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11日,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茶学博士点领衔导师、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刘仲华,率湖南农大、省茶科所的专家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湖南省茶业总公司、湖南茶祖印象有限公司的老总,放弃周末休假,不顾高温炎热,深入湘鄂边陲、湖南屋脊石门县,指导科技兴茶和抗干旱工作。专家心系灾情,直奔重灾茶区,翻山越岭先后到海拔1000多米的壶瓶山、雁池、罗坪、东山峰等主产茶乡镇,为10个茶叶合作社支援10台移动抗旱水泵,在受灾茶园现场指导技术、走访和慰问茶农。 针对石门茶园旱情,专家提出“五条”建议:一是千方百计辟水源,想法利用山泉、山势引水灌溉,选择在清晨、傍晚进行喷灌、滴灌、流灌、浇灌来补水兼降温;二是利用作物桔杆、山草、绿肥等覆盖茶园行间,保持土壤湿度;三是培土护苗,加厚茶树根部土层,降低茶园土壤温度和水份蒸发;四是修建蓄水池,扩种遮阴树;五是加强培管,在旱情解除后,及时中耕施肥,补充养分。随同救灾的省茶科所副所长、植保专家、研究员王沅江特别指出:干旱期间茶园易发生虫害,但施药防治浓度要低,要选择在阴天早晨或傍晚进行,同时,对可能发生的几种虫害进行了预测,开出了最佳防治“处方”。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茶叶生产领导小组组长胡元琴向专家汇报了石门县茶叶产业和抗旱救灾的情况。石门现有茶园12.5万亩,年产茶13000吨,综合收入6亿元,是湖南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有全国茶叶百强县(20强)和湖南茶叶第一县之誉。面对天灾,石门茶农、茶企积极自救,正全力抗旱,但由于山区条件差、抗灾难度大,严重干旱导致秋茶减产面积近40000亩、减收2000多万元。专家们通过问诊把脉,制定“提质、挖潜、促销、保收”救灾方案的同时,还为石门制定了“科技兴茶、强茶”的长远规划,通过龙头企业“金融、资本”优势和“科技、人才”优势联姻,在石门建设“三个中心”即“中国有机茶生产中心、茶禅文化中心、武陵山区茶叶流通中心”和“中国有机茶之乡、国际文化名茶之乡”的新目标。县政府副县长刘颖、助理调研员肖建国、农业局副局长县茶叶办主任马进福、县茶叶协会副会长覃小洪和相关产茶区的乡镇领导、技术人员陪同指导救灾。 石门县农业局、县茶办、县茶协 龚仕斌 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