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陈奇志:修改一副古茶亭联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8/9/20
宁乡司徒古茶亭联(原作)

清•朱人骥
 
此地是通衢,迁客骚人,莫道关山难越;

有亭临桥畔,英雄知己,岂无萍水相逢!

宁乡司徒古茶亭联(修改稿)

修改人:陈奇志
 
凌晨细雨湿轻尘,迁客骚人,莫道关山难越;

当路古亭临天堑,英雄知己,岂无萍水相逢!

      注:原作者为朱人骥为宁乡清末秀才,修改人为湖南茶文化学者。
    司徒岭,位于宁乡、涟源、安化三县交界处,宁乡县志记载:“宋司徒王仝驻兵于此,以拒瑶寇,战死,后人立庙祀之。”因此得名。由于八铺大道就穿过司徒岭,所以,这里是当年长沙通梅城的必经之地。后人对此联进行了修改,联云:“凌晨细雨湿轻尘,迁客骚人,莫道关山难越;当路古亭临天堑,英雄知己,岂无萍水相逢!。”

【相关文献1】
 
古道·茶亭·凉水井
 
八铺大道
 
   有些历史如果不及时发现,最终将消失在历史中;而有些古迹如果不及时发掘,将湮没在尘土之中。如果不去巷子口,如果不锄开覆盖在其身上的尘土,以后怕是谁也不知道“八铺大道”究竟在哪里了。
   八铺大道是一条古驿道,是一条从巷子口经凉水井通安化的路。本来以为八铺大道会是一条平整宽阔的大路,走到跟前,才发现其实这个名字给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所谓八铺大道,其实是一条蜿蜒在群山之中的用石条铺就的一米来宽的小径。这条在以前从长沙经宁乡再往安化的唯一道路,在当时人的眼中,只怕已经是一条通天大道了。哪像现在的道路,十多米宽的路还只算做小路、巷道了。同行如我不明情况者,不禁感叹,原来这就是八铺大道了,也忒窄了点吧。本来我也心有此等疑惑,只是矜持着没说,现在有人说出来,却在心里窃笑,合当是你说。看来,走着现在大道的我,心胸尚不及昔日走在此地的贩夫走卒。
   八铺大道的由来,当从明朝讲起。明朝设驿站和铺递,传递往来文书。清代沿袭明制,同治年间,宁乡驿站设县署左侧马王庙。驿站设铺递,十里一铺。当年,从安化梅城经宁乡至长沙有驿站铺递相通,八铺大道应该是得名于此时。八铺大道又称八铺官道。为何称为“八铺”,说法不一。一说是指扶冲铺到安化境内的驿站,一说是上宁乡境内的八铺。不管是哪八铺,反正,八铺大道的名字是留了下来,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循着历史的足迹,找到了它的踪影,不能不让人心生欣慰。在这条小路或者“大道”上,走过家住安化小淹的清代两江总督陶澍这样的大人物,当然也走过如我等籍籍无名的历史过客。
   附近村民有知道这条古道的,但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见我们询问,无不很有兴致地说起自己的所知所闻。一村民更是踊跃地扛起锄头,给我们挖去覆盖在古道上的泥土以及葱郁的野草。他说,他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跑上跑下。古道依陡峻的山势而筑,从古道上来,脚有些发酸;从古道下去,脚有些发软。他一边说着自己小时候在古道的趣事,一边还是像他说以前的事一样“跑上跑下”。同行的长沙新闻频道的记者大发感慨,山里人的腿脚就是要比我们好上很多啊。
   现在八铺大道早已经没有人行走了,它也早已被埋没在荒草之中,我们这次的行走,只是一次探访,不知道会给它带来什么影响,是否惊醒了它那遥远的梦?据说,1999年,湖南电视台曾经特意驱车前来寻访了这条“八铺官道”,并对扶冲铺至司徒铺路段进行了觅古摄像。这里的悬崖、峡谷、小溪、流水给来访者带来了极大的兴致。可是不知为什么,八铺大道还是任由荒土埋成冢?如果任由这样的历史古迹被遗忘直至消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重复的错误。
 
