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湖南省人大代表、作家于建初一语惊人,呼吁湖南应将安化打造成“世界茶都”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8/8/14
     
 
 
       湖南省人大代表、作家于建初在今天的湖
 
南省茶业协会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一语
 
惊人,呼吁湖南应将安化打造成“世界茶
 
都”,并提出了8条理由。
 
 

【相关文献】

南方有嘉木兮王者归来
 
——湖南省人大代表、作家于建初的茶都情结

 
(作者:■特约记者唐凤雄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8-09-07与《三湘都市报》2008-08-12)

   “南方有嘉木,葱茏何所拟。”千年茶
 
乡安化在本世纪再度成为世人焦点:以“世
 
界茶王千两茶”为标志的安化黑茶异军突
 
起,饮誉欧美,风行天下。茶都之名,渐成
 
大势。
   王者归来,气势浩荡。于建初先生作为
 
湘商翘楚,文化才俊,一直寻找经济膨化
 
点,探索文化新路。面对茶都出世,他以文
 
人之才商人之智军人之魄,紧赶而上,以小
 
说《茶都旧事》为载体,充当天下茶都的造
 
都先锋,浓墨重彩着力谱写“文化产业”大
 
传奇……一切都源于于建初“文化产业”之
 
梦。当梦想照进现实,直抵人心,天地也便
 
广阔无疆,任驰骋纵横……
 
 

   精彩纷呈的人生跨越:茶马古道入梦来

   天下湘商耀湖湘,而于建初扬名立万犹如剥茧抽丝化蛹为蝶,创办派力斯集团后,他驰骋商海,又为文学所“累”。大丈夫经天纬地,商业王国不能不要,而文学已如影附形深入骨髓,何取何舍?这一度成为于建初苦苦思索的难题。
   其实在一些文化商人心里,这道难题很好解决,问题是于建初不想只挂个文化商人的虚衔,他要融入创作和商业中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巨贾”。他又曾在文学的道路上颠沛流离,创作出版了十卷本《于建初文集》,却谈不上有什么经济效益,自己编剧投拍的电视剧也曾亏空了他的百万家底。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文学在市场面前无比尴尬,但他始终坚信:只有文化的,才是世界的,深刻的,传世的。
   那时他用更多的时间和文朋诗友喝茶聊天,一次和一些电视人说起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一资深电视人提议他是不是也投资做个类似的节目。他摇头一笑,其实他是在思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文化产业化的问题。他连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高深的学问换一种方式就能深入人心?为什么《三国》、《论语》经易中天、于丹这么一解说就能转换成惊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什么当今文学会沦为社会大众的“弃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于建初的思路越辨越明晰。那就是文学要革命,学问要现实化、商品化,要更紧密地与社会交融。走文化产业化之路,才有广阔空间和前途。
   “文化产业化”并非于建初的首倡,不少文人和商人也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关键是执行二字,突破不了“文不经商,仕不理财”的樊篱。但对于兼具文人商人双重身份的于建初来说就容易多了。他是根椐自我实际来思索“文化产业化”这一命题的,对其过程及走向都了然于胸,且自信能驾驭好这匹“烈马”。他心中多年的困局一下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他不禁拍案击节:“我能文,能商,只要文学‘佛心’在,又何必在乎形式呢。”
   思路决定出路。他果断地调整自己,调整集团的发展方向,并将自己的设想更进一步细化,找准一个切入口,他那时在岳阳平江办有一个食品公司,到岳阳免不了去岳阳楼走一走。一次忽然灵光一现:岳阳因一篇《岳阳楼记》扬名天下,范仲淹因一篇《岳阳楼记》名垂千古。我何不写长沙的特色来推动长沙的发展?当时兼任长沙市作协主席的于建初终于跨出了“文化产业化”的第一步!精彩纷呈的人生跨越迎来万千气象,美不胜收。他策划创作的小说《脚都》一炮打响,成为当年最红、曝光率最高的名词之一,继小说畅销后,成为“长沙”不二头衔,为长沙的休闲旅游产业推波助澜,其品牌价值和社会效益,是简单的几何数字无法衡量的。
   紧接着,于建初又找到了新的经济膨化点:安化黑茶。
   罗丹说: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安化黑茶就是一种大美大珍。其起源于公元初,唐代因茶置县,到宋代声名远播,盛于民国,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摘获金奖。但一直疏于品牌管理,到近年才开始重视推广。于建初是应益阳市委、市政府和安化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前去安化领略到千年茶乡茶马古道的别样风情的。
   那天和一干商贾初到洞市,赏洞市老街,走茶马古道,于建初心中那个亮点渐渐放大:这哪里只是一条茶马古道啊,简直就是千年茶商的文化史啊!作家的想像力和洞察力是超强的,于建初坐在马背上轻啜安化黑茶徐徐前行,一路晃晃悠悠,山岭清翠欲滴,田野空旷朦胧,让他有一瞬间的晕眩,仿佛身处千年前的蛮荒年代,为茶商马帮中的一员,执子之手,跋山涉水,抗击劫匪,一路悲壮豪迈,一路浪漫无边……
   他感觉自己真是入梦了。醒来物我两在,茶香在口,村人在侧,殷殷相唤:老总醉了吧?他恍然大悟:哦,是醉在茶乡了!
   从安化回到长沙,他还兴奋难寐,马上叫来手下幕僚,郑重宣布:他的下一个“产业文化”项目就是为安化黑茶鼓与呼!他要写一部长篇小说《茶都旧事》,充当千年茶乡安化的吹鼓手!
   而此时在他以《脚都》试水破冰“文化产业”大获成功的同时,也引来一些非议,认为他充当吹鼓手是文人之“羞”文人之“逆”。面对非议,他端起一杯安化黑茶微笑:“不知诸位知否?孔夫子孔圣人当年也当过吹鼓手啊。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鼓与呼,这种两全其美双胜双赢的事情,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建初运筹帷幄,意气风发。

