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网友文章观点与本网立场无关。欢迎投稿,提倡百家争鸣。电子信箱:zgmcw@126.com]
点评者:风亭
《中国新闻周刊》刊登《普洱的盛世危言》封面文章,对近期普洱茶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有些观点我赞同,也有些不赞同。[ ]内的红色楷体字是笔者的评论。
[点评:云南的普洱茶近年来创造了一个神话。这个神话与经济邪教类似。]
普洱:赌高还是赌低
买家不买,卖家不卖,今天的普洱购销处于胶着状态
从西双版纳州首府景宏市到茶乡勐海县的公路,要经过南糯山。
秋禾家的木楼,就在大路的西侧。楼上住人,楼下堆放着一大包茶叶,共250公斤,这是刚出来的春茶毛茶。
此时是5月9日,南糯山的大树茶价格是每公斤280元,照此计算,仅春茶秋禾家就能卖出7万元。如果加上即将上市的夏茶和秋茶,年收入十多万不在话下。
但秋禾一斤茶都没卖出去。他说,我先压着再看看——他期待的价格是300元。
秋禾的等待有他的理由。这个哈尼族人祖祖辈辈都住在南糯山上,以种茶为业。按他的回忆,80代初,大树茶(乔木)和台地茶(灌木)还一个价,四五毛钱一公斤,直到1999年才升到3块钱。然而进入2004年后,升幅就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了——前年最高卖到40元,去年开春就是55元,而到今年很快就超过200元。
而就在一路之隔,勐海沙归拨妈茶厂总经理李靖一见面即说:今年不好,“人民币遇到茶叶就缩水,你看是什么感觉?”
李靖的厂今年直到前不久才接到客户下单,做了两三吨。“你看不远处那家厂,(锅炉)火都没烧呢。”
春天里的神话
今年春天,在几座著名的茶山,台地茶涨了七八倍,大树茶涨了十倍,李靖说。她以布朗山中著名的老班章为例,去年大树茶大致在100?200元,今年“五一”前已经涨到1250元。而来自北京的茶商胡旺说,他曾收过1600元的班章茶。
今年春天的班章几乎是一个神话。4月初李靖来这里收茶,头天电话约好的价格是1100元,次日到达时茶农已要价1150元,李靖决定再看一看,谁料一夜醒来已经涨到1200元。她赶紧买了60公斤,装在车上这包茶甚至比车还值钱。
普洱茶在两三年内给一些茶农带来了以往一辈子难以获得的财富。
秋禾所在的南糯山村的另一面,是同属格朗和乡的帕真村水河老寨,在此进行人类学调查的北大人类学系研究生肖志欣,也观察到了普洱茶热给当地人带来的变化。
几年前,这里的农民主要依靠玉米和水稻自种自吃,一些家庭还吃不饱饭。到去年茶叶开始涨价前,240多人的村寨还只有两辆摩托车,到现在大多数家里都有了一到两辆摩托车。肖志欣说,附近还新出现了两三个卡拉OK厅,有时也有一些外来的陌生女子坐在门口。
以出产台地茶为主的帕真村,既比不上拥有古茶树的南糯山村,更比不上布朗山乡的老班章。
李靖说,南糯山村的一个村民组,除了一家只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外,家家都有了汽车(通常是皮卡)。只要持南糯山或班章的身份证,押下身份证签个合同,就能直接赊走摩托车甚至汽车。一位今年到过老班章的北京茶商说,当地茶农一般年收入都有几十万。在采摘季节,一个茶农每天就能采两三千元。
不过,秋禾家的旧木楼显示,这只是近年的飞来之财,班章或南糯山,就整体来说只是云南茶区的一角。
云南省茶办主任杨善禧说,今年云南春茶鲜叶价格整体较上年涨了2-3倍,由去年3-4元/公斤到今年的10-12元/公斤。但即使如此与浙江还有很大差距。今年云南春茶毛茶平均价格62元,而浙江已达182元。云南省农科院茶叶所所长张俊则认为,如果市场发展正常,未来三五年,普洱茶还有一倍的上涨空间。
而统计显示, 2006年云南茶农收入较上年有了较大增长。即便如此,其纯收入在全国仍在末几位。
[点评:云南的普洱茶还有一倍的上涨空间,这是梦话。浙江春茶毛茶已达182元是杜撰的数据.浙江龙井原料怎么可与粗老的普洱茶相比?]
