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团体标准 | T/YYSCX 009-2024 岳阳县绿色食品茶园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发布者:岳阳市茶叶协会          发布时间:2024/12/22

ICS 67.140.10

CCS X 55

岳阳市茶叶协会团体标准

岳阳县绿色食品茶园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Standardized Plant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Green Food Tea Garden  In Yueyang County


T/YYSCX 009—2024


2024-12-18发布

2025-02-18实施

岳阳市茶叶协会 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岳阳市茶叶学会、岳阳市茶叶协会共同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岳阳市茶叶学会、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洞庭春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岳阳县黄沙街茶叶示范场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雷小平、罗军武、陈奇志、何文斌、蒋世平、李卢保、李景军、吴超、刘忠心、卢灵隐、方利龙、杨明辉、费雁雄。



岳阳县绿色食品茶园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茶园所必须运用的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措施和操作规程及使用这些措施和规程后所能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适用于10℃以上的年活动积温在660~1060℃,年降雨量1000mm以上、海拔1200m以下岳阳县茶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17141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22105.1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

GB/T 22105.2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HJ 491  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1377  土壤pH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扦插 Cuttage

植物种苗繁育技术之一。剪取带芽叶的半成熟茎(插穗),插入土中,等到生根后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3.2 嫁接 Grafting

植物种苗繁育技术之一。即把一株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株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茶叶生产上常用于老茶园换种改造或不易扦插繁殖的品种快繁。

3.3 整形修剪 stereotyped pruning

幼龄茶园、重修剪茶园和台刈茶园在定型修剪之后,使树冠符合常规管理要求而采取的修剪方法。


4  生产基地建设


4.1  环境选择

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作为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为确保绿色食品茶叶的质量,在进行大气、水质、土壤和茶树的取样,检测分析污染残留物质时,各项污染物的含量必须低于我国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值。

4.2  空气质量

绿色食品茶叶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农业部NY/T 391规定的标准要求。

4.3  用水质量

茶园灌溉用水要求不受污染,符合农业部NY/T 391规定的标准要求。

4.4  土壤质

4.4.1  绿色食品茶园基地土壤要求土层深厚,可耕土壤厚度在50cm以上,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营养丰富,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PH值4.5~6.0,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测土配方、科学平衡施肥。

4.4.2  绿色食品茶园土壤质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土壤pH和重金属的浓度限值要求

项目

限值

检测方法

pH

4.56.5

NY/T 1377

镉(mg/kg

0.30

GB/T 17141

汞(mg/kg

0.25

GB/T 22105.1

砷(mg/kg

25

GB/T 22105.2

铅(mg/kg)

50

GB/T 17141

铬(mg/kg)

120

HJ 491

铜(mg/kg)

50

HJ 491


4.5  周边环境

4.5.1  生产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茶园与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附近及上风口(或河流的上游)没有污染源。

4.5.2  绿色食品茶叶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应有50~100 m宽度的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果、林和作物为隔离带。

4.6  园地规划与开垦

4.6.1  全面规划是高标准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建设的前提。因地制宜设置场部、种茶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化区、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用地等;制定出技术要求、实施方案与进度计划。

4.6.2  园地开垦,对于15°以下的缓坡地,实施等高种植。首先清除地面杂物,然后进行两次垦复。初垦深度要求在50cm以上,翻埋杂草,对小竹、金刚刺、蕨类、茅草等宿根性杂草的根茎必须彻底清除,复垦30cm左右、平整地面,以便开沟种茶。

4.6.3  坡度在15~25°丘陵山地,应按梯级茶园要求建园。全面深耕,地面平整后种茶。在水土流失特别大的坡地和山头,不应开垦种茶,应有目的地保留植被、植树造林。

