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刘建华、 徐褔良、 邱齐均、黄娟:炎帝神农氏“天人合一”观的实践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8/11/16
(原载2008年11月“中华茶祖文化论坛”组委会编《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187-191页,网友引用原文或作者观点,请注明出处,反对抄袭。)

炎帝神农氏“天人合一”观的实践

——临湘市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回顾
 
刘建华1,3  徐褔良2  邱齐均2 黄娟2
(1湖南省临湘市人民政府•临湘•414300;2 湖南省临湘市农业局•临湘•414300;
3 湖南省岳阳市茶叶协会•岳阳•414000)
 
 

摘 要:“天人合一”是炎帝神农氏提出的整体思维,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是当今开创茶业工作新局面的哲学武器。文章介绍了临湘市实践炎帝神农氏“天人合一”观、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工作。
关键词:临湘茶业;炎帝神农氏;天人合一;绿色食品
 
  炎帝神农氏提出:“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合天人之和”,这些均具“天人合一”的思想,炎帝神农氏的《连山易》体现了炎帝时代的整体思维。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神农氏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幼年时期,那个时期形成的“天人合一”观通过史志记载、文字传播、大众认可、社会共识等方式,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形态,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是当今开创茶业工作新局面的哲学武器。
  人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无不是取自大自然,“天人合一”观认为要取之有方,不能采取 “破坏自然”的强硬手段,而应采用和平的友好的手段。要先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发明了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地球、宇宙等自然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但是也有很多沉痛的教训: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 “人定胜天”、“改天换地”等口号,对地球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一些物种濒于灭绝,生态系统遭到巨大破坏;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工业化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温度上升,暖冬、热带风暴、水灾干旱等现象频繁出现,人类不仅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参与者、制造者,更是受害者。在茶园管理方面,部分地方追求短期效益,滥施农药,造成茶树益虫减少,害虫猖獗,茶叶农残超标,出口内销受阻,植保难度加大,生产成本上升。因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迫在眉睫。
  湖南临湘茶业的发展无不打上茶祖炎帝神农氏“天人合一”观的烙印,充分体现了茶祖炎帝神农氏的和谐精神。2007年临湘市启动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2008年正式列为第四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市。在基地建设中,我们依托湖南省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在全市 17 个乡镇场建设了 7200公顷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创建工作严格按照农业部绿办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具体要求有条不紊进行,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临湘市茶叶生产概况

  茶叶是临湘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植历史悠久。临湘现有茶园面积7200公顷,是全国10个重点产茶大县(市)之一。自清康熙年间以来,临湘砖茶就远销俄国,极盛时期年销量达17000吨,销俄时间长达223年。解放后,临湘砖茶主销青海、新疆、甘肃、内蒙等西北边省(区), 1989年后又恢复了对俄罗斯、蒙古的出口。近年来,砖茶外销市场进一步拓展,销量不断增加,国内市场也稳中有升,年销量达7000—8000吨。临湘茶叶内含物丰富、品质优异,“白石毛尖”、“千针芦笋”被定为省优质名茶;继我市“中”字牌茯砖茶荣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青砖茶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后,又有 “春意”、“长盛”牌茯砖茶分别获中国湖南(国际)食品博览金奖和湖南省优质农产品称号,形成了具有临湘地方特色的产品。
  临湘地处幕阜山余脉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降雨17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平均长达265天,土壤多为黄、红壤,占全境面积的80%以上,PH值为5.5——6.5,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临湘茶园70%在高山丘陵区域,特别是有45%的茶园处在海拔300米以上的高山上,为发展绿色食品茶提供了条件,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独特的传统工艺,临湘茯砖茶品质优异,内含物丰富,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食品行业中获奖。

