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文观点与网友点评均与本网立场无关。欢迎投稿。)
点评者:柳叶
【原文】
解读普洱茶国家标准
作者::《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张 帆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2429期 (日期:2008-10-21)
10月17日,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京召开云南普洱茶标准介绍暨产销座谈会。新近制定并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
生产者:不是谁的茶都能叫普洱茶
“普洱茶: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2007年,云南普洱茶高价拍卖的新闻屡见不鲜,生产企业对市场充满期待,在这股浪潮下,不仅云南省大部分茶叶原料被用于普洱茶加工,导致滇红和少部分绿茶产量减少,而且并不适合普洱茶加工工艺的少量福建、四川茶叶原料也被制成了所谓的“普洱茶”。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因此,标准实施后,不仅非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地区生产的茶不能叫普洱茶,而且云南的茶叶生产企业到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外的地区购买茶叶做成的茶产品也不能再叫普洱茶了。
点评:这一条执行起来很困难,企业拼配一些外地茶,谁能鉴定出来?
据云南省茶业办公室主任杨善禧介绍,截至9月30日,云南省共有852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前只有这些企业可以生产普洱茶,而其中质量优良的普洱茶才能贴上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志。
消费者:生茶熟茶不再迷糊
“普洱茶包装应清晰标明‘普洱茶(生茶)’或‘普洱茶(熟茶)’……”
“生茶”、“熟茶”,在六大茶类中这仅仅属于普洱茶的划分。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不仅是认识普洱茶的第一步,也是最迷糊的地方。此次国家标准在加工工艺流程上,对生茶、熟茶进行了明确界定。“生茶工艺: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熟茶工艺中则有“后发酵”的过程。并且,明确要求包装标明生产日期和区分“生茶”、“熟茶”。
判断一饼普洱生茶在不同的储存条件下储存的时间,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但储存时间不同的两饼生茶的市场售价往往有很大差别。通常在适当的储存条件下,储存5年的茶被认为比1年的茶品质好,价钱上也要相差一倍甚至几倍。而另一方面,普洱生茶的品质会随储存年份变化在不同程度上趋近于经过后发酵的普洱熟茶,因此,也出现了以熟茶充当储存多年的生茶的情况。这正是普洱茶被“炒作”的重要原因。此次生产日期和生茶、熟茶被作为普洱茶产品标志的重要内容,对消费者的判断给出了明确指导。
点评:自相矛盾。既然普洱生茶的品质会随储存年份变化在不同程度上趋近于经过后发酵的普洱熟茶,熟茶与储存多年的生茶没有什么区别了,为什么不可以以熟茶替代生茶?
经销商:净含量标准仍令人为难
“预包装普洱茶产品净含量应符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由于普洱茶不同于其他茶叶种类往往讲究“尝鲜”喝当年茶,适当的储存条件下,普洱生茶的品质不仅不会降低还会有所提高。因此,普洱茶在经销商手中的时间较长。然而生茶在水分含量达标的情况下,在北方销区储存一段时间后,总重量通常会减少5%~10%。这种情况下,即便普洱茶仍然适合饮用却变成了不符合净含量要求的不合格产品。因此,经销商担心将有大量的普洱茶面临不符合规定的问题。北京吴裕泰茶业公司有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现在有些普洱茶在净含量上标注“±5g”,这也在这次标准的允许范围之外。
除此之外,采访中,还有经销商反映,这次国家标准的侧重点在生产加工环节,但存放要求的内容很少,由于普洱茶的储存时间长,储存过程中涉及温度湿度等很多问题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另外,这次标准对普洱紧压茶的分级并没有明确表述,而紧压茶是普洱茶的主要产品,这样今后大部分的普洱茶还是要依靠企业标准进行分级。
记者手记:从茶园到茶杯,路有多远
在这次座谈会上,云南省各部门领导都在讲话中强调:“云南将建立从茶叶种植到成品茶销售全过程的登记追溯制度,确保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权威和国家标准的执行”。
普洱茶国标的出台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普洱茶市场的起伏,使业界内外对云南方面有所期待,更重要的是,大家对标准如何实施还在观望。从“绿色食品茶”到“有机茶”,再到“QS”认证,大家习惯了一个标准政策出台,再不了了之,仅仅留下一个概念,再多一个被滥用的标志。
点评:茶叶“QS”认证(不指其他食品),的确仅仅留下一个概念,一个被滥用的标志,有关单位收费的一个理由。
这次的标准对普洱茶的树种资源、产地规划、茶园管理、原料要求、加工工艺、品质特征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各方都表示标准使市场的规范有据可依,对稳定和提高普洱茶质量有帮助,使消费者的权益有了进一步的保障,意义很多。然而《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会不会仅仅是一个文本呢?
