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中国茶都”之争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7/2/6
       [网友“爱看好戏”投稿]

  “中国茶都”的招牌价值连城,杭州、安溪、信阳等地都称自己要打造“中国茶都”,各地互不相让。“中国茶都”不是几个社团或少数名人确定的,它必须得到中华茶人的广泛认同。笔者现对最有实力的几个城市点评,不一定正确。

    浙江杭州素以龙井闻名天下,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目前杭州茶园面积近45万亩,茶叶总产值突破10亿元,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8%。杭州生产的茶饮料年产值已达20亿元。杭州聚集了8家国字号茶业科研、文化单位,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荟萃。杭州有人提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口号。

    名茶“铁观音”发源地———福建安溪县将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称为“中国茶都”,该市场占地10万平方米,投资1.4亿元,是我国目前规模大、投资大、品位高、功能配套齐全、风格独特考究的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目前,市场交易红火,已有各地400多家涉茶商家入都经营各种名茶、茶具、茶机械、茶食品,年交易额3亿元以上。

     河南信阳紧追不舍,也称要打造“茶都”。“信阳毛尖”盛名远扬,,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自1992年以来,信阳市已成功地举办了12届中国信阳茶叶节。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58万亩,年产茶叶1400万公斤。

     湖南长沙后来居上,它韬光养晦,虽未大喊创建“中国茶都”的口号,却在暗暗较劲。湖南省茶叶协会提出:“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沙为先,创中国茶都之意隐含其中。长沙县的“百里茶廊”是湖南茶业和旅游业的一道亮丽风景。高桥茶叶市场、长沙茶市、星沙茶市以及近邻的(岳阳)中国茶叶市场均为全国有名的批发市场。君山银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而湖南省君山银针茶叶有限公司的总部设在长沙。猴王花茶是全国花茶的老大。“沙漠之舟”畅销国外。星沙茶文化节每两年主办一次。2007年召开的国际茶业大会规格档次将远远超过2005年的杭州盛会。《茶叶通讯》、《湖南茶业》是业内全国有影响的期刊。湖南农大茶学系桃李遍天下,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科研硕果累累。
 
 
(资料来源:中国名茶网  http://www.zgmcw.cn/ 
 
[相关信息]
 
杭州能成为真正的“中国茶都”吗?

      我们记忆和印象中的江南杭州是怎么样的呢?

     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个可能是共同的、深刻的---它是漂浮在西湖水面上的一片翠绿欲滴的茶叶,时时发出惬意的诱人芬芳。而三潭印月的三个坛则是三个茶壶,不断流淌出醉人的茶香……

     杭州,的确是我们印象中最适宜悠闲自在的一壶香茶泡到夜的幽雅休闲宝地,是一座茶香四溢的城市。
 
     杭州敢称自己是“中国茶都”吗? 

     尽管杭州在茶方面有这样那样的优势,但在全国茶种类繁多、茶文化多样的“诸侯纷争”的“战国局面”面前,杭州也不敢轻易自称是“茶中老大”,不敢轻易自封“中国茶都”。

     古时候有一句话,叫“到了沧州不喊镖”。但是却不能依此类推说“到了杭州不喊茶”,杭州还没有真正茶老大的地位。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茶国”。熟知茶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在这众多的茶区里,杭州只是“沧海一粟”,哪里轮得到它来自称“中国茶都”?

     尽管各地不一定都“名副其实”,但已经纷纷自封为“中国茶都”了。一直对外界将自己称作是“中国茶都”的河南省信阳市名号是纯粹“自封”的;福建安溪县则为自己的“中国茶都”名号找来了许多“根据”,以证明这个“中国茶都”的货真价实。安溪自称的“中国茶都”,其实指的是安溪县的一家冠名为“中国茶都”的茶叶批发市场。与杭州正在打造的“中国茶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杭州要成为真正的“中国茶都”,实属不易。

     从茶种类来看,杭州自豪和骄傲的是拥有举世闻名的“茶中极品--西湖龙井”这一“金字招牌”,随着杭州地域的扩大,原先桐庐的“雪水云绿”、余杭的“径山茶”等也可以称是杭州产品。

