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至24日,湖南石门和湖北省鹤峰、五峰“三县联合”共同举办“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携手推进“万里茶道”申遗。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线路与遗产”为主题,由石门县、鹤峰县、五峰县,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联合举办,22日晚在鹤峰县走马镇举行的开幕式上,石门县、鹤峰县、五峰县共同签订了《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遗址遗存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协作书》,将携手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申遗工作。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的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对石门县境内的泰和合红茶号、中国红茶坊博物馆、宜沙老街、黄虎港大桥,鹤峰县的容美土司南府衙署、连三坡古茶道、五里老街茶庄、走马镇木耳山万里茶园等遗址遗存进行了现场参观考察。
在对“宜红古茶道”的历史、线路、文化遗存及其价值定位进行深入研讨,并对“宜红古茶道”的起源地进行实地考证后,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鹤峰、五峰、石门是“宜红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地,三县的“宜红古茶道”均属“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县境内均有丰富的古茶坊、古茶道等遗址遗存。“万里茶道”是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商道,推动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万里茶道中国段9000多公里,2012年,沿线闽、赣、湘、鄂、豫、晋、冀、内蒙古8省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湖北省推荐的鹤峰县、五峰县古茶道进入“万里茶道”申遗遴选建议名单。据古建筑专家考证,鹤峰、五峰古茶道均属宜红古茶道的一部分。一条经五峰县渔洋关镇过宜都至汉口,一条经石门县壶瓶山(清时称宜沙)古镇至汉口。
此次三县跨行政区域联合推进古茶道的文化内涵挖掘,将扩大“古茶道、红茶品牌”的双影响力,助推山区茶叶产业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供稿: 谢艳 龚仕斌(石门县茶叶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