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周建武涉茶诗词(附:名人点评)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8/9/13
 
晚春

久雨微晴不闭门,清茶初煮水长温。
 
三杯淡酒邀新客,数点残花送晚春。
 
 
 
有悟

几许艰难悟此身,平常二字值千金。

清茶作酒诗三味,即是人生一段真。
 
 
 
春日

紫英纷落雨声哗,人与青藤共一家。

山接流云天外散,烟迷芳径望中赊。

可堪凭吊惟春色,更得消闲有白茶。

往事如斯谁记省,残花瓣里数年华。
 
 
 
临江仙•春夜诗酒
 
   夜静更深无觅处,香茗书卷由衷。灵思
 
抱月意当空。悠悠清夜短,别寝欲天宫。   窗
 
外新风吹粉蒂,暗香黙语春融。一番冰酒醉颜
 
红。朦胧真个好,银汉落杯中。
 
 
 
临江仙•住院
 
  半枕幽幽春梦醒,纱窗小驻柔阳。起身收
 
拾旧时光。横枝疏影处,书卷伴茶香。    难
 
得此香心绪懒,闲庭踱尽匆忙。黄昏渐近树边
 
墙。归鸿一字远,山水两苍茫。
 
(摘自红旗出版社《居闲庄诗稿》)
 
【相关文献1】

周建武诗词研讨会述评 
傅小松发表于:2008-6-30
 
     2008年6月20日上午,由岳阳市诗词协会举办的周建武诗词作品研讨会在市老干局举行。湖南理工学院副书记、著名评论家余三定,岳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孟芳,诗社领导李曙初、熊楚剑、朱茂松、朱培高、胡宁荪、方先渠、黄去非,国税局党委委员刘明辉、评论家李望生等30余人与会。会议由岳阳市诗词协会会长赵石麟主持。
    周建武1963年出生,系岳阳市国税局机关干部,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业余诗词创作。2007年7月红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词集《居闲庄诗稿》,受到国内诗词界及广大读者好评。
    在周建武诗词作品研讨会上,余三定、杨孟芳、熊楚剑、朱茂松、李曙初、赵石麟、方先渠、刘明辉、傅小松、余友安、李响球等评论家、诗人纷纷发言,对周建武的诗词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与会者普遍认为:周建武是近年来我市涌现出来的一位优秀的中青年诗人,所创作的诗词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立志为诗,可敬可佩。周建武是学理工科出身的,没有受过古典诗词的专业训练;他长期从事业务工作,创作诗词的客观环境也比较缺乏。但他坚持自学,虚心请教,怀着对古典诗词的无比热爱坚定走上了诗词创作之路。10多年来创作了数百首诗词,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他学诗的毅力和精神可敬可佩。
    二是有感而发、诗情真挚。周建武的诗词,抒发了对自然的向往,对故乡的热爱,对友谊亲情的眷恋,表达一种对生命、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充满了真情实感,多性灵之作。他的诗词,没有空洞的政治说教,不说大话空话套话,不无病呻吟,而是记述抒发自己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感,如春蚕吐丝,我手写我心,我爱故我在,真实地表达和歌唱。
     三是语言清新、诗意浓郁。周建武的诗词,语言生动形象,有清新自然之美。善于运用形象思维,运用比兴手法,在营造意境、运用景语下了功夫,充满着意境美和空灵美,具有很大的艺术张力和较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别开生面、柳暗花明的感觉。
     四是表现失意、风格感伤。周建武诗词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敞开心肺与人看”,表达一种人生的失意和彷徨,思绪缠绵,充盈着感伤之美。
     同时,与会者也指出了周建武诗词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是格律不严。少数诗词存在着对仗不工、出韵出律等硬伤;二是感伤情怀过多过浓。部分诗词过于沉浸于个人的情感世界,不能给人以鼓舞。三是从选材来看,反映时政、歌咏时事还不够,视野还不够宽广。
     周建武在研讨会上做了发言,谈了他的诗词创作体会。他认为:诗词创作既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山径,又是一条“手拂五弦,目送归鸿”的浪漫之旅。立志做诗人,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学习传统诗词,学其格律易,得其境界难;入其形易,得其神难。
     整的来说,这次周建武诗词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共识,也有争鸣,对于繁荣岳阳市的诗词创作,特别是推动中青年作者的诗词创作,将起到很大的鼓励和促进作用。正如赵石麟会长在会议总结中的一首七绝:
  诗词研讨话题鲜,高论如潮见地全。
  寄语殷殷催健笔,层楼再上赋华篇。