赌高还是赌低
但是,诸如老班章这样的故事,在勐海县、云南普洱茶产区乃至全国,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赚钱。”前幼儿园老师李靖描述自己2005年底投身普洱茶业的想法时说。
李靖有其地利与人和之便,其丈夫已祖辈50多代生活于南糯山,其父则长期在老班章教书,“当时很天真,亲戚多,收原料近,收到原料做成成品就卖,钱好挣。”
这也几乎是所有人的想法——李靖描述今年春天的情景说,勐海的银行里,前来提款准备收茶的人排成四行,银行的钱不足支付,得从外地调钱,取出钱印着大理的标记。人们一见面就谈普洱茶,李靖曾遇到一位学生家长,原本是收购废品的,一张口就问:“李老师要不要普洱茶,我这里各地的茶都有。”
“米涨价了,菜涨价了,种菜的去倒茶了,餐馆里的工人去茶厂上班了,保姆也找不到了。”在李靖眼里,还有更多的变化被外界忽略了,“很多茶厂开不了工,因为工人短缺。我们去年给捡工的工资是30元一天,今年涨到50元还没人来做。”
李靖面临的困难还不止这些。 2005年底筹备建厂,2006年开工做了二三十吨春茶后,她与合伙人把挣的钱加上经销商的借款,将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500吨,由此负债逾百万。今年年初新厂建成,茶价却已高得让人不敢下单。“今年客户不打钱,我们不做,万一崩盘了咋办,会死人的。”李靖说。
与李靖同时,一大批茶厂忽然间在勐海冒出来。她说,去年勐海的茶叶精制厂有50多家,而今年到5月份有工商执照的已有170多家。
而在整个云南,据云南省茶办主任杨善禧称,目前普洱茶加工能力已达到20万吨,而去年茶叶总产量13.8万吨,其中普洱茶8万吨。已经产生加工能力与原料供应的矛盾,这也是今年春茶涨价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今年雨水较去年晚了半个月左右,春茶产量有所下降。
5月11日深夜,景洪市一家客栈的大堂,几名来自各地的茶商聚在一起喝酒,他们中一些人已在版纳呆了两三个月了,但很多人迟迟未能下出大单。“五一”过后,老班章的茶价跌至800元,但没人买也没人卖。
“眼下的形势很好玩,买家不买,卖家不卖。”来自北京的胡旺说。他说,一方面茶农的期望值太高,另一方面厂家担心风险不敢买,正处于胶着状态。
一位来自河北的茶商语音宏亮地问同行:“你们赌高还是赌低?”
普洱茶之危?
关于价格大幅回落的传闻与事实,开始考验普洱茶市的信心.
“五一”刚过,连绵的雨让一直价格坚挺的西双版纳州布朗山乡老班章毛料茶,从1250元跌到800元左右,其他各茶区的价格也有所回落。
北京茶商胡旺说,这应该是正常的,雨水茶(夏茶)上市,茶价通常都有三四成的回落。
但是,另一些消息却不那么正常。首先从广东传出消息,一些品牌的普洱茶市场价格开始下跌,消息直指云茶的三大厂牌:“中茶”“大益”和下关茶厂,并且已经带动其他品牌下跌。
据记者多方面核实,之前下关沱茶每公斤400多元钱,目前已经跌到180元;“大益”的某些批号,则从之前的每件21000元跌到12000-11000元。
云南省茶办主任杨善禧表示,勐海茶厂的“大益”下跌,是厂家主动回调所致。他说,今年以来由于原料进价上涨,厂家一度调高出厂价,而近年由于原料价回落,厂家也相应调低了出厂价。
但实际上,厂方的出厂价大致仅占市场价的几分之一,市场的反应远远大于厂方的调幅。
当前的跌幅已经让一些买家损失近半,广东方面传出的消息说,其中一名茶商损失超过700万元。由此市场上也有“崩盘”之说。
源起“中茶”?
