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茶人
——记湖南久扬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伟文
李 峰
在湖南安化黑茶行业里,有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茶人,他16岁开始从事黑茶,到而今已有三十多年。他是该行业中唯一一位从未终止过黑茶生产与经营的人,凭着对黑茶事业的执着与真诚,硬是把一家“家庭式”的小作坊,办成了行业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洁净化程度最好的标杆性龙头企业,曾引起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中国食品安全报和湖南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当选为国家黑茶标准制定委员会委员,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被称之为——执着茶人。
他,就是湖南久扬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伟文。
少小从茶 志高胆大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直长在茶树边、泡在茶堆里的吴伟文,放弃了顶替父亲职位到县人民医院上班的大好机会,决然投身到了一家小小的个体茶行打工,以实现孩提时欲想成为“一代茶人”的梦想。那时,他刚满16岁,虽说身材较为单瘦,个儿也不是很高,但他那天生具备的一种心明眼亮、能言善战的攻关社交能力,颇得茶行老板的喜爱,不久便成为了老板的左膀右臂。
吴伟文成为了茶行里一名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他并不为之沾沾自喜,而是更能啃学啃钻啃思考,一本时常带在他身边的小本本上,几乎每天都密密麻麻地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时常爬山涉水深入高山峻岭、云雾缭绕的茶农家中收购毛茶,也时常走进机声隆隆的厂房里与工人、技术员一道捡茶、制茶、压茶,还时常与茶行里、乡村里的老茶人一起品茶、侃茶,寻根问究,讨教祖传制茶秘籍……而在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背着大包小包等制茶品,爬火车、闯西部,历尽千辛万苦,通过“游击战术”,钻国家政策空子,凭借个人能力,建立起了一家又一家销售网点,开辟了西北市场,并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生产、营销与管理经验。
俗话说:机遇偏爱着有准备的人。吴伟文经过十余年的市场磨练,不仅在茶行里练就了一双识茶、辨茶的火眼金睛,而且在制茶上也成为了一代行家里手,特别是在营销方面的拓展能力更是名声雀起、声名远播。而恰在此时,也就是1998年,隶属于中国茶叶总公司的安化茶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管理不善、经营亏损,不得不向外实行承包生产与经营。好一个心志高远的吴伟文,他发现了这一难得的大好机遇,审时度势,果断出击,力挫众多的茶行竞争对手,成功地成为了这家国有大企最具魅力的承包人。
吴伟文承包安化茶厂之后,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他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营销经验,经过冷静的捉摸与思考,发现厂里过去由于没有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资格,如直接把茶卖到西北市场,有关部门就可以立案查处,因而影响到厂里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小、销售不畅,是导致企业出现亏损的一个原因之一。而过去,他在小厂可以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而现在是大厂了,要想占领西北这块茶叶销售主战场,就必须名正言顺地公开“露面”,更何况自己有着较好的市场基础呢?于是,他一边利用自己过去所建立的“市场关系”开始走“走私”茶,一边不停地跑北京申请办理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资格证,并大胆传承历史悠久的安化黑茶技术精髓,推出了“三砖”、“三尖”和“一千两”等系列黑茶系列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吴伟文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仅成功地以“国有安化茶厂”的名义拿下了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资格证,而且不断地创造了一个个茶史上的新奇迹——
他在2002年至2006年,一直稳坐中国边销茶产销量上的第三把交椅!
他的“如利牌”砖茶系列产品,拿到了2005年杭州国际茶业大会优秀品牌奖!
他的“州牌”黑砖茶系列产品,获得首届中国中西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金奖!
就在这时,吴伟文猛然醒悟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所有的这一切,它都将落在国有安化茶厂的名下,而国有安化茶厂并不是属于吴伟文的,他只是一个承包者。怎么办?
