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潜力巨大的十堰茶产业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14/5/28
            巍巍武当八百里,悠悠道茶四海香。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的十堰,地处神秘的北纬30°,这里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旅游圣地武当山,而且盛产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文化厚重的武当道茶,驰名世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颗灿烂明珠。
     一、十堰茶产业的渊源与文化
  世界茶叶起源于中国。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厅前言明确标注:“茶,自神农最初发现和利用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已吟咏了几千年之久。”据该馆研究员周文棠研究:中国鄂西山地(大巴山、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脉组成)是茶树原产地。古老而神奇的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十堰,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独特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历史渊源,成为我国茶叶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武当山发现的古茶树,基部围径达1.02米,树龄在数百年以上,在房县桥上乡千坪村海拔1100米发现的一棵古茶树,基部围径达3.2米,初步考证,树龄在千年以上。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仙山武当,是中国的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道教源于道家,道家钟爱道茶。道家与道教一脉相承,道教与道茶相育了博大精深的十堰茶叶文化。唐代鄂西北山区竹溪梅子贡和竹山圣水寺生产的道茶被朝廷列为贡品;明代皇帝大兴土木,动用20万能工巧匠大兴武当宫观14年,其间武当道人将道茶作为贡品,敬奉给朝廷,为皇帝独自享用,明代200多年中宫廷每年都能品尝到武当山进贡的骞林茶。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十堰茶叶由神农以茶为药,老子首创茶道,到道教信徒创制道茶,品茶论道,修性养生,追求长生不老,然后又进入朝廷作为贡品,最后由道观传至民间,并为茶农广泛种植,其间兴衰交替,历史历史漫长。武当道茶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与茶文化融为一体,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并列为中国四大特色名茶,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无与伦比,潜力巨大。
     二、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以茶叶为主的“四百万”重点特色产业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十堰茶产业的资源优势,合力打造武当道茶,极大促进了茶产业加快发展。
    (一)基地初具规模。截至2013年底,全市茶园面积已达63万亩,以竹溪、竹山、房县等南部山区为主,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等汉十高速公路沿线相辅的秦巴武当山区茶叶基地已初步形成。其中竹溪县茶叶面积23.4万亩,是全省第一茶叶大县;竹山18.5万亩,位居全省十大茶叶县(市)之列。十堰市因此成为湖北省四大茶叶主产区之一,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优势茶叶产区,被省农业厅确定为“鄂西北高香型绿茶基地”。
  (二)企业发展提速。全市现有各类茶叶企业30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为促进十堰茶产业盘大做强,市委、市政府运用现代农业理念,整合茶叶龙头企业,筹建武当道茶产业集团,集团公司筹建工作扎实顺利推进,目前已完成集团公司亩公司的工商登记注册,武当道茶集团的组建,将进一步引领十堰茶叶企业提速升级。
      (三)品牌开发初见成效。目前,全市有30多个产品获“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茶品牌占全省1/3强,武当道茶60多个系列产品均为有机食品。其中“武当道茶”、“龙峰”、“圣水绿茶”三个产品已获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有2个产品获湖北十大名茶,2个产品获全省十佳旅游文化名茶,4个茶叶品牌获湖北省著名商标。
     (四)开发效益成效显著。武当道茶品牌打造,直接带动了全市茶叶产业开发增效。2010以来,全市茶叶基地面积每年以6万亩的速度递增,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2013年,全市茶叶基地面积达到63万亩,产量1.3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3.3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在全省分别居第3、第4、第1;茶产业对全市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9.5%,位居特色产业之首。在竹溪、竹山等茶叶主产区,茶叶收入占当地农民纯收入50%以上,茶叶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武当道茶产业开发,在有效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效保护了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三、享誉全国的武当道茶
  为加大茶叶品牌打造力度,2009年市委、市政府整合全市茶叶品牌,统一打造“武当道茶”。继2009年“武当道茶”荣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之后,先后荣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农交会金奖产品”、“亚太(国际)低碳农业奖”、“湖北省十大品牌茶”、“湖北省著名商标”、“十堰城市名片”等一系列殊荣。 在2012年十堰市首届武当道茶杯茶王大赛暨茶博士评选活动上,全国著名茶叶专家、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他认为十堰地区的绿茶可谓“绿豆汤、清花香”,茶叶鲜嫩明亮,茶水鲜爽回甘,武当道茶以形美、香高、味醇、有机茶的内在品质和养身、养心、养性、长寿茶的文化特质,在全国绿茶中处于先进地位,在中国绿茶中,武当道茶可以与任何一种绿茶PK。在2012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及国家有关方面共7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中,武当道茶荣获中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24个进入百强的茶叶品牌中名列第一。在2013年全国农业品牌核心价值评估中,武当道茶以14.57亿的品牌价值连续两年位居全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首;在2013年湖北首届斗茶大赛中,武当道茶荣获最佳品质奖。武当道茶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品牌成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品牌,极大地提升了十堰茶叶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示范带动了全市特色产业开发。武当道茶以其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有机茶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畅销国内十多个大中城市,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市场。