2 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所做的工作

2.1成立领导机构
  临湘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毛知兵同志任组长,副市长刘岳旭同志、政府办副主任李明亮同志为副组长的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农业局设立办公室,局长余良兼任办公室主任。农业局安排9名干部专职从事此项工作。各乡镇按要求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工作,各村委会也明确了责任人和技术指导员。为了加强技术指导,市农业局还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
2.2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在我市为第一次进行,全社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等各种形式、多渠道宣传有关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增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并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开展法律讲座、技术培训,增强基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合理使用农业生产投入品,减轻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据统计,今年以来我们召开领导小组会三次,乡镇农技站长会10次,全市共出动宣传车22台次,悬挂标语横幅320幅,举办电视专题节目3期。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3切实加强基地生产管理
  设立“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标示牌,标明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建设单位,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建设时间、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等内容。全市共设基地标示牌18块。
绘制基地位置和生产地块分布图。结合农业标准化生产在我市的试点工作,我们对全市17个基地单元的村场实行了统一编号,每个丘块都有号码,并对基地农户档案做到市乡两级存档。
  搞好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市基地办编印了茶叶标准化生产管理记录表2万余份分发到基地各农户,特别强调对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做如实记录,并实行签名负责制。
       基地上基本做到“五统一”。即:对新发展的茶园统一优良品种。由基地办规定品种,各乡镇规划种植;统一投入品供应;设立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基地所需的农药、肥料由专供点供应;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生产管理。乡镇农技站和村场指定技术员按技术规程进行指导,统一收购产品。
2.4推广良种和绿色食品茶叶栽培技术
  我市茶园80%是群体品种,为创建好标准化生产基地,我们对现有的茶园进行绿色食品茶园转换,对新发展的茶园限定推广良种,做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同时推广绿色食品茶叶栽培技术。
2.5聘请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培训
  为了将茶叶标准化生产和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我们主要抓了示范户的建设和技术培训工作。一是聘请技术指导员。除全市各乡镇农技员为技术指导员外,我们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还向社会公开招聘34名技术指导员负责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二是开展技术培训。今年以来,我们采取培训班、黑板报、印发农业科普小报和资料、以会代训等各种形式,对品种、化肥、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栽培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开展技术培训。全市17个基地累计举办市级培训班4期,培训乡、村技术骨干1100人,印发技术资料8万份,召开村级培训会、广播会96场次,培训技术人员210人次,接受培训的茶农4万多人次。
2.6规范和监控农业品投入
  制定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针对农资市场农业投入品品种多、成分复杂的情况,我们下发了《关于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实施投入品准入制的通知》,对茶叶标准化生产所使用的农药、肥料进行了严格规定。
设立农业投入品配送中心和农资专供点。设立由2家公司组建的农业投入品配送中心,在乡镇设立农业投入品专供点16个,做到连锁配送服务。供应商与市基地办签定服务承诺书。
  加强对农资经营户的管理。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我们对农资经营户开展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技术的培训,针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需要指导农户购买农资,禁止销售违禁化肥、农药。
  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与整顿力度。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会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对农业投入品的要求,加强市场管理力度,颁布违禁农资名单,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严肃查处证照不全或违规经营国家禁用农药、肥料和违法行为;特别是对全市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个乡镇的18个农业投入品专供点进行重点检查。据统计,全年集中执法检查10次,出动执法人员86 人次,检查经营单位50 家(次)。在专供点未发现经营生产绿色食品禁用的农药、化肥等现象,对绿色食品生产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7重点加强对基地监督管理工作
  用制度管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临湘市创建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同时各生产单元建立了村场一对一的相互监督机制,用制度管人。
  加强对基地技术人员素质教育。对基地监督管理工作,我们主要依靠技术人员进行。在对基地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同时,加强了基地技术人员素质教育,明确基地技术人员为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签定了责任状,将基地监督管理工作尽量前移,收到了良好效果。
  加强对基地的监督检查。我们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分别于2008年3月18日~21日、9月20日~23日、10月16日~19日分三次对龙头企业、16个乡镇、1个示范茶场的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和生产记录档案情况等内容进行督促检查,针对检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意见。
2.8逐步完善基地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对5300公顷茶园进行了基本改造。市财政将农业投入资金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倾斜。同时及时搞好冬修水利建设、村通公路建设等,基本实现了路渠相通,确保农作物旱涝保收。
  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市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加强对基地的水质、土壤、大气的监测与管理工作,严禁在基地范围内建设污染企业,对污染严重的造纸厂等企业实行关停,保证基地水质、土壤、大气不被工业“三废”污染,为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9实行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
  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离不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参与。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临湘明伦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一头连基地农户,一头连市场,有效地解决生产与流通、分散茶农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企业与乡镇签定了生产收购茶叶的合同,并印制了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志字样的统一标准袋。农户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我市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
2.10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
  为了保证我市茶叶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市财政先后拨付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活动,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资料印刷、标牌制作等开支。各乡镇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宣传培训、资料印发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基地创建工作的开展。

3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市7200公顷茶叶基地通过2008年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培管后,产量显著提高。据统计,2008年茶叶平均每公顷产1950公斤,比2007年每公顷增产450公斤,总产增加3240吨,增加产值(2.1元/公斤)680.4万元;龙头企业优质优价收购,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10元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增加产值140.4万元。两项合计:基地农户户平增加收入101.3元,全市仅此一项增加收入820.8万元。
    2008年底我市将新发展茶园面积400公顷以上,通过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2009年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将会更上一个台阶,预计经济效益将会增收20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也将会更加明显。
 
——————
          
作者简介:刘建华(1964-),男,湖南临湘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