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王爝:踏遍宁波四明山 深传浙东茶文化——读甬上文化名人陈伟权《茶风》等书籍及大量散文著作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14/8/14
踏遍宁波四明山  深传浙东茶文化

——读甬上文化名人陈伟权《茶风》等书籍及大量散文著作
王爝

  陈伟权先生是宁波市著名的文化人。他于1967年毕业于浙江师院中文系,后长期分配在余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担任过校领导。他是浙江省诸暨人,由于他长期在余姚这片土地上工作和生活,对余姚特别眷恋、热爱,加上一贯喜爱写作,在北京、杭州、宁波、余姚等地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篇充满余姚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报道文章等,深受各方关注和称赞。后调入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工作,任《宁波人大》(双月刊)杂志编辑部主任(处级干部),在竭尽全力搞好文字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之余暇,仍笔耕不缀,宣传宁波,宣传余姚,在国家和地方报刊共发表了300余万字的文章,出版过《中国可有第二庐山》、《迷人的杨梅王国》、《山高水长》、《茶风》等书籍。2004年退休后转入“宁波市茶文化促进会”并担任副秘书长、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主持编辑季刊《茶韵》杂志,至2013年“第二次退休”。自转入茶文化研究会后,他把主要关注点和精力都投入到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上来,除了办好杂志外,他趁出差或开会之际,经常去余姚等茶叶生产地,茶文化发祥地踏勘、采访,深入调查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和缜密的思考,笔触细腻,写出许多篇脍炙人口的有关茶文化的文章,成为介绍、宣传宁波茶文化的重要资料,在国内甚至国外如日本等都有相当的影响。
  下面我重点评述一下陈伟权的新著《茶风》一书。
  我的理解,书名《茶风》,寓意宁波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生性比较温和,讲究亲情、睦邻、和谐,反映在生活、生产上就是喜欢种茶、喝茶,以茶会友、待亲,这样久而久之,形成千古以来社会上的种茶和喝茶之风。“柴米油盐酱醋茶”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而喝茶饮茗已渐成为社会风习、风尚。笔者就是据此来写茶事文章的。
  《茶风》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共20万字。正如书中内容提要中所述,从河姆渡文化系列原始文明到当代茶人的风采,从海上茶路起航地到宁波茶树传到格鲁吉亚,所写文字充实了茶的故乡在中国的内涵,扩大了中华茶文化发祥地的外延。全书文化气息浓厚,读了既增强个人文化素养,懂得了许多茶知识,也促进了宁波特别是余姚茶叶与内地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陈伟权写茶事文章,不是就事论事地只写茶的种植情况,而是脚踏实地细致入微地考察产茶地特有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搜集那里的历史典故和茶事有关联的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和古今诗文,融入如何种茶喝茶的事实描写之中,这样使写茶文章有深厚浓重的文化气息,而且写了江南一隅的产茶地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读者感受到江南山清水秀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好像是跟着文章的描述和介绍神魂去江南山乡旅游了一遍,感到很过瘾。陈伟权写茶事的文章给读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其缘由之一就在于此。
