茶的一种);明代生产紧压茶,先将茶叶筛拣干净,再用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成“帽盒茶”(半圆柱状,用小篓套装,形同帽盒,每两小篓相对捆扎成圆柱状,便于骆驼运输)。清康熙年间,开始压制砖茶。清代湖北蒲圻人叶瑞庭的《莼浦随笔》,对此记述甚详。从清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打造青砖黑茶品牌,远销蒙古、俄罗斯;其品牌原以“洞、川”二字为标记,从1987年起,以“好(蒙文)湘茶”三字为标记,二者皆饮誉国内外。
中国近代名人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撰有著名的回忆录《西学东渐记》。作者自1859年开始受英国宝顺公司委派前往茶区,他两次专程考察久负盛名的聂市黑茶。该书第9章记述了采访见闻。
民国24年(1932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湖南省卷》,民国37年(1948年)出版的《湖南经济》载李健华《湖南之茶》一文,均讲到“砖茶是临湘的特产”,并记述了临湘黑茶的历史及生产工艺。
《湖南之茶》载:
临湘所产的茶叶分为三种(1)青茶(亦有称绿茶的),(2)红茶,(3)黑茶(亦有称老茶的)。此三种以黑茶最著名,大都用以压制茶砖或篓茶,在国内外市场上颇负盛名。临湘青茶始于光绪二十四年,有汉邦茶商在羊楼司试办,因质厚味浓,销路畅旺,产量逐日益增,最盛时年产曾达一二十余万担。红茶计分米茶、毛红两种,开创于咸丰年间,首由广邦来临湘试办,旋本地商人亦知仿制,最盛时年产曾达二十万担。后因青茶有市,红茶于以减数。黑茶又称老茶,始于同治年间,因为茶商以红茶仅用春季茶叶踹制,而茶树夏季仍产茶叶,产量更多,即用以制成黑茶。……过去经营黑茶之茶厂林立,商权一向操诸山西人手中,砖茶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四年为最发达时期,年产四十余万担,后则日形衰落。
上图:旧模板
上图:旧木模板
上图:某历史爱好者收藏的旧茶庄牌匾
2.4 “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
上图:茶叶就是从长安河运走的,左岸为聂市古街
清初至中期,“丝绸之路”衰弱,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 兴起。它南起江南(中心在临湘聂市、羊楼司和湖北的羊楼洞),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当时的中俄边境恰克图,转往俄国,并延伸到欧洲腹地,全程数万公里。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中国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俗称“西客”、“晋商”。
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示了晋商开辟“中俄茶叶之路”的历史画卷,但因“信口开河说茶史、强把湘茶作闽茶”,引发了一起诉讼案。一审阶段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胜诉。这充分说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外地偷不走、仿不像、学不会的。
2.5 聂市古镇茶文化
上图:聂市古街
聂市镇是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古镇,昔日聂市因茶而旺,人称“小汉口”。光绪初叶,聂市红茶畅销,广东茶商长驻聂市收购红茶。清朝末年,黑茶取代红茶,有山西、武汉茶商来聂市经营黑茶,茶庄10多家。据传,每年黑茶交易有20~30万银元之多。此种盛况,一直持续到30年代中期。
1932年武昌出版的《毋自欺斋诗稿》,有许多诗歌反映了当时聂市茶行盛况。⑵
聂市街道在清代、民国时期几次整修,街道长约1㎞,商店林立,沿聂市河西岸一字摆开,临河一侧为石砌、木支的吊脚楼;街面宽4—5m,蒲圻石铺面,两旁青石镶边;居民住宅青砖瓦房,前店后宅。屋宇街面,今虽保护不周,仍具昔日风韵,今人常把聂市比作“湘北的凤凰城”。
2.6 具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茶加工技术
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前身为临湘永巨茶厂),总结前人制茶经验,改进生产技术。传统产品黑茶青砖,其理化、卫生、感观等指标均已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深受销区大众欢迎,并荣获国家“华茗杯”金奖。新产品圆角砖,外形四角呈圆弧,在蒙古国有圆满、吉祥、和谐之意,四周有凸边,中间压有各种图案,品质兼具青砖、茯砖之风味,深受蒙古国民众喜爱。2006年,企业在蒙古国销售各种圆角砖630吨,创汇37万多美元,砖茶出口量在湖南省排名第一,出口额在湖南省整个茶行业排名第五;2006年3月获国家专利局批准,取得青砖茶标贴专利和圆角砖外观专利;进入了“中国茶叶行业百强”。
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前身为临湘永巨茶厂),总结前人制茶经验,改进生产技术。传统产品黑茶青砖,其理化、卫生、感观等指标均已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深受销区大众欢迎,并荣获国家“华茗杯”金奖。新产品圆角砖,外形四角呈圆弧,在蒙古国有圆满、吉祥、和谐之意,四周有凸边,中间压有各种图案,品质兼具青砖、茯砖之风味,深受蒙古国民众喜爱。