【相关文献2】
 
周建武诗 词印象 
 傅小松发表于: 2008年6月20日

    建武其人,我相见恨晚;建武其诗,我爱不释手。我把建武的诗词推荐给圈内圈外的一些朋友,大家都颇有同感。
    要说建武的诗词,论题材,并不特别,甚至还比较狭窄;论立意,也无惊人之处;论格律,则不大讲究,有时还略嫌不足。但他的诗,只要稍稍读上几首,就很容易被吸引过去,进而受到感染。建武诗词的佳处,我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情真挚;二是诗意浓郁;三是诗风自然。
一、诗情真挚:我手写我心,我爱故我在
  写诗要有真情实感,这不是什么新鲜高论。或可作为写诗的一个起码标准。但这个起码标准却并不容易。在现代社会,说物欲横流也好,说人心不古也好,个人真实的情感往往被社会理性所异化、被淹没、被隐藏,成为一种稀缺的东西,而面具化生存则成为一种常态。在诗词创作中,我注意到,普遍重所谓言志而不重抒情,重社会政治理性,而忽视个人感受。因此概念化、口号式和浮在社会表面的创作比较多,甚至成了一种难以克服的顽疾。即使是性情中人,也往往囿于时风流弊,而不见性情之作。而建武诗词,则完全是我手写我心,我爱故我在,真实地表达和歌唱。这应该是首先值得肯定的。
  建武诗词的抒情内容,关注社会和政治的比较少,主要是表达生命个体的种种遭际和感怀。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抒发人之常情,如对自然的向往,对故乡的热爱,对友谊亲情的眷恋等等。这些东西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和遗忘,却被他小心地呵护,珍重地捧起。他有一首《岁末列车上作》,写的是坐车路过家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野荒云合,风霜入旧年。
  历原惊树色,欹枕拂寒烟。
  饥鸟衔余稻,闲牛过水田。
  家山风物近,未至已欣然。
  这首诗抒发乡情,可谓质朴而又温馨,平淡而又浓郁,尤其是结尾两句,表达了一种幸福而微妙的心灵触动。让人想起唐诗中的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其《西江月•;母亲》:
  阅尽人间冷暖,饱经世态沧桑。漂零午夜静思长,辗转他乡枕上。
  游子天边孤月,慈亲故里寒霜。窗前树影对儿郎,起坐独斟惆怅。
  这首诗名为“母亲”,实际上是同时写游子和母亲,写互相的牵挂和思念,犹如心灵感应一般,十分真挚感人。
  二是表达一种对生命、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所谓诗人,就是一类更加敏锐、更加敏感的人。林黛玉葬花,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疯子,但如果把林黛玉看成是一位诗人,则又另当别论。我从建武诗词中,读到很多这类东西:
  霜晨人起早,孤意独凭栏。(《感怀》)
  落日余晖难舍别,依依不下山峦。此情此景最心酸。(《临江仙•;圣诞》)
  是梦由来无意醒,轻云小住尘寰。夕阳千里是湖山。人生多少恨,光与影之间。(《临江仙•;时光》
  我们没有必要追问,为什么诗人在霜晨和黄昏会有那么多的孤独、心酸和惆怅。那是一种生命体验,可能是瞬刻的感受,也可能是永恒的悲伤。
  建武诗词中对生命感受最为沉重的是其《蝶恋花•;伤逝》:
  曲陌匆匆风讯小,有燕呢喃,惊起飞林表。荒野经年行迹少,今朝底事人来早。
  一段碑文黄土绕,是我殷勤,字字为君草。他日我魂归渺渺。问谁孤冢尘相扫?
  结尾两句,源于林黛玉式的生命感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尤为惊心动魄。
三是表达一种人生的失意和彷徨。人生在世难免有失败,失败难免有失意,有困惑和彷徨。这或许是许多人都有过的一种感受。但表达于诗词的,古人是司空见惯,今人却十分少见。是否是在观念中将其作为一种消极的东西列入写作的禁区?建武先生却是“敞开心肺与人看”,如这首《沁园春•;红尘》:
