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施兆鹏: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9/1/15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施兆鹏1, 2
 
(1.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湖南 长沙 410128;2. 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本文综合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对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茶经》“六之饮”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考证了神农尝百草识茶,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还考证了湘西“秦人擂茶”的传说。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研,包括《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朝六大瓷窑之一岳州窑的茶具茶碗,以及对唐朝的另一类瓷窑长沙窑也作了考查,证实了湖南唐代两大瓷窑开创了釉彩及文饰的先河,在中国古瓷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史记记载,阐述了《唐国史补》中提到的“灉湖含膏”及“白鹤翎”茶。还表明了对茶文化界久有争论的“茶禅一味”源头的看法,赞成源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系宋朝圆悟克勤所作。此外,论述了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说明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茶文化;历史地位;湖南
 
中图分类号:S571.1;G127.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369X(2005)01—001—06
 
The Historic Position of Hunan Tea Culture
SHI Zhao-peng1, 2
 
(1.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 Hun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Natural Products,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ic position of Hunan tea culture was discussed from the historic legends, excavated culture relics and historic records. Some records in the “Tea Classic” by Luyu were texturally investigated by the author. The tea cup come from the Yue Zhou stove(one of six china stoves in Tang dynasty)was the texturally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hangsha china stove of Tang dynasty. These two china stoves of Tang dynasty in Hunan province created ceramic glaze and decoration which had great scientific value in ancient Chinese china field. Besides, the history of Jun-shan and Bai he-lin tea mentioned in the “Tang State history” was discussed by the author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tea and Zen which has long controversy in tea field wa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agrees with the idea that the original place is the Xia Shan temple of Shi Men in Hunan province written by Yuang Wu Ke Qing in Song dynasty. The important historic role of dark tea in Hunan province in the union of all ethic groups and in the tea economy was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
 
Key words: Tea culture, Historic position, Hunan
 
 
 
 
  湖南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已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遗迹证实: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生息繁衍,过着原始农业的定居生活,常德市澧县城头山原始古城的发现、古水稻田的发掘,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两千年,表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地之一。
  在湖南这块孕育着深厚文化的土地上,茶的文化逐步形成。唐朝陆羽《茶经》问世后,茶开始形成一门科学,不但在自然科学上有着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且在人文科学领域中有着空前的繁荣。湖南这块沃土成为茶文化演绎的重要舞台,值得国人尤其是茶人高度重视的是:有关湖南的几件带标志性的史实,证实了湖湘茶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
 
  1 历史传说的澄清

  在没有文字的古远年代,人类只能用语言传递消息和记事,直至简单文字的出现,人类开始使用文字来传递信息和记载历史。虽然最早的文字只能记载一些当时的实事以及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也无从考证,但这并不能否定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于是有了远古的口头文化,远古的文明史。中国的茶文化史也就是从这些传说中走出来的。
 
  1.1 神农“尝草识茶”、死后葬于茶陵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新语道基篇》),“斫木为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耜耕农业,还“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吕氏春秋》)。神农“尝草别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三大贡献,创拓了中华原始农业,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三皇”祖先之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使人们开始重视茶叶,并利用茶叶,开掘了茶文化之源。
  《吕氏春秋》中有“神农死托祀南方”之说,据《帝王世纪》和《路史》等记载,相传炎帝晚年巡游天下,积劳成疾辞世(有一说是误食断肠草去世)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帝葬长沙茶乡之尾是茶陵。炎帝神农氏陵在县西三十里。史记云帝葬长沙之茶乡”(即邑西康乐乡,《酃县志》卷之四,炎陵帝纪,同治十二年重修)。宋乾德六年(公元967年),太祖派人访遍全国古陵,终于在湖南茶陵县南百里的白鹿洞(今炎陵县康乐乡鹿原陂),找到了炎帝陵,于是建庙祀奉,绵延后世。至今,炎陵及相邻的茶陵、安仁县依然流传着神农尝草识茶的传说。神农管理部落有方,《吕氏春秋》记有“为天下及国,莫于以德,莫于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此神农皇帝之政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祖“公益为先,置个人安危于后”之高尚品德的颂扬,亦符合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每年九月九日,湖南各界人士去炎陵参加万人祭祖活动,缅怀先祖给华夏后代的养抚、繁育之恩,其中应不乏感谢先祖为人类发现了茶这种健康饮料的恩份。
 