   高屋建瓴的文化谋局:梦里追茶千百度

   梦想不断发酵,不断延伸。于建初深知安化黑茶非同小可,更是潜力巨大。他为此注入了更多的心血,倾尽全力投身到这一大“文化商业”上来。
   此前,他对茶没有深入的研究,写《茶都旧事》没有专业知识不行。为此,他恶补茶知识,请教茶文化专家和茶业研究学者,阅读了《茶经》等上千万字的著作。
   他还大手笔开办了“天下茶都”茶艺馆,如今,设在长沙南方明珠大酒店五楼的“天下茶都”已成为名流雅士的品茗佳境。以“安化黑茶”为主打的上品茶叶成为天下茶都的金字招牌。他广告天下征求下联的对联“资水小淹印心石”已成坊间津津乐道的佳作。无形中将安化茶都做了高品位的宣传推广。
   于建初的茶都情结随着文化更显缠绵悠长。作为运作这一“文化产业”项目的舵手,他的文化谋局不断得以完善提升。他经过走访安化乡村发现:安化的茶马古道何止洞市至益阳这一条?!安化的东西南北处处有茶马余韵,条条古道载茶马。安化有八大茶叶专业镇,三百多家茶行,十万茶工,山山种茶,户户有茶。安化西部的奎溪木榴苍场是通往湘西的要道,一脚踏四县,更有诸多千百年来的茶马故事,有野草掩藏的青石板古道,有最后的孤独的马帮,有断垣残壁落寞的茶亭……那是唐宋时期的茶商军留下?还是千年前古梅山王的残遗?……再有十二月采茶歌,茶工制茶时悠长动听的“采茶号子”,在湿润的乡野间久久回荡……
   更多的发现,小说素材不断丰富,于建初自然而然地萌发了写作冲动和激情,他还更进一步地去发掘,对安化茶叶的渊源,于建初渐渐了然于胸:安化黑茶甲天下,称安化为茶都是当之无愧。安化黑茶,中国独有。安化种茶从公元初“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到“悉心种植,遍布峰谷”,已有1700余载,公元279年,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奉帝司马炎旨讨东吴,自襄阳向江陵,入潭邵,因水土不服士兵呕泻,从商贩处购得“渠江薄片”茶煎饮,得以止泻。唐代记载有“潭州茶有益阳团茶和安化渠江薄片等”,先四川蒙山茶入宫廷成贡品。宋时安化因茶置县,奉圣的“芙蓉山茶”名列贡茶之首。并“设茶场于资水上,置专官戊守”。开办有以米盐布换茶的“官市”。宋熙宁7年(1074年)朝廷设立收购茶叶的“茶司场”和向少数民族买马的“买马司”,元丰四年(1081年)又合两司为一,称“茶马司”,安化成为“茶马互市“政策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1524年,安化苞芷园制作出第一代黑茶,畅销西北。万历年间,明廷颁布“黑茶章程”,明确安化黑茶为官茶,专销西北和出口欧美。被誉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生命之茶。”清咸丰四年(1854年),粤商入安化设“广庄”制作茶叶。安化乡间圩场集镇商埠处处皆茶,蔚为壮观。进入二十一世纪,安化黑茶已成为国内备受推崇的保健茶,还是日本韩国人乐止不疲的美容瘦身饮品。
   安化波澜壮阔的茶叶史,就是一部沉甸甸的韵味无穷的历史。于建初惊叹这深山珍奇,嗟叹这璞玉未琢。他脑海里急剧翻腾,小说《茶都旧事》的故事轮廓也初具雏形了。他又反复斟酌修改了几轮,再拿出来请一干文友评阅,又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地修改完善了《茶都旧事》的故事大纲和框架结构。
   如此雕琢数月,他感觉基本满意了,才开始小说创作,而创作的过程中又生发许多好的设想,他就推倒重来,其投入之深,连他的助手也为之叹服:“于总的安化茶都情结太深了!”
   于建初神游历史的同时,高屋建瓴,为打造茶都向益阳市委、市政府“建言”七大工程:举办一场“黑茶之都”新闻发布会;出版一部小说《茶都旧事》;拍摄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茶都旧事》;拍摄一部电影《茶都旧事》;举办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开发茶叶医药、美容、减肥等相关产品;打造百里茶廊,整合以茶马古道为主体的旅游资源。
   风光旖旎的安化茶都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犹抱瑟琶半遮面。于建初认为是璞玉待琢,造势是关键。安化茶“质”甲天下,“势”却未成气候。欣慰的是,他的“建言”得到了官方首肯,称之“极具战略性,操作性强。”而在他着手创作的小说《茶都旧事》里,他以喜闻乐见的历史传说娓娓道出安化黑茶百年沧桑的形式,将对文化和商业的契合有一更新的诠释。
   逝川泱泱。于建初站在安化茶马古道上对茶都的狂想和执着,海纳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碎片,幻化成崇高的民族开拓创业精神,其志大焉!其行善焉!