  故里春深,水阔山长,归去何如?叹生年易病,白头易老,情怀暗减,意味模糊。身后虚名,生前杯酒,无奈痴痴白读书。思量后,觉残阳夕照,不是归途。  
  登楼总是踌躇,天涯处,云深颜色殊。料旧时灯火,难寻痕迹,斯人消息,都陷泥涂。客寓巴陵,蜷居市下,潦倒人前执酒呼。忽回首,却一梢冷月,正照吾庐。
  实话说,这首词是显得过于消极低沉了点,但它确实把失意者的心态描写得真切淋漓,故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诗意浓郁:形象美和意蕴美
  诗词的艺术之美主要有两种,一是音乐美,那是诗词格律的功劳,表现在和谐的声韵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二是意境美,这则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也就是说,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诗词的意境美,又包括形象美和意蕴美两部分。形象美是指比较表面的景物和画面之美,而意蕴美则是形象美的升华、抽象和延伸。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主要是形象美;而王国维的“境界”,则主要是意蕴美了。
  建武的诗词创作,自觉不自觉地成功地运用了形象思维,在营造意境、运用景语上颇见功力。他的诗,大多具有形象美,有的则是形象美和意蕴美兼具。
  其《南岳早行》诗:
  远上衡山秀,晨风爽碧天。
  林深闻野雀,树密见清泉。
  古寺灰烟渺,残碑玉露沾。
  闲行披日暖,绝岭尽相连。
  这首诗的意蕴不算深厚,但其刻画景物,细腻真切,一句一个形象,句句不落空,给人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之感。
  建武的《浪淘沙•;初夏》,则是一首形象美和意蕴美兼具,极富意境的好词:
  夏日好风烟,莺语缠绵。小池荷叶又田田。梦里故乡偏恨远,昨夜魂牵。  
  寂寞拟诗笺,且自留连。夕阳西下正堪怜。偶忆前尘烟雨梦,人老秋千。
  这首词诗意浓郁,情景交融,能展开比站在现实的荷塘前更深更远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形象思维的魅力。
  建武诗词在形象思维的运用上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善于使用经典意象。什么是经典意象?就是古典诗词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约定性文化内涵、能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艺术形象,如月意象、花意象、梦意象、酒意象等等。我注意到,建武对月意象似乎情有独钟,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篇什写到了月亮,如这首《居北海》之二:
  日暮微潮起,如聆朗咏声。
  苍凉一轮月,独向岸边生。
  这首诗究竟是写月,还是写人,似乎已界限模糊,难以分辨。月亮的苍茫,诗人的孤独,诗中融为一体,意境十分深远。
  月亮意象作为古典诗词中最经典的传统意象,早已成了诗人情感的载体,其意蕴十分丰富。团圆与思念、永恒和美好、自由和纯洁、凄清与伤感等等,无不表达。试读建武笔下的一些月意象描写:
    漫行羁旅路,冷月起乡愁。(《成都行》)
  心回枕上窗凝白,自是汉唐秦月明。(《夜读古文观止》)
  明月满春湖,与我听涛紧。(《卜算子•;夜泊青山》)
  丽影一双如小鸟,当头明月窥羞了。(《蝶恋花•;湖边晚景》)
  空远歌词依水唱,深乡小巷分明。朦胧淡月去无声。(《临江仙•;村景》)
    上述诗句中的月意象描写,内涵各不相同,但契合各自的情境,融入诗人的情感,各有其丰富深邃的意蕴之美。
        三、诗风自然:俯拾即是,著手成春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唐•;司空图《诗品•;自然》