司徒古亭
 
   有八铺大道,才有往来铺递;有往来铺递,才有这司徒古茶亭。提及司徒古亭,自然绕不开司徒岭。
   司徒岭,宁乡安化交界处,县志记载:“宋司徒王仝驻兵于此,以拒瑶寇,战死,后人立庙祀之。”因此得名。由于八铺大道就穿过司徒岭,所以,这里是当年长沙通梅城的必经之地。从县志得知,王仝处于这易守难攻的咽喉要塞,尚且被“瑶寇”杀死,可见当年瑶寇之凶悍,或者是否可以说,王仝的指挥也不见得有多高明,而他死后以他的名字来给这个陡峭的山岭命名,多少有些难堪,有些滑稽,用今天的话说,当年的人真是太“有才”了。
      宁乡县志如此说,但安化那边却详细一些。在安化名人扶汉阳的历史记载中,有这样的话:后唐天成四年(929年),楚王马殷遣江华指挥使王仝统兵进攻梅山。扶、顿率瑶人迎战于司徒岭(在今高明乡与宁乡县交界处),诱敌至“九关十八锁”峡谷(今高明乡阴二村),击毙王仝,获全胜。如果从安化方面的信息来看,让人有些糊涂,究竟谁是正义的一方?是官兵?抑或是县志中所说的“瑶寇”?从两段记述中,历史纪年也不尽相同,但无疑,历史事件的主人公是同一人——王仝。他大概没有想到,自己被倒霉、窝囊地击毙,这座生前屯兵的山岭,竟然会用他的职务来命名。大概如此一想,他也该瞑目了。不过,我还看到另一种说法,年代更久远。在黄帝“登熊湘”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个说法。蚩尤在安化袭击黄帝军的游击战中,重创黄帝。重创后的黄帝军在安化与宁乡交界处的司徒岭重新集结,这时黄帝任命祝融为司徒掌管军务。司徒岭之名流传至今。也许,这种说法更让人产生遐想,也更让县人心生好感。
   从司徒岭到山脚正好十里,峰岭盘踞、林壑幽深。清刑部主事李新庄(巷子口人)从贵州办案回乡途经此地,见险峻无比,常有路人跌崖丧生,遂责令地方官吏修五尺宽的石级路,共有三千余级,自此有惊无险。这大概就是现在看到的八铺大道的最初雏形吧。光绪十四年,两县地方仁人在司徒岭侧宁安交界点上拓基新建司徒茶亭。我们去的时候,茶亭已经倒塌两年了,只见瓦砾铺满一地,几方长条麻石的地基依然留在原来的地方,依稀可以看出当年茶亭的方位。此亭坐北朝南,亭后坡陡如壁,亭前悬崖如削。茶亭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安化地域)为立柱框架式凉亭,四十多平方米,高丈五,固定的长木条凳分列两边,正墙下嵌砌建亭碑,刻有清二品官衔张寿荃撰写的《新修司徒茶亭记》碑文,上部分白粉墙上则是不少游人墨客陆陆续续留下的对联诗句。东端(宁乡地域)为土木结构平房,有伙房、住房、客房数间。所有这些,都由古迹变成了古遗迹了,不能不说是遗憾。
   给我们带路的村民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当地村民迷信,说拿了古物的东西用于自家建设不吉利,只怕基脚的这几方麻石都难寻踪迹了。他还告诉我们,他的母亲吴清香曾经在这个茶亭义务为过路人烧茶四十多年。在他的家里,我们见到了他的母亲——76岁的吴清香,她从八岁当童养媳嫁到司徒岭这里开始便目睹了烧水解渴路人的传统做法。她家从1959年开始义务为过往路人烧水,直至2005年茶亭不堪风雨侵蚀而倒塌。在他家,我们看到了《新修司徒茶亭记》的碑文,上写“佳岭嶙峋,梅山岌丛,连峰亘地,群峭摩天。鸟道回而烟萝深,蚕层高而栈道远。地为司徒岭,为宁乡安化往来要道……”很是完整。
   茶亭已经倒了,在有些人的记忆中,也许永远鲜活,永远有许多话要说,像吴清香老人,在四十多年的烧茶生涯中,有许多的故事,但是,最终,这些故事将归于尘土。这样一想,不免心中恻恻。宁乡清末秀才朱人骥有这么一幅对联颇能道出司徒古茶亭一些轩昂之气:
      此地是通衢,迁客骚人,莫道关山难越;
      有亭临桥畔,英雄知己,岂无萍水相逢!
 