云南省茶业办公室主任杨善禧介绍说,目前云南正在组织制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法》,用以保证这一国家标准的按时并严格执行。同时,也将对原料基地、生产企业、市场流通进行严格监管,逐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希望普洱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管理可以保证此次国家标准的实施,也可以成为普洱茶市场和普洱茶产业调整的一个好的开始。
【相关信息】(于2009年2月10日增补)
广东专家质疑普洱茶国标
目前,广东省共有普洱茶生产加工企业数十家,年生产加工普洱茶约5000吨左右,每年通过广东口岸出口的普洱茶达6000多吨,出口量远远超出云南,居全国第一位。但是,按照新的国标,广东每年生产的这5000吨普洱茶都不能再称为普洱茶。
与普洱茶相关的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以下简称“普洱茶国标”)出台后,在广东茶叶界一石激起千层浪。记者昨日从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了解到,这一国标的出台,将对广东企业界形成极大的困扰。作为全国普洱茶最大的消费与流通集散地,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按照这一国标,广东、广西、湖南等地黑茶因为与普洱茶共享一个海关出口编码而受到影响。
新标准对广东影响巨大
根据这个国标给出的普洱茶定义,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这一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这一国标的起草、制定到最后的公示,并没有在业内广泛征求意见,很多人甚至以为这是一份云南省的地方标准。”一位茶叶界资深人士说。只是在今年,这一国家标准开始对广东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才引起业界的关注。
这一国标对普洱茶界的最大影响是,以后在云南以外采用特定工艺制成的普洱茶将不能称之为普洱茶,包括曾经名噪一时的广东特产“广云贡饼”。目前,广东省共有普洱茶生产加工企业数十家,年生产加工普洱茶约5000吨左右,每年通过广东口岸出口的普洱茶达6000多吨,出口量远远超出云南,居全国第一位。但是,按照新的国标,广东每年生产的这5000吨普洱茶都不能再称为普洱茶。
专家质疑国标“省份垄断”
“普洱茶的生产,实际上是一种工艺,云南的大叶种适合于做普洱茶,被许多消费者接受,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并不代表仅仅只有云南能生产普洱茶,其他地方就不能生产普洱茶。”广东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告诉记者,最早的普洱茶的人工催熟技术是在1957年由广东首创。
“1965年时,广东出口普洱茶已达572吨,1974年加工普洱茶2000多吨,1975年出口量达1235吨。从1980年开始,普洱茶的生产从手工操作转入半机械化生产。1982年,广东英德茶机厂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了普洱茶翻堆解块机。“这些都是不能抹杀的历史。”张黎明认为,如今这一国标的出台,否认了广东长期生产普洱茶的历史。目前行业协会正在搜集资料,向相关部门反映广东企业界的意见。
华南农业大学茶叶专家丁俊之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在普洱茶国标制订这个问题上,最具有发言权的是广东。“普洱茶本身是一个通用茶叶品种的分类名称,属于黑茶类。广东本身是普洱熟茶工艺技术的创始地,又是最大的普洱茶销区和出口口岸,云南把普洱茶注册成地理标志产品后,对普洱茶这一广东和其他省份也有生产的产品进行垄断生产,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理念。”
黑茶类省份出口将受影响
除了生产领域,广东作为普洱茶最大的消费与集散地,出口量几乎将近全国的一半,为此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广东历来是一个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大的转口市场。如果不给经营、生产适合广东人口味的茶叶,又不能够把前几年存放的茶叶销售了,这些损失,由谁来承担?”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纪洪涛告诉记者,目前广东在流通领域消化了70%的普洱茶,“普洱茶前两年疯炒的存货还没有消化,一下子不让卖。将对广东的销售渠道造成重伤”。
这个国标还将影响到黑茶类产品的出口。由于普洱茶原来属于黑茶类,因此海关出口编码是用同一编码。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出口商检的原则是哪里生产哪里报检,我们包装茶在顺德生产,而普洱茶要求产地在云南这是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是海关编码没有普洱茶这一项,只有黑茶。以后黑茶出口时,海关一查,产地不在云南,就不让出口。”这使得很多省份的出口黑茶也面临困扰,如湖南的茯茶,广西的六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