  司空图把“自然”列为二十四种诗歌主要风格之一。但我觉得,自然是一种比其他风格更高的境界。陶渊明开创了一代自然田园诗风,后世诗人几乎对他顶礼膜拜。陆游说:“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唐人有很多是学陶的。清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晬语》)你看,能学得陶渊明自然诗风的一点点,便足以名家。
  建武诗词,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比较自然的,没有什么矫揉造作的东西。有一部分诗词,还真可以说,学到了陶渊明自然诗风的一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春归祖籍地》一诗:
  万岭环村绕,溪边翠竹丛。
  犬鸡惊陌客,老稚绽欢容。
  陋舍尝新酒,祠堂祭祖宗。
  邀期询再返,总是去来匆。
  全用白描,纯乎自然。故里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读来如顺风行船。
  自然诗风之所以为高,因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格志趣的体现。只有人性的朴素、人格的浚洁、人心的自由才有可能生发自然的诗风。试读建武《五月五日与友同游铁山水库》片段;
  门外月轮高,园中青杏小。
  流水响空阶,怡然过飞鸟。
  风平湖水清,路远行人少。
  但得隐山间,不被红尘绕。
  这首诗剥落繁华,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它也像陶渊明《归田园居》一样,抒发了避开尘世纷争,融入大自然的纯真愿望。没有这种纯真,便没有这种诗。
  自然诗风的构建,当然主要依赖于语言。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建武诗词的语言,很多是非常自然本色的。如《赠江苏同学》这首怀人之作:
  斜阳平远树,雁翅带寒云。
  一向江楼别,无时不念君。
  居吴多日月,返后欠书文。
  暂寄湘泉酒。当思共采芹。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渲染和夸张,“无时不念君”这类话,如出自憨厚的老农之口,但表达的友情却非常真挚感人。
  自然的诗风与诗词格律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因此,文学史上追求自然诗风的人,大多是不拘格律,或者很少写格律诗。陶渊明写的都是古风,当然他那时还没有发展出成熟的近体诗。李白喜欢写古风,他的律诗有的全不对仗。建武写诗,追求自然,往往不拘格律。他不喜欢对仗。押韵也好像不太严格。如《会母校见师友有感》一首;
  红楼青瓦总关情,数仞高墙感不胜。
  去后垂杨皆半拱,重来竖子未成名。
  高谈抵掌犹如故,且喜杯深块垒平。
  记否当年沉醉处,斜阳淡淡草青青。
  如果用七律格律的要求来衡量这首诗,则中间两联的对仗显然不工。这一点,我跟建武提出来了。甚至具体建议把“皆半拱”改为“皆拱半”。但他没有同意。可见,他在意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而不是拘泥于形式的要求。顺便说一下,如果这首诗拿到母校同学聚会的场合里去念,一句“重来竖子未成名”,可能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会高兴。应该说“重来学子各成名”,老师的脸上也有光啊。然而建武却执意要表达内心的真实。
  诗情真挚、诗意浓郁、诗风自然,以上几点,是我对建武诗词的基本看法。当然也不是说,他诗集中的每一首都达到了这个水准,但整体印象确实是这样。我希望建武能不断地写下去,因为“天意君需会,人间要好诗”。
                   