  《茶风》全书共分六辑。第一辑千秋茶风,共载有14篇文章。作者紧扣“千秋”做文章,写了七千年前后新石器时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已有先民种茶喝茶的遗迹和历史记载,说明那时已有人类初期的茶文化存在。<六千年古茶树根寻访记> 写作者在2008年11月一批茶学专家在余姚聚会探讨中国绿茶之源时,听闻到日本金泽大学学者在余姚田螺山遗址研究报告会上传出的余姚考古发现六千年前的茶树遗存的信息。接着随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林士民先生等有关人士到田螺山寻访、考查,终于在出土的稻谷、橡子、菱角植物遗存中发现有个小陶器,有出水的小嘴口,把手和嘴口成90度直角,近似民间用的小茶壶;还有出土后一直保存在水中的块状茶树根。作者和专家们在考古发掘现场,发现茶树的地块,约十多平方米,有许多枝条状的树根及根须,它们出土时全部直立,明显具有经过人工栽培的特征,均系山茶属的同种树木(后经日本东北大学铃木三男博士检测为山茶科中的茶属植物,中国农科所检测到其所含的茶氨基酸,为茶树所独有)。这样的文章传播的文化科学气息是何等浓重!<解读瀑布仙茗故茶碑记>记述了余姚梁弄镇道士山涧边岩滩中,至今仍生长着一株株高大的野生古茶树,具有重大的科学、文化、经济考研的价值,宁波,余姚两级政府共同出资在这一带设立了古茶树保护区,并立起了瀑布仙茗古茶碑。作者对碑文还进行了逐段诠释,“此处乃瀑布泉岭”,地名来自《茶经》,写出产好茶的独特的生态环境:“溪瀑纵横”多指雨期景象,平时林木茂盛,泉流隐入茂密的树木草丛之中,多股涓涓泉水,集中到白水冲上投,形成多道水源,最后形成白水冲大瀑布,有人描叙为“直卷悬崖千丈雪”。山岭上的卵石路旁、溪水边,长有野生的大茶树,印证了《茶经》所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厚壤沃土,草木森森,滋生千古奇茗”生动地写出了“瀑布仙茗”独特的地理生长环境。原浙江省长吕祖善写浙江茶的起始也是以余姚四明山瀑布泉岭的古茶历史为依据的:“茶,源于中国,在浙江省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浙江就开始种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传播海外的主要省份,也是当今中国的产茶大省和茶叶科研教育的重要省份,”这些文字描述,都生动地反映了浙江余姚古代就生产名茶和中国茶文化重要传播地之一。
  品读<大岚茶事碑><茶圣陆游浙东行><解读奉化曲毫赋>等文章无不传播浓郁的宁波茶文化气息,突出宁波茶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社会重视和文人墨客的讴颂。
  <径山茶与海上茶路>、<高丽王子与宁波茶禅>、<日本茶祖荣西的宁波茶缘>、<格鲁吉亚和宁波茶缘>、<世界茶禅文化与宁波茶会碑>等文章都有实有据地生动地写出宁波茶叶的种植和茶文化向世界各国推广并广受推崇的情景。
  第二辑茶事纵横,载有12篇文章。大多是写宁波多种名茶产地种茶、产茶、销茶、说茶的文章。有作者和专家们一起去七千年前河姆渡石器时代考察瀑布仙茗发祥地,在余姚田螺山遗址挖掘出六千年前的古茶树根,经日本东北大学博士铃木三男检测为山茶树植物,属下的植物组中是茶树种,后经中国农科院检测,其所含的茶氨酸,为茶树所独有,瀑布仙茗就出产于此。还写了“汉仙人丹丘子”发现四明山中有大茗,惠泽余姚人虞洪的故事。特别是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说余姚县瀑布泉岭产茶曰仙茗,更证明了四明山古代已产“瀑布仙茗”,扬名天下。有东汉年间,上虞县令刘纲和妻子樊云翘为赈济灾民,向县内豪富借粮到期还不出,弃官而去四明山潺湲洞修道拜有仙术的白君为师。在白君指引下,在丹丘子植大茗之处採得大茗,每日饮之,醒脑提神,有助于修道成仙。现在那里仍存有“升仙桥”的古迹。有70年前四明山上大岚中共领导的茶农运动。当时茶叶价格受茶商压制,加上乡保长称霸一方牟利,一斤茶叶只能换得一斤大米,茶农难以生存,当时梁弄产茶区大岚地区饿死的就达2000多人。1939年在中共省委书记刘英、宁绍特委书记扬思一、党的特派员朱之光领导下,带领茶农开展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县政府作出让步,以一斤茶换三斤米的价格,责令茶商收购,政府帮助打开销路;拨救济粮三万斤,并责令梁弄区设立购粮站;山货土特产的税收酌情减免,用秤一律改作市秤。这次斗争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和扩展了中共在四明山地区的影响。由上述可见,陈伟权写茶文章古今人文气息是多么浓郁!