转型市场 唱响“久扬”
经过一番左思右想后的吴伟文,已意识到要想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必须有自己的企业,有自己的公司。于是,他一边继续着“国有安化茶厂”的承包生产与经营,一边谋划与策划着自己的企业。2005年,他注册了“安化金洋茶业有限公司”,2007年更名为“湖南久扬茶业有限公司”。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他带领他的团队,不断开发市场、研发新产品,由原来做砖茶系列为主,逐渐发展到千两茶系列、天尖茶系列和手筑茯砖茶系列,高中低三个档次的黑茶系列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品种达到了40余种。
企业呈现出了一派产销两旺的勃勃生机,在保持中国第三大边销茶销量企业的基础上,“久扬茶业”逐渐在西北市场上成为了一块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并创下了年销2000吨边销茶的最高纪录。而此时的吴伟文已成了一个整日不着家的大忙人了,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全都倾注在市场上。2007年的一天,30出头的吴伟文在考察市场之后上了一架飞机,一向喜欢思考的他正坐在机舱里一门心思地想着市场策划的事儿时。突然,邻坐的一位旅客脸色苍白地用双手紧悟着自己的肚子,十分惨痛而又焦急地喊着空姐:“小姐:我肚子好难受,请您快点拿点药来好吗?”空姐闻声,立即赶了过来,见状无奈地说:“真是对不起!我们机上没有准备这种药,你能坚持一下好吗?”见者无意,听者有音。坐在旁边的吴伟文似乎想起了什么?他急忙招来了正要准备离开的空姐,给了她一坨“黑糊糊”的东西,叫她泡一杯水过来,然后让这位乘客喝下。一杯下肚,这位乘客立即感觉好多了,他转身握着吴伟文的手连声道谢,并要卖下这个“黑糊糊”的“神药”。吴伟文连忙解释,这不是什么药,而是专供西北市场上的安化黑茶产品,它有着较好的助消化作用。这位乘客连连赞叹:“这么好的产品,怎么不往内地市场销售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内销?”吴伟文想到这两个字后大叫了一声。是啊!安化黑茶一直作为外销产品定格在边疆市场,专供少数族民饮用,而为什么就不能转入内销市场?让更多的人们受益呢?
吴伟文回到厂里后,他立即疏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经仔细掂量后,大胆决定要将安化黑茶转型销往国内各地市场。
方案确定后,吴伟文开始在原材料的品质上下狠功夫。一次,他在巡查时,看到茶叶中有许多大的茶梗,影响了美观。于是,他亲自指挥工人捡出茶梗,一次,两次,三次……硬是挑出了所有粗大的茶梗。很多高管都觉得这样太浪费了,但吴伟文说成本虽高,可要想扩大市场,特别是要转入内销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是关键呀!对此,他制定了质量把关责任制度,即选产地、选进货商、选质量,守住原材料源头关,加上专业检测人员从原材料、半成品、出烘口产品到成品面市实行全面检测,实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以确保产品质量,赢得市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吴伟文自从作出了企业产品从外销市场逐渐转入内销市场的重大决策后,以及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他便开始了自己转型市场的新征程。2007年下半年的一天,他背着一个诺大的满装着新产品的塑料袋,只身上了一趟前往广东方向的火车。一路上,他时不时地将产品拿出来放在车厢座位处的茶几上展示,向周围的旅客们讲解着产品,从而想引起旅客们的关注,可旅客们对着这个从未见过的、黑不溜秋的“东西”却不屑一顾……
啥办?开弓岂有回头箭。吴伟文想起在临行时,一位在广东某城市一家大公司打工的老乡,她曾说过他们公司的老板很是爱茶,而且每天必到一家茶楼去喝茶的习惯。想到这,他的脸上便立刻露出了微微的笑容。
火车终于在该城市停了下来,吴伟文背着那个重得要命的“包”,便迫不及待地挤出了出站口,在一处电话亭放下那个“包”,左摸右掏出了珍藏在胸前的那本黄得不能再黄的电话簿,从满满的电话号码中找到了那位老乡的电话。
他乡遇亲人。老乡见到了吴伟文,知道了他的来历,二话没说,便带他到了一家招待所,并一起策划了如何与那位老板见面。
第二天,吴伟文按照策划方案,按时在那位老板时常去的茶楼出现了,并在门口显要的位置包了一张茶桌,租了一套茶具,并将事先准备好的黑茶产品泡了几泡放在桌子上,如有人经过时便很有礼貌地说上一句“请免费品尝”。
不一会,那位老乡尾随着一位气宇轩昂的大老板进来了,那老板一进来,便不由自主地摸了摸鼻子,似乎是闻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茶香,眼睛也不由自主地盯住了这位年轻人的茶桌,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吴伟文见到老乡,立即感到“救世主”已经到了,便连忙立刻起身,轻轻地说了一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老总:请您品尝一下。”
