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李峰散文《茶亭》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16/4/15
茶亭
 
李峰
 
  说句实在话,我定居城南已有一段时日了,也许是工作太忙,也许是自己太懒,那座“横”在我们城南“身后”的大山却一直没有去爬过。
  今年谷雨过后,又恰缝是一个礼拜天,几个朋友相邀来到我家,说是要我陪他们到我家后山上去采茶。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我随即欣然允诺,勃勃前往。
为了求个方便,我在我家附近四处打探了一下上山的路。一位慈祥而又心善的老者指着离我家有着五、六百米远的小巷告诉我:“靠那条巷子的山脚下就有一条上好的山路,只是而今很少有人走了。”
  我们来到那“上好的山路”下边,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把镰刀,清除了旁边的荆棘和杂草,果然露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上山山路。这条上山的山路大约有一米宽左右,还断断续续地露出了一块块石板,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并一阶一阶地向上升,弯弯曲曲的,根本就见不着头。
  我们沿着这条山路往上“攀登”,虽说个个小心翼翼的,但路基两边那长得比人还高的荆棘,还是会时不时地“招呼”我们一下,与我们的衣裤接触后,便发出一声声“嚓嚓”的声响;长满了青苔的石板也有点儿滑,大伙在向上攀登时,不得不将脚踏严实之后再登上上一个台阶。好不容易攀到了半山腰,山腰上便呈现出了一株株、一垄垄的茶树,茶树虽然被许多枝繁茂密的树儿所“淹”,但“暗藏”其中的茶叶清香早已扑面而来。我们个个欣喜若狂,完全不顾“攀登”时所带来的辛苦与劳顿,就像一只只“穿山甲”,一“刷”地“钻”进了茶叶飘香的“丛海”里。
  我们边采茶,边向上继续“攀登”,在接近山巅处时,突然发现了山路旁边一平整之处有一栋小房子。小房子看上去早已破烂不堪,不仅屋面倾着,屋梁斜着,而且屋顶千疮百孔,屋内还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草茎。
  突然,从小房子后面的草丛中“跳”出来一个人。此人大概六、七十岁的样子,背着一个大背篓,背篓里装满了刚刚采摘的新鲜茶叶,样子矫健还颇有神气。我赶紧上前与他打呼,他不但不吃惊,反而乐哈哈的。
  据这位老人告诉我,这条山路曾在十多年前还是人来人往的,是山南几个村庄连接县城的唯一的一条“主干道”。那栋破烂不堪的小房子就是为当时那些出门的人、当脚夫的人而专门设置的一处挡风避雨、解暑止渴的“场所”,历史上称之为“茶亭”。
  后来,我们县城进行南区大开发,不仅绕着这座大山修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公路,而且还在这座大山的脚下直接打通了一个“隧道”,将南北两地连成了一片。从此,这条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山路”便慢慢消失在了人们的“眼前”,而那栋曾经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优质服务”的“茶亭”,也随着人们的淡抹、淡忘而变荒芜了,甚至颓废了……
“茶亭”在汉语词典里的基本释义是出售茶水的小亭或小房间。
  其实,茶亭对我来说也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读完五年制的小学之后,便开始升初中了。当时,我家离读初中的中学还有十几里山路,由于家里穷,不得不与几个“同病相怜”的人一起选择了读“通学”。我们一般是在学校开课之前就提前两个小时出发,途中最畏难的就是要爬一条有着千余级台阶的石板山路。此石板路不仅长、高、陡,而且山道弯弯,怪石嶙嶙,兽鸟多多,阴森恐怖。好在此路上不时有人经过,多多少少也给我们这些小娃儿们提供了不少的“壮胆丸”。爬完这条石板路后,我们不仅已是大汗淋漓,而且还是精疲力竭。所幸的是,路口处有一间小房子,四周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石登子,中间一块大石头上放着一只茶桶子,旁边摆放着几只茶碗,一块立在外面的大石头上刻有两个格外醒目的大字——茶亭。
  这个茶亭,是我们每天上学、放学时的必经之处,自然也就成了我们遇雨避雨、喝茶解渴的好处所。那时,我们毕竟还是一些小孩子,“玩”自然是我们的“天性”,所以我们有时还会在茶亭里小憩一下,或下下棋子,或捉捉迷藏,或跳跳绳子,或掰掰腕劲,或做做作业什么的。同时,茶亭的一则还有一条潺潺小溪,我们还会在这条小溪里嘻戏一会儿,摸摸小虾、捉捉小蟹,那“滋味”真是快乐有趣,其乐无穷。
  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在这种大自然的美景之下度过的,既有着天真烂漫的纯真,又有着人生追求的憧憬。
时间真如白驹过隙。转眼之中,我们个个都已“学业有成”,并相继参加了工作。其中我还进了县城,成了一名正儿八经的城里人。
  就在这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步步深入了人心,经济的拉动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整个农村的经济形势已呈现出了越来越兴的大好趋势。特别是“沉睡”的若干年之久的、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家乡安化黑茶,突然之间被世界上所有钟爱健康的人们所“惊醒”,从而引发了家乡茶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其他相关行业也被“连锁”带动,县域经济形势红红火火。
  所以,当三十余年过去之后,我再“回首”去寻找那个记忆中的“茶亭”时,眼前呈现的已是一条宽宽的、长长的乡村公路,四周已是红砖瓦屋林立,而那个有着刻骨铭心的“茶亭”,却早已变成了乡村班车的停靠点了。
于是,记忆中的“茶亭”在我的脑海中显得有点“模糊”了,他是不是已经被历史所“淘汰”了呢?会不会被人们所遗忘呢?
  不!“茶亭”根本就没有被“淘汰”,“茶亭”依旧,“茶亭”犹在。他只不过是“改”了一身“装扮”,“换”了一种“服务方式”而已。他依然如故地显现在人们大众的“眼前”,他“融”入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大熔炉里,只不过我们压根儿也没有去“关注”过他,更没有去“关心”过他。不是吗?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里就有“罗马商业广场的黑茶一层楼”、“盛世第一城的黑茶城堡”和县里专门设置的一条“黑茶文化一条街”。
  他们以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手段,如茶企们的品鉴接待形象店、旗舰店、示范店和体验店,以及个体茶楼、家庭茶室等等,在交通比较便利的乡镇要道上,在不同的城市角落里,有的是以实体店的形式在展示,有的是在现代微信“商城”上“招手示意”,他们均以饱满的服务热忱,正在等待着南来北往的朋友和全国的茶商茶客来“茶亭”小憩,来“茶亭”识茶、品茶、鉴茶、赏茶和侃茶……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