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陈奇志、赵丈田著《湖南茶文化》第13章《茶道》引言与第1节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9/7/13
 
【以下摘自陈奇志、赵丈田著《湖南茶文化》第325-333页】
 
 
第13章 《茶道》
 
13 茶道  Tao of Tea  /325
 
13.1  茶人尊祖  Tea people worship ancestor of tea  /326

13.2  茶祖精神 The spirit of ancestor of tea  /333
13.2 .1 和谐精神 The spirit of harmony  /334
13.2 .2 道德精神  The spirit of virtue  /337

13.3  湘茶意味 The relish of Hunan tea  /340
13.3.1 湘茶之魂--和谐  The spirit of Hunan Tea: Harmony  /340
13.3.2  湖南名优绿茶——一扇新春之窗  The famous and high quality green tea: Shan Xin, the window of spring   /341

13.4茶禅文化  The culture of tea and Zen   /341
13.4.1  茶在佛教中的特殊功能  Special function of tea in the Buddhism   /343
13.4.2 唐代夹山和尚善会的“夹山境地”  "Fairland in Jia Mountain"  -- Charity meeting held by monks of Jia Mountain in Tang Dynasty    /344
13.4.3  圆悟克勤禅师道真谛  True meaning of tea explained by Zen Master Yuan Wukeqin   /346
13.4.4  “吃茶去”与“茶禅一味”的联系与区别   Differences of "drinking tea" and "Tea and Zen unified in one taste"   /348
13.4.5“茶禅一味”传日本  Spread of “Tea and Zen unified in one taste” to Japan   /353

 
 
  品茶的最高境界是悟道(得道)。“道”不是只看书就可学到的,要用心去领悟,我们说“品茶悟道”或“品茶得道”,而不说“品茶学道”、“品茶习道”。

   “茶道”一词最早是皎然提出的。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皎然之前,茶事包括煮茶、煎茶、烹茶、饮茶、吃茶等,茶事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消遣行为,和“道”并无关系。陆羽著《茶经》三卷,其中有“煮茶”、“饮茶”、“茶之事”等条目,虽然将茶事提高到精神层次,但仍没有使用“茶道”一词。皎然以后,茶学与文学作品罕见“茶道”一词,现今许多词典、字典也未收录,只有近些年来,茶文化热潮掀起,茶道的说法才盛行。过去很少提“茶道”这个词,不等于说中国过去没有茶道,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词汇,不能说中国古代就没有这些内容。

  什么是茶道呢?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一百个茶文化专家,可能有一百种解释,真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也有学者认为“茶道”是不能定义的,一旦定义就会破坏茶道之美,茶道周围的神秘光环就会消失。茶道,每个茶人、每个茶叶爱好者都可以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茶道本是不可说出来的,但是要写书必须说出来,本书作者说的只是一家之言,为读者领悟茶道提供一个启示,仅此而已。

  我们认为,“道”和“茶道”并不神秘,“道”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道”是多义词,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茶道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茶道”指通过品茶悟出的有关哲学和宗教的理念,广义的“茶道”还包括茶叶生产、贮存、经营、烹煮、品饮、展示、研究的方法。本章仅讨论狭义的茶道。

  在狭义的茶道中,“道”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中国文化里原本没有“哲学”一词,只有“道”这个终极概念。中国哲学家们把高于形象、超越知识、观照一切学问的概念,统称为“道”。“道”是所有学问中的一个制高点,“得道”意味着进入哲学境界。“哲学”一词是19世纪末中国留学生从日本引入的译名,是对西方philosophy的意译,后来被国内学术界广泛采用。

  茶学的哲学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茶学不再只是纯自然学科,现在也加入了人文科学的内容;不再只研究茶叶本身,也关注社会与人生。在狭义的茶道中,“品茶悟道”的目的是借助饮茶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一门快速发展中的学科,前途广阔,它必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成为饮茶爱好者的一门必修课。没有“中国茶道”就没有中国茶文化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失去我国茶产业的灵魂。否认中国茶道的存在,就会阻碍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作者在本书中不打算系统地论述茶道,只是从哲学、宗教的角度思考湘茶与湖南茶事,作者把一些心得体会放在了“茶道”这个框子里。

13.1   茶人尊祖

  中国人历来尊祖,素有“慎终追远”、“法祖敬宗”的传统,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取向之一。祖先崇拜虽未列为中国的正式宗教,实则成为中国宗教信仰和礼仪的主体。

  《史记•礼书》: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国语•鲁语上》:

  夫祀,国之大节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记•祭统》:

  凡治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后汉书•祭祀志》:

  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豺獭知祭祀,而况人乎?