     但是放眼全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华南区域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有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西南区域的四川、云南、西藏的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砖茶)和普洱茶等;贵州有都匀细毛尖茶、遵义毛峰茶、贵定云雾茶、武陵剑兰茶;云南有普洱茶、沱茶、普洱方茶、紧茶、三道茶;广西有南山白毛茶、覃塘毛尖茶、凌云白毫茶、桂平西山茶等等。

     即使与浙江同属江南茶区的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生产的主要茶类就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都与杭州茶叶有得一拼。

     从茶文化来看,各地茶文化底蕴也不比杭州浅。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品饮着云南的茶;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酷爱饮茶,茶与高原人生活息息相关,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从茶文化历史来看,云南普洱茶蜚声中外,古往今来,均为人们所赞赏。在清代,普洱茶是云南地方当局向皇帝进贡的珍品。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也有关于贾府饮用普洱茶的叙述。可见几百年前,普洱茶已是官府饮用之珍品,说明普洱茶的名贵和高雅。云南的"三道茶"文化: 一苦、二甜、三回味,寄寓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主宾相敬,细细品味,令人心旷神怡。

     从茶楼数量和喝茶的习俗来看,广东、四川等地的茶馆不亚于杭州,广东人喝早茶、福建人喝工夫茶、成都人喝盖碗茶等等,各地喝茶风气盛行。比如贵州黔西南晴隆、普安一带的苗家,在元宵、端午、七月半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饮自制的擂茶,有的还要放入糯米丸子,煮熟后一并食用,当地俗称“擂茶面”。

     绚丽多彩的贵州民族茶俗,还表现在黔东南苗族的“三道茶”和侗族的“米花茶”、“俺鱼茶”;黔北道真视“油茶”为“干劲汤”,一日两顿不断。黔北汉族地区湄潭、凤冈、余庆、正安至今还沿袭吃“油茶汤”、“油茶汤粑”、“油茶稀饭”等习俗。

    当然杭州也有自己的“茶宴”。比如茶香排条、乌龙东坡肉、茶树小炒、龙井虾仁等等。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茶香粥底火锅”,茶香火锅用虎跑泉水熬制,其中有十多种米,不添加任何味精,却是鲜美无比。但如果要争斗起来,别的地方更有多种多样的“茶宴”。

     在这些事实面前,杭州人敢称杭州是“中国茶都”吗?
 
     杭州人敢称杭州是“中国茶都”了 

     但是,就是在这些群雄面前,杭州就是敢打“中国茶都”这张名片,敢争这“头口水”,敢称杭州是“中国茶都”!

     2005年4月,随着第一拨龙井新茶采摘,一连串与茶有关的音符也同期奏响。从4月2日到4月22日,2005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在西湖边盛大上演,新颖的开幕式、多个国际论坛和茶文化嘉年华使4月的杭城满溢快乐与清香,杭州能否获得"中国茶都"称号的悬念也将在茶博会开幕式上正式揭晓。

     从4月13日到4月17日,“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娃哈哈龙井绿茶”茶与健康国际论坛、“康师傅”中国(杭州)当代茶馆经营发展论坛等三大茶文化论坛先后举行。

     “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邀请各地专家约40人,就“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为主题进行讨论,并实地考察杭州的茶业情况。一旦通过论证,杭州将正式树立“中国茶都”的品牌。国际茶文化论坛则邀请国内外专家,与杭州知名茶馆业人士,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促进行业发展。

     茶博会期间,在白堤和平湖秋月举行了茶文化嘉年华,以茶文化为主线,八大活动邀请杭州市民尽情参与。在平湖秋月前的草坪上,举行了茶文化文艺表演、书画表演、陶艺表演等,杭州茶楼也现场表演茶艺;在白堤上,一级龙井保护区内的茶农在现场表演炒茶并进行新茶展销,形成万名市民品新茶的热闹氛围。

     4月15日,由中央电视台全案策划的开幕式晚会在黄龙体育中心隆重开幕,晚会以“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为主题,著名主持人曹颖和董卿现场主持。

     开幕式上,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等10家机构联合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

     至此,杭州正式树立起“中国茶都”的品牌,使在杭“国字号”茶叶机构的宝贵资源最大化!
 