“汤色这么好,陈香味这么浓,你这是什么茶呀!”那位大老板慢慢地走上前,又慢慢地端上一杯在鼻子边闻了闻,然后轻轻地品了一小口,全神般体会着感觉。
“这是我们家乡的茶,是国家专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用茶,也是最近一些海外华人华侨在国内寻找的,说是失传了很久的我国六类茶中的黑茶……”吴伟文望着这位大老板,不紧不慢地作了回答……
就这样,一个做茶人与一个爱茶人走到了一块儿,他们一问一答,话茶侃茶,十分专业,谈得相当投缘。据说:那次吴伟文与那个大老板一下就签订了一个大合同,足足有800多万元。吓死人了,从未见过,而且一次就给了他一麻袋的现金作为定金。
吴伟文一走内地市场就招大财了,这对一个年产值不足500万元的山区茶厂来说,那可谓是天的喜事。可吴伟文并不满足,他要的是年产值上1000万元甚至上一个亿。于是,他把眼睛放在了诚信二字上。他说:久扬的前身是安化酉州砖茶厂,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厂,前辈们创下的口啤不能在我这里打了折扣,而要在我这里发扬光大。2009年,广东东莞的一位吕先生就和他有着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广东人不仅喜欢喝茶,而且喜欢收藏茶,吕先生也不例外,他正盘算着做茶生意,也看中了安化黑茶。而安化这边的习惯是“先打款后发货”。而有着多年生意经验的他却始终不习惯这样的货款结算方式,当他正要打道回府时恰巧遇到了吴伟文。
吴伟文一眼就看出吕先生对安化黑茶的挚爱。他立马找来了公司几名高管,决定同吕先生到广东进行实地考察。当他们路经吕先生家时,令吴伟文等人难以置信的是,衣着朴实的吕先生,竟住在富丽堂皇的别墅中。
一来二去,双方成了朋友,但在谈判过程中,吕先生仍然坚持“先交货后打款”。而此时吴伟文已是毫不犹豫的了,他说:“这样吧!你什么时候要货,我就第一时间给你,而且不需押金,就凭你对安化黑茶的喜爱,凭你这个人。”吕先生当即与他签下了合同,要了70多万元的货。
当时,几名高管还是有些担心,但很快被吴伟文说服了。回来后,吴伟文果真在第一时间发货到了广东,到达广东那天,正好是星期五的下午五点。吕先生卸完货后看了看表,还有20多分钟银行就要下班了,如果再晚一秒钟打钱就要延误两天时间。吕先生欣赏吴伟文的为人,于是驾车飞速赶往银行,来不及停稳车,便跑到柜台掏出一摞钱对银行小姐说:哪怕只有一分钟,你也要把这钱给我打进这个账户。
诚信能远行天下。吴伟文凭借良好的信誉,不仅在2005年创下了年产黑茶3000吨,在全国黑茶同行中排名第三的佳绩,而且从2007年亮相“久扬茶业”这个品牌起,打“久扬茶业”做加盟商的电话就从没停过。其中,北京一个加盟商花费120万元打造了久扬黑茶的门面,货还没有到,顾客就迫不及待地追要产品了。到如今,久扬茶业已是风生水起,已在广东、湖南、北京、上海等地建立经销网点达300多家,品种达120余种,产品已远销到了全国27个省市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公司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企业充满着勃勃生机。
敢于“亮剑” 精工黑茶
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企业的由小到大,此时的吴伟文已清楚着企业的来势,也预测了安化黑茶的美好前景,更深深懂得不进则退的道理。
于是,他便在企业的深度和广度上广为挖潜,按照国家食品管理部门要求,把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和洁净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针对承包租赁老厂生产条件受限,设备已不太适应高标准生产要求这一现状,自2011年开始筹备,到2014年年底,他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从明末清初的茶叶集散地酉州,迁址到在安化千两茶发源地的古镇江南,征地50多亩,建起了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集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旅游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安化黑茶生产线,并在平均海拔800米、冰碛岩最为集中的柘溪镇桐枫村建起了5000多亩高山云雾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并相继被益阳市、安化县二级政府授予“安化黑茶标准示范先进企业”的光荣称号。