<印雪白茶探微>、《<宁波贡茶盛衰记》>、<贡茶产地谱新篇>等文章写到实地详细考察产茶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搜集了当地历史传闻,传神地写出宁波、余姚地区生产的另几种名茶,如印雪白茶、贡茶等生产过程、发展轨迹和人文风貌。印雪白茶的生产基地在四明山脉的余姚、奉化和天台山余脉的宁海等地。文章向写报名登记印雪白茶为名茶的最具代表性申报地位为余姚四明山镇大山村,他们送审的印雪白茶2003年由中国农科院检测,茶样氨基酸含量高达13%,远超其他茶叶4%——%8的含量,因此三度获荣获中国名优绿茶的金奖。宁波贡茶早在宋末元初已在生产,由宋朝官吏投降元朝并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予重任的范文虎,每年向朝廷岁贡,让蒙古人常喝茶以解常吃牛羊肉积淀于体内的油腻,因此贡茶名望很大。后因元、明、清朝廷更迭,贡茶曾几经盛衰。上世纪末,浙江省领导到贡茶原产地车厩岙故址考察,发现那里还有曦茗(即贡茶早先的原名)在种植,便示意在此扩大曦茗的种植,并由中国农科院规划种植面积300亩,和当地茶农共同开发种植,专用农家肥和丛上海定购的有机茶园肥料,绝对不施化肥、农药,终于生产出一流的曦茗名茶,在全国性的名优茶的评比中多次获得金奖。曦茗茶还成了人民大会堂与会代表们很喜欢喝的一种名茶。
  第三辑走近茶人,共载有12篇文章。重点写种茶人历经千辛万苦,拜师学艺,加上自己多年实践奋斗,总结种茶技艺,创制宁波优质品牌的宁波茶叶。奉化安岩寺所产茶叶曾六次蝉联中绿杯金奖,这和“胡公大帝”一生嗜茶,以茶养生养廉并积德和惠于民生的传闻有关。五代十国后期奉化籍杭州刺史胡则为官清廉,一生惠及民生,后人感恩其德,尊其为神,在“安岩寺”立像奉拜。奉化尚田镇一带人世世代代受其茶风影响较深。种茶人黄善强等在安岩寺附近五百亩茶山中就种出了品质优良的安岩寺白茶,藤头白茶。
  <探古问茶大梅山>笔者笔扫纵横,说古谈今,介绍了古今名人梅福、严子陵、姚燮以及当今宁波名人徐季子在大梅山与种茶议茶密切有关的逸闻轶事,大大增强了茶文章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叶隽煎茶诀与日本茶道>、<四明山上有位平水帮茶商>。<四明山上三十年>、<用心制茶的鲁孟军>、<欣看茶家创二代》等文章,写为创建宁波和四明山系列名茶,开辟和扩大种植园地,精心栽培,用心焙茶,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但使宁波和余姚一流的著名绿茶愈开拓愈多,而且种茶事业后继有人,国内和世界的著名度也愈益响亮。
  第四辑名泉寻踪,共载有12篇文章。根据好茶必需好水配的通规,这辑文章全写的是去宁波各地的名泉寻踪。奉化溪口虽有千丈岩瀑布成为当地的美景,但根据《茶经》所述“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潄,勿食之”故千丈岩之水不宜泡茶,必需另寻佳水。雪窦山上,也有清泉缓流石上,汇成多处泉井,如入山亭旁有古井,“冬夏不凅,其味甘冽”,还有雪窦山上的商量岗,又称美龄泉,位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所住的洋房别墅旁边,传说宋美龄曾用此泉水泡茶招待过吴稚晖、张学良、张治中、陈布雷等民国要人。还有龙泉山腰隐龙泉、余姚客星山“华清泉”、姚西典藏美女泉、伟人黄宗羲灵魂常伴的华安泉、余姚丹山赤水大岚镇半月形的水深两米的古泉、越国乡野计然泉、鄞江古镇有好泉、大宝山藏大宝泉、育王寺有妙喜泉、福泉山顶品福泉等。作者为寻找宁波等地的优质水源的泡茶好水,爬山涉水,踏勘水源,还搜集了当地名泉的传说、典故,更彰显了这些名泉深厚的文化渊源。尤须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佛教四大名刹“东南第一丛林”宁波天童寺,茶禅一味对日本茶道形成有直接关系。作者听闻太白处处有好泉,历史上著名的要数虎跑泉,但虎跑泉究竟在哪里?很难寻觅。作者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态,在曾任天童林场领导王良衍陪伴带领下,攀登长有荆棘的高山,遍寻堙没已久的虎跑泉。在寻找虎跑泉路途中,有的手臂被刺划伤,有的皮鞋进水,最终在天童溪旁找到“虎跑泉”,现在已成一个泉涡,周围岩石参差,泉边有一石平如板壁,依稀可辨“虎”字笔画。虎跑泉值得一看的是,它有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传说鬼谷子游太白山,他不骑马,不骑驴,不坐车,用的是前虎后豹。鬼谷子的老虎有灵性,到虎跑泉近旁,双脚跪地,刨泥去石涌水。于是这里就被后人称为虎跑泉。历尽辛苦终于找到这处名泉,作者心中别提有多高兴!