     为什么杭州能成为“中国茶都”?

     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表示,“中国茶都”不能自封,必须由权威机构通过一定形式命名、授牌,否则就名不正言不顺。打造“中国茶都”,杭州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杭州最有理由成为被全国公认的、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

     杭州号称休闲之都,好山、好水、好茶闻名天下。从茶叶作为支柱产业的角度来看,杭州市委负责人介绍说,杭州茶产业发达是杭州能成为“中国茶都”的理由之一。目前杭州13个区、县(市)中有11个生产茶叶,茶园面积近45万亩,去年茶叶总产值突破10亿元,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8%。市区大小茶馆遍布,总量达700家。特别是“娃哈哈”和“顶津食品”等企业生产的茶饮料,年产值已达20亿元,在中国茶饮料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湖乡和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龙井茶之乡”。杭州市还先后建成开放了梅家坞茶文化村、中国茶叶博物馆、龙坞休闲茶村、龙井山园等茶文化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已成为杭州休闲游的一个重要门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杭州已初步形成从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到茶综合利用、茶文化旅游、茶文化建设、社会化服务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作为龙井茶的故乡,杭州的茶历史悠久。这也是它无愧于“中国茶都”这一称号的原因之一。杭州的文明史,如果从跨湖桥文化算起,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杭州建城也有2226年的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城市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杭州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至今仍然是全国重要的茶产地、消费地和集散地,理应在倡导"茶为国饮"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时杭州境内就已广为栽培茶叶,陆羽所著《茶经》就有天竺、灵隐两寺产茶的记录。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曾与在灵隐修行的韬光禅师结为诗伴茶友,并留有“烹茗井”遗迹。宋时,龙井茶区初具规模,灵隐下天竺香林洞所产“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所产“白云茶”,葛岭宝云山所产“宝云茶”被列为贡品。杭州饮茶之风日盛,大街小巷茶馆林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今杭州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元时,龙井茶已被视为佳茗。明代,龙井茶与虎丘、天池、阳羡、六安、天目茶并列为六大名茶,“龙井”和“天目”被选为贡茶。明末清初,杭州和淳安威坪已成为浙江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每年新茶应市,四方商贾云集,成千上万吨茶叶经此销往外地。清代,乾隆六下江南,四上龙井,写有龙井茶御诗六首,并亲封“十八棵御茶”,奠定了西湖龙井的至尊地位。

     杭州茶文化浓郁深厚。在杭州数千年的栽茶、制茶、饮茶、艺茶历史中,人茶相融,人茶相育,涌现了一大批爱茶、学茶、事茶之人,积淀了极其深厚、独树一帜的茶文化。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是陆羽在杭州余杭隐居期间写的。唐至清1200余年间留下的120余种茶书,杭州籍作者有8人,著书10种。历朝历代在杭为官任职的文化人中,嗜茶吟诗好泼墨者为数众多,留下了许多旷世墨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苏东坡、陆游、吴昌硕等人。现代的杭州人民,仍以对茶的钟爱,谱就了一曲曲茶之赞歌:周大风创作的《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民歌教材;王旭烽创作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荣获茅盾文学奖。龙井茶、鸠坑毛峰、九曲红梅,关于杭州名茶的优美传说,无不寄托着人们对亲情、爱情的美好向往;“女采茶、男炒茶”、敬元宝茶、献青豆茶,杭州的茶俗、茶礼、茶艺、茶联,无不折射出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龙井寺、虎跑泉、烹茗井,遍布杭城的历史文化遗存,无不蕴藏着深邃的人文内涵。宋时,日本高僧来径山寺研学佛道,并将径山茶种引种日本,将径山茶宴传到日本,成为现今日本茶道之一宗;高丽王子僧统义天曾遍游龙井寺内八景,喝龙井茶,品龙井泉。璀璨夺目的杭州茶文化,不仅是杭州历史文化中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另外,杭州茶品牌响亮。被誉为“百茶之首”、“绿色皇后”的西湖龙井,源于唐,发于宋,闻于元,兴于明,盛于清,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天下,历来是茶中极品、朝廷贡品、国家礼品。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毅、邓小平、李先念、江泽民、李鹏、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过龙井茶区。周总理五到梅家坞,并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龙井茶区建设的十年规划。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毛主席访苏,西湖龙井茶被作为馈赠礼品。七十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以西湖龙井茶相赠。江泽民主席也曾用龙井茶招待来访的英国女王。可以说,龙井茶是杭州又一与西湖齐名的“金名片”。除了名贯古今的西湖龙井茶、余杭径山茶之外,杭州还涌现了其他一大批优质名茶。