2015年4月,为迎接第三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的到来,吴伟文又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安化千两茶发源地的古镇江南投资1000万余元,征地20余亩,建起了“茶旅一体”的安化黑茶重点工程——安化千两茶标准示范踩制场,以重现历史踩制画卷。据统计,到目前日平均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茶客和旅游者达200多人次。
伴随着企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日新月异,生产经营形势的蒸蒸日上,吴伟文又盘算着企业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2014年年底,他在同行业中第一个敢于“登台亮剑”,亮出了“责任久扬,精工黑茶”的责任品牌新旗帜。他说:不是久扬人过去不敢作为,而是过去基础条件限制;不是久扬茶业没有历史,而是我们只向往未来。今天,有着三十多年生产经营历史的久扬,我们仍称之为新久扬,诠释新久扬,其品牌核心价值体现为“久于责、扬于新”。“责”是一种担当,“新”是一种作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企业,将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久扬茶业并不奢望成为行业中的领导品牌,但必须成为脚踏实地的付出、敢于创新担当的责任品牌。为此,湖南久扬茶业有限公司承诺:将持久地承担民族、社会、经济“三重”责任,致力于以精工的新标准和创新的精神做好茶、做好人。
吴伟文说:久扬茶业怎么来承担民族、社会、经济“三重”责任呢?
责任是立业之基。首先是对社会负责:久扬倡导将社会责任融入品牌建设,树立忧患意识,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安全保障体系,以责立质、以质服人,用安全、高品质的产品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持续盈利,依法纳税,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其次是对消费者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产品,是久扬的核心责任。久扬立志成为具有安全信誉保障的值得信赖的企业,传播茶饮习惯,让更多的消费者体会便捷、享受健康,还原生活本质,提升生活品质。第三是对经销商负责:久扬有责任为经销商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并通过责任品牌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来提升品牌影响力,为经销商创造价值。精诚合作,赢得和谐;共创久扬伟业,同享发展成果。第四是对员工负责:久扬致力于将责任品牌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条腿走路,为员工搭建有实力的成长平台、提供合理的薪酬、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第五是对产业负责:作为安化生产加工黑茶时间最长的企业,久扬有责任积极营造标准规范化的产业环境,实现与整个产业的和谐共生和良性互动,传递正能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传扬安化黑茶文化。
精工是生存之道。在茶叶行业里,多数人喧嚷标准,少数人制定标准;而久扬,将致力于实现标准。久扬正在建设从原料把关到成品出库的标准规范化生产管理体系,为消费者购买的每一件产品保证品质并建立安全跟踪系统,使消费者在品饮舌尖上的芬芳的同时得到安全保障。“精工”一词最早出于《后汉书》“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形容产品的精致细作;是久扬在近三十年品质追求中历练出来的企业气质,是千锤百炼中打造的精华。
创新是发展之源。创新是久扬一贯秉承的工作态度和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久扬以消费者的诉求和感知为标准,全面推进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并依靠不断创造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来赢得市场。追求卓越,开拓创新,是久扬持续充满活力、基业长青的保证。
吴伟文在说到“责任”一词时,话语滔滔不绝,脸上洋溢着幸福、激动和亢奋,这无不体现出了他30多年来做茶、做人、做事业的执着与追求。
作者投稿时间: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中午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