  第五辑且听风吟,载有15篇文章,主要写饮茗喝茶的好处。第一篇文章<漫话成功人士与茶>就说大凡事业成功的人,都与茶有缘。当今宁波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储吉旺说:“茶馆的环境大多比较清静优雅,它的气氛非常适合谈生意,尤其是双方为价格僵持不下,喝喝茶,聊聊天就可以缓和气氛,也可以随时转换话题,因此喝茶谈生意非常适宜。”又举驰誉海内外的方太厨具公司董事长茅理翔为例。他每逢为企业发展做出重大决策前,香茶成了他最佳的伴侣,一杯茶,一支笔,一叠纸,细饮慢酌,凝神思考,在划划写写中完成了如何去办好企业、发展生产的重大决策。他还被北京、杭州、宁波多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这位年逾六旬的企业家,对茶情有独钟。一天下午在清华大学讲课,一连讲了三个小时,晚上又连轴转到中国工商大学讲课,靠的就是几杯茶解渴提神,不哑嗓门。我国历代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养廉,以茶自省等,已成了风习、茶德。所以中国有理智,有文化修养之士多喜饮茶啜茗。<山居饮茶记>写唐代卢仝、明代黄宗羲都有在四明山饮茶作诗的佳话。还写宁波茶漂洋过海传到高丽、日本及欧洲。原来英国人的主要饮料是可可、咖啡,把喝茶当做禁忌,后由皇后凯瑟琳公主了解到喝茶的好处,带头提倡英国皇室饮茶并推广至民间,如今英国年人均消费茶叶在三公斤以上。还写了《红楼梦》贾府主仆以茶养生、为乐。《红楼梦》一书有关茶和茶事的叙写多达263处。从贾母、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妙玉以至刘姥姥,都几乎日日喝茶和谈茶,有关茶叶品种(如龙井茶、六安茶、老君眉茶、枫路茶、普洱茶等)、品质、茶具、茶的用水等无一不涉及。通过不同人物,不同场景的饮茶谈话取乐描写,可谓栩栩如生。茶不仅是人们日常饮品,而且还常常成了文学作品的写作题材,可见茶的重要性。有了茶就要有泡茶喝茶的好器具。<千古风流玉成窑>写精于经学、能诗,连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都很敬重的著名书法家梅调鼎在玉成窑烧制的紫砂茶壶上刻的字,现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国宝。
  第六辑啜茗谈助,载有15篇文章。主要写产茶地特殊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如奉化岩头村、奉化滕头村裘镇的黄贤村、被誉为“今日蓬莱”的奉化尚田、奉化松岙、东钱湖畔的韩玲、鱼溪老茶亭,都是宁波和余姚著名的茶产地,有关茶的趣闻逸事很多,充溢着浓厚的茶文化气息。
  《茶风》确实是一本了解中国茶的发源地和宁波、余姚产名茶之地特殊的人文地理和产茶地逸闻轶事的好书,读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丰富知识。浙江《文化交流》,北京《茶周刊》,《茶博览》,《茶世界》《新观察》、《宁波晚报》、《浙东文化论丛》及台湾宁波同乡会刊物《宁波同乡》刊登过陈伟权许多篇茶事文章,就很能说明陈伟权茶文化文章的价值和分量。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波市迎春街88弄XX号XXX室  邮编:315010,宅电:0574——XXXXXX
作者投稿时间:2014年08月14日 17:49 (星期四)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