   【相关文献3】  
                                          
聆听灵魂的牧歌
徐亚平

    一个普普通通的干部。一个寂寂无名的书生。一个年纪轻轻的“前辈”。一个淹没在民间的苦吟诗人。
    用这四个“一”,来戏说湘阴人氏周建武,应该是合法合情合理的。
    鄙人不才,但对岳阳文人,却一直寄予亲人般的关注和同情。同乡诗人周建武自然进入了我的视线。
     人入,诗亦入。人与诗,同在。
     那是一颗牧歌般的灵魂!
     建武的人生经历在求学后一直充满着坎坷,有过阳关大道,也有过独木小桥,更多的是一声叹息,茫茫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八十年代初期,大学工科毕业后,他要求到工厂去;但县委领导相中了他那一点文笔和才情,调他做外宣工作(与全县的400多户海外关系侨胞打交道)。其时,虽已“改革开放”,但还是比较艰苦,下乡徒步走几十里路,是常事。此时,他的文字写作开始入门。白天下乡打转转,晚上回家读书写作,一年下来,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发稿好几十篇。干了不到两年,他就被县委书记点名调到宣传部任新闻专干(在如今的新闻专干面前,他算是老前辈了)。
     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1988年初春,湘(阴)长(沙)公路重修,有一段路不到一公里长,黄泥路基的路面一到下雨便积水严重,汽车一过便陷入其中不能动弹,当地的农民趁火打劫,以推车为名,索要钱财,过往的司机怨声载道。投书到了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湖南日报刘荣森、熊先志两记者到了湘阴。老师们言传身教,使他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陆续有12篇文章在湖南日报见报。这使他领略到了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从此坚定了他在文字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建武是个地道的书生。“书生”自然连着“意气”:直言孤傲。这,便决定了他在仕途的命运。在县委工作了几年,他傻傻地亮了“家丑”。调到税务机关快二十年了,十几年前的副科级一直在原地一二一。他不愿意把时间消耗在无谓的人际关系里应酬里,更不愿意放纵自己,枉度人生。偶尔小酌,酒酣耳热之后,陡然间升起一股天地英雄豪气,兴之所至,满口诗词:“酒中自有小江湖,不谈名利事,相醉桂花居……”。
    就这样,建武突然爱上了唐宋!他意外地发现自己找到了表达情感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在平平仄仄的世界里,他寻找着他的理想。人生所积累的生活素材,象泉水一样迸发出来。近10年时间,就写了好几百首诗词。
      江南莺飞草长的季节,堂兄立泉向我推荐了建武的《居闲庄诗词稿》,我的眼睛为之一亮,犹如春天泥土的气息,让我的心充满芳馨。
    诗人论诗(当然也包括词),往往有情真、味重、意长之说。建武的诗词基本上是与这三点相吻合的,《居闲庄诗稿》从选体、剪材到行文,都有其自有特色。或感赋四季,或抒发亲情,或思绪人生,或描绘世态,山川草木、风霜雨雪,皆入笔下。他写游记:“日暮微潮起,如临琅咏声”;写屈原:“为君一裹相思粽,便染缠绵指上多”;写春日:“微雨一肩春色重,拈风写意寄离人”,写农家:“樽前只话桑麻事,笑对沉浮不与争”,甚至生病住院他也来了一首《临江仙》:“半枕幽幽春梦醒,纱窗小驻柔阳。起身收拾旧时光。横枝疏影处,书卷伴茶香。 难得此香心绪懒,闲庭踱尽匆忙。黄昏渐近院外墙。归鸿一字远,山水两苍茫。”从此,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广阔的选材范围,和比较完备的体致格局。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境,重格律,讲究文字的高度凝炼和音韵的和谐美,是汉语言文字的高超组合,尤其是词,是用来唱的,所以在格律、平仄上要求更加严格,必须顺依词谱来填词。读《居闲庄诗稿》,我感到比较严谨的平仄、韵律,更感到作者如流的思潮、字里行间,是伸手可及的思绪和跳动的脉博。“独立寒秋风满袖,落叶缤纷,已是黄昏后。人生几回览通透,不如意事常难究。/ 淡墨轻痕摇影烛,检束吟笺,最忆那时候。莫叹年年形影瘦,红尘万丈心依旧。”(《喋恋花,深秋》)全词上阙写景,下阙言情,看似写深秋,实则表达作者不甘命运与现状的雄心壮志,正所谓“春来春去奈何天,落魄原非吾愿•;•;•;•;暮心直欲追云端,正是男儿本色。”(《西江月 听讲座有感》)
