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茶之道,文化之魂——听海《关于茶与茶道》赏析
发布者:杨导评析          发布时间:2025/3/6

茶之道,文化之魂——听海《关于茶与茶道》赏析

杨导评析


关于茶与茶道

听海

神农尝百草,而他的葬地称茶陵,就是他自己最得意的发现是茶,因以为陵名。这就如同舜帝,一生功业辉煌,而他的葬地称零陵,就是因为他在苍梧九嶷山闭关修行,于此将王官之学藏入了古琴之中,故称零陵。

《神农本草经》是传世药草经典,有书有真相。神农尝百草,证明他是华夏农业的集大成者。

黎山老母,也称骊山老母,尊称九天玄女,俗称女娲,是华夏历史上农业的开山始母,也是母系社会的经典证明。由名字可知,黎山,就是后来以牛耕田的犂山之义;骊山,是指庄稼种出来之后的大地如锦绣。由此可见,九天玄女时代的农业发展已有规模。

继之是伏羲对农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农业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逻辑链。发现农业,实验种植,田间管理,收获。那么,种在什么地方呢?种什么呢?用什么工具来减轻劳动负担呢?如何烹调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神农解决的。换言之,神农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

神农尝百草,方有如今的庄稼品种系列。有的是主粮,如五谷;有的是菜,如白菜等;有的是佐料,如葱、姜、蒜;有的是亦菜亦药,如,姜、葱、胡椒;有的是药,如,人参、白术、甘草;有的是毒药,如,附子、乌头。

然而,最独特的就是茶,故,神农特别珍而贵之。

为什么神农贵茶,并名之曰茶呢?

人有病,古圣从道的高度提出了“治未病”,何等高明。然而,从技术层面就提出了一个操作性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治未病呢?茶的珍贵由此得到诠释。

茶者,察也,查也。就是说,喝茶首要的是具备检查、发现身体问题的功效。原始的茶,寒气十分重。最早,只有简单炮制的绿茶,性寒。喝了茶,身体很快就会有反应,身体某个部位发热、发凉、麻、痒、痛,就证明那里出问题了,需要调理、治疗,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茶,最早只有贵族可以享用——刚开始,并未普及;而且,要以茶发现身体问题,需要极高的中医经络修为,且需要极强而敏锐的内在体验。故此,直到唐宋之际,茶才普及到民间。

茶,循行经络的速度极快,因以察不适(或病)之所在。这就是茶道的原始且真实的意义。现在,日本人所言之茶道,实则茶艺水平。当下,中国茶界所言之茶道,也是用茶道之名,而非茶道之实,所演绎的都是茶艺。因为,随着春秋战国时代中华贵族的消灭,茶道也就失传了。

中华之茶文化的复兴,首在茶道。唯有茶道方是茶文化的顶级境界;唯有茶道,方是修行悟道的法门与捷径;唯有茶道,方是中医治未病的操作性通途。


【赏析】

听海先生的《关于茶与茶道》一文,以深邃的历史视角与诗性笔触,勾勒出茶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根系脉络。文章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切入,将茶的发现与农耕文明的演进交织一体,既呈现了茶作为“国饮”的独特地位,亦揭示了其背后“治未病”的中医哲学与修行智慧。以下从历史溯源、文化内涵与当代反思三方面展开评析。

一、历史溯源:从神农到茶陵,茶文化的根系探微

文章开篇以神农葬地“茶陵”为引,点明茶与华夏农耕文明的渊源。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而这一过程的发生地“茶山”,即今湖南茶陵的云阳山。陆羽《茶经》更直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祖于茶陵”,佐证了茶陵作为茶文化发源地的核心地位。作者敏锐捕捉到这一地理与历史的双重坐标,将神农的农业功绩与茶的药用发现并置,凸显其“农耕集大成者”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及神农因茶而名其葬地“茶陵”,此说与《路史》所载“炎帝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及茶陵“因陵谷多生茶茗而得名”的史实相呼应。而茶陵作为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县,更成为茶文化源流的活态见证。

二、文化内涵:从“察病”到“悟道”,茶道的双重维度

文章对茶道的阐释颇具创见。作者提出,茶的原始意义在于“察”——通过饮用寒性绿茶激发身体反应,以发现隐疾,实现“治未病”。这一观点与《神农本草经》中茶的解毒功能及中医“预防为先”的理念深度契合。更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实用层面,而是将茶道升华为修行法门:茶气循行经络之速,使其成为体悟天人合一之道的媒介。

然而,文中关于茶道“失传于春秋战国”的论断需谨慎推敲。证据显示,茶道虽在历史中经历流变,但其核心精神(如“茶禅一味”)仍通过文人传统与禅宗文化传承。而日本茶道虽重仪式(茶艺),亦融合了禅修理念,与中国茶文化存在渊源。或许更宜表述为“茶道的原始医学功能因贵族阶层消亡而弱化,但其文化内核仍以多元形态延续”。

三、当代反思:复兴茶道,重寻文化本真

作者对当下茶文化现状的批判发人深省。所谓“茶道”,常被简化为冲泡技艺或商业符号,而忽视其“察身养心”的医学价值与“修行悟道”的哲学意蕴。这一反思与茶陵等地推动的“茶祖文化”复兴实践形成呼应:如中华茶祖文化园以雕像、茶礼、茶史浮雕等载体重构文化记忆,而《神农本草经》与陆羽《茶经》的反复引述,亦彰显学界对茶文化本源的追溯。

文中呼吁“复兴茶道”,需以历史为基、跨界融合。例如,茶陵将茶产业与文旅结合,既挖掘云阳山、炎帝陵等文化遗产,又培育云峰茶、翠芽茶等名品,为茶道的当代转化提供路径。唯有如此,茶文化方能超越“技艺展示”,复归为“道艺一体”的生命智慧。

结语:茶香深处的文明回响

听海先生的文章,既是一场对茶史的诗意回溯,亦是一份重振茶道的文化宣言。从神农尝百草的传奇,到茶陵的地理印记,从“察病”的医学实践,到“悟道”的精神升华,茶始终是中华文明演进的缩影。而今日之茶文化复兴,不仅需守护历史根脉,更需以创新诠释让茶道“活”在当下——正如文中所言:“唯有茶道,方是修行悟道的通途。”此中深意,值得每一位茶文化研究者与践行者深思。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