  1.2 湘西之秦人擂茶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命大将司马措攻楚,屯兵沅水之南,即今湖南桃源、沅陵的长茅岭和南阳一带,当时有一种“苦羹”得以流传,这种苦羹即是“擂茶”的前身。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马援出征五溪蛮,驻军于沅陵壶头山,凿石室屯兵,兵行有纪,鸡犬不惊,盛夏士军多有疾,有百姓敬献汤药,遂将该汤药与三军服用,疫病皆除,马援问曰:“此何神物”,答曰:“祖传秘方五味汤”,即生米、生姜、生茶、加盐、茱萸碾浆烹煮而成。(以前三味为主,一曰“三生汤”。)后有“马援凿石室以安民,民间献擂茶以报德”之佳话(康熙年《桃源县志》、《辰州府志》均有记载)。擂茶源于秦汉, 故曰“秦人擂茶”。后来擂茶盛行于雪峰、武陵山区,成为湘西地区的一种待客佳饮,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明朝孙绪写有一首“擂茶”诗:
  何物狂生九鼎烹,敢辞粉骨报生成。远将西蜀先春味,卧听南山隔竹声。
  活火乍惊三昧手,调羹初试五侯鲭。风流陆羽曾知否,渐愧江湖浪得名。
  此诗从西蜀的历史入手,通过对擂茶制作、调味(以西汉成武帝时的五侯,王谭、王商、王定、王根、王逢时五侯的珍膳鱼肉合为鲭)的描述,歌颂了擂茶粉身碎骨报答人类的茶德,文笔细腻,极具情韵。
  到桃源喝秦人擂茶,确是一种享受,客人入座后,热情的主人会摆上十二盘糕点(多者达48盘),当地有“三碗不下席,六碗不出源”的习俗。因擂茶主料中茶叶可以提神去腻,生姜能散寒温胃,生米能润肠去火,故即使吃得过饱,亦无大碍。日本友人多田侑史先生在饮过擂茶后曾深有感慨:“莫道醉人唯美酒,擂茶一碗更生情”,并说:“我终于找到了日本茶道的源头”。
  1992年5月“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常德召开,在桃花源喝擂茶时有国外专家学者赞誉“秦人擂茶是对世界茶道的特殊贡献”。
 
  2 从出土文物中证实

  2.1 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挖掘中,出土汉隶书写的“一笥”的竹简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荣先生研究,认为即檟异体字,而檟在汉前指茶(也有学者认为是指桔柚一类的水果)。一号墓主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軚侯利苍之妻辛追,于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入葬,出土的一幅绢帛绘画,有人考证有一幅为《敬茶仕女图》。三号墓为利苍之子后元四年(前160年)入葬,一、三号墓文物中“一笥”,“笥”的竹简或木牌出现了四次。
  此外,1954年在长沙魏家大院,第四号汉墓中(约为文景帝之际,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质官印,上书“荼陵”二字。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叶生产,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随葬品说明墓主的生前嗜好饮茶,死后将茶作为陪葬。这些物品是我国茶史上最早的文物,无论在礼仪、帛画、绘绣、撰刻的艺术表达水平上,还是在中华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深远意义。
 