      诗言志,词抒情。一个情字,便增了词的颜色;词无情,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情的概念不小,喜怒哀乐为人之常情,随境而发,而大关怀、大痛苦、大悲悯,或至情至性,非常人之功而可即者。“空山人迹杳,暮色漫如潮。月黑星皆隐,风生暗影摇。摩崖千瀑响,度岭一灯飘。今夜琼台宿,轻愁待酒浇。(《五律 宿武当山》)”此诗一步一景,以景带情,古老而又生动,沧桑而又鲜活。最后一句,落笔在“愁”字上,当武当暮霭来临,亲人即将离别,把那种苍凉、孤寂的离别气氛和寥落心情展现得一览无遗,那几多愁绪、几多春花秋月一声叹息的世界,才是诗人的世界。
     “大雪月光寒,杏叶黄昏别。独影游离念故乡,此刻心千结。    湘水自东流,故园多人杰,仰望苍穹两眼茫,子夜思贤哲。” (《卜算子 大雪》)诗人黄昏别离故乡,大雪和月光,烘托了一种思念的气氛,故乡的一脉生命和文化在诗人的笔下汩汩的流淌、弥漫开来,令人心魂震颤。这是一种深入大地、深入灵魂和骨肉的对故乡的大爱,没有真性情,哪有好诗词。诗人的心是剔透的,如此情怀,赋予了诗词不朽的生命。
     “汝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建武先生的经历与同代人相比,并无多少奇特之处,但他天生就是孤高一流的人,种种挫折成就了他对生活的的感悟;因而,对生命的体验比一般的同龄人更为深刻,他努力追求的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在《清平乐 感怀》里:“年年事事,人事总相累,犹似蜀道难知退,渐觉人生三昧•;•;•;•;•;•;”在《七律 生日自题》里:“偶有拙诗清俗念,徒言壮志济苍生•;•;•;少年心事终何用,唯向书中寄此生。”我们都可以听到诗人在夜间的吟咏,都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沧桑之后的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自古以来,讲究文以载道。杜甫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代表诗人,他的道是对底层人民最真实的悲悯,如此之道,当为大道,方可由现实的忧虑延伸到历史的伤痛。“可年华四十多,青春岁月黯消磨。颜将憔悴力将尽,穿街过巷苦奔波 。奉老养儿忙日夜,酷暑冬凌复蹉跎。鞋光脚亮换元角,淡定从容即是歌。”《七律 擦鞋女》)此诗语言流畅,描述生动,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平民形象跃然纸上,在这苍凉的背后又渗入了词人几多驳杂的心绪,也诠释了作者自己对“道”的理解和践行。
      “二句三年得,拈断数根须”。词的格律要求非常严格,作诗填词时每字的运筹都关乎意境高低。综观全稿,我认为作者在个别字句上仍有待推敲,过多了考虑了平仄与韵脚,因而损害了语言的自然美,显得生涩;在剪材上对题材的锤炼,显得有些单薄,感时伤世的东西多了点,灰色情绪重了些;在主题的引伸上,高情远韵有些逊色,因而其张力与弹性有所不逮。
     唐诗宋词,这盏尘世不灭的明灯!建武先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那里有蓝天白云,有月光如水,有雨骤风狂,有冰雪风霜,惟有如斯的春天,如斯此的夜色,如斯的江湖风雨,才能安置他那牧歌般的灵魂!
                                        ( 2007年4月24日)
(徐亚平:知名作家,湖南日报主任记者)
 
 
 
 
 
湘ICP备14000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