凉水井
 
   有了茶亭,冲茶的的水从何处来?从很远的地方挑来显然是不现实的。唯有就地掘井,解决用水问题,凉水井就在司徒古亭的后面。
   石壁崖缝中有酒杯口大的泉水涌入井中,长年不断。大旱之年泉水更多,夏季泉水清凉,冬季带温。喝一口,清甜可人、沁人心脾。关于凉水井,还有一个故事:
   当年宁乡、安化两地主事为茶亭亭址问题多次议而难决,最后定位交界点上,各占一半地盘,但又担心没有水源而迟迟不敢动土。正在举棋不定之际,双方主事均得一梦。有位白发童颜的老翁,对两位主事附耳提示:后壁正中稍加挖凿,可得清泉。结果当然是凿出了清泉,建好了茶亭。凿出的这眼清泉,就是凉水井。因为这眼凉水井,司徒茶亭在当地人口中也叫神水茶亭。今人陈炜为此赋诗一首:

           司徒栈道跨宁安,
        步越云梯险又难。
      天赐甘泉凉水井,
        客商饮后始登攀。

      当年,行走在八铺大道的商旅、村民,无不饮用过凉水井的水,也只有饮用过这里的井水,大概才有可能有信心翻越这陡峭绵延的司徒岭。由于茶亭已毁,四周被杂草瓦砾覆盖,我们寻找凉水井颇费了一些周折,最终还是拨开杂草找了这眼传说中的神水。凉水井很小,小到还没有我们在吴清香老人家里见到的她装茶用的木桶的桶口大。我们不禁诧异,难道就是这口井,滋润了往来的人们?要知道,当时从宁乡去安化,就这么一条路,每天往来于两地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同行的村民用锄头将井口的杂草全部刨掉了,凉水井才完全露出真容。也许由于太久没有使用过凉水井里的水了,也许井水里掉落了太多枯枝败叶,井水有些泛黄。不过即使如此,当我真正将头凑过去近距离观看时,我的影子还是清晰地映在了水面。过去的这些年月里,凉水井映照过许多人的面容,它也记住了太多人的面容。也许是倦怠了,我将脸凑过去,它还是纹丝不动。过去,吴清香老人在这里取水烧茶时,它大概不会如此沉静,一定是不断泛起涟漪,以此来表达它内心的激动。
   古道、茶亭、凉水井,它们见证了几个世纪。遗憾的是,它们在那个时代经历了辉煌,在这个时代却陷入了黯淡。历史也许常常是这样吧,今人在面对它的时候,是不能复制它往日辉煌的。在这条古道上,在这座茶亭里,在这个水井旁,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泪与汗,有着挣扎与呐喊,有着平静与喧嚣,也有着落寞与恬淡。不远处的大道卸去了它们身上的担子,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做了一个长长的梦。现在,它们是否该打一个呵欠,翻一个身了?
 