  2.2 岳州窑、长沙窑之茶具

  陆羽《茶经》四之器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湖南岳州窑自被陆羽《茶经》中列为唐六大名窑之后,似沉入洞庭湖中,未见于任何史籍,1953年经考古挖掘始知岳州窑系湘阴城南铁角嘴窑头山一带,发现裸露在窑地的大量文物。1983年在城南偏西的樟树镇百梅村,又发现15万平方米的百梅窑址,最厚的文物堆积在2.5米以上,出土文物碗、缽、碟、壶、瓶、罐,釉色多样清鲜,纹饰讲究,上层为宋瓷,下层为东汉青瓷。1986年普查在湘阴湖江岸边发现古窑址25处,其中青瓷窑址就有18处之多,1997年马王墈窑址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窑具和隋代龙窑,有8个文化层次,包含唐、隋、南朝(梁)、东晋、西晋、东吴六个时段,延续500余年。其西晋匣缽,使“匣缽烧造法”向前推进300余年,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国青瓷技术发展史寻到了源头,证实了岳州青瓷在中国青瓷史上应具的地位,也是湖南最早的青窑瓷,是研究青瓷史不可多得的文物。
  岳州瓷的釉色以青绿居多,青黄者少,釉层较薄,玻璃质渗光亮。初唐,岳州瓷大多只施半釉,甚至有的器皿只有口沿施一圈釉,成为该窑产品的一特色,《茶经》中指的岳瓷和越瓷一样,较其它瓷色青,并评说“青则益茶”。从出土文物来看,岳窑的青瓷、生活瓷、工艺瓷都有生产。生活瓷有隋代有青瓷小杯,青瓷足杯;东晋的青瓷洗;南朝的青瓷三足炉;东汉的青瓷双系壶;三国的青瓷笸及唐代的青碗。工艺瓷有车马人物、动物、家禽等。晋代青瓷穿山甲及鸡埘造型美观,逼真逗趣,体现出十分高超的技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与岳州窑同时存在的长沙窑。长沙窑址设在铜官镇,又称铜官窑。其产品在国内外有大量出土,历史影响颇大,也是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窑。长沙窑与众不同的是胎以灰白色为主,釉以青中泛黄为主,另有黑白、褐绿彩釉;纹饰丰富,以釉下彩为其特色;器形品种多,形状各异。而且长沙窑开创了以文为饰的先例,在一唐代出土的青釉褐彩壶上记有一首忘年爱情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诗文趣味,具有浓厚的风土气息。据考证,岳州窑先,长沙窑后,后有长沙窑取代岳州窑之势。近年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考古学家在挖掘八、九世纪文化遗址时,发现有长沙窑瓷。1974年在宁波出海口处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青瓷。
  唐代湖南两地瓷窑生产及销售盛况空前,李群玉的《石瀦》一诗,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江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墳。”诗中作者目睹瓷窑的蓬勃发展,以至担心挖瓷泥会挖到南岳衡山,火神祝融死后埋在南岳衡山。另外,诗人刘言史与孟郊在洛阳北山野之泉饮茶时也曾写到湘瓷:“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可见当时湘瓷已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并在全国颇有影响。
 
  3 从史籍中考证

  3.1 《茶经》中的湘茶

  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其中,三节五处提到湖南茶产地、质量及茶具等内容。
 
  3.1.1 陆羽《茶经》七之事

  “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合于山上,山多茶树”。湖南溆浦位处湘西雪峰山脉沅水之滨。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之辰州属黔中郡(于公元前273年建郡);汉代属武陵郡,治所即当今之溆浦县;至隋始建辰州,炀帝时改辰州为沅陵,治所即为沅陵,辖沅陵、泸溪、溆浦、麻阳、辰溪五县。《坤元录》已失传,据推测可能是隋唐年间所著。多位史家考证,除《坤元录》或转录《坤元录》内容外,史籍无“无射山”的记载。《湖南通志》(1885年)、《括地志辑校》载有“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时山……山多茶树”。有“射”与“时”一字之差。但据《溆浦县志》(同治版)以“无射山”不可考,否定了此事。笔者1986年7月陪日本友人松下智先生去沅陵考察此事,无果而归。从地理位置分析,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应是武陵山区,“武陵七县多茶,最好”(《荆州土地记》)是众所周知的事,也就是说隋唐时湖南的西部就有茶叶。
  《茶经》中《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谷生茗焉”。
  茶陵是我国最早以茶字命名的县,汉高帝五年(前202)为长沙国茶陵县,西汉为茶陵县,东汉为茶陵县属长沙郡,隋属湘潭县,唐为茶陵县属衡州郡,宋为茶陵县,分置酃县(下同),元、明、清均为茶陵州,民国为茶陵县(《湖南省志》1961年)。
  茶陵何以茶命名?有多种说法,经流茶陵县城有一条江叫洣江,又叫“茶水”而名。茶水,发源于合户,经高垅、火田、七地、腰陂、洣江、思聪等乡镇汇入洣水,入洣水之前称茶水。也有人把洣水叫成茶水,说成因水而得名。茶陵县以南临茶山,故名。《沅和郡县志》: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其陵谷间多生茶茗焉(《湖南通志》光绪十一年修)。“神农葬茶乡,称图经云;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竞陵、零陵、江陵之类是也。”(《酃县志》卷之四·杂说)。笔者认为后者更有说服力。
 