4.6.4  在茶园与山林或农田交界的地段应修建隔离沟,茶园路边坡地应植树种草,茶园内根据地势应修竹节沟、蓄水池等以加强水土保持。

4.6.5  每20000㎡左右茶园附近应修建一个积肥坑;生产者平时不断可将各种有机物料(如杂草、秸杆、畜粪、绿肥等)堆积于坑内,经堆制腐熟后、供茶园施用。

4.7  茶园道路与水利

4.7.1  缓坡丘陵地茶园的干道和支道可设在岗顶,能通行耕作机具;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干道设在坡脚、支道与步道按“S”形绕山开筑。禁止陡坡茶园开设直上直下的道路,以避免水土冲刷与茶园作业不便。

4.7.2  园地范围内的沟、渠等水利系统设置,应与道路网紧密配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时能蓄能排,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茶园移动式喷灌系统,保证茶树生长具有适宜的水肥条件。

4.8  茶树的品种与种植

4.8.1  以选无性系良种为主,种苗质量符合GB 11767中Ⅰ、Ⅱ级的规定。

4.8.2  选择的茶树品种应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并适制当地的名优茶类,以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如槠叶齐、福鼎大白、黄金叶一、二号,岳阳地方群体种、碧香旱、福鼎大毫等品种。

4.8.3  面积较大的茶场,对茶树品种的选择,应结合各品种特性(如芽叶性状、发芽迟早,生化成分含量等)和茶类要求,进行品种的科学搭配。

4.8.4  种植规格与密度。种植规格:可采用双行种植,既大行距150~165cm,小行距35~40cm,株距25~35cm,每丛2株;也可采用单行种植,即行距150cm,株距26~33cm,每丛2株。每0.067h㎡栽植约4000~5500株,并预留部分同龄茶苗于苗圃,以备苗期补缺之用。

4.8.5  种植时间:茶苗种植分春季种植和秋季种植,春季种植以2~3月为宜,秋季种植以10月为宜。

4.8.6  施底肥:栽种茶树前施底肥,每667㎡茶园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300~500kg,或施腐熟的农家肥1000~2000kg,按照NY/T 394的规定施于种植沟内,施肥深度在30~40cm,肥料与种植沟土壤充分拌匀。


5  茶园的管理


5.1  幼龄茶园

5.1.1  幼龄茶园采用定型修剪培养树冠,一般进行3次修剪。第一次,在茶园中70%茶苗超过30cm,粗度直径达0.3cm以上时,离地15~20cm剪去主枝,在移苗时修剪;第二次在第一次定型修剪后的一年进行,剪口高度离地30~35cm;第三次在第二定型修剪后一年进行,剪口高度离地45~50cm,用篱剪或修剪机把树冠剪平。

5.1.2  幼龄茶园(1~3年)施肥,追肥按纯氮2.5~5 kg逐年增加和N:P:K以1:2:2比例,分3~4次施入小行中心线及大行靠近茶苗根系处,深度10cm,同时适当施叶面肥。

5.2  投产茶园

5.2.1  耕作与施肥

5.2.1.1  耕作

春茶前浅耕:2~3月进行,将茶行普遍耕作一次,深度10~15cm。

春茶后浅耕:5月中下旬进行,深度10cm左右。

夏茶后浅耕:7月中旬进行,深度10cm左右。

冬前深耕:在秋茶采摘结束后进行,一般在10月进行,深度为15~25cm。

5.2.1.2  施肥

施肥标准:投产茶园以纯氮为标准,按每生产100kg干细茶追施15kg纯氮,其中:1/3为有机氮,2/3为无机氮,同时追施商品磷、钾肥各5kg,氮、磷、钾比例为3:1:1。施肥比例:春、夏、秋、冬按30:20:10:40的比例进行,其中秋季以叶面肥为主,冬季以有机氮肥为主(年均2000kg/666.67㎡左右)。施肥方法:结合浅耕、中耕、深耕,沿树冠滴水处开沟深10~20cm(冬季20cm)施入,并及时覆盖。

