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一览表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7/6/9

 

 

全国卷I(陕西、河南等省)

    阅读下面的画图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附图)

    要求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卷II(贵州等省)

     材料作文:关于帮助

    材料:一、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为一贫困企业捐款300万,但当他生病后,该厂员工竟无一人探望,其中一名受助者还说:这让丛飞很没面子,丛飞很伤心,但他说:我现在已经无需钱来治疗了。

    二、华南农大学生小李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但不久他被查出来患白血病,该校师生纷纷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我们要记得李姐姐说的话:要学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帮助别人。

    根据以上材料自命题作文,体裁不限。

北京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上海

    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天津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命题作文,除诗歌以外体裁不限。

重庆

    高考恢复30周年,学生们对高考有各种各样的看法,高考充满了酸甜苦辣,请结合你的自身体会,写一篇高考体会的文章。

广东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

浙江

    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江苏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山东

    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题写800字文章,自拟题目,自选主题,自选文体,文体特征明显。

湖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湖南

    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江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语文,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要求:不得另拟题目不得透露个人的有关信息立意自定文体自定不得少于800不得抄袭或套作

辽宁

    我能为题写一篇作文。

福建

    季节为题写一篇作文。

四川

    请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安徽

    《提篮春光看妈妈》

海南

    话题作文: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

宁夏

    材料作文: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相关信息]

 

沉重的高考压力和童稚的高考作文

 

              南方网  徐晓 
 
   中国全国高考于7日拉开帷幕。今年中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10万,计划招生数567万,均创历史新纪录。共有950万人参加统考。从7日上午语文开考后,各大网站就公布了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同时,各地专家学者和普通网民对今年各地的作文也都热评如潮。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和评论爱好者,似乎不点评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是说不过去的。 
  要说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总的印象是什么,我以为,只有两个字即可概括,那就是:童稚。解释一下童稚的含义就是充满了童趣和幼稚。这本来也符合当今年轻人的时尚,当今年轻人的时尚是什么?就是装嫩,装童稚。但出题的人也追求童稚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要说今年高考作文最童稚的一篇当属辽宁省的“我能……”,这句从广告词一字不改的挪用过来作高考作文题的在全国还没有先例。不知移动广告公司是否会为此而状告辽宁省高考出题小组。“我能”从出题范畴没有出离“厉志”这一主题。当然,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是需要厉志的,越是发达的国家也是厉志书越好卖的国家,比如美国,当今头号经济强国,几乎所有中国的厉志书都是克隆自美国的。但要高考考生写这一类作文,我敢断定的都会写成豪言壮语一类的口号文。“我能”也只能如此写,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什么都“我能”的,如果什么都能的话,那也不是人间而是天上。那也属于神话故事或童话故事或魔幻或悬幻故事了。如中国古代的《西游记》外国现代的《哈里.波特》一类,这难道不童稚吗?
   其次,天津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也属于超童稚的一篇作文。什么样的人会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呢?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但那是难听的骂人的话,而这些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脏话。莘莘学子是不会写这个的。那就只有编造了,厉志的语录,名人的名言,古人的诗词等等。这个题目非常容易宿构,也非常虚假。还有什么比虚假的高考作文题目更可恶的呢?
  再次,重庆的高考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也属搞笑的题目。高考三十年与今年高考的考生有什么关系?要写父母辈的高考?那属于忆旧作文,问题是现在的高考生并没有经历过过去的高考,叫他们拿什么去写。只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妈妈的经历为什么要让现在的学生来写?这不搞笑吗?写自己的酸甜苦辣,更幼稚得不得了。现在的高考生,那里有那么丰富的味觉神经,他们的神经都被沉重的高考压力压得只剩下“苦”这一味了。哪里有甜和其他,除了自欺欺人的编造,其他味道也只有重庆火锅里才有,但那不是考生自己的味道。
  难道重庆自古就只出将少出相?难道重庆只有饮食文化而没有高考文化?为什么每年的高考作文出得如此缺乏文化味道。从前年的《自嘲》到今年的《酸甜苦辣说高考》,作文题目总是跳不出朝天门?
  超级搞笑的还有安徽省的《提篮春光看妈妈》。提篮小卖的年代对于今日的考生已经很久远了,就连农村也都没有这样的景致了。当然,不是提的食物或实物,而是提的“春光”,充满童趣与诗情画意。安徽是著名诗派“桐城派”的故乡,其散文理论核心是“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想不到“桐城派”发展到了今天,需要童稚的诗歌语言来写高考作文了。方苞姚鼐等人如果知道会作何感想?
  全国卷和其他省市的要好一点,但也没有脱离童稚两个字。全国卷一《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在一个全国已经非常物质化了的背景下来写诗意,这难道不非常幼稚吗?这与“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多少区别。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和《我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只可惜生活中没有“必须”,只有“可能”。如今年的高考考生全国报考的有950万人,而计划招生数567万,无论怎样“我能”“必须”也有383万名不能考上大学。作为厉志教育是可以的,但作为指导意义很强的高考作文题有误导考生之嫌。
  江西与湖北的要考生在高考场上谈语文和母语,这不逼迫他们说假话么?本来高中语文地位就一落千丈了,要说不喜欢语文难道不是和高考阅卷老师过不去么?要说语文的好话也实在是唯心之言。现在的高中学生有几个是真正热爱语文的?