  3.1.2 陆羽《茶经》八之出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金州、梁州又下。
  湖南的衡山,古称衡州,秦始皇二十六年置衡山郡,以拥有“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而出名。
  《吕氏春秋》记有炎帝是南方和夏季的帝,祝融是南方和夏季的神。衡山五峰中,祝融峰、天柱峰、芙蓉峰、紫盖峰和石廪峰。相传祝融死后葬于南岳并被封为火神。石廪峰产有石廪茶。
  唐宣年间,龙山县有位弘文阁校书郎李群玉(847~873)写有“龙山惠石廪方及团茶”诗五首。
  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之凌烟雾,采掇春山芽。
  珪壁相压迭,积芽莫能加。辗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凝澄坐晓灯,病眼如蒙纱。一鸥拂昏寐,襟鬲开烦挐。
  顾渚与方山,讹人留品差。持瓯默呤味,摇膝空咨嗟。
  石廪茶品质如此之美,完全可与顾渚之紫笋,浙江方山茶媲美。
 
3.2 《唐·国史补》中的湘茶

3.2.1 岳州之氵邕含膏

  唐朝李肇《国史补》有“风俗志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南有衡山茶,岳州有氵邕之含膏(《唐国史补·因治》李肇等撰,上海古籍出版),唐杨晔《膳夫经手录》:“岳州氵邕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于茱萸”。 “含膏”者何物?即《茶经三之造》中所注:“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属于饼茶,其品质茶僧诗僧齐已《谢氵邕茶》:“氵邕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氵邕诸山旧出茶,谓之氵邕茶”。又及“氵邕,在州南,春冬水涸昔人谓之干湖《水经》氵邕”。即指今岳阳市以南南湖一带,所谓“诸山”,包括龙山、龟山、君山等山。氵邕含膏是饼茶,冲泡时要碾碎,泡出的汤色呈残阳般红黄色,因品质优良,被列为贡茶。
 
3.2.2 君山茶的由来

  氵邕诸山,包括君山,而君山却包容了自尧舜以来一切古垣的遗迹,包括许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诸多美好与哀怨的传说。从神话的柳毅井到吕洞宾吟诗的朗吟亭,从舜帝湘君的二妃墓到泪洒郊荒的斑竹;从秦皇的赭树到汉武帝的射蛟台,还有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元稹、李贺等诗人留下百篇佳作,历代文化的沉积,堆砌成了这块0.96平方公里小岛的神奇,而茶却是这里永恒的历史证物。
  君山茶始于何时无处可证,传说中是娥皇女英带来茶籽播种而来,最初称作氵邕茶。《明一统志》记有“山有白鹤寺,即氵邕寺,唐时氵邕产茶名白鹤翎。”传说白鹤翎用了白鹤泉的水冲泡时冒出的热气腾升似白鹤云云。君山金鸡坡上有一“白鹤泉”。《岳阳风土记》记有:“唯白鹤僧园十有余本,土地颇类北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
  万年淳有一首“君山茶歌”:
  君山之茶不可得,只在山南与山北。岩缝石隙露数株,一种香味极易识。
  春来长在云露中,造物珍重供玉食。李唐始有四品贡,从此遂为守令职。
  白鹤茶数量不多,香味极佳,唐时即为贡品,有诗云“试把鹤泉烹雀舌,烹来长似君山色”,用白鹤泉来冲泡君山茶恰似君山美丽的本色。
 