5.2.2  投产茶园的采摘

按标准分批、多次、留叶采、采尽同等嫩度对夹叶的原则采茶。

根据生产实际,确定采摘标准:名优茶按单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开展、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开展的五个标准采摘;大宗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对叶。

留叶:视茶园长势而定,一般采取春留鱼叶或真叶采,夏茶或秋茶留一片真叶采,常年保持叶面积指数4-5之间。提倡机械化采收鲜叶。

5.2.3  修剪标准

轻修剪:目的是平整树冠,刺激下轮新梢萌发,每年进行一次。方法:剪去树冠表层枝叶3~5cm。深修剪:对病虫枝、鸡爪枝、冗枝较多的茶园,每隔3~5年应深修剪一次,方法:剪掉树冠上层15~20cm,重新培养采摘面。

5.3  低产茶园改造与管理

5.3.1  低产茶园范围

栽培时间较久(树龄在15~20年),树势衰退的老式茶园,以及种植年限不久,但因种种原因而造成未老先衰,0.067hm²面积单产鲜叶在200kg以下的茶园。

5.3.2  技术改造

5.3.2.1  树冠改造

凡骨干枝结构较好,只是中上层枝条再生力差,或因病虫害导致枯死造成茶叶产量与品质下降的,应离地30~40cm进行重修剪,时间在春茶后进行;对于树势极度衰老,产量低下,采用重修剪已不能恢复树势的茶园,在春茶后离地10cm进行台刈,重新培养骨干枝和树冠采摘面。

5.3.2.2  土壤改造

改善茶园管理,加强肥培、提高土壤肥力。重施有机肥:土壤衰退的茶园,应在8~10月份沿树冠滴水处开沟深25cm、宽25cm,在0.067hm²面积内施入5000kg有机肥,氮、磷、钾数量及比例按相应的产量比例施入。

5.3.2.3  改植换种

对极度衰老、品种混杂、单产极低,种植不规范的茶园,应全部挖掉后按新建茶园标准实施。


6  茶园间作与茶园遮荫


6.1  茶园间作

6.1.1  适合间作的茶园

幼龄茶园,台刈茶园,重修剪第一、二年培养树冠期间的茶园,茶行间较宽的茶园。

6.1.2  适合间作的作物

选用适应性强,早熟矮生或低杆作物,优先选择豆科绿肥,冬季可间种光叶苕子、豌豆,夏季可间种黄豆,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6.1.3  间作物压青覆盖

间作的冬季绿肥于开花盛期在树冠外缘开沟翻埋压青,夏季绿肥在茎秆未木质化前直接覆盖与茶行间。

6.2  茶园遮荫

6.2.1  生态遮荫

在茶园中种植一定密度的遮荫树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保持茶园水土。遮荫树宜选择树形高大、树冠扩张、叶片稀疏、根深、遮蔽度适中、生长快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以落叶树、观赏树种为主,如相思、山苍子、合欢、凤凰木、樟树、乌柏等树种。一般在种植茶树的同年冬末春初进行种植,根据平地和坡地茶园一般在道路旁、水渠旁和梯田坡上,根据遮阴树树冠大小,适当种植。

6.2.2  覆盖遮荫

利用遮阳网对茶树进行遮荫处理,可以提高茶叶品质;可以改善夏茶色香味,防止夏季高温对茶树的伤害。可选用一定遮光度(30%~70%)的黑色遮阳网搭棚架覆盖,架设时需要注意遮阳网与树冠面之间要保持50cm以上的距离。

6.2.3  地面覆盖

在茶园行间实施地面覆盖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小气候。可用稻草、麦秆、豆秸、木屑、蔗渣及茶树修剪枝叶等进行覆盖、厚度在5~10cm。


7  病虫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茶园培肥管理,科学管理树冠,增强茶树抗性,采取物理防控或生物防控方式,必要时采用非水溶性药物防治,丰富和平衡茶园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有效控制茶树病虫害的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确保茶叶卫生质量符合国家的要求。具体按NY/T 393的要求执行11.2防治方法进行。