云南一位茶界人士认为,在这轮普洱茶跌风中,最先由“中茶”而起,原因首先还是“中茶”的头两批货存在质量问题,消息传开后打压了市场信心。
深圳三岛批发中心一位商家表示,去年“中茶”的货单炒到3000元钱一件,现在已经跌到2600-2700元钱一件,而直到目前为止,“中茶2111”也多交不出货。三岛批发中心的中国土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销售点已有一周多不开门,其店内也不再摆货。
“中茶”牌商标无疑是中国茶叶界最响亮的品牌之一,该品牌创立于1951年,所有权归中茶公司,现授权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 (以下简称云南中茶)生产。
据悉,计划经济时期,云南几家大厂的茶叶基本都通过云南中茶销售,但是在云南茶厂改制之后,云南中茶手底下只剩了昆明茶厂。
2007年初,在普洱茶热中,云南中茶迎来了转机,接到了大量的订单,超过了昆明茶厂的生产能力,委托他厂加工就成了必由之路。
云南茶界知名商人段皓对本刊记者说,委托加工原本就是中茶的传统模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需要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
而据云南茶界知情人士透露,云南中茶采用的方法是向受委托的厂家提供编号和委托书,再把包装纸印好交给生产茶叶自行销售。开始云南中茶每公斤向厂商收10元钱,后来这张纸最高卖到60元。
有消息说,云南中茶同时委托十几个厂家为其加工,近四五个月来,云南中茶公司共接了2.7万吨的单子。而去年云南全省仅生产普洱茶8万吨。
云南中茶的这一作法引起了普洱茶同行的不满。他们认为,中茶以商标委托使用的方式让产量突然大增,扰乱了市场秩序,带来了周边省份茶原料倒流回云南。
业内人士说,云南中茶委托其他公司生产的产品,应该标示清楚,但实际上包装上却往往只标明“昆明茶厂”的字样。记者在市场上看到了两块标有“中茶”商标的普洱生茶,商家向记者透露说,其中一款还夹着一根长发。但两者均只标明“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昆明茶厂出品”字样。
据业内人士透露,关于云南中茶委托生产的问题,早在春节后即在市场有所反应。“五一”之后,云南省技术监督局专门到云南中茶开会,试图促进云南中茶解决各个委托生产厂家的质量控制问题。云南省茶办主任杨善禧则对记者表示,他们在4月初即接到有关反映,目前正在进行调查。
5月29日,记者来到云南中茶,但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公司市场部经理王红云一直不在,其他公司领导也不在,而且公司已经拒绝媒体采访。
[点评:云南中茶见利忘义,"中茶"品牌跨掉是个沉痛的教训.]
大盘回落?
虽然风起于青萍之末,然而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前段时间过高的普洱茶价的必然回落。
先行品牌策略公司品牌营销总监王力纬分析说,普洱茶的炒作分为几个阶段。2005年以前,是港台炒家在操作,那个时候,普洱茶市值极低,几个亿的资金对这个行业已经是巨额数字。港台炒家先把老茶收购干净后,带动新茶。到了第二个阶段,内地的经销商缺货,开始去厂家大量订货,云南大量濒死茶厂恢复生机,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今天。到了第三个阶段,港台炒家开始通过拍卖等方法炒热市场,这直接导致经销商开始大量囤积居奇,市场价格的蹿升也出现了大量获利后惜售的经销商,而这又带来了二级经销商、分销商和个体型小炒家的大量跟风。
[点评:港台炒家的拍卖手法骗了不少头脑简单的人.]
台湾茶人黄传芳说,内地人对普洱茶的炒作能力远远超乎于他的想象。他调侃说,照这么炒下去,这个泡沫还很有张力,但牛皮就这么大,炒高了还是会破的。
云南茶界一位人士说,由于价格持续高涨,大多数普洱茶并未进入消费,而是在炒家和藏家手中。累计至今,已有十几万吨的量,这些货终究要释放出来,加之大量资金近期流向股市,自然导致价格下跌。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说,此前普洱茶价格上涨,主要就是集中在勐海和下关两个茶厂。前期涨速过快,供给量增大后,自然导致近期有所下调。另外,还有一些人发觉价格上涨过快,担心这个市场不稳,就开始抛售。
吴说,目前普洱茶所占中国整个茶叶市场份额大约是在10%,而且短期内肯定还会有增加。不过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买来茶叶并没有喝,而是收藏起来。所以从长远来看,普洱茶的销售,还是要看实际的消费者有没有那么多,光靠这些收藏和炒作的人群是撑不住这个市场的。
据悉,由于普洱茶的带动,今年南方各省的茶叶价格普遍上涨。茉莉花茶的原料均比去年同期上涨30%-40%,预计今年茉莉花茶的价格总体将上涨30%-40%。
吴锡端认为,从目前来看,普洱茶起到了一个领头羊的作用,这样会带动其他茶叶一起往上走。而在普洱茶之前,起到此类作用的还有2003年的绿茶和2004、2005年的铁观音。
他认为,一个行业适当的炒作是应当的,否则无法吸引资金的投入,只有市场适度的运作,才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不过,也得承认近期的炒作行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短期内价格暴涨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政府的角色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已是地方政府通用的手段。云南政府力推普洱茶热,是一次成功的运作,还是埋下了隐患?