     杭州茶机构众多也是杭州可以成为“中国茶都”的原因之一。目前,设在杭州的国字号茶叶研究机构就有八家。它们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大学茶学系。全国一半以上的顶尖级茶叶研究专家集聚在杭州。全国惟一的茶学院士陈宗懋同志就工作在杭州。这些为杭州进一步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树立了坚强后盾。

     总之,像杭州这样集悠久茶历史、深厚茶文化、响亮茶品牌、众多茶机构、发达茶产业于一身的大城市,可以说在全国独一无二。小小茶叶和一座城市有着这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杭州提出要打造"杭为茶都",在倡导“茶为国饮”中发挥龙头作用。同时还把龙井茶作为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历史最悠久、茶文化最深厚、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发现和利用茶,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从栽茶、制茶、饮茶延伸开来,形成了茶礼、茶俗、茶风、茶谚、茶德等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茶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今,全国每年消费的茶叶近50万吨,可以说茶已成为举国之饮。倡导“茶为国饮”,顺乎历史,合乎国情。“茶”堪称为中国国粹中的国粹。在大力提倡“茶为国饮”的当今中国,作为“茶中极品--西湖龙井”的原产地城市--杭州,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茶都”。
 
      杭州走向“中国茶都”任重道远

     “打造‘中国茶都’还只是个开始,不是结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宋少祥带着专家们一路考察了杭州许多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机构后感慨地说,杭州有着良好的茶产业基础,教育、科技、文化、贸易、技术监督、检验等资源非常丰富,打造“中国茶都”不成问题。但要想真正成为茶都,发挥杭州在茶领域的独特优势,还仅仅是个开始。

     在本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我国惟一的茶学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专家与地方政府一道提出,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以茶为饮,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良好生活方式。杭州将在现有的西湖龙井、余杭径山等传统名茶的基础上,打造出茶饮料、茶制品的世界名牌,并预定在明年将拳头产品“娃哈哈龙井绿茶”的产量扩大到100万吨,逐渐形成100亿元的销售产值。

     消灭假“龙井”也是“中国茶都”必须做的事情。据了解,今年杭州市质监局出台六大措施,决心将“西湖龙井”品牌保卫战进行到底。

     杭州市质监局推出的六大措施主要包括对“西湖龙井”产区的严格划分。从现在起,只有西湖区168平方公里范围内所产茶叶才能被挂上“西湖龙井”的名称;西湖区周边地区所产茶叶为“钱塘龙井”。同时,该措施更严格地界定了“精品西湖龙井茶”的适用范围,规定“精品西湖龙井”只限于西湖区的“狮峰、龙井村、五云山、虎跑、梅家坞”等五个传统核心产区。该认定过程将引入第三方公正机构,采用专家评定、产品检测、电子远程监控等方式,实施对“精品西湖龙井茶”从鲜叶及半成品茶的收购到炒制、生产加工、存贮、包装等各环节的控制、监督、认定,统一使用特定的防伪标识,确保“精品西湖龙井茶”的品质。

