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悠长,砖藏千秋
——陈奇志词《鹧鸪天・题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简析
文 / 王 朝
【原词】
鹧鸪天・题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
陈奇志
毓秀谁家大雅堂,五尖山上展琳琅。
九区逸韵凝唐彩,七碗清风溯宋章。
瑶峒梦,贡茶乡,伟人嘉许韵悠长。
青砖暗篆千秋事,茶道绵延岁月藏。
注释: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位于临湘市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由廖小林先生筹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于2017年5月开放,设茶之源等九个展区。
【简析】
湖南茶人陈奇志先生的《鹧鸪天・题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一词,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的风采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巧妙地融合于一阕之中。全词意境清雅,用典精妙,既描绘了博物馆的堂皇气象,又追溯了临湘茶业的千年流芳,令人读来唇齿留香,心驰神往。
词作开篇即设一问:“毓秀谁家大雅堂?”以问代答,引出这座坐落于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的砖茶博物馆。一个“毓秀”尽显其环境之清雅,一个“大雅”则暗喻茶道之精深微妙,奠定了全词高洁脱俗的基调。“五尖山上展琳琅”则点明其地理位置,并言馆内陈列之丰富精美,如珍宝般琳琅满目,虚实相生,引人入胜。
上阕后两句“九区逸韵凝唐彩,七碗清风溯宋章”,更是精妙之笔。“九区”直指博物馆内设置的九个展区,如“茶之源”等,将空间布局巧妙融入词句。“逸韵”二字,尽显茶香四溢、风雅流动之态。“凝唐彩”则暗合地方史志所载“邑茶盛于唐”之说,仿佛千年前的茶香与风韵,都凝结在了这砖茶之中,染上了大唐的绚烂色彩。“七碗清风”化用唐代卢仝《七碗茶歌》之典,言饮茶之妙境,清风拂面,神清气爽。“溯宋章”则巧妙衔接,与隆庆《岳州府志》中“岁贡十六斤”的记载相呼应,表明临湘茶在宋代亦备受推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空交错,古今辉映,上阕在严谨的对仗中(“唐彩”与“宋章”),展现了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积淀。
下阕笔锋一转,聚焦于茶文化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怀。“瑶峒梦,贡茶乡”六字,意蕴深长。“瑶峒梦”浓缩了瑶族民歌《千家峒歌》中“爱吃香茶进山林”的古朴情调,暗指当地人工植茶的古老起源,仿佛能听见瑶民们在山林间采茶的悠扬歌声。“贡茶乡”则直接点明了临湘作为贡茶之乡的历史荣耀,追忆起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在此设立王朝场,专事贡茶生产的历史往事,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伟人嘉许韵悠长”一句,更添传奇色彩。据史实记载,毛泽东主席生前爱品临湘茶,此句当为此事而发。伟人的喜爱,不仅是对临湘茶品质的肯定,更赋予了这片土地的茶文化以特殊的时代印记与悠长的韵味,使其传承不息。
结句“青砖暗篆千秋事,茶道绵延岁月藏”,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青砖”直指砖茶这一独特形制,而“暗篆”二字则极富想象,仿佛那厚重的青砖之上,镌刻着千年的兴衰往事,沉默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这不仅是对砖茶形态的描摹,更是对历史沉淀的隐喻,与馆藏实物相互印证。而“茶道绵延岁月藏”则升华了主题,道出了茶文化虽经岁月洗礼,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深刻道理。
总观全词,陈奇志先生严守《鹧鸪天》的格律规范,对仗工整(如上阕“九区逸韵”对“七碗清风”),用典贴切(“七碗”出卢仝,“瑶峒”见《岳阳风土记》等),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从地理空间到历史纵深,从民间歌谣到帝王贡品,从实物砖茶到精神茶道,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此词不仅是对一座博物馆的题咏,更是对临湘乃至中华茶文化的一次深情礼赞,堪称咏茶词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