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岳阳茶事
陈奇志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
一是茶叶购销体制巨变。茶叶作为国家计划收购的二类物资政策,自1953年起延续到1984年。1984年6月7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4〕75号),调整和改革的设想是,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按经济区划组织多渠道流通和开放式市场,把经营搞活,扩大茶叶销售,促进茶叶生产继续发展。此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购销体制逐步形成,茶叶经营实体和从业者增加。
二是茶叶管理机构变化。1980年岳阳地区茶叶业务由外贸移交供销社,茶叶全产业链均由供销社统一管理,成立岳阳地区供销社茶叶公司和5家县供销社茶叶公司。1987年成立“岳阳市外经委茶叶办公室”,供销系统的岳阳市茶叶公司,其性质由经营管理型单位变为经营性企业。
三是茶叶社会团体创立。岳阳地区茶叶学会1983年筹建,1984年正式成立,1985年会刊《岳州茶叶》印发。
四是茶叶科研取得成效。刘秀华主持的“茶叶树短穗带梢扦插法”项目、彭德均研制的Z1-3型晶体管高压发生器,均通过省级科技鉴定。
五是名优茶目不暇接。很多生产单位都在开发高端产品。名优茶数量众多,品质也登峰造极,1981年湖南省评出八大名茶,岳阳就占了一半。
笔者于1982年1月从湖南农学院(77级)茶叶专业毕业,分配在原岳阳地区茶叶公司工作,见证了岳阳茶业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发展。本文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作纬,收集编写了这10年的大事。往事多为亲身经历,记事会有遗漏或不准,有待读者补充订正。
作者曾撰《自述》联:
难忘制种琼崖,埋头学府,与同伴奔溪濯足,临海观潮,早年不少欢娱,只可睡时寻旧梦;
每念奔波六县,服务三农,随任务伏案劳形,驻场传艺,半世几多经历,也应暇日写生平。
撰写本文是为庆贺岳阳市茶叶协会(学会)成立四十年,也是自己“暇日写生平”愿望的部分兑现。
1980年
2月23日 岳阳地区编制委员会发文(岳地编【1980】13号),同意成立岳阳地区供销合作社茶叶公司,暂定企业编制25名。
2月26日 湖南省岳阳地区行政公署发布文件《关于成立地、县茶叶公司的通知》(岳行发【1980】17号),岳阳地区茶叶业务由外贸移交供销社,茶叶的生产、收购、加工、供应、调运等工作均由供销社统一管理。成立岳阳地区供销社茶叶公司,属地区供销社领导。岳阳、临湘、湘阴、汨罗、平江等五县相应成立县供销社茶叶公司,属县供销社领导。茶叶业务移交后,地区外贸局有关的人员、资金、财产、材料及资料等随业务移交给地区茶叶公司。地、县、农业部门的茶叶技术干部划归同级茶叶公司统一安排使用。平江茶厂、临湘茶厂划归县财贸办领导。(见图1)
图1 《关于成立地、县茶叶公司的通知》(岳行发【1980】17号)
3月29日 岳阳地区供销合作社发文,任命蔡明坤、易大伟任岳阳地区茶叶公司副经理。
5月23—26日 岳阳地区春茶生产总结和夏茶超春茶大会召开,地委副书记陈秉芝作动员报告。
5月27—31日 全国进口红茶机械鉴定会在平江茶厂瓮江初制厂召开。(早前平江茶厂瓮江初制厂从肯尼亚引进茶机(LTP、洛托凡、马歇尔烘干机)试产红碎茶,提高了红碎茶的品质。)
6月18—22日 岳阳地区茶叶公司在平江县瓮江区供销社召开红碎茶加工工艺革新会议,各县茶叶(农副)公司及重点专业茶场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8月22—29日 岳阳地区茶叶公司派卢志林等在大云山试制“云山乌龙茶”。
12月9—24日 岳阳地区茶叶公司在汨罗县供销社招待所举办茶叶生产、收购培训班,各县供销系统基层社培植员、收购员139人受训。
本年 临湘县供销社从福建引进乌龙茶加工技术,生产乌龙茶8吨。
本年 临湘县示范茶场彭德均研制的Z1-3型晶体管高压发生器,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小批量投产。
(1981—1989岳阳茶事略)
(原载中华文化书局《岳阳茶业四十年》第1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