2.7 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
上图:采访袁延长老人
上图:袁延长老人为我们演唱
上图:袁延长曾在《临湘报》发表文章
1958年临湘举行全县曲艺汇演,忠防镇民间艺人、现代中国曲艺作家协会会员袁延长,登台演唱了《卖茶歌》,获得好评。歌词为;
桑木扁担软溜溜,挑担茶叶卖岳州。茶佬检查连声夸,夸嫩夸香忙加价,临湘细茶赛天下。
挑担细茶卖长沙,茶庄门前把牌挂。牌上独指临湘茶,香嫩色美味道佳,优先过秤优算价。
桑木扁担轻又轻,挑担细茶上北京,皇帝金笔批旨文:“临湘茶叶列贡品,定数年年进朝廷”。
1959年湖南湘潭专区文艺汇演,袁延长登台演唱此歌,此歌被评为优秀节目;1960年冬至1961年春袁延长参加全省文艺会演,此歌获优秀节目奖。当年,湖南省歌舞剧团演员、临湘籍人王长安及丈夫作曲家白诚仁,听了袁延长的演唱后进行改编,这就是后来被中央歌舞团采用、唱遍了我国大江南北的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歌词为:
桑木扁担轻又轻,挑担茶叶上北京。送给亲人毛主席,您是人民大救星。喝了家乡“贡品”茶,万寿无疆永长春。
此歌既抒情,也写实。在封建社会,据明、清两代的《岳州府志》、《临湘县志》记载,临湘龙窖山茶曾是“贡品”,每年有16市斤敬奉朝廷,纳贡时间长达520年之久。1953年起,原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杨开智先生(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烈士之兄)每年都在临湘选购毛尖茶几十公斤,送毛泽东等中央首长饮用,此后一直持续到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
湘西古丈县籍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何纪光,生前也曾高唱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其歌词又在上述歌词基础上有所改编。
3 培育和发展临湘茶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3.1 开展茶文化旅游
开辟龙窖山和聂市古镇两条茶文化旅游线路,引入开发商,增加投资。
龙窖山线路:要设立导游牌,标示古寨址、旧茶行、古茶树和古茶园遗址,应设展室展出先人制茶用具和茶具。推介的旅游纪念品主要是龙窖山茶区的名优绿茶与竹工艺品。
聂市古镇线路:加强古镇保护和维修,采取果断措施尽快维护当年茶坊集中地——新街口的建筑和茶商姚老宝的住宅(如不准拆毁、破坏原屋,不住新建现代楼房),收集散落于民间的茶文物,建立茶博物馆,树立“中俄茶叶之路起点”与“中国黑茶发源地”大型标志牌,设立导游广告牌。推介的特产和收藏品主要是临湘黑茶。
3.2 发展黑茶产业
开展“临湘黑茶”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加强企业协作,作好市场分工,防止低价倾销,恶性竞争。政府加大对黑茶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带动原料基地建设。加强黑茶技术攻关,及时申请专利保护。适应市场变化,增加黑茶中高档茶的比重,适当发展收藏市场需要的工艺茶。
3.3 加强茶文化宣传
过去临湘黑茶主销边疆,现在部分转销内地,或被消费,或被收藏,临湘茶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尤为重要。建议临湘市茶叶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力量撰写《湖南临湘黑茶》专著。要发动文艺界人士创作一批反映临湘茶业新貌的诗、词、联、歌、赋等文艺作品。
3.4 政府加强扶持
临湘产茶甚多,1976年为全国年产茶叶过10万担的四个县之一,但现在茶园面积锐减,许多茶地已被“退耕还林”,茶厂多,但规模小。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及部门加强对临湘茶业的扶持,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上给以安排,将其纳入国家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摄影:陈奇志)
参考文献
1 陈奇志,彭毅华.龙窖山瑶族与龙窖山茶.茶叶通讯,2003(10):23~25
2 何培金.聂市茶行兴衰史小札.岳州茶叶,1987(1):29~31
作者简介:陈奇志,男(1957—),湖南岳阳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认证咨询与茶文化研究。电子信箱:cqz888123@126.com.
[以下为相关文献,谢绝转载。经岳阳市茶叶协会推荐,下列10篇论文已刊于湖南省茶叶学会、益阳市人民政府2007年11月30日编印的《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网友引用以下论文的观点,请注明“参考文献”。点击以下地址,即可接入该篇论文页面。]
岳阳市茶叶协会会员2007年度论文选
[附录] 中国名茶网各栏目文章目录(请点击以下地址)
(其中【科技咨询】专栏须凭密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