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茶香永驻
——谢投笔七绝《咏制茶大师周保林》赏析
岳阳市国茗黄茶研究院茶文化研究室
谢投笔七绝《咏制茶大师周保林》云:
周君多艺又多能,保护非遗志竟成。
林立桢材抬望眼,大师茶业最钟情。
在中华茶文化的广袤天地中,制茶大师周保林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以其非凡的技艺与矢志不渝的坚守,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诗人谢投笔以一首七绝《咏制茶大师周保林》,为我们勾勒出这位大师的卓越风姿,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周君多艺又多能”,开篇一句便直入主题,将周保林的多才多艺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在茶叶的世界里,他绝非仅仅局限于单一制茶技艺,而是全面涉猎、融会贯通。从对茶叶品种的精准甄别,到茶园管理的科学规划;从制茶工艺的精湛操作,到茶叶品鉴的独到见解,周保林皆展现出不俗的才能。他就像一位精通十八般武艺的侠客,在茶的江湖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这种全方位的才能,不仅是其个人天赋的体现,更是长期深耕茶行业,不断学习与实践积累的成果。
“保护非遗志竟成”,此句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周保林在非遗保护道路上的艰辛付出与最终成就。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情感。临湘青砖茶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周保林却勇挑重担,凭借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投身于这场文化传承的接力赛中。他深入研究临湘青砖茶的历史渊源,挖掘古老的制作工艺,将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细节一一整理、记录。同时,他积极培养新一代的制茶人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与经验传授给后人,为临湘青砖茶制作技艺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最终成功守护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后两句“林立桢材抬望眼,大师茶业最钟情”,诗人运用精妙的比喻,将周保林比作“林立桢材”,即那高耸挺拔、可作栋梁的树木,形象地凸显出他在茶业领域的卓越地位。而“最钟情”三字,则饱含深情地揭示了周保林对茶业的热爱与专注。这份热爱,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其一生的执着追求。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与热情都倾注于茶叶的世界,无论是面对茶园中嫩绿的新芽,还是在制茶车间里与滚烫的茶叶打交道,他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茶业的钟情之光。正是这份深沉的热爱,驱使他不断探索创新,为茶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这首诗也别具一格。在语言上,朴实无华却又字字珠玑,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璞玉,虽不张扬,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被遗忘、失传的危机,像周保林这样致力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匠人显得尤为珍贵。他不仅是一位制茶能手,更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与精神,通过这首诗得以广泛传播,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非遗、投身于非遗保护的事业中。相信在周保林等众多匠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如那陈香的茶叶,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厚,茶香四溢,永远飘荡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与力量。
【非遗背景资料】
临湘青砖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11月17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湖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推荐名单向社会公示,黑茶制作技艺(临湘青砖茶制作技艺)作为扩展项目中的传统技艺项目之一入选,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临湘青砖茶制作技艺是唯一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黑茶制作技艺。
青砖茶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产品,历史悠久,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所在地的聂市镇生产青砖茶已有100多年历史。它是按照传统工艺,采用现代先进技术精制加工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该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储存愈久香气愈浓,色泽愈红,滋味口感愈淳,是紧压茶中一绝。青砖成茶,遵循古法,采、捣、渥、筛、蒸、焙、封,七大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