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家乡茶人的婚喜(湖南李峰散文)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17/2/25

家乡茶人的婚喜

李 峰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位茶农朋友为其儿子操办的一场婚礼,那情节至今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很是记忆犹新的。

我与这位茶农朋友是因茶而相识相交的,他家背靠着一座大山,山上是一垄垄、一片片和一团团的茶树,屋前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潺潺不息的溪水。而我呢!是在一次不经意间误打误撞地来到他这个“世外桃源”的。当时,我因太渴了,便蹲在溪边上正准备用手捧水喝,没想到身后却冒出了一个与我年龄相差不几的人,他说他家就在前面,还是到他家去喝口凉茶好些。就这样,我随着他来到了他的家里,喝了他亲手给我打来的一碗凉茶。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茶味是如此般的香醇,那茶感是如此般的甜爽,那茶色是如此般的嫩美,简直让我如醉如痴了。

我是一个茶人,自然不会放弃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便见缝插针地与他聊了起来。他人很是健谈的,更是一个直肠子,说话从不藏着掖着,有时他怕我听不懂,还比比划划的。原来,他承包了上千亩的高山云雾有机生态茶,也有自己的一家小小的初制加工厂,继承着他祖辈们的制茶衣钵,靠山吃山,福泽相邻。我在他那儿呆了一个多小时,可是说是受益匪浅,学了不少的茶知识。当我正准备要打道回府时,他执意地要留着我,他说他老婆陪着他的大儿子去相亲了,家里很冷清,一定要我陪他吃饭。

别看他的茶做得如此的好,他的烹饪技术也是很不错的。只见他升起柴火架起锅,从梭桐钩上拔下了一块腊肉和腊鱼,在坛罐子里抓了一碗酸豆角,又麻利地从茶园子里扯了几把新鲜蔬菜,七下八下地弄出来了四、五道菜。哈哈!那味道还真是不错,难怪他自吹自擂地说,他是他们那个地方上的大厨,不管哪家的红白喜事都会请他。

也许我们是“茶同道合”吧!我们开始往来了,并成为了好的朋友。不久前,他说他大儿子要结婚了,并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迎娶,问我是否赏光。我说这是什么话呢?我哪有不去之理!

那天,我起了一个大早。当我赶到他那里的时候,他家已装扮得喜气洋洋了,屋柱和门框上贴满了喜庆的对联,屋檐上挂满了红色的彩绸、彩球和彩灯,门窗上装帧了一个个手剪的喜事、喜鹊等贴字贴画,就连窗户的四角也贴有手剪的蝴蝶。屋前的坪地上摆满了四方桌椅,一群穿着干净整洁的男男女女正在忙忙碌碌着,有的在抹着桌椅,有的在摆着碟子,有的端着一个茶盆在送茶送水。一些来得早的客人已早早地坐在那儿了,他们喝着茶聊着天,不时地向远处张望着。几个小女孩子在追逐嘻闹,几个小男孩子在沟坎边燃放着鞭炮。紧挨着正屋大门的阶基上是最为“热闹”的地方,那里有一张铺有一块红布的桌子,桌子旁边有两个人,一个负责记账,一个负责收礼,旁边还有一些专门负责接客递烟、端茶送水的。据说他们这里吃喜酒都是分两趟准备的,那是等到新娘子进屋之后,住在近边的或来得早的吃第一趟酒席酒,那些路途较远的或来得比较迟的吃第二趟酒席酒,两趟酒席酒之间相差两个小时左右。一般来讲,大伙都想吃第一趟酒席酒,以便早点沾上一点喜气,所以来喝喜酒的人都喜欢赶一个大早,而且上完礼之后就赶紧找一个地方去坐着等着,要不然就只能吃第二趟酒席酒了,用他们的话说,这就是“抢喜位”。

挨近中午了,远处的锣鼓声、唢呐声传来了,我那朋友的儿子戴着礼帽、穿着红衣、披着彩球、骑着彩马,气宇轩昂的,后面跟着一顶红色的大花桥和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与此同时,我们这边也是鞭炮、唢呐齐鸣了,当大花桥来到大门门口处,大花桥停了一来,一位高亲娘子便掀开了大花桥,牵着盖有红盖头、穿着红衣服的新娘子走出了大花桥,然后交给了送新娘子的父亲。新娘子挽着父亲的手臂,款款向前走去。新郞儿满面欢喜地站在阶基上,脉脉地迎着盖有红色盖头的新娘。他的前面有一盆烧得很旺的炭火,新娘子的父亲牵着女儿的手跨过“火海”,将宝贝的女儿亲手交给了自己的女婿。这时,站在两旁的人们鼓起了手掌,一珠珠彩珠筒冲天而放,那些飘荡在天空中的七色纸屑尤如雪花飘然,轻飘飘地飘落在新郞和新娘子的身上。随后,新郎牵着新娘走进了堂屋的正屋,先给祖先下跪敬香献茶,然后在司仪的吆喝下,一拜了天地,二拜了高堂,夫妻对拜,牵手走进了新房。

场外气氛热热闹闹,最有意思是我那新当公公的朋友,在一些亲朋好友的簇拥下,杠着一个吹火筒,脸上涂上了一道道的锅墨油,绕着厨房在吹吹打打,嘴里不停地说道:“我要当好烧火佬!”

新郎不知啥时候也被一群同伙们“逼”出来了,他们脱掉了他的衣裤,只留下了一条三角内裤,腰上挂上了一面铜锣,全身上下也涂满了锅墨油,绕着田边河坎,边敲边喊:“我不会忘记老朋友!”

据说,他们的“闹婚”要闹一个通宵,到了第二天早上,新郎与新娘喝了“交杯茶”,双方亲友喝了“交心茶”和“交亲酒”,婚喜之事才算真正结束!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