今年初夏的滇南空前热闹,尤其是版纳、思茅、临沧三大普洱茶产区。
迟来的雨水将春茶大量上市推迟到4月初,前来收茶的客商挤满了大大小小的宾馆。直到5月初春茶将过之时,在由勐海县前往格朗和乡的泥石公路上,仍不时可见成串前来收茶的外地越野车。而据称,在4月份的老班章,一些客商甚至通宵睡在茶树下,以防茶叶落入他手。
更热闹的是政府的活动:
4月7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庆典、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第二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在普洱市(原思茅市)举行。
4月12日,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在西双版纳州召开。
4月20日,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沧举行。
事实上,从2004年以来,已有十余种此类会议在云南省内外举行。
2005年和2006年,先后有一次由99匹马组成的马帮,分别前往西藏和北京。今年4月,3件故宫馆藏的“百年贡茶”和哥德堡号沉船茶样,被隆重迎回版纳。
政府的介入是普洱茶热的最大推手,这已是茶界的共识。对此,云南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说,这是近来中国茶叶界最成功的一次运作。
张俊分析,普洱茶的运作经验在于,普洱茶的文化和历史比其他茶有更大想象空间,而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都在全力打造普洱茶,“这是近几年市场扩张,消费群体扩张,产品价格飞速发展的原因。”
具体来说,张俊分析,政府搞了一系大型活动来宣传普洱茶。在学术方面,中科院、中国农科院茶叶所、云南农科院茶叶所和云南农大等科研单位,都在围绕普洱茶的品质形成机理和普洱茶保健功能展开研究,并及时将研究结果公诸于众;在文化方面,组织一系列活动,也请来了歌星、名人来宣传,并开展普洱茶形象小姐、全球普洱茶人等评选活动。“可以当之无愧地说,云南是搞得最成功的”。
对于外界对政府参与炒作之质疑,张俊说,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普洱茶正因为有了政府主动,有了企业和社会的自觉参与,才这么快起来的。“按思茅市市长的说法,这不能称为炒作,而应该是运作”。
[点评:政府的炒作行为比企业炒作更有力量,但炒作不当,更有破坏力.现在看来,地方政府帮了倒忙,普洱茶昙花一现,普洱茶产业全线崩溃.思茅市市长不承认自己在炒作,而只是运作.炒作也罢、运作.也罢,这已成为地方政府行为的反面教材。]
标准之争
“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已是多年来中国地方政府的经验。但是按照云南省茶叶协会秘书长邹家驹的看法,政府的动作并不总是恰到好处,如果政府之手的过度介入,或许会弄巧成拙。
云南据考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人工种茶有1700多年历史。据史籍记载,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府,然后运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云南晒青茶在长途贩运贮存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了特殊的品质和味道,这种自然发酵的普洱茶,后来被称为生普,已有数百年历史。上世纪50年代,香港出现人工发酵的普洱茶,云南省则于1974年在昆明茶厂试验生产人工发酵普洱茶,被称为熟普。
而21世纪以前,普洱茶由于其产量小、价格低,并不为人重视,“普洱茶”虽然有其名,但并无确切的定义。
2003年3月,由云南省茶协等单位制定的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这个定义,包括了人工发酵(熟普)和自然发酵(生普)的普洱茶。
其中的核心概念是后发酵,云南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主任助理程达写道:普洱茶由于其特殊的后发酵过程在底物氧化和微生物参与的双重作用下,茶叶中的各类化学物质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特征性成分,除了构成普洱茶独特的汤色、香气、滋味等不同风味与品质外,同时也构成了普洱茶不同于其他茶的生理活性物质。
换言之,“后发酵”(包括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是普洱茶区别与其他茶——绿茶(不发酵)、全发酵(红茶)、半发酵(乌龙茶)的特征。
“03标准”公布之后,邹家驹说,其时并未引起太大争议。然而,随着2004年普洱茶陡然升温,标准问题却成了众矢之的。