  为将茶产业盘大做强,整合茶叶企业,组建集团公司,构建产业航母,最终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茶叶龙头企业、全国茶叶企业前三强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各方配合”的原则,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以龙王垭、圣水、梅子贡等三家市内最大的茶叶企业为基础,引进十堰凯龙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伙伴,新组建的十堰玄岳武当道茶业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母公司)正式2014年3月10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标志着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武当道茶产业航母正式扬帆远航。
     四、未来转型升级的十堰茶产业
     十堰市委、市政府对茶叶产业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主导产业纳入“四百万”工程建设,茶农积极性高涨,下一步,市农业部门将围绕市委、市政打造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这一战略,实施茶叶“三百”产业规划,进一步发挥山区农业比较优势,加强武当道茶品牌打造力度,以此示范带动全市特色农业深度开发。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全市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利用武当道茶品牌打造这一载体,将茶叶产业培育成100万亩基地、100万从业人员、100亿产值的支柱产业。
    (一)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根据十堰茶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在南三县竹房城镇带百公里茶叶长廊和汉十高速路沿线适宜种植区域发展茶叶基地。
    (二)突破性发展茶叶加工。以全省高香型绿茶基地为基础,巩固提高名优绿茶,适度开发有机乌龙茶和武当红茶,大力开发茶多酚、儿茶素、茶碱、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确保全市茶叶加工产值成倍增长。
    (三)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充分利用“武当道茶”的品牌优势,以湖北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这一产业联盟为平台,完善利益链接机制,加大品宣传营销力度,制定科学适用有效的的区域性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在全市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确保把“武当道茶”打响打亮,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申驰”工作,力争2014年“武当道茶”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十堰山区继名山、名水、名车之后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四)整合茶叶企业,培植茶叶龙头企业。支持武当道茶集团公司做大做强,把集团公司培植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管理规范、产权明晰、机制灵活、运转高效,集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现代茶叶大型集团公司。第二步,用2—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兼并、租赁、控股等方式,集团公司网络全市60%以上茶叶企业,覆盖全市80%茶叶基地;完成武当道茶产业园建设,集团公司年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实现上市,成为我市农业首家上市公司。第三步,用5年左右时间,集团公司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茶企,进入全国茶叶企业前三强。
  (五)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展茶叶市场。积极组织十堰大型茶叶龙头企业国家举办的大型茶叶博览会等活动,扩大对外宣传;在市城区调整兴建10家以上武当道茶销售门店和武当道茶馆;支持武当道茶集团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兰州、郑州等大中城市新设一批武当道茶门店,着力提高武当道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营销队伍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引进营销人才,组建营销联盟。加大市场信息收集与服务力度,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加强当地茶叶市场建设,结合市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建立专业茶叶交易市场,发展网上营销、邮政快递等新型销售模式,促进茶叶流通。
  (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研发完善制(修)定武当道茶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加大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重点围绕茶叶精深加工,原料利用和全产业链开发进行联合攻关,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七)加大产后开发力度。将秦巴武当山区独特厚重的茶文化资源和道教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加大茶文化开发力度。支持武当道茶集团开设茶楼、茶庄的力度;加大武当道茶茶艺、茶诗、茶歌的挖掘整理力度,加强茶艺表演队伍建设,以此吸引更多城乡居民关注茶文化、投身茶产业,在茶产业开发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尝试建设生态观光茶园,通过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积极开辟了一条十堰山区茶旅结合富民路。(湖北省十堰市农业局:王印)
                                
   作者投稿时间:2014年05月27日 09:46 (星期二)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