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六十自寿联》评析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录自《楹联丛话》卷之十二。)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乾隆十七年(1752),郑板桥已在潍县任职六年,时值六十寿辰,于是以六十年人生感悟和官场阅历,给自己写了这副寿联。
【注释】
作客——《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康宁——《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釜——读fǔ,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锅的前身。
少 ——读shào,指年纪轻或年轻人。
叶——书页,一张为一叶。王彦泓《寓夜》诗: "鼠翻书叶响,虫逗烛花飞“。
吟哦——写诗作词。李郢《偶作》:“一杯正足吟哦兴。”
成仙——《古诗十九首》:“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引申为目标过高,不切实际。
俗声——尘世喧扰之声。曹寅《甲戌仲夏憩句容驿院》诗:“驿亭无俗声。”
俗物——对庸人的蔑称。《世说新语•排调》:“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插——戴。古代男女都有戴花习俗。唐杜牧《杏园》诗:“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指随意折几枝新花,插在头上,也有人解释为“以自然为题材,常有画作”。
【大意】
人生如做客一样短暂,何必奢求康寿、安宁?只要有钱可用,有酒可饮,有米下锅,(能)摊开几页遂心的旧纸,无拘无束地写诗作词,兴趣广泛,性情贪玩,五官灵敏胜过多种感觉器官(可理解为“灵敏五官胜过做任何官”),活到六十岁仍同少年一般。
如果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成仙,岂不是异想天开、空生烦恼?只要不被世俗的声音干扰,不为世俗的物质诱惑,不为世俗的事情拖累,随意折几枝鲜花,插在头上,晚睡早起,享受生活,如此清闲日子一天可抵上两天,即使活到六十岁,比活到一百岁还感觉要多。
【简析】
全联104字,是古今寿联精品,既道出作者豁达胸襟,又言明个人旁博志趣。读来诙谐活泼,情趣盎然,给人启迪,作者开出一方“养生珍剂”:保有童趣,胸襟旷达,知足常乐,动静结合。
此联有三处规则性重字。上联“有”、“余”出现三次,下联对应位置“无”、“俗”也出现三次;上联 “要”出现两次,下联对应位置“得”也出现两次。规则性重字是对联语言一大特色,是撰写对联首选的一种修辞格式。【何为重字? 在一副对联中,同一个字(词)运用两次或两次以上者,即为重字。 对联之重字,应为有规则重字,力避不规则重字。】
参考文献:此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