程达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求重新修订标准。一些企业认为,原标准的某些指标设置过严,如水分指标。一位茶企老板就公开说,水分少一个百分点,每公斤茶叶含量就得多1个百分点,这给企业带来了损失。而实际上,如果水分过高,则可能导致茶叶在贮运中霉变。
然而,对原标准的不满的核心问题还是普洱茶的定义。原标准未将未经发酵的生茶纳入普洱茶。
程达解释说,制作生茶,最简陋的只需一个灶和一口锅等简单工具,投资最低几十元即可。将晒青毛茶经简单处理压制后即可制成成品出售。而生产熟茶,不仅设备、技术、生产和存放场地要求高,且需一次性收购较多原料,生产周期通常需45-90天,因此需较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这显然是那些急功近利的生产商所不喜欢的,他们首先要求修改标准。
受政府委托,程达负责组织新标准的制定,他组织了省内15名专家,并收集了大量样本做试验。试验显示,普洱茶的特殊风味和品质,包括较其他茶叶为好的降血脂功能,均与其后发酵工艺有关,“后发酵”正是普洱茶的工艺特征。
在专家组内,支持与否定将生茶纳入普洱茶的人各分一派。主张晒青茶不能算普洱茶的观点认为,晒青茶属于绿茶,是中国茶叶界几十年来的共识和基本常识,不能混为一谈。要对科学、对消费者负责。
持晒青茶应该算普洱茶观点的说,古时候的普洱茶就是指晒青茶,应该尊重历史。如果仅包括后发酵茶,那么普洱茶的历史就只有几十年,而不是几百上千年。主张标准宽松的人还担心,门槛高了,减少了企业,减少了业绩,难说要承担搞垮普洱茶的责任。
程达后来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将经后发酵加工的称为“普洱茶”,而将晒青茶(生茶)称为“原普洱茶”,是普洱茶的初始产品。
这一折衷方案获得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但最终仍未过关。程达回忆,一些企业展开了“活动”后,方案报到省质监局,后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一位主管官员写了一份报告给省领导,并获得了批示。
“获得了尚方宝剑”(程达语)后召开的评审会,主调转为倾向于将生茶纳入普洱茶。
一位评审专家回忆说,当时在会上他接到一个短信:“邹老师,求您高抬贵手,让生茶进入普洱茶吧。”
反对声并不足以阻挡新的普洱茶综合标准于2006年由云南省监局颁行。普洱茶被定义为“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这位评审专家回忆说,在最后的评审会上,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说,这种作法长远对云南茶产业是有损害的。
另一个问题是,新标准也与农业部2004年4月颁布的农业行业标准冲突,后者将普洱茶定义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俗称‘滇青’)经熟成再加工和压制成型”。其中“熟成”即指人工贮存10年以上或经人工渥淮发酵”,这一规定甚至比云南03标准更严格。
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教授李立祥也认为,生饼(生茶)不是普洱茶,实际上它应划为绿茶的一种。因为,普洱茶最关键的是它特殊的生产工艺,也就是在渥堆过程中,特定的环境下会促使一种特殊菌类的生长。而生饼即使储藏一段时间,由于环境的不同,不一定能够达到普洱茶那种菌类构成。
邹家驹说,普洱茶标准本来是一个科学问题,但政府和企业出于各种利益去掺合进来。这个定义迎合了厂家和茶商的需求,埋下了一个大隐患。
[评论:普洱茶标准缺乏科学性,普洱茶属于绿茶类还是黑茶类无法定论。制定标准是很严肃的问题,地方政府和云南企业的干预,使普洱茶在茶叶分类中成了一个怪胎。大学茶学教科书没办法介绍。]
米与饭
不过,就眼前来说,新的标准将数量巨大的生茶纳入普洱茶,使得普洱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邹家驹说,如果严格按照03标准的定义,70年代以来普洱茶的年产量不过一两千吨(也有人认为这个数字应略高)。而到2006年官方公布的普洱茶(按06标准)的产量达到8万吨。
邹比方说,生茶与普洱茶的关系,就如米与饭的关系,新标准就是指米为饭。
大量晒青茶经简单压制即以普洱茶生饼的名义进入市场,也自然承袭了当前普洱茶的高价。一位云南茶界权威人士说,原来云南人常喝的滇青,即是晒青毛茶,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普洱茶,价格却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而在市面上,常常是熟茶还卖不过生茶。由于成本高售价低,现在已很少有厂家做熟茶了,消费者喝到的,大多数即是和绿茶无异的生茶,按03标准的普洱茶已经很少。
[点评:云南绿茶压成饼,名为"生饼",身价就高了几倍.其实,生饼茶味和营养价值不如散绿茶.]
