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辉球、黄德开 湖南省安化县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产茶条件,是我国茶叶主产县,中国黑茶的发源地。悠久的产茶历史、丰厚的茶文化底蕴、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良的茶叶品质、独特的茶叶产品,千百年来享誉海内外市场。近年来,因其独特的保健功能和深厚的历史茶文化底蕴,在国内外市场刮起了一股安化黑茶旋风。引起了省市县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发展安化黑茶产业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将安化黑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使安化黑茶产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发挥传统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安化黑茶产业。2007年县委、县政府颁发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1号文件。2008年8月又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的实施细则》。 2008年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茶产业工作稳步发展,茶园基地建设、茶文化挖掘、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茶叶总产量达10980吨,总产值1.7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7.4%和19.2%,其中安化黑茶产量9870吨、产值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8%和23.8%。全县共完成茶园基地建设2.78万亩,其中新建茶园0.98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8万亩,新建良种茶苗基地200亩,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了11.48万亩。 最近,安化县政府召开茶产业工作会议,将采取五大举措,切实完成茶产业开发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到2015年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茶叶总产量3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的茶产业发展目标。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把做强茶产业作为安化县“3﹢2”战略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要求全县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发展茶产业纳入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发展茶产业的组织领导,县茶产业茶文化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必须切实履行职责,整合力量和资源,全力支持茶产业发展,各乡镇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副职具体负责茶产业建设。从2009年开始,县政府将茶叶基地建设工作列入对各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分年度进行考评。 二是狠抓茶园基地建设。县政府将按照《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安发[2007]1号文件)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利用上级财政部门将我县列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机遇,捆绑1500万元以上的支农资金,重点支持茶园基地建设。将基地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到乡镇、企业及有支农资金的部门,要大力招商引资,引导和支持辖区内企业办基地,坚持“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突出重点、择优发展、集中连片、分户经营”的原则。新建茶园基地必须达到规范化、良种化,便于机械化采摘,高标准建园。提倡企业办基地、基地联茶农,培植一批茶叶种植大户,建设一批大型基地。 三是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条件和更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一批战略投资者来安化开发茶产业。继续重点扶持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怡清源茶业、久扬茶业、马路茶厂、永泰福茶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大企业的产权改革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科技含量、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努力打造一批现代化的茶叶加工企业,实现“做大企业、做强品牌、拓宽市场、壮大产业”的目标。 四是加强品牌和标准体系建设。县政府将加大投入,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安化黑茶”。加强对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保护,积极申报“中国黑茶之乡”,加快“茶马古道”、“安化黑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申报和相关品牌注册。加快制定“安化黑茶”系列标准,完善全县茶叶生产的标准体系。规范安化千两茶生产加工,实行加工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各企业按照“安化黑毛茶标准样”收购原料,确保安化黑茶的产品质量。 五是全力拓展和整顿茶叶市场。2009年县政府将以“安化黑茶”品牌整体形象组团参加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行的国际性茶业博览会,积极组织参加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益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益阳)安化黑茶文化节”,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宣传推介安化黑茶,树立“安化黑茶”的品牌形象。全力支持黄沙坪茶市建设,实行政府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装修格调,县内主要茶叶企业在茶市设立销售窗口或经营茶馆,积极筹建安化黑茶博物馆,迅速改变该县有茶无市的局面。同时由县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局、茶业办、茶业协会等部门联合行动,对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依法取缔“三无”企业,对“三无”茶产品依法予以销毁。 会议总结表彰了2008年茶产业工作先进单位,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2009年至2013年茶叶基地建设工作责任状》。参加会议的有:茶产业茶文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乡镇镇长和分管领导,茶业协会全体会员,茶叶加工企业代表,茶园基地开发大户代表;茶叶经销商代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