7.2  防治方法

7.2.1  植物检疫

从国外或外地引种时,必须进行植物检疫。

7.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技术包括以下内容:

A 虫口密度和病害面积在可控范围内,尚不足危害茶园生产,可通过人工分批、多次、及时采茶和摘除病虫叶,控制小绿叶蝉、蚜虫、茶毛虫、白星病等危害。

B 通过对茶树枝叶进行合理的修剪,并对修剪枝叶进行处理,减少虫口密度。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

C 结合园林景观要求,茶园和根据观花、观果、观叶、观形的效果选择不同树种布局种植作为遮阴树、行道树,优化茶园生态环境,保持茶园生态平衡。

7.2.3  物理防治

选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杀或糖醋诱杀。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合理放置天敌友好型色板、天敌友好型杀虫灯、性诱剂诱杀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尺蠖和茶毛虫成虫的危害。天敌友好型色板放置密度为20~25张/667㎡,高出茶蓬15~20cm。天敌友好型杀虫灯放置密度为1盏/151h㎡。性诱剂诱捕器放置密度为1个/667㎡。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病虫害的放置效果。

7.2.4  生物防治

保护和或释放害虫天敌,丰富和平衡食物链生态系统。如加强对当地茶园中的草蛉、蜘蛛、捕食螨、瓢虫、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生物的保护,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的伤害。虫口密度较大或多种类型害虫危害,可选择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动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防控,必要时可使用非水溶性药剂防控,病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

7.2.5  药剂防治

7.2.5.1  农药选用及使用规范

农药选用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可用于绿色食品茶园的农药及其使用方法见附录A。

7.2.5.2  农药使用方法

7.2.5.2.1  做好茶园的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掌握病虫害类型,了解虫口密度与危害程度,适期施药,且宜一药多治或与其它农药合理混用。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参见附录B。

7.2.5.2.2  宜选择在晴天的午后或傍晚前低量喷药,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实行侧位喷。

7.2.5.2.3  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

7.2.5.2.4  施药操作人员应做好防护;妥善保管农药,妥善处理使用后的药瓶、药袋和剩余药剂。

7.2.5.3  绿色食品农药残留要求

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


8  茶叶釆摘


8.1  合理采摘

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成品茶对加丄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标准适时采摘。

8.2  手工釆茶

手工采茶宜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

8. 3  机械采摘

机采茶园应使用无铅汽油,并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8.4  鲜叶储运

采用清洁、透气良好的竹编茶篓盛装鲜叶,采下的芽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运输工具须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不卫生的物品混装,运输过程应避免烈日爆晒、雨淋。

8.5  釆摘标识

采摘的鲜叶应挂标签,注明茶园、品种、等级及采摘时间。


9  档案记录


9.1  农资投入品档案

建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采购、入出库、使用档案,包括投入品成分、来源、使用方法、使用量、 使用日期、使用人、防治对象信息。

9.2  农事操作档案

建立农事操作管理档案,包括植保措施、土肥管理、修剪、采摘信息。

9.3  档案记录保管

档案记录保持2年,内容准确、完整、清晰。

——————————


标准文件下载:

T/YYSCX 009—2024 岳阳县绿色食品茶园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pdf


相关团体标准:

T/YYSCX 001—2022 岳阳黄茶

T/YYSCX 002—2021 岳阳黄茶加工技术规范

T/YYSCX 003—2021 岳阳黄茶栽培技术规范

T/YYSCX 004—2021 岳阳黄茶贮藏技术标准

T/YYSCX 005—2022 岳阳黄茶 茉莉黄茶

T/YYSCX 006—2022 岳阳黄茶 君山银针

T/YYSCX 007—2024 岳阳调味黄茶

T/YYSCX 008—2023 岳阳黄茶机制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规范


推荐阅读:

岳阳市茶叶协会团体标准汇总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