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丈田
湖南茶文化是以湘茶为核心的茶文化,本书主要介绍狭义的茶文化。
《辞海》对文化定义为:“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本书作者1999年在《君山茶文化》一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界定,茶文化是以茶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广义的茶文化包括3个层次:物质层次(茶、茶具、茶包装、生产用具等)、行为层次(上述物质的生产技术、茶叶品饮方法、茶叶贮藏保鲜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等)和精神层次。狭义的茶文化仅涉及精神层次,行为层次的内容留给茶科学与管理科学研究。
狭义的茶文化的内容包括:茶文学、茶艺术、茶习俗、茶历史、茶哲学(茶道)5大板块。狭义的企业茶文化与以上5大板块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企业茶文化包含这5方面的内容。
本书有三大重点:茶文艺、茶哲学(茶道)、茶习俗。
茶文学作品按体裁分为数章,第2-8章大体属于茶文学的内容,录入文学作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限于篇幅,有些优秀作品未能录入。读者如需要全面了解,请阅读即将出版的《魅力湘茶——诗词歌联》(暂定名)。
茶艺术主要提到表演型茶艺,排在第10章,涉茶书法、绘画、摄影、舞蹈等只安排了插图,未作理论阐述。
茶哲学(茶道)在第13章有专题论述,第9章《论文》,主要收录与茶哲学(茶道)有关的论文,第14章《企业文化》也属这方面的内容。
茶俗内容包括了饮茶习俗、生产经营习俗。
茶历史内容从简,只选介了清代以前的重大茶事,对绝大部分茶叶爱好者而言,没有必要掌握茶史的所有细节,如茶利用史、茶生产史、茶贸易史、茶科技史、茶企业志等。
在中国,茶学是已被高度哲学化的六大学科之一,其余五大学科是:政治、伦理、历史、兵法、中医。一切学问,到达顶峰,就会遇上哲学(道),甚至统一于哲学(道),茶学也不例外。 “道”与“哲学”可看作同义词,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日本学者借用汉字,将英语“philosophy”译成“哲学”,19世纪末,赴日中国留学生将其引入,“哲学”一词后被学术界广泛采用。
饮茶有4种境界(见本书彩色插图):一是饮茶解渴,这是人生存的需要,其特点是被动饮茶;二是饮茶保健,这是人的健康需要,其特点是主动饮茶,自觉饮茶;三是品茶赏美,这是人的精神需要,其特点是品茶者得到了美的享受,欣赏茶之美(外形之美、内质之美),欣赏品茶艺术之美,欣赏茶俗之美,欣赏茶文艺作品之美;四是品茶悟道,这是人的修身养性的需要,品茶是手段,悟道是目的。进入第1-3种境界的人,饮茶后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品茶悟道”就不同了,每个人悟出的“道”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茶叶生产与研究者通过品茶悟出茶叶品质特点与改进品质之道,文化人悟出的是哲学(道)。在狭义的茶文化里,“品茶悟道”中的“道”仅指后者,不指前者,前者属茶科学的内容,更确切地说,是“茶叶审评学”的内容。
文化人悟出的道,因人而异。有人悟出了夏商周时代的五行八卦,有人悟出了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儒、墨、法、道等),有人悟出了两汉经学,有人悟出了魏晋玄学,有人悟出了外来佛学,有人悟出了宋明理学,有人悟出了茶祖精神……
为何提倡品茶悟道,不说“吃饭悟道”、“坐车悟道”?因为品茶提供了“悟道”的理想条件,慢慢品茶,细细体会,静静琢磨,茶与道通,“茶”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非智慧本身。
如何“品茶悟道”? 必须对中国哲学与茶祖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否则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品茶,也不可能品出“道”来。
本书主要是为进入或希望进入第3-4种境界的人们而写的,愿本书为读者赏美悟道提供一些帮助。本书的素材虽取自湖南,但赏美悟道之法不受地域限制。
陈奇志
赵丈田
2009年4月
(《湖南茶文化》内页480面,彩色插页28面,分精装、平装本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