     与这六大措施相对应,杭州西湖龙井实业有限公司也引入了多方监督机制,其中包括向保险公司投保,监督公司所销售的产品;向大众媒体发布信息,引入媒体监督体制;与技监局合作,统一对“梅”字号“精品西湖龙井茶”做加工和包装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坚决保卫“西湖龙井”,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消费者。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上提出:倡导"茶为国饮”合乎国情,杭州要在倡导“茶为国饮”中打造“杭为茶都”。

     王国平说,中国是茶的故乡,发现和利用茶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为国饮”有深刻内涵。倡导“茶为国饮”杭州大有作为。王国平表示所谓“杭为茶都”,就是要充分发挥杭州在茶领域的独特优势,加快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促进茶旅游,确立杭州在全国茶领域的展示培训、服务、信息、交易“五个中心”地位。杭州打造“杭为茶都”的主要措施,一是保护好杭州名茶这个大品牌。经保护、研究、开发已形成西湖龙井、余杭径山茶、千岛玉叶、雪水云绿、鹳山龙井、天目青顶、千岛银针、云石三清茶、长河桂花茶、九曲红梅等“杭州十大名茶”。二是搭建好茶博会这个大平台。2005年起举办的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是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的重要平台,将作为常设性项目继续办下去。三是建设好龙井茶文化区这个大项目。将在继续搞好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管理和经营的同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抓紧抓好由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寺、龙井村、龙井山园四大板块组成的龙井茶文化区建设,启动龙井八井建设,重建龙井寺。抓好龙坞休闲茶村建设,并与西湖杨公堤景区有机结合起来,与全市各区县(市)的茶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茶旅游产品,使茶旅游成为大杭州旅游的重要特色。 四是发展好茶制品这个大产业。五是弘扬茶文化这篇大文章。杭州准备通过中小学开设有关茶课程,普及茶叶知识。六是办好战略合作这件大好事。

     为此,2005年春天,在被漫山茶地包围的西湖龙井茶原产地--龙井寺,杭州市与在杭“国”字号茶叶机构“两会两所两中心一馆一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大学茶学系)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共同致力于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促进茶旅游,确立杭州在全国茶领域的展示中心、培训中心、质量技术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地位,合力打响"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

     刘枫等专家和茶叶机构负责人认为,协议的签订是多方合作新的起点和重要开端,是杭州做大、做强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和“两会两所两中心一馆一系”加快发展的极好机遇。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提高杭州知名度和美誉度,又造福于茶农、饮茶者和人类健康。杭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地理、产业等众多优势,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将极大地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增添新的亮点。
 
   ( 资料来源:观察与思考 作者:刘晓林 )

  【相关网页】
 
 
ID 新闻标题 发布者 发布日期
3755  杭州真的是中国的茶都吗?“国饮”是一个生造词,“茶都”也是一个生造词 中国名茶网 2010/5/18
3510  中国茶都—信阳第十八届茶文化节将于2010年4月27-31日举行 中国名茶网 2010/3/15
2636   福建省福安市“中国海峡大茶都”将专门设立台湾茶叶一条街 中国名茶网 2009/8/7
2303  中国茶都-信阳第十七届茶文化节信息【转载】 中国名茶网 2009/4/15
1693  湖南应将安化打造成“世界茶都” 中国名茶网 2008/8/31
1663  湖南省人大代表、作家于建初一语惊人,呼吁湖南应将安化打造成“世界茶都” 中国名茶网 2008/8/14
1622  长沙“天下茶都”茶艺馆征联点评(点评者:清莲) 中国名茶网 2008/8/3
1541  “雁城茶都杯”衡阳首届茶文化节茶博士竞赛题库 中国名茶网 2008/6/14
1529  衡阳雁城茶都招商开业 中国茶叶市场又添新秀 中国名茶网 2008/6/10
1275  对长沙“天下茶都”茶艺馆征联的建议 中国名茶网 2008/3/12
1012  湖南黑茶成为黑茶类的霸主是完全可能的——《“茶都"之路》一文点评 中国名茶网 2007/12/3
349  “中国茶都”之争 中国名茶网 2007/2/6
 
关键字茶都,共为您找到12条新闻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