  四川卷《一生与一步》,江苏卷《怀想天空》,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哲理情趣,但又实在是多么童稚和天真啊!
由于篇幅有限,要想在一篇文里做全国高考作文完全点评也是力不从心的。但就是以上的分析和评议也都可以说明问题了。
  我们经常被教导要关注时代、关注生活,但我们的高考作文却往往脱离真正的时代和真正的生活。所出的高考作文逼着考生说假话、大话和空话。
  高考压力是巨大的,考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是达到了极限的。如前所述,今年的高考考生全国报考的有950万人,而计划招生数只有567万,仍然有近四成的考生不能升入大学。这对他们将是一次残酷的打击。
  即使有近六成考生升入各级各类大学,但升入大学并不能保证什么。据报道,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
  花费了一笔不菲的学费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这说明什么?说明就业压力大,而且,越往后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但所有的家长仍然把孩子往高考的独木桥上推。因为,不读大学的就业前景更为不妙。而不就业则意味着不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现实是残酷的,高考压力是巨大的。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却越来越童稚化。我不知道是出题者的故意如此,抑或他们是患了一种病症叫做“彼得•潘综合征”。“彼得•潘综合征”是指成年人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这种逃避现实的装嫩心理是有害的,如果高考作文都一味追求童稚化,那我们众多的考生怎么去面对社会现实?他们又怎么去跨越人生一道又一道坎?这不能不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但不论说什么今年的高考语文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期盼明年的高考能够出现关注现实的好作文题?

 

高考作文戒无病呻吟 


 陈云发 

 