这位人士说,现在普遍宣传的普洱茶具有降血脂等种种功能,实际是经过后发酵的普洱茶(生普和熟普)的主要特性,而生茶的品质和功效与其他绿茶无异。而商家的宣传中却常常偷梁换柱,实际上是误导消费者。
新的标准也降低了普洱茶生产的门槛,使得大量并不具有资金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企业入行。按程达的话说,目前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只有小作坊与大作坊的差别。”
普洱茶之变
普洱茶突然间大红大紫,使得大多数原料、生产能力和资金投入其中,给云南茶业格局带来急剧变化。
在云南,政府一直以提供补贴的方式指定下关茶厂生产砖茶供应民族地区,称为边销茶。但从今春以来,当地砖茶价格从去年每包17元涨到80元,且几近脱销。据云南媒体报道,从去年开始一批商人大量收购囤积下关砖茶,使原本进入消费领域的茶至少80%以上转入到了流通环节。而原料价格的高涨,也使得厂方转而生产利润更高的普洱茶,从今年4月以来,下关茶厂便再未向迪庆等藏区供茶。
邹家驹介绍,60多年来,云南红茶以“滇红”之名驰誉世界。近年国际市场红茶价格一直稳定在每公斤2-3美元左右,普洱茶热使得云南毛茶价格飞涨,如果以当下价格生产红茶,每公斤价格将达10美元左右,完全丧失国际竞争力。过去云南茶叶总产量10万吨中有6万吨是滇红茶,可去年仅产了1万吨,今年以来,“滇红”的出口已基本停止。而几十年打下的国际市场一旦丢失,就很难夺回来。
而在普洱茶的另一主销区香港,据邹家驹称,由于云南出产的普洱茶价高,一些商人开始向越南等国采购来替代。
[点评:普洱茶热影响出口创汇,普洱茶利益集团没有攒到外国人的钱,却骗到了国内老百姓的巨额资金.]
与此同时,云南普洱之热也吸引了全国的茶叶蜂拥而至。据云南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介绍,按云南地方标准,普洱茶仅限于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大叶种在中国还有广东、广西局部地方有种植,但严格地讲就不能称为普洱茶。
但实际上,从官方到民间的信息都表明,不仅两广,贵州、福建、湖南、四川甚至缅甸、越南、老挝的茶叶原料,不论大叶种还是中小叶种,都开始进入云南,然后以普洱茶的名义行销全国。张俊还表示,在福建和广西,已有就地自产“普洱茶”的情况出现。
而在市场上,一些烘青毛茶取代晒青毛茶制作成普洱茶,也有以其他品种茶叶与云南大叶种“拼配”的普洱茶。
对于这种局面,邹家驹回顾说,当年日本曾是绿茶一统天下,云南普洱茶通过宣讲其特殊工艺和品质艰难地打开了日本市场。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外省商人造假,用炒青、烘青做普洱茶销往日本,使饮用这些假冒普洱茶的日本客户喝出了普洱茶的苦味,导致普洱茶在日本的销量下滑。
他还讲到当年的德国,普洱茶刚进入就进行造神式的宣传,虽然最初销路很好,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神话破灭,普洱茶在德国垮得干干净净,现在连1公斤进货都没有。
在邹家驹的博客上,颇多这样借古讽今的掌故,他希望用历史告诉现在,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点评:云南的普洱茶在云南地方政府、部分茶商(炒家)、御用文人和伪专家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进行了造神式的宣传。云南普洱茶在德国的今天,就是国内的明天。]
普洱茶是否神奇?
李可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
关于普洱茶的特殊功效,据我所知,还没人做出过足够可信的实验结果。目前所谓的众多功效,实际更多的在于炒作。
相比普洱茶,许多研究机构对于绿茶的功效研究要深入得多。曾有机构做过上百个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得出绿茶具有抗癌的功效,并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提出申请,但未获批准,理由是重复性差,不足以说明它在抗癌方面的疗效。而普洱茶根本连这样的实验都没有经历过,说他具有某些特殊的疗效,是不够科学的。
韩宝瑜(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普洱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确是越陈越香,这主要是因为加工工艺上的不同,使其有尚未失去活性的酶。至于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这是所有茶叶都具有的功效。如果哪个人说普洱茶的效果更明显,必须拿出资料来。
李立祥(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教授):
我个人认为,普洱茶所谓越陈越香是种误导宣传。实际上,不单是普洱茶,红茶和绿茶时间久了都会有股陈香味。如果从保健功能上来讲,还是新鲜的普洱茶会更好,因为它保留了更多的茶多酚。
所以说,从功效上来讲,普洱茶与其他茶叶并没有多大差别,它的特点主要在于没有很重的苦涩味,会比较迎合一些人的口味,另外它相较其他茶叶易于存放较长时间。而绿茶从保健上来讲,功能是更强的。因为茶叶的保健功能最主要的是来自于茶多酚。绿茶经过加工之后能够保留90%以上的茶多酚,而普洱茶我估计也就是50%~60%。茶多酚最主要的在于它的抗氧化功能,对于人体的各种疾病都很有效,比如抗衰老、抗炎、抗菌等。
[点评:云南的普洱茶"越陈越香"和治疗百病的虚假宣传的确骗了不少人。"越陈越香"是明显违反科学常识的.]
