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者:陈奇志
写茶的科普作品很多,但平庸之作不少。缺乏古典文学修
养,作者当然出不了精品。刘诚龙一文,标题就不一般,典出
李清照词《声声慢 》,词云:“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
风急?”。 文末“三杯两盏淡茶,晚来风急,全可敌”,述说
冬日饮茶之妙,令人拍案叫绝。标题若在“茶”字
后加上逗号,念起来更有韵味。
【附录1】
茶敌它晚来风急
(作者:刘诚龙 来源:中化合作时报2437期 日期:2008-11-04 )
寒冷的天,是喝茶的天。春天要播种,夏天要“双抢”,秋来了,漫山遍野的果实要一担担挑回来;功夫茶是要功夫的,从开春就一路奔窜的人,谁有闲功夫来喝功夫茶?只有深秋,与整个一冬,才可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摊开一本书,扭开音乐频道,坐在椅子上沙发上,煮一壶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慢慢喝。寒夜客来固然好,客不来呢,也可以一杯热茶来通肺腑,让一股暖气流入腹。在呼呼风急的秋夜冬夜,懂得人生真谛的人,都应该来喝茶,哪怕只有你一个。
北宋丁谓特爱建安茶,其《建安茶录》对茶解会得意,是个知味懂趣的人。别的不说吧,他特别爱在雪天里喝茶,就深得茗茶精髓,他每得到好茶,都要先收藏着,舍不得喝。待到雪花烂漫时,再喝。“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
别的不说,单讲水。天冷了,水也就越发甘洌了。温吞水泡茶好喝,还是冷冽水煮茗出味?“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温温吞吞的水泡茶肯定是没有泠泠而冷冷的水泡起来好喝,所以诗人郑易读《易经》,要到晚上读,喝茶用水,要弄冰块来煎,“读易明高烛,煎茶去折冰。”秋深了,离结冰的日子还远吗?冬来了,就可以到青竹林子里敲冰煎茗了。
春茶解困,解困是为了去撸袖绾裤干活;夏茶伏暑,得用茶把那熊熊的流火压服;秋茶平燥,秋天是干燥的,心火也多半燥得很,喝茶难以品味;识髓知味的人,多喜欢在冬天里懒懒地喝,闲闲地喝,悠悠淡淡的茶。喝茶就是喝茶了,因秋而入冬,渐渐地,喝茶目的也单纯了。
冬茶是暖心的。冬喝茶,可以让茶以一种暖流的方式,深入我们的内心。一个目光四顾的人,左顾右盼都是别人,不是自己;在忙的季节里忙活,没多少人能够关注自己的内心,检点自己,这情形,正如飞翔的鸟,只会使劲驱遣自己的羽毛,不会细心梳舔;冬闲了,一切都放下来了,可以回望来程,可以瞭望去路,可以坐下来,在袅袅水汽与细细茶香里,看叶卷叶舒,看心得心失,让自己进入内心,让茶流慰藉肺腑。
茶是苦的,而心也是苦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我们哪天不被生活所逼?苦寒的日子里喝苦寒的茶,苦茶与苦心对味,不加倍苦么?其实不然。苦茶对苦心,不是苦苦相逼,而是苦苦相通,同病才相怜。苦中存香,茶就是这样,芳香自苦寒来;苦中作乐,心也是这样,被生活几番磨折,幸福也就自苦痛来。
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风萧萧,雪皑皑,一杯太阳色的红茶端放手心,你不觉得这是在饮阳光吗?冬里的阳光比夏天的阳光更觉得暖意升腾。丁谓要将好茶坚决留待雪天来喝,意思就在这里。好东西得遇好时候,能带来好心情。
所以,天冷了,你无论如何也得准备一包好茶。穿过风雪来上班,给自己泡一杯热茶,可以对付办公室里那空气的冷,那人情的冷,那人心的冷;穿过风雪回到家,也得给自己泡一杯热茶,驱散天寒,驱散地冻,驱散在外头好像要结冰的心。最好别喝酒,喝酒是:有喜,酒给你添喜,让你喜过了头;有愁,酒给你添愁,让你愁白了头。李清照遭遇国破,遭遇家亡,人心已是冷到极点,这时候,她喝酒,不是愁更愁么?三杯两盏,怎敌它晚来风急?敌不了的。
而喝茶可以。喝茶是大热天一杯凉茶可降暑;大冷天,一杯热茶可暖身……所以,在你身冷的冬季,或者在你心冷的日子,你应该喝茶。三杯两盏淡茶,晚来风急,全可敌。
【附录2】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这首词,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写作而成,也是女词人凄凉晚景最真实的写照。既没有幽深的典故,也无晦涩的辞藻,清新自然,只要稍通文词的人,不必借助任何注解,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无论喜欢不喜欢李清照本人,也不管喜欢不喜欢她的词作风格,却不能不被该词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这也是该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词一开始,也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声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惆怅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一看其音韵平仄变化的魅力所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
“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有的只是凄惨悲凉和寂寞无助的心绪。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这就是大胆的艺术的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对开头部分的进一步补叙和展开:在这忽暖忽寒的深秋,最不容易度过(最易引起愁思),几杯薄酒,又哪里能低档得住夜晚来临的寒风侵袭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阙进一步描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景象。秋风频频吹打,黄菊满地凋落,眼看着就要憔悴死去,谁又有心情趣收拾呢?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雨打梧桐,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呢?这时候,还不知道漫长的黑夜优惠怎么难熬呢?
“好一个、愁字了得!” 嘎然收尾,言已尽,愁难了!
读李清照词,有人爱其《如梦令》清新,有人爱其《点绛唇》淡雅,有人爱其《浣溪沙》高洁,我独爱这曲《声声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恝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