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网友引用作者观点或原文,请注明出处。】
识茶做人
岳阳市茶叶协会副会长 周应春
识茶是一门学问,识茶做人也是一门学问。
尝草识茶,学术界已追溯到上古神农氏时代。
神农氏之前,类人猿、人,首要的是要生存,要获得食物。先民们不断地、反复地“尝草食茶”,进而“尝草识茶”。《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解之”,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最早、最好的识茶史述。
神农氏时,有“茶”的音符,还没有“茶”的字符。汉文字“茶”溯源,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茶”字的寓意是:茶是人在“草木”之中发现的;人在“茶”中;“茶”中少不了“人”。茶、汉字“茶”、人,三者的结缘太完美了。
今天,茶独一无二的饮用性、无可替代的药理性、别具情致的文化性,为全世界所公认。
茶的品类、品种繁多。茶的优劣好坏,非业内人士识不得、分不清,但归根到底只从“色、香、味、形”四大方面,去识别,去品评。
人们对茶的认识,既有感性认识,还有更多的理性认识。
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饮茶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
茶之品性: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
茶喻佳人: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喻浮生:释圆禅师:“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这些认识、见解都让人叹为观止。 “识茶” 我也自有体会:
茶,身经磨难,耐得品味。
我曾过首《七绝. 咏茶》的诗:经风历雨不辞艰,火烫机揉若等闲。沸水冲淋无所惧,甘将醇厚献人间。茶叶在自然中经风吹雨打生长,经采摘、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再用沸水冲泡,身经磨难,最后只留下醇厚的滋味供人品尝、品味。
茶,心向他人,经得品评。
茶,从来不为自己而生,不为自己而名。茶是商品,茶是少女,总是心向他人,为他人准备的。茶的优劣好坏,必须经得起他人的品评。
茶,善及千秋,修得品行。茶业是个经久不衰、造福天下、善及千秋的产业。从我们先民们的尝草食茶,尝草识茶,到二十一世纪的朝阳茶产业,这其中不知养育了多少代的人,也不知造福了多少人。茶产业是个施善的产业,是个有品行的产业。
茶,平常而不平凡;茶,高雅而不高傲。我对茶是如痴如迷,情有独钟。
然而,茶如此,人何如?
诚然,古今如茶之人不乏其人。正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美好,我们的“茶”才越发光大。
人,没有不受到挫折和磨难的。哪怕是一生的苦难,也必须经受住。这样,我们的意志才会更坚强,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更具品位,耐得品味。
人,要心向他人。处处先为他人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计名利,不计得失,不计恩怨;平心而论,秉公而为。功过是非,任由他人评议、评说。
人,要施善修行。要为他人分忧,为他人服务,为他人谋利。不可沽名钓誉、巧取豪夺;不可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要放眼将来,放眼大体;要敢作敢为,惠及众人。总之,要修善好自己的德行。
识茶做人,不是易事。我们只有爱茶识茶,才能体察茶的良好品性,才能体悟茶、人的良好因缘,才能知茶做人。
2009年10月26日汨罗寓所
输入关键词“周应春”,中国名茶网站内搜索结果
(网站首页与各一级栏目目录页面,均设有“站内搜索”,使用站内搜索,您可很快查找到所需资料。用左键点击以下标题,您可直接进入该页面。欢迎广大网友光临“中国名茶网.公司”,欢迎投稿!投稿信箱:zgmc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