   大道无形的商业巨擘:茶都未来不是梦

   千年古邑安化,钟毓灵秀。作为天地精华和民间智慧的结晶,安化黑茶独步天下,光彩夺目。在于建初看来,它恰似天生丽姿的村姑,正一步步走出大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他的理想境界还不止于此:千年茶乡蝶变为“世界茶都”,带动区域经济迅猛发展。而他的推手效应也将深入人心。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无形。而任何一种商业都是有形的,惟有文化是无形的,文化无形,润物无声,文化就是那无形的大道啊。
   于建初笔下,《茶都旧事》被赋予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以安化黑茶业为背景,以黑茶老板谌家兴衰为主线,以情感纠葛为支线,在风土人情中展示厚重的历史画卷,勾画出陶澍、曾国藩、彭玉麟、左宗棠、胡林翼以及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和年轻的慈禧等形象,最后让慈禧御笔题下“茶都”二字。故事虽为戏说,却也有迹可循,蕴含着于建初殷切的人文理想。
   而建筑于现实基础之上的茶都安化已深植千年土壤中,并非虚幻的乌托邦。于建初的自信正基于此。
   经过近一年的艰辛创作,《茶都旧事》一书目前已经出版,不日上市。因于建初个性鲜明独特的文化产业走向及其知名度和媒体关注度,《茶都旧事》未出天下惊,书商纷纷下订单,读者争相打听想先睹为快。可以想见,届时《茶都旧事》惊艳出街,又将如何倾城?!
   洋洋洒洒四十万字的《茶都旧事》刻画了数十个人物,恢宏巨制,大气磅礴,宛如一大巨擎,必将力推安化快速发展,促进黑茶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腾飞。由此拓展的品牌效应必将成为整合旅游资源、提升茶叶产业集团化及农业产业格局优化配置的方向标和催化剂。由此衍生出的劳动力提升、就业、环保及资源保护,也将出现可喜的前景。
   那时,青山绿水之间,茶园茶厂如诗如画。绿色环保的茶叶产业,以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笑傲江湖,成为安化乃至益阳的产业生命线,得到培育、包装、提升、发展壮大的茶叶产业,收获丰厚回报,并辐射整个湖南,影响全国……
   天赋珍奇,是上苍对安化这方山水的恩赐。《茶都旧事》所做的,是给这珍奇拭去历史的尘衣,呈现她的璀璨与荣光……就在记者采访之时,于建初的另一手笔,“拍摄一部以《茶都旧事》命名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工程也大幕将起。多家电视台及影视机构欲花重金争购小说影视改编权,花落谁家,指日可待。有同仁笑称于建初中安化黑茶的毒太深,于建初坦言要将茶都工程进行到底:“安化黑茶甲天下,茶都是名至实归,众望所归。”喝了点酒的他放言,作家王旭峰以茶商小说《南方有嘉木》荣获茅盾文学奖,他也要凭这部《茶都旧事》问鼎几个大奖收入囊中!虽是狂放之言,却足见其钟爱之深期许之重。
   据说已于茶道中悟得禅道佛心的于建初先生已修练得心如止水,收发自如。那么,就让我们双手合十,予以祝福。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