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网通讯员李利报道: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北京市茶业协会最近联合提示广大消费者: 近年来普洱茶市场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健康、非理性且令人忧虑的趋向。主要表现为:
一、以次充好。外表用的是好茶,内部却是茶头、茶末等劣质茶。更有甚者,将次茶换正规厂的包装,冒充好茶出售。
二、以新充老、虚标年份。将一些不适合做普洱茶的原料或新茶,通过人工发酵的方式使之变色,冒充老茶销售。
三、过度宣传收藏普洱茶的保值、增值作用,将其称为“能喝的古董”,而回避其潜在的风险。
此外,还存在着过度包装,价格虚高等现象。
为此,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北京市茶业协会共同提醒消费者:
1、普洱茶并非越陈越好。普洱茶保存的条件相当严格,如与有异味的物品同时存放会吸附异味;温度或湿度过高,茶叶易发霉变质。
2、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原材料必须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3、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
4、紧压茶每块均有包装纸,包装纸上必须明示厂名、厂址、产品名称(能反映生茶和熟茶)、净含量、生产日期、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贮藏方法等。自2007年起生产的普洱紧压茶包装纸上必须有QS标识。
5、可以打开包装纸看外形是否符合上述的品质特征、有无霉点、杂物,原材料茶叶压制是否均匀。若条件允许,可以开汤冲泡,看汤色是否清亮,汤色清亮者品质较好。
6、应去信誉好、有品牌的企业购买。
以上提醒,给炒得过热的普洱茶降温,这在中国茶史中尚无先例。
本来茶叶畅销,茶协该高兴,但这一次畸形的普洱茶热,让茶界人士忧心忡忡。两会的警报早一年发出就好了,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就少多了。
现在“能喝的古董”还在骗人,上线的货没有出尽,下线还在找新的受货人。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不标,商家轻易蒙人。
北京的两个民间社团呼吁一下,效果值得怀疑。想刹住这股类似传销之风,要象武汉一样,执法部门动用法律武器对普洱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