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茶祖文化论——“中华茶祖文化论坛”论文集》,网友引用原文或作者观点,请注明出处。)
炎陵情思——追忆王威廉先生
雷秉乾
( 湖南省农业厅•长沙•410005 )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对炎帝陵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因为神农乃中华农工文化之始祖。身为茶人,对炎帝陵更有一份扯不断、结不了的情丝,因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神奇,一直成为茶人的骄傲。因之,到了炎陵县,定去炎帝陵,如有外籍农业界朋友来访,也必推炎帝陵。近十年我就去炎帝陵拜谒了两次,因为十多年来,我内心深处一直还藏着一份歉疚,总想找机会弥补。大概在2004年,一位在中央工作的茶友,就职于中国驻某国大使馆,回国休假期间来湘小憩,在饮茶闲聊中,自然提到了神农氏,我提议到炎陵县拜谒一下神农始祖,他欣然应邀。因为客人的身份较高,又恰逢旅游淡季,游客不多,主人为我们专门打开了正门,我们按正式仪式进行拜谒,并虔诚地做完了每一个规定的动作。拜谒礼毕,我站在神农墓前沉思,友人离去,我也浑然不知。待友人返回唤我,我才回到现实当中。我告诉友人,我在想着一位已经作古的老茶人,并总觉得对他很有愧疚,他就是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王威廉研究员。友人说,他知道威公(茶界对王老的尊称),并评价说,威廉老师是茶学界少有的学术全才。我于是向他讲述了下面的事情。
大概在1994年底,湖南省茶叶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会研究来年的学会工作,我时任学会副理事长,提议下年的清明节前后,以省茶叶学会的名义,在炎帝陵立碑祭祖。此提议获大家首肯,并力推威公(时任常务理事)操刀撰写祭文。威公对此“苦差”既不摇头,也不点头,反应有点木讷。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威公实际上已勉强受命。会议同时还推荐我与地方政府联系,并负责筹措资金。1995年春节刚过,威公到我办公室,把写好的祭文交给了我,并说不好写。我望着瘦高、虚弱的威公,连声道谢,并感觉威公老矣。我把威公撰写的祭文连读了两遍,感觉不错,但也体会到了“不好写”的难处。说老实话,祭文的文体我还是学过,但认真研读的少,担定稿的责任还是第一次,因此不能轻易动稿, 只能准备在下次常务理事会上面发给大家,请诸公共同定稿。后我多次与炎陵政府和相关部门联系,终因要价过高,当时又无力解决经费问题而未果,在以后的常务理事会上自然就不好再提此事。
更令人不安的是,事过不到一年,威公于1996年的早春默默地离世仙去。以后我因工作异动,政务缠身,虽心中一直挂扯着这件事,终因多种原因而搁浅。十多年过去了,威廉老师撰写的原稿我一直保存着,也给好几位同仁朋友看过,知道此事者赞叹不已,都要我将此事和威公撰写的祭文公布于世。我自然同意,也寻找着机会。恰逢“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活动举行,理事长刘仲华先生亲自热情约稿,经思考再三,就写了以上的字,就连同威公撰写的祭文公布于世,以慰威公,以飨同仁,以抚余心。
附一:王威廉先生撰写祭文
公元一九九五年四月吉日,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王融初,敬奉时珍,率数百会员暨三湘茶人,祭始祖神农氏于陵寝之前曰:
维我炎帝,德号神农,
创世远古,地平天成,
发明医药,教民耕耘,
制陶器用,赫显火功。
拯先民弃茹毛饮血,
为后世共敬共尊。
盍闻我祖,跋涉南岑,
躬尝百草,日遇诸毒,
得荼而解,茶事乃兴。
是故禹贡阙名,尔雅苦茶,
凡将荈诧,汉墓 笥。
蜀郡王褒,僮约施诸便了;
武陵最好,晋朝出在荆州。
于是杜育作赋,陆羽著经,
虽有黄金罄,白玉杯,
难易卢仝七碗;
穷春秋,演河图,
不如载茗一车。
天柱武夷,琳琅满目;
红纱紫笥,绚丽多姿。
更喜西山禅林,刘禹锡歌新茸之美;
南岳之雾,王船山抒采摘之忱。
洞庭君山,煮遍三江之水;
芙蓉国里,香飘九嶷之风。
迄今万里同春,人民犹沾太古甘露;
五洋播馥,外邦亦仰华夏文明。
夫维先知者道艰,承之者任重。
自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神州大地正展翼飞翔。
茶业科技,蒸蒸日上;
茶之文化,习习风生。
一国两制,可望早成;
两岸一堂,定能实现。
值此吉日,谨怀赤子思源之心,
宏祖盛蹟 ,遥望蓝天,
敢奋夸父追日之力,
慰我先灵。
尚飨!
王威廉草拟
1995年3月15日稿
附二:王威廉先生生平简介
王威廉(1922.10.11一1996.3.5),笔名成立,男,研究员。湖南衡南县长岭乡人。曾任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茶叶通讯》副主编。1990年任湖南省科技期刊老龄编辑理事。1953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同年分配至湖南省农林厅君山茶场从事茶叶技术工作,1954年调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从事茶树品种、茶叶区划和茶史研究,任茶树品种研究室主任,1978年出席湖南省科技大会,获大会先进个人奖,主持“湖南茶叶区划研究”,1985年获湖南省区划委员会、湖南省科委研究成果三等奖。历年来选育出茶树无性系良种10余个,其中5个(槠叶齐、湘波绿、高桥早、尖波黄、大尖叶)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槠叶齐推广面积达0.13万多公顷,并通过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参与选育的白毫早新品种,1994年获省农业厅二等、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茶叶论文、报告达50余篇,代表作有“茶树天然杂种的研究”(《茶叶科学》1964年第二期;“茶考,《湖南茶叶》1978年增刊号);“茶叶品质遗传窥测’,《国际—茶叶—品质—人类健康论文选集(英文)》,“湖南茶叶区划研究”已选人《湖南农业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