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湖南李峰散文《茶碗》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16/10/14
茶 碗
 
·李 峰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我的家乡茶人们喝茶,用的不是杯子而是碗,所以那个时候的碗,我们都叫茶碗。
  茶碗,在我的脑海中,其印象是蛮深的,那还是在乡下的外婆家。而我记得第一次到乡下的外婆家,是远在他乡工作的父母由于工作实在是太忙了,而特意要外公来接的我。那时,我虽说年纪尚小,就那么四、五岁吧!可我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从小就教我识字算数,所以“碗大”的字还是认识几个的。因此,当外公用一担箩筐把我挑到家门口时,早就站在阶基边上张望等候着的外婆,裹着一双小脚,便姗姗地端来了一只盛有茶水的碗,并送到了我的嘴巴边上,说是先喝口茶水后再吃饭。当我正要呷口茶时,发现盛着茶水的碗里面打了两个很是清晰得不得了的字儿——“中秋”,这顿然让我有点纳闷犹豫了。因为母亲曾教过我,外公的名字叫刘中秋,而这个打有“中秋”二字的碗是不是外公的“专用碗”呢?或者是不是外婆一时兴奋或焦急而拿错了碗呢?
  “我的好外孙哟!这是我们家的茶碗呢!快喝吧!”外婆似乎是我肚子里面的“蛔虫”,什么事儿也逃不过她老人家的“火眼金睛”。
“家里的茶碗?”我虽说还是有点儿没有弄明白似的,但我还是十分乖巧地按照外婆的话儿遵命了。
  俗话说:外婆爱外孙。在厨房的灶台上,不仅摆着一碗小菜,一碗坛子酸菜,而且外婆还专为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特意焖了一只大母鸡。也许我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吧!吃饭的时候,我总喜欢用筷子拨开饭碗里的饭粒,或菜碗里的菜呀鸡肉什么的,“偷偷”看一下碗里是不是有“中秋”二字。我还趁外公外婆不注意时,搬来一把高一点的凳子,站在凳子上翻弄着碗柜里的碗具。果然发现,不论是小碗还是大碗,就是盆子、匙子、档子、茶桶、板凳、桌子什么的等等,都打有或刻有“中秋”二字。这真是奇了怪了,这难道是外公外婆为了防小偷吗?
  后来不久,平日里蛮喜欢我的表舅舅要讨老婆了,他提着一包糖果什么的来请外公外婆帮忙。外公外婆是本地特有名的热心肠,平时就喜欢帮助别人,自然是二话没说就欣然答应了。表舅舅在临走的时候,还习惯性地在我的鼻梁上刮了一下,说要我不要忘记了来喝他的喜酒。
  其实,那时我对喝喜酒还并不怎么理解,几乎是懵懵懂懂的。不过,我晓得有喜酒喝就有糖吃,所以当即乐得我是手舞足蹈的。
  第二天一大早,外公外婆早早地起了床,我也麻利地跟着起来了。不一会,外公就走进了厨房,来到了碗柜的旁边,把碗柜里的碗呀盆呀盘呀筷呀什么的全都搬了出来,准备放进那对挑着我来的箩筐里。
  “外公,你这是干什么呀?”我站在旁边迷惑不解。
  “昨天你表舅舅不是来了吗?他今天要讨老婆了,我这是为他帮忙送茶碗去。”外公一边回答我,一边很是认真地点着数儿,并将那一堆堆搬出来的“茶碗”一一放进了箩筐里。
“表舅舅讨老婆,要送茶碗?”我摸着脑壳,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走哟!”外公、外婆和我都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外公挑着担子,外婆提着一篮子的“贺礼”,我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不一会便来到了表舅舅的家。
  其实,表舅舅的家离我们很近的,是一栋老式的木板房,窗户上贴着“喜”字,其屋前有一块大坪,四周用竹篾片围成了一个篱笆墙,许多象我外公一样挑着担子的,还有一些扛着桌椅板凳的乡里乡亲们在来来往往,呈现出一派十分喜庆的气氛。
  不一会,坪地上摆满了七、八张桌椅板凳。外公外婆与其他一些来帮忙的人,便将自己挑来的“茶碗”一一地摆在桌子上面,还有一些帮忙的人便开始在其上面摆碟子、倒茶水。喝“喜酒”的人来一波又一波,他们一一地坐在桌子边,边吃边聊,很是尽兴。
  据说这是喝早茶喜酒,大多数是来帮忙或凑热闹的。大概就要接近中午的时候,也就是新娘子快要进门了,这些人就停住了“嘴巴”,开始忙碌起来了。按照各自的分工,他们有的直接进到了厨房,有的则提着一个个篮子把桌子上的碗、碟、盘什么的统统收了起来,来到前边不远处的一条小溪里进行洗刷。其实,当外公将他挑来的“茶碗”放到桌子上时,我就很是认真地“关注”着,并努力地记着“茶碗”放置的位置,因为我生怕我们家的“茶碗”与别人家的“茶碗”会混在一起弄不清了。可是,“玩”毕竟是我们小孩子的天性,我在贪玩中不知不觉地就将此事给忘了。当我发现他们把我们家的“茶碗”与别人家的“茶碗”混在一起之后,那已经是太晚了,于是我被急得哇哇大哭。外公外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连忙赶过来问我。当他们知道事情的原由之后,外公哈哈大笑:“我的傻外孙呢!你不知道我们家的茶碗上打有‘中秋’二字吗?别人家的也打了他们家的‘名字’呢!按照‘名字’一清,不就都清出来了吗?”
  “是吗?别人家的也打有‘名字’吗?”我似乎是将信将疑的,甚至还跑到小溪边一位大娘的篮子里,翻弄了一只只的茶碗,果然发现不仅有“中秋”茶碗,还是“中冬”、“国庆”、“吉祥”等许多人家的茶碗。
  不一会,新娘进房了,喜酒宴席开始了。来喝喜酒的人群是来了一拨又一拨,酒席是开一场又一场(我们那里叫流水席),“茶碗”是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忙”得是手忙脚乱、不亦乐乎!
  不过,我还是有点儿担心。我们家的茶碗真的不会弄错吗?吃罢喜酒之后,我们回家清理了一下我们家的茶碗。哈哈!真是奇了怪了,还果真是一个不少呢!
  原来,在我们家乡茶人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有一种“一家有喜,八方支援”的民间习俗。这种习俗主要是基于当时农村茶人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当然也包含了茶人们的那种纯朴、厚道、和美与和谐的“天然基因”在里面,而“茶碗”作为一种“载体”,通过一个人家到另一个人家,以至到更多的人家,更进一步地拉近着茶人们之间的情感,显现出了茶人们之间最为纯朴的情谊。
  而今,家乡茶人们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观了,喝茶不用什么茶碗了,也像城里人一样用茶杯了,但那种用“茶碗”的古老习俗,却依然还根植在茶人们的生活里,他们不管是“一家有喜”还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在永续着……
 2016.10.14.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