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周萍:弘扬茶祖文化 加快茶产业发展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8/10/17
弘扬茶祖文化 加快茶产业发展  
     
作者:  周萍
 
  “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风靡全球的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的茶叶,它承载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责任。茶陵,是茶叶的发祥地,“茶祖在茶陵,茶陵产名茶。”茶陵茶叶久负盛名,茶祖文化底蕴深厚。弘扬茶祖文化,加快茶产业发展,是彰显人们生态意识、文化品位、经济理念的主要渠道,是为人类健康谋福祉,为和谐社会求福音的重要途径。
  一、发掘茶祖文化,提升茶文化意识
  茶是人类最具魅力的健康饮料,茶祖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精神财富。“茶水映日月,杯中有乾坤。”发掘茶祖文化,提升茶文化意识,对于善化人心、净化社会、美化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是茶祖文化的地域定位。茶陵,因为产茶而被称为茶乡,又因炎帝“崩葬于茶乡之尾,是曰茶陵。”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茶”字的地名就是茶陵。陆羽《茶经》引用《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祖在茶陵,茶源始茶陵。”悠久的历史见证了这一地域定位。首先,“茶祖在茶陵”。战国时代的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朝以前称茶为荼)而解之”。 而“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发生在湖南茶陵县境内。故茶祖在茶陵。其次,“茶源始茶陵。”陆羽《茶经》记录茶叶产地时,湘茶产地就列有茶陵,称其“山多茶树”。同时还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而以茶解毒,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第一个饮茶的人,可见炎帝神农氏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始祖。第三,“茶陵产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陵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制产经验丰富、茶叶质量上乘。其中云峰茶在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居第二名;翠芽茶获全国名优茶绿茶评比金奖。
  二是茶祖文化的社会功能。茶性自然,生动和谐,茶祖文化始终贯穿于社会文明道德行为之中,具有构建和谐的社会功能。其一,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茶祖文化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身与养德,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其二,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寒夜客来茶当酒”,待客以茶常被视为高雅之举。茶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新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漠。在这种情势之下,以茶会友、客来敬茶等传统民风,便显现出特殊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往往内心浮躁,充满欲望,当此之际,一杯清茶可以清心醒脑,涤除烦躁,使心情恢复平静。可以说,茶是最适宜现代人的“时代饮品”,它可以使许多现代人的“现代病”不治而愈。其三,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茶祖文化中的“和”、“敬”、“融”、“理”、“伦”等,注重于社会风气的净化,包含了人类生活许多美好的情愫。它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敬、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三是茶祖文化的精神价值。神农茶祖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其精神价值集中体现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民谋福”上。“心忧天下”是茶祖文化的基本内涵;“敢为人先”是茶祖文化的核心内容;“为民谋福”是茶祖文化的最高追求。神农茶祖造耒耜,导民播百谷,又制作雅琴,畅通风俗。同时,为解民间疾苦,舍生忘死,遍尝百草,功高千秋,惠泽后人。茶祖文化的精神价值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有明确的目的性。茶祖文化的提出,意在使人们对它的价值和作用产生一种共同的认识和体验,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启迪自己的思想,担当自己的责任。第二,它有强烈的时代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敢为人先”,就是创新,就是要敢于接受新思想、确立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为他人之未为、道他人之未道、想他人之未想。打破常规性的工作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探险,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三,它有意志的激发力。茶祖文化的精神价值充分反映了达观进取,不畏艰险,为民谋福的思想实质,要求人们有胆识、有决心,不为困难所困,不为能力所阻。其意志的激发力表现在对事业追求的执着,对道德意识践履的自觉性上。
  二、宣传茶祖文化,注重茶品牌造势
  “名山产名茶、名茶创名牌、名牌显名茶。”无论从茶业、文化、考古等方面衡量,茶祖在茶陵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目前省内外茶叶龙头企业纷纷把茶文化渗透到茶产品、茶包装、茶广告、茶旅游等行业中去,扩大产品的销售,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文化品位和地位,作为茶祖所在地,更要做好茶祖这篇文章,注重茶品牌造势。