  3.3 “茶禅一味”出自湖南石门夹山寺

  佛教自隋朝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与茶结缘,与“自古高山出好茶”,“自古名山多寺庙”联在一起。唐以来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宫廷、寺院文化融为一体,茶禅联姻,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僧侣饮茶,击鼓为号谓之“茶鼓”,僧寺茶室谓之“茶案”,寺庙管茶制茶之僧谓之“茶僧”,以茶斋戒,以茶参禅已成为风尚。
  人们谈起茶就会想到赵州和尚(从谂禅师)一连说三个“吃茶去”的机缘法语,也会记起乾隆皇帝将杭州三塔寺改为“茶禅寺”的典故,还会联想到余杭县的“径山茶宴”。1992年,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在湖南常德召开,参加会议的日本朋友说:“石门夹山寺是‘茶禅一味’的发祥地。”
  唐代高僧善会禅师,在其师传子德诚偈语“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崖泉”的指引下,在夹山寺以茶参禅,夹山和尚因茶悟道,造就深厚的茶禅功底。北宋徵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大师主持灵泉禅院(即夹山寺),在其碧崖方室编著了10本《佛果圆悟禅师碧崖录》,“颂古百顺”,圆悟克勤大师以自己独特的传法方式,形成该寺特有的碧崖禅风,逐渐流传国内外。《碧崖录》成了当时中国禅学临济宗经典,誉为“宗门第一书”。当时日本留学生学成回国,圆悟大师手书“茶禅一味”为印可证书,后流传日本,尊奉为日本茶道之魂,成为日本茶道的稀世珍宝。现存夹山禅寺院内的“茶禅一味”碑,为今人所书。时至今日,以茶禅一味为书者,独此一处。
  “茶禅一味”的学术价值在于证实茶与禅的结缘,既发展了茶文化也发展了佛文化,这种现象被现代称为双蠃发展,把两种需要悟道的信仰和理念,归传在同世界融和忘我的境界之中。其次,“茶禅一味”是茶文化的一个主要学术分支。2003年4月中国茶叶学会与湖南石门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2003中国石门夹山茶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石门是“茶禅之乡”。
  “茶禅一味”,它起源于中国,发源于湖南夹山,是以深奥的《碧崖录》理论为基础,由圆悟勤大师集宋前之茶禅精髓,在夹山寺主持期间传颂的,成为中日“茶禅一味”之源的重要史料,其学术意义十分重大。
 
3.4 湖南黑茶的历史贡献

  湖南黑茶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贡献。明嘉庆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中说“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乃为第上中二品。”这是黑茶二字首次出现。《明史∙食货志四∙茶法》: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值贱,商人率越境私犯,惟汉中,保宁者仅一、二十引……当时御使李南说湖南茶质是低次又有假茶,番人亦受其害,主张禁止,而御史徐侨认为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苦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主张购,户部折衷其议,以汉茶为主,湖茶佐之。后来湖茶逐步取代汉茶,形成以湖茶为主的格局。明朝文学家汤显祖《茶马》诗:“秦晋有茶贾,楚蜀多茶旗。”的表述,“番马直三十,酬篦二十余”的直叙,“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仑卒非长弛”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茶马互市的民生疾苦的关爱。湖南黑茶每年以数万吨计的运往西北易马,对巩固边防和增进边疆经济贸易,作出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历史贡献。目前湖南黑茶还有近2.5万吨的数量销边区,成为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4 结束语

  湖南茶文化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湖南有着最早的史前农业文化中发现和利用茶的传说,有着中国第一个以茶命名的地名;有着第一批出土最早茶实物和茶帛图绘的文物,有着陆羽《茶经》中六大瓷窑出土的茶具;有着最完整的“茶禅一味”的考证和“茶禅之乡”的夹山,有着数百年来占全国半数的黑茶,更有辉煌的、以献身民族、国家的革命传统和变革、重才、图强为精神内核的湖湘文化以及土地肥沃气候宜茶的自然优势。湖南茶叶有过历史上的辉煌,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赞扬和保护,我们应重视历史,让它固有的光彩为振兴湖南茶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等编著. 中国茶叶五千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1.
[2]        吴觉农. 茶经述评(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8, 1.
[3]        朱怀奇. 人类文明史农业卷衣食之源(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1.
[4]        周世荣. 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简文,(檟)考目(J),茶叶通讯,1979, 3.
[5]        王威廉. -檟正义(J). 茶叶通讯,1979, 3: 15~17.
[6]        蔡正楚, 施兆鹏. 中国名家茶诗(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
[7]        雷建生. 石门夹山-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A). 中国茶叶学会. 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3: 440
 

(原载《茶叶科学》2005年01期)
 
【资料来源:中国名茶网。公司 http://www.zgmcw.cn/
 
 
【图书预告】
 
《湖南茶文化》一书2009年3月与广大茶友见面。需要者请发电子邮件给本网。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