  中国社会从夏朝起走上“家天下”的道路,从商朝起就形成了祖宗崇拜的传统。商朝人相信,人死了可以成神,因此重视祭祖,祈求祖宗在冥冥中保佑后人。周代,祖宗神仍是崇祀对象,《尚书•金滕》载,周武王病重,他的弟弟周公祈求神灵保佑他早日康复。而周公所面对的神灵,竟全都是周王室的祖先。《礼记•祭义》说:“祭先(祖),所以报本也。”这里“本”含有哲学意蕴,“立本”意识树立后,人们更加自觉祭祖。夏商周以后,祭祖传统未断。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殷商时期起,中国就有春天祭祀祖先的习俗。战国秦汉以后形成清明、寒食节上坟或扫墓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古人死后都是土葬,留有坟头,待到春日回暖,草木萌发,后人去整修坟墓,培植树木,同时带去食物供奉。现代都市废土葬兴火葬,埋骨灰之处,树立一块碑石,每逢清明、春节,亲人前来祭扫。祖先未必“显灵”,但按时享受“香火”。这是中国社会千年不变的习俗。在祖宗崇拜的氛围里,在缭绕不绝的烟火中,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哲学家无论怎样争鸣,但都尊祖和尊古。儒家的尊古态度比较审慎。儒家对夏商文明充满敬意,但更崇尚史料翔实的周代文明。墨家则主张回到夏朝,但是墨家对夏朝也不大了解,其对夏朝的崇拜只是一种表态罢了,墨子的“法先王”疑似借题发挥,目的是让先王为他的“爱的宗教”服务。法家反对“法先王”,曾对儒、墨猛烈抨击,但即使如此,也认为今不如昔。道家走得更远,主张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去。

  尊祖的核心是尽孝。孝,字形从“老”,表示以子扶老,其根本含义是“敬”,或“顺”,从字义讲,孝就是“肖”(相似)、“效”(仿效),强调的是尊重前人、向前人认同。孝的观念,体现出重视历史联系的思维原则。
中国哲学以“祖”为尊、以“人”为本,反复论证并全力维护“祖”的权威。人与人的联系纵横交错。横的联系,是指特点时间的一切社会联系;纵的联系,则是历史上几代人之间的联系。中国哲人往往沿着时间的河流,追寻历史线索,思索“人”的本原;而西方哲人习惯沿着空间的顺序,追寻宇宙线索、探究“物”的本原。中国哲学揭示了一条朴素真理,即“前人——后人”是一条链条。人来到世上,是在延续前人的生命。人来源于父母,可以说是因“生”而“有”;人之为人,首先是出生,是“有”,是“存在”,然后才是现实的社会联系。“生”是有序的,父母产生子女,前人产生后人,这就有了社会,有了历史,有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前人是源,后人是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比,有温馨的人情味,更有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中国哲学重视对前人(祖先)物质的和精神遗产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是幸福的源泉,继承是不需论证的“公理”,继承是不容怀疑的路线。

  受这种崇祖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茶人无不尊祖。茶人对尊祖观念的升华,又反过来确定了中国茶文化的框架。“祖”有“中华茶祖”与“茶人祖先”之别,“中华茶祖”是唯一的,专指炎帝神农氏,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叫“中华茶祖”,过去有人称吴理真为“茶祖”,未加限制性定语,就闹出了笑话。“茶人祖先”,其含义要宽泛得多,包括所有茶文化的先辈,如龙窖山瑶族先民、陆羽、吴理真、王夫之、陶澍、左宗棠、吴觉农等等。崇祖、祭祖的对象,一旦扩展为“茶人祖先”,尊祖就成了尊古。今人撰写茶文化著作和论文,宣传茶叶品牌,无不引经据典,抬出古人。四川雅安市推出蒙山植茶始祖吴理真,湘鄂边境的龙窖山茶人为瑶族先民植茶早于吴理真而自豪……

  尊祖敬宗形成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华人即使远在天涯,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血缘关系。乡愁绵绵,情思切切,忘不掉的是祖宗,割不断的是亲情,谁也不愿做“不肖子孙”。海内外茶人寻根问祖,正式确立神农茶祖的历史地位,建立了世界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批学者沿着漫长的历史长河溯源,终于找到了世界茶文化之源,那就是炎帝神农氏最早在湖南发现和利用茶叶。

  炎帝神农的称号近几年有所变化。史前文化没有文字记载,三皇五帝在过去只是传说中的人物,茶叶界称炎帝神农氏为“茶神”。考古近些年有了重大发现,长江流域发掘出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古城堡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历史上的确存在炎帝神农氏时代,它还是中华文明、中华茶文化的源头,炎帝神农的称号逐步由“茶神”改称“茶祖”。

  湖南茶业幸运,最早沐浴着炎帝文明的阳光雨露;湘茶文化骄傲,源于古老的炎黄时代;湖南茶人自豪,最先受到炎帝精神的熏陶。

  2009年4月10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国际茶叶科学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茶人联谊会、茶祖神农基金会,在湖南炎陵县共同发布了《茶祖神农炎陵共识》。该文是茶祖文化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字里行间,浸透了中国哲学“孝”的精神。第一条明确谁是中华茶祖,第二条叙述茶祖精神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分析茶祖神农文化的地位,其余讲弘扬茶祖文化的建议与方案。“同一个祖先,血浓于水;共一个‘茶人’,情重于山”。这短短16字,反映了中华茶祖神农在全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道出中华茶祖神农文化的强大感召力,表达了海内外茶人亲如一家的情谊。《茶祖神农炎陵共识》由曹文成、蔡振楚、陈奇志起草,全文如下:

  济济苍穹,巍巍昆仑;悠悠茶祖,穆穆炎陵。

  维公元2009年4月10日,海内外茶业精英会集于湖南省炎陵县,祭拜中华茶祖神农氏于炎帝陵。这是五千年以来中华茶人、世界茶人第一祭,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参加炎陵盛大祭典暨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来自国内外的各界人士,经过科学论证,形成以下共识,以昭天下。

  第一,《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是中华茶祖,也是世界茶祖。我们认祖归宗,崇尚祖德,正式确立神农茶祖的历史地位,一致认为:神农氏是“茶祖、茶叶始祖”。陆羽是“茶圣”,我们都是“茶人”。

  第二,茶祖神农“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茶祖神农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茶业发展的原动力;茶祖神农文化5000年中华茶文化的源头和精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正式确立每年谷雨节为“茶祖节”,即中国茶节,逐步扩大、上升为全民族节日。在此期间,建议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茶文化活动,在炎陵县炎帝陵开展多种形式的祭典、祭祀活动,缅怀先祖、颂扬茶祖神农精神、增强全体茶人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茶祖神农的历史丰碑深入人心,世代相传。

  第四,弘扬中华茶文化就是要高举“茶祖神农”的光辉旗帜,弘扬和光大茶祖神农的精神,传承伟业、继往开来,发展茶业经济,象茶祖那样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进一步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为中华茶业创辉煌,为人类健康谋福祉。

  第五,用中华茶祖神农文化和精神教书育人,走文化兴茶、科技兴茶之路,大力普及茶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茶业队伍的人文素质,加快茶叶科学文化人才培养,并建议大中小学开设茶文化课程,积极开展中外茶文化交流,在国外孔子学院开办中华茶文化、茶艺、茶道训练班,以彰显中华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中华茶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

  第六,今年3月3日在湖南成立的茶祖神农基金会是弘扬中华茶祖文化、发展茶叶产业的一个好的平台,一个创举。我们倡议在炎帝陵建设一个中华茶祖神农文化博物馆与茶文化观光园。我们期盼海内外炎黄子孙与世界茶人积极支持基金会工作,支持中华茶祖神农文化博物馆与茶叶观光园建设,倾情奉献,踊跃捐赠。

  第七,倡导“茶为国饮”,提倡多喝茶,宣传茶叶防癌抗癌、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抗病毒、抗炎症、防辐射等功效和科学饮茶有益健康,引导形成良好的饮茶、消费习惯和健康时尚的消费理念,将“茶为国饮”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

  同一个祖先,血浓于水;共一个“茶人”,情重于山。让我们共同高举茶祖神农的光辉旗帜,弘扬茶祖文化,铸民族茶魂,兴富民产业!

  祭祖是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从2009年开始,每年谷雨节为“茶祖节”,这一天,茶人要举行祭茶祖活动。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明华,在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宣读了《祭炎帝神农茶祖文》,全文如下:
 
    惟公元二零零九年四月吉日,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偕海内外茶业界代表,谨具五谷三牲、佳茗时馐之仪,致奠于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之陵前曰:
 

 
鹿原苍苍,洣水汤汤,陵寝巍巍,大殿煌煌。
伟哉炎帝,照耀洪荒。文明肇始,璀璨东方。
中华始祖,育我炎黄。中华茶祖,德泽绵长。
今我中华,茶业兴旺。名茶荟萃,济济一堂。
龙井碧螺,云雾乌龙;毛尖普洱,银针千两;
祁红瓜片,竞相芬芳。誉为国饮,礼义周行。
茶叶行销,五洲四洋。驰名中外,无上荣光。
吾侪有幸,欣逢盛世,科学发展,指路引航。
振兴茶业,责任担当。绳我祖武,万象呈祥。
缅怀先祖,鉴我衷肠,来馨来格,伏维尚飨!
 
 
 
 
  祭文为中国独有文体。汉末以前称为诔。自唐代以来,炎帝陵祭文均未突出“茶”字。这是第1篇由副省长级首长宣读的祭炎帝神农茶祖文,缅怀了炎帝神农茶祖的丰功伟绩,反映了广大茶人的感激之情。

  近年来将炎帝神农正式作为茶祖祭祀,说明炎帝神农茶祖的形象深入人心,茶祖祭祀是对茶祖精神的弘扬,是文化寻根、文化自觉的需要,是凝聚茶人、整合茶业、倡导“茶为国饮”的需要。
 
 
【后略】
 
【资料来源:中国名茶网.公司 http://www.zgmcw.cn/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