【相关文献2】
 
古屋古桥展千年古镇风韵

http://www.csonline.com.cn  2008年04月10日09时7分   星辰在线

 
 

古桥至今仍然在发挥它的作用。均为小刘军 摄

古民居上的两条木雕龙是古屋的一大特色。

特色鲜明的屋顶。

  距离长沙约2个半小时路程的宁乡县巷子口镇被称为“千年古镇”、“状元故里”、“理学源头”。4月8日上午,省文物局专家驱车前往该镇,对该镇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批新文物进行现场考察。据悉,在该镇新发现古民居7处,古石桥41处,古墓葬(群)13处,古驿道2处。

    古屋 始建于1882年

    “从房屋布局、构造、建材来看,这是典型的湖南古建筑!”站在周恩来总理的保健医生、药理学家张毅祖居地“田冲兰花屋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省文物建筑专家蔡道馨一遍又一遍地用手轻抚古屋的墙面。他告诉记者,这座始建于1882年的古屋,采取的是中国传统的房屋布局,即有明显的中轴线,中间房屋大,偏房小;建筑材料为当地盛产的麻石,而且有湖南典型的防火构造——封火山墙。“尤其是这屋子的瓦头,用陶器烧制,这样略方的形状,我也只在宁乡见过。”蔡道馨称。

 据悉,“田冲兰花屋场”位于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面积15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48间,为土木青瓦结构,上下两层,带有宽敞的跑马楼。“上个世纪80年代是这屋里人气最旺的时候。”据张毅后人、74岁的张孟雄介绍,当时有120多个张氏族人一起居住在这里。

 另据省文物局专家介绍,文物专家还在宁乡十中内发现了张氏墓葬群,该山葬有多名张氏族人,分为三级台地,麻石墓碑、麻石雕塑保存均较为完整,文官武俑,大部分为清代麻石雕塑,实不多见。该墓地的发现,对调查兰花屋场的历史渊源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

    古桥 罕见的拱平一体桥

    一般来说,桥的造型分为平板桥和拱形桥两种。在不同的情况下,两种桥的功用各有千秋。但平板和石拱同时出现在一座桥上,这是非常罕见的。站在沩水源头处的这座有300年历史的麻石桥上,蔡道馨说。

 “集拱石、平条麻石于一体,极有利于通航、泄洪。”蔡道馨说。这座位于巷子口镇直田村的桥南北走向,为清代毛姓族人捐建,所以文物专家叫它为“毛公桥”。毛公桥全长55米,宽1.6~5米,自北向南分为三级:石拱路、一级条石平路、二级条石平路,三级桥面自北向南渐低,全为麻石,不少长条型巨大麻石,以整块方式构成桥体,没有切割痕迹,这让专家们连连感叹当时的建桥技术以及建筑工人的智慧。另外,文物专家还在桥身上发现石刻的一条大蜈蚣。“蜈蚣避水,寓意庇佑桥体平安。”蔡道馨说,蜈蚣是比较常见的桥体吉祥物。

    据推着自行车从桥上走过的村民庙冬介绍,该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之后几乎毁于战火之中,1948年,当地村民捐资修复,并特意增加了拱桥部分的弯曲度。

    古道 3000余级石质古砖组成

    在巷子口镇宁安村,文物普查人员发现了一条古驿道,该古道由3000余级石质古砖组成,曲折蜿蜒,保存良好。原本古道还有一处凉水井亭,但亭已部分倒塌,据当地县志记载:“宋司徒王仝驻兵于此,以拒瑶寇,战死,后人立庙祀之。”因此得名“司徒岭凉水茶亭”。据考古专家介绍,明代礼部尚书李腾芳、清代贵州监察史李新庄、御史陶法对都曾走过此道,并支持建设该道。古道上有十八坳,曾设有十八个哨所。光绪十四年(1888年),宁乡、安化两县百姓还曾捐资新建司徒茶亭。清同治年间,曾在此设驿站与铺递,传递往来文书。此次在凉水井茶亭发现的古驿道为当年从安化梅城经宁乡至长沙的驿站铺递,俗称“八铺大道”,又称“八铺官道”。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专家还在巷子口镇发现了去沩山拜佛的唐代古麻石道,该道是千年祖庭密印禅寺连接巷子口镇的惟一通道,宋代状元易发、理学家张栻,唐代诗人刘禹锡等曾多次来往。

 另外,受由省公安厅、省文物局联合成立的“湖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安全领导小组”委托,本报向社会公布文物破坏举报电话:0731-4590273(省公安厅)、0731-4435761(省文物局)、0731-2253367(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