神话是怎样诞生的
细辨围绕普洱茶的种种神话,也能窥见其中的幕后之手。
53岁的台湾人黄传芳,现在出品一种“传芳普洱”。而他最早进入云南普洱茶产区时,是在1999年。
2002年左右踏足此地的北京茶商胡旺也发现,比他来得更早的是台湾人和广东人。
东南沿海、港台及东南亚,喜饮普洱茶早有传统。但此一轮普洱茶热,一般认为源于港台。
黄传芳等人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香港人将自藏的一批老普洱茶运至台湾,引发了台湾的普洱茶尤其是老茶热。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当时全中国20~50年的老茶有七成被收入台湾藏家之手。
知名台湾茶人石昆牧写道:1999?2000年是台湾普洱茶的最盛期,但台湾普洱茶之盛是稼植在所谓减肥与保健功效,脱离本身的品饮价值,市场畸形发展,到2001年导致台湾市场崩盘。
接下来,普洱热被转移到大陆。一家北京媒体的报道和一个自称炒茶人的网上帖子描述了相似的情形,在2000年前后,一些台商派出人员深入到云南村寨和供销社收购老茶,有的老板派出上百人,收购一片茶支付一元劳务费。
随后普洱茶尤其老茶热波及大陆,其特殊功效和收藏价值得到大力宣传,普洱茶开始升温。黄传芳告诉记者,到现在台湾人手里的大多数老茶,都已卖到了大陆人手里。而市场显示,此时它们已经身价百倍。
2002年后,一些台湾茶人开始在思茅等普洱茶产区宣讲普洱茶文化,逐渐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
一般认为,在普洱茶三大主产区之中,后改名为普洱市的思茅市,更多以集散地而知名。但显然,当地官员表现出比版纳和临沧更大的热情。版纳州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茶在版纳只是列胶、糖、矿后第四位的产业,而在思茅茶却是当家支柱。
老茶开始带动整个普洱茶热。一些炒家一边炒老茶,一边介入大厂的品牌茶,甚至介入茶厂并购中。云南国有茶企纷纷改制。2004年底,有60多年历史却已资不抵债的勐海茶厂被博闻集团整体兼并,是其中标志性事件。
在此之后,一些大厂的品牌普洱茶,价格开始以数倍的速度上涨。
山头与山脉
老班章已经是普洱茶的一个神话。这个一下雨就因道路崎岖而与外界隔绝的村寨,却制造出茶价7年涨百倍的神话。
村长三爬向外界描绘的轨迹是:2000年,勐海茶厂收购班章一级茶菁的价格为每公斤8元钱,当时主要是嫌它的茶芽过于硕大,且色彩也不理想,所以收购价格比外边的茶还低。2001年,每公斤涨到11元至12元。2002年,每公斤突然涨到80元至120元。接下来的是:2005年120元?180元;2006年180元?400元;2007年春茶每公斤飙升为800元?1500元。
一位数年来每年来版纳收茶的老板告诉记者,广东人是今年班章茶最大的买家,也是近年最大的买家,手头存了大批班章茶,他显然希望看到涨价。
那位茶商说,当地政府和茶农显然也乐于保护和推动这种上涨。他说,今年年初当地政府即规定班章茶价不能低于300元,而700元则是当地居民约定的最低价,违令者会被全寨人看不起。据称另外一些地方也有类似规定,但版纳州茶办的陈宏林向记者否认政府有过指导价或保护价。班章人也树立了品牌意识,目前班章村委会规定,茶叶只许拉出,不准拉进,以防止外来茶叶混入。他们在通往老班章寨子的4条公路上检查,由每家每户派人轮流值守。
这位茶商说,班章茶一年也就产二三十吨,非常利于操盘,其奥妙在于一个山头可以拉动整个布朗山的茶价。
他说,在出名的茶区,每一座山都有人炒。易武茶主要是台湾人在收,景迈主要是日本人。今年一开春,易武的毛茶价就跳到四五百元,以此趋势,或许未来比班章还要疯。
“用老茶拉动新茶,用一个山头拉动整座山,用几座山拉动整个产业链。这绝对是超级操盘手的手笔。”这位资深茶商说。
大树、老树、古树
仅仅在几年前,大树茶与台地茶在价格上并无差别,如今已相差数倍。勐海县布朗乡的茶农说,当年承包到户的时候,并未区分大树与台地茶,而现在是否拥有几棵大树茶,常常就是贫富界限。
而老树茶,按照云南省茶办主任杨善禧的说法,全省年产量大约就几千吨。
物以稀为贵,看似老树乃至古树茶成为奢侈品是必然。但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主任助理程达说,从其品质来看,台地茶和大树茶区别不大,经过人工改良的茶树,应该比古树茶更好。而大树、老树和古树之所以火起来,主要在于人为炒作。
[点评:一些商家宣传他们的茶叶是大树、老树和古树的叶子加工的,骗了外行不少钱.]