    每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会成为各大媒体及语文界津津乐道的话题,6月7日首场高考,下午开始作文题便成为媒体的热点,许多专家也对五花八门的题目进行评点,依我着,这些作文题目出得实在不怎么样,大都价值不大,无病呻吟而已。
 如果把部分省市的作文题进行归纳,大致可分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属于怪题、偏题类。如福建的《季节》、湖北的《母语》、浙江的《行走在消逝中》等,这些题目,想让考生讲什么?题旨方向都不甚确定,而且很难让人对题目的是非内涵作正确的判断。例如《季节》,究竟让人讲什么?是讲季节变换要注意健康还是要注意衣饰花样翻新?还是讲不同季节的景物?《行走在消逝中》,题目本身就不通,是抽象派语言,写散文诗之类可以,用价考生作文题则太模糊。岁月会消逝,行走“消逝”怎么理解?人生行走还可勉强与消逝联系,宇宙间的行走,人能看得见消逝吗?至于《母语》,概念也不清晰,“母语”是“母亲的语言”还是大民族的语言、从小就接触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还是国家的正式官方语言?出题目老师考虑的是不想让考生(老师、家长)猜到,所以便怪而偏。
  第二种是内容晦涩类。例如安徽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广东的《传递》、北京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等便属此类。看妈妈与“提篮春光”硬扭在一起,其实八竿子打不着,而且这“提篮春光”是什么意思?这就有点王蒙先生的“意识流”小说味道了,这叫学生如何准确审题?这个题目还好是给安徽考生考,假如给上海孩子考,肯定会写成“春天去提篮桥看妈妈”,作文中不知多少孩子的妈妈要“进”提篮桥呢?而“传递”一词作题目,犹如流动的冰川,作文内容很难抓住支撑点。至于北京考题那两句供议论的文言诗句,更是没什么思想意义,这种题目会把考生越考越蠢。
  第三种则是提倡自我、渲泄个人情绪。如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重庆的《酸甜苦辣说高考》、江西的《心中的一泓秋水,要说爱你不容易》、辽宁的《我能》、湖南的《诗意生活》等。现在的考生,城市里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长溺爱下已经很“自我”了,我们的高考试题,何必还要给他提供发泄机会?高考固然有“酸甜苦辣”,但通过高考系统复习、掌握、巩固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是必须的,有什么“苦辣”?而《我能》则完全可以写成一篇个人私欲膨胀的“力作”,阅卷时给不给高分?《诗意生活》则完全是为城市孩子、为富家孩子取得高分夹带的“私货”,那些付不起学费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弟,他们有这种“诗意生活”的体验吗?这是作文考试中的不公平竞争。而江西的考题则完全像是在考流行歌曲的歌手,或是面向了有早恋经验的孩子。
  第四种则表现为内容似是而非的不确定性。如陕西的看图作文《出事了》,出什么事?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是惊人的事怪异的事?逻辑上的混乱便带来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天津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这个题目很悬,假如一位考生家中房子正碰上拆迁,全家人常挂在嘴边的肯定是“要顶住压力”,写出来了会有高分吗?如果不写,这不是逼着考生讲假话“从高考作文开始”吗?
  当然,稍好一点的作文题,如江苏的《怀想天空》、山东的《记忆永远不会风化》、四川仔《从一步到一生》、海南的看文谈创新等,还总算过得去。
  从1962年高考作文《雨后》以来,那些出卷的老师为了“出奇招”防止猜题,总是要出些偏题、怪题,如果说当年的《雨后》对于太讲究“阶级斗争政治”的社会氛围还有些宽松调节意义的话,那么,这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经常搞得晦涩和过分鼓励渲泄自我,则就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倒退。我常想,为什么高作文不能出一些让孩子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公德、关心国事家乡事他人事方面的题目,让孩子既考驾驭文字的能力,又考出智慧、考出人生(今年江苏、山东考题就较好)?许多人至今津津乐道于《雨后》,殊不知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不足法。高考作文亦应讲点时代感、现实针对性,在当前,如能出一些正确树立财富观、如何对社会弱势群体体现爱心、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环境、如何对本地区建设献计献策、如何让他们从小就远离迷信崇尚科学等,让他们多关心一点国家、民族、大自然、他人,甚至鼓励他们对一些社会弊端进行批评,从而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的教育所需要的呵!而现在,孩子们“讲假话从做作文抓起”,已成为一种通病。而一些博士生、硕士生就业难,又何尚不是他们书读得太死、太不关注社会、太无实践能力所致?
  封建科举考试时,尚且要考联系实际的“策论”,即针对政府不合理政策或社会问题提出对策,以便从中发现能够治理国家、参政办事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有的举子一中进士,并有能力或机会被选拔去当县令,我们现在的“高考解元”(即各省市第一名,应为解元,不是状元),能去当县长、乡长或厂长吗?
  教育界人对无病呻吟高考作文题的沉缅,何时才能警醒?

 

 

[2007-06-15更新 来源:http://www.zgmcw.cn/]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