  一是突出品牌建设。品牌就是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的金牌。通过强化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管理监测等措施,确保茶叶名牌产品质量与市场信誉,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要以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要借助翠芽绿、云峰茶的品牌优势,促进茶叶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品牌工程建设,做到生产机械化、产品优质化和效益最佳化。要以优势产品打造品牌。“好山好水出名人,好山好雾产名茶。”要借助我县得天独厚的产茶自然条件,着力开发名优茶、绿茶、有机茶等礼品茶和保健茶,打造好生活茶和健康茶品牌。要以活动打造品牌。要借助茶文化的宣传,开展观茶展、评茶会、进茶馆、品香茗、谈茶经、唱茶歌、出茶书等系列活动,提高茶陵茶叶的品牌知名度。
  二是形成品牌效应。我县应以洣江茶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整合茶叶品牌数量,要聘请设计高手,设计出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包装,凸现生态绿色这个主题,突出茶祖文化特征。做到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
  三是延伸品牌链条。要以我县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为载体,深入挖掘茶祖文化内涵,推出“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将名茶产业与茶祖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宽茶叶的消费渠道,充分开发利用茶叶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做大做强名茶产业。
   三、弘扬茶祖文化,加快茶产业发展
  茶,是所有物质产品中最具文化消费魅力和象征价值的产品。弘扬茶祖文化,加快茶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是观茶情,拓宽视野。茶陵茶业必须跳出茶陵看茶陵,要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来谋划茶产业发展。从产业方向看,茶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产业的生产力取决于这个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茶叶是世界性饮料,据统计,全球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全世界茶消费人群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茶文化的传播,饮茶的人将越来越多。从消费时尚看,茶产业是一项健康产业。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茶叶有“三抗”(抗癌、抗氧、抗衰老)“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三消”(消炎、消毒、消臭)之功效。茶,是当今世界三大有机饮料中最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天然绿色饮料。饮茶不仅已经成为时尚,更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从产业内涵看,茶产业是一项文化产业。从历史上看,茶文化是茶栽培和饮茶、茶艺的有机整体。从现实看,茶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象征。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古老文化在茶叶上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奇妙载体。以茶会友,以茶休闲,以茶保健,以茶修身,已逐渐成为民众崇尚之风。品茶就是品文化。我县“香高、味浓、汤色绿”的茶本身就体现“和、美、清、敬、雅”的文化内涵。要通过发展茶产业,传播茶文化,既弘扬文明,又促进和谐。从产业效益看,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我县每亩茶叶年产值在5000元以上,种植1亩茶叶相当于耕作十亩水稻。
  二是明茶理,拓宽思路。要树立大产业理念,走规模化之路。大产业理念要求适应茶叶消费上升的大趋势,扩大茶园规模,稳定茶园基地,尤其是提高良种茶园面积,从而在生产上形成规模经济。我县可以作出规划,到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恢复到5000亩,茶叶总产量600吨,产值达1000万元;至2020年,茶园面积2万亩,茶叶总产量3000吨,产值过1.2亿元。要树立大生产的理念,走机械化之路。未来几年,茶陵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要大力推广使用采茶机具器械,使机械采茶率提高到30%,解决目前劳动力成本、采摘成本过高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茶叶成本。在炒制上,增加新上机械加工生产线。
  三是兴茶业,拓宽渠道。一是要注重与科技联姻。对于我县而言,无论是茶科技还是茶文化,都有深厚的底蕴和独有的优势,如果加以利用,科技和文化将成为茶陵茶产业腾飞的双翼。二是要注重与市场对接。市场是一块“试金石”,科研与文化只有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发展格局,共同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政府增税。三是要注重与品牌结合。要打绿色牌、生态牌、健康牌,大力拓展市场,不断提高茶陵茶叶的市场占有份额。实施茶叶形象塑造工程。形成农以茶强、民以茶富、县以茶兴的局面。
  
    作者简介:周萍,女,汉族,1964年2月生,湖南祁东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1981年12月—1982年12月茶陵县供销社干事;1983年1月—1987年6月茶陵县湘东乡政府计生、妇女专干;1987年7月至1998年1月任茶陵县委宣传部专干、办公室主任、理教组长、副科级干部; 1998年2月至2000年12月任茶陵县委党校副校长、讲师;2001年1月至2001年6月任茶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01年7月至2001年10月任茶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2001年11月至2007年4月任茶陵县委党校校长、行政学校校长,高级讲师;2007年5月至2007年10月任茶陵县委党校校长、行政学校校长(副县级)、高级讲师;茶陵县委第九届、第十届县委委员。在政协茶陵县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副主席。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