古树茶之风不仅有炒作与忽悠之嫌,也使得当地的古茶树受到威胁。据《春城晚报》报道,在保山市昌宁县翁堵乡,茶价的持续上涨导致成群结队的村民涌入山中采茶,因为树高,一些人就干脆把枝条砍下来,更有村民把小的古茶树直接连根拔起,然后移栽到自家的茶园中,很多移栽的古茶树都无法成活。在3个月内,当地已有上千棵古茶树受损。
野茶
与此同时,一股“野茶”之风也正冲击澜沧江两岸亘古相传下来的野生茶林。野生茶树被列入云南二类保护珍稀植物,但一些人却视之为宝,进行盗采。
云南省茶叶协会秘书长邹家驹于去年8月赴茶区考察,临沧市永德县茶办主任告诉他,林业公安在大雪山附近抓捕了9名盗伐野生茶树者,他们砍伐了一百多棵野生茶树。
邹家驹在博客中写道: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主任骆少君曾说,野生茶树没有人工呵护,生存环境严酷,为对付天敌,会在体内生长一些带有微量毒素的成分。1973年,为弥补茶叶货源不足,中茶总公司同意云南收购部分“荒野茶”(即野生茶),但人们喝多了野生茶出现头晕头痛、腹胀抽缩等症状,最终损及到云南茶叶的形象。
[点评:野茶是否含毒素,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主任骆少君作过试验吗?如确定,国家质检总局要立即通令全国,停止销售用野生茶加工的普洱茶.]
在分析这股野茶之风时,邹说,在一家规模不小的茶叶加工厂,木架上摊晾着一批野生茶叶饼。厂长对邹家驹说,我的茶是家茶,不是野茶,穿野茶的衣服是因为野茶时髦。当地的领导竟然公开介绍,这棵野茶树上的叶子可以卖六七千块钱,那棵树的叶子可以卖一万多元。事实上,一些有管理责任的官员自己已经收藏了数吨的野生茶,有的在生产野生茶企业中参股收利。野生茶的市场价值已经同这些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本刊记者/唐建光 郇丽 发自云南 王寻)
[点评:愿云南茶业吸取狂炒普洱茶的教训,也希望全国茶叶界好好反思。云南茶业的明天必定更美好!]
[相关信息,请点击以下地址]
[附录1] 中国名茶网公告
中国名茶网是茶叶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欢迎广大网友投稿,电子信箱:zgmcw@126.com .本网有删改权(主要针对病句和错别字,不会修改作者观点)。本网是公益性网站,不以谋利为目的。本网站对网友投稿,既不收版面费,也无力支付稿费,请谅解。
[附录2] 中国名茶网栏目
中国名茶网.公司 (中文域名)
电子信箱:zgmcw@126.com一级栏目:茶科技、茶叶经营、茶业动态、茶文化、社会新闻
二级栏目:【茶农培训】【茶叶业务员培训】【科普作品】【科研进展】【学术论文】【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会员风采】【名牌产品】【商情】【企业管理】【超市】【认证咨询】[科技咨询]【政策法规】【湖南茶业】【全国茶业】【地方茶业】【标准】【茶叶会议】 【茶诗】【茶词】【茶联】【散文】【茶史】【故事与传说】【茶文化书刊】【茶海拾贝】【书法作品】【绘画】【茶艺】【摄影作品】【茶俗】【茶人】【语文基础】【茶文化综述】【茶包装】【茶叶通讯】【中国名茶网】【所见所闻】【新闻评论】【各行精英】【社团工作】
[附录3] 怎样记住中国名茶网的网址?
答:只要记住中国名茶网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即可,中(z)国(g)名(m)茶(c)网(w),前面三个www,后面点(.)cn.您访问后可收藏这一网站。
如果您的浏览器是7.0的,您可在地址栏直接输入"中国名茶网.公司"这一中文域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