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罗市茶叶示范场
汩罗市茶叶示范场总人口2379人,茶园面积3500亩,固定资产3200万元,年产干茶15万吨,是湖南省八大示范茶场之一。茶场2001年4月被湖南省茶叶总公司定为优质茶出口基地,同年10月被省农业厅定为百万担“优质品牌茶基地”,2004年被农业部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几年来,全场干、职工拼搏进取,市场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产业从弱到强,茶场从衰到兴,一年上一个台阶。
1. 科学决策,探求正确的发展之道
事业的兴衰成败首要在决策。如何将茶场置入健康的发展轨道,我们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我场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品名优化,市场国际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社会和谐化的发展方略。近几年,重点在生产无公害茶和开发名优茶上下了硬功夫。
1.1 检残控铅,生产无公害红碎茶。
2000年初我场在茶叶生产上面临“三难”。一是质量不好,农残超标,茶叶库存接近200吨,茶叶“难销”;二是缺少良种茶,开发名茶没基础,产品“难优”;三是茶园面积较大,劳力资源紧缺,鲜叶“难采”。为解决三难,我们采取了三条途径:一是茶叶实行机采以降低成本;二是控残控铅,生产无公害红碎茶;三是改良品种,建立名优茶基地。我们创造的“一统、二结合、三选择”的控残办法,经专家认可,在全省得到了推广。即:一统为病虫防治,统防统治;二结合为采防结合,耕防结合;三选择为选择低残或无残农药,选择防治重点,选择防治适期。在此基础上,茶场又推出了“三减”、“三改”的措施,即减少空气污染、减少采摘污染、减少运输污染;改进干燥工艺、改善卫生环境,改变员工陋习。几年的努力,茶业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茶业加工劳务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50万元,办厂人员由工资不保到年薪4万元,税收由3万元增加到30万元,固定资产年投资额超过了20万元。
1.2 改良品种,开发高效名优茶
开发名优茶叶是发展的一种趋势。世界茶叶消费市场逐渐由红转绿,名优茶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从长远、形象、效益角度,必须发展名优茶。
开发名优茶,首要是改良品种。从2002年开始,我场投资了30万元,引进碧香早、百毫早、槠叶齐、桃园大叶种4个国家级良种,建成良种母本园10个,建立名茶基地200亩。其次,引进了先进的名茶生产线。茶场投资20万元,于2004年添置名茶机械设备10台套,新建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培训专门人员3人。今年,我场的名茶销售额达80万元,一定程度地拉动了茶场经济的发展。我场的龙舟毛尖,多次获得湖南省农博会金奖,2004年荣获中国首届国际星沙茶文化金奖,在市场的销售份额越来越大。
2. 锐意创新,营造有力的竞争机制
国营茶场毕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一定的弊端,要发展壮大,还有诸多制约因素,可概括为单位职能“三象三不象”,经营状况“三老”。单位职能“三象三不象”,即单位既象企业,又象事业单位,还象乡镇政府,但却都不是。经营状况“三老”:即茶树老化、设备老朽、体制老旧。我场茶树大都是六七十年代播种的群体品种,茶树衰老、产量低、内质差。茶厂的机械设备大都是七十年代添置的,制茶设备老朽,制约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部分茶农以国家职工自居,要退休、要补贴。而承包方偏重利益,与茶农矛盾加剧。
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关键靠政策,靠创新。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几年,我场在体制上锐意创新,为茶业的发展营造了有力的竞争机制。
2.1 建立一级财政体制
茶场的发展,单靠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自有财力,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必须寻求新的财力,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这就是建立茶场一级财政。1999年,市财政给茶场补助只有6000元,通过建立一级财政体制和发展经济,增加税收,国家对茶场的年固定投入增加到了现在的25万元,为茶场的稳定和茶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坚实的财力保障。
2.2 必要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没有保障,衣食不保,稳定不保,难以发展。我场建立了必要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度,先是为茶场的退休职工争取了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为全场干部职工、离退休干部补办了养老保险业务。干部职工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为茶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出效益。我们根据茶场的自身性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一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端掉行政干部的“铁饭碗”,选派干部办厂,工资和经济效益挂钩。目前,办厂干部占干部总人数的80%.二是茶厂股份化。对两厂实行“统一财务,分厂核算,亏损自负,盈利分成”的管理模式。两厂内部实行股份制,风险自担,按股分红,调动了办厂人员积极性。三是经营期限延续化。过去承包期限为一年,不利于长期发展,现在我场将经营期限延长到五年,上交利润51万元一次交清。此举即增加了场财政的收入,又提高了办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2.4 甩掉历史包袱
包袱重了,势必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我们打破了计划体制的约束,对茶场职工实行“退休补员制”,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次主动清欠减赤,偿还历年老帐50万元。目前我场财政无赤字,可以轻身快马求发展。
3. 优化产业,构筑强大的经济支柱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茶业要做强做大,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茶业必须大市场、大产业、大组合、大服务,才能有大效益。
3.1 积极开拓市场
茶叶产业化真正的“龙头”是市场,而不是企业,没有市场的生产是盲目的生产。2001年,我们反复调研市场,终于使我场成为了省茶叶总公司的优质茶出口基地,此后,我场又有幸与省外贸、广东、上海等茶叶公司,结成了贸易伙伴,所产茶叶全部销空。近几年,由于市场的拉动作用,我们成为了当地茶业的龙头企业。
3.2 夯实茶叶基础
茶场因茶而生,因茶而存,茶业是支柱,茶叶是根本,应当共同维护,夯实茶叶基础。在保护茶叶,保护茶农这个基础上,我场采取了以下措施:
(1)优价收购茶农鲜叶,保护茶农利益和种茶积极性,我场鲜叶收购价居全省较高水平。
(2)引导、鼓励茶农加强肥培管理,增加鲜叶产出,提高茶农效益。
(3)采取机采、机耕、机防等机械化作业方法,帮茶农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4)扩大生产规模,吸收富余劳力进厂务工,增加茶农收入。
(5)无偿为茶农提供生产服务,茶农的生产成本均由茶厂垫付。
仅此几项,五年间我场为茶农新增收入400余万元,广大茶农对茶业充满希望。
3.3 加大技改投入
茶业产业化必须抓住茶叶加工企业这个关键。五年间,我们先后投资了200万元,添置了8台热烘炉,6台自动烘干机,6台揉捻机,6台静电拣梗机,4台风选机,4台锤切机,8台转子机,4台平园筛。即提高了加工吞吐能力,又适应了优质红碎茶的生产,还为茶树“快采快发”赢得时间,增加了茶农收入。
3.4 扩大生产规模
产业化讲究规模效益,没有规模就没有大的效益。近几年,我场加强了与毗邻地区茶场的多向合作,实现双赢。不仅使我场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为这些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茶叶产业化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如果各自为阵,各自谋利,就形不成产业化,我们在茶叶产业化实践中,坚持互利互惠互帮,适当让利的原则,使我场经济得到了发展。茶场年产值由五年前的不足三百万元上升到过千万元。
(原载2006《岳阳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