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点评者观点系个人意见,与本网立场无关。)
点评者:郑祖
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
来的祈福。祭茶是人们精神境界的升华,是人类社会的进
步,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的重大举措。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
证实,中华民族的先人炎帝神农,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
始祖。中华茶祖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茶祖神农氏。孔明或
吴理真只是神农子孙的子孙,云南自己人在呼吁,别拜错
了祖先,《孔明并非“茶祖”》值得一读,希望四川学者
自己也站出来纠正错误。云川人如果不愿千里迢迢跑到湖
南炎陵来拜祖,可以建个神农塑像祭拜啊。当然你们要祭
拜孔明或吴传真,这是你们的自由,孔明与茶挨不着边,
吴理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若把孔明或吴理真当成了茶
祖,那就成了中国茶文化界的笑话。历史不可任意曲解!
【相关文献1】
孔明为什么是云南人的“茶祖”
发布时间:2008-2-22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口福网
www.koofuu.com)
【相关文献2】
孔明并非“茶祖”
征鹏/文
2008-5-8
近年来,为了宣传本地种茶历史悠久,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甚至是茶界知名的、有贡献的专家学者,根据民间传说,把孔明奉为“茶祖”。
孔明是不是中国的“茶祖”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其理由有四个方面:
首先,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植茶的历史已有三四千年,西双版纳植茶历史起码也在两三千年以上。据普洱、临沧市茶界人士介绍,普洱市镇源县的一颗野生古茶树已有2600多年历史,临沧市的一棵野生古茶树树龄在3300年以上。我国种茶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神农氏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他教人制造农具,从事农耕,并亲尝百草,用草药给人治病。他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茶叶既可当饮料,还可治病。但这也只是传说,不足为据。诸葛孔明生于公元181年,卒于234年,他出生的时间不仅与我国三四千年的植茶历史相距甚远,而且与云南省临沧市3300多年的植茶历史、普洱市镇源县2600多年的植茶历史和西双版纳两三千年的植茶历史相差也很远。
其次,查遍有关孔明的史料,未见有关“孔明兴茶”的记载。据历史文献记载,诸葛孔明是我国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他隐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誉为“卧龙”。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孔明请教天下大事,恳请他出山,协助平定天下。勿容置疑,诸葛孔明在辅佐刘备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建立蜀汉政权、联合孙权对付曹操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同时,他通过“七擒孟获”等,致力于改善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史书中有他平定南中、七擒孟获的记载,但没有他“兴茶”的记载。就在《诸葛亮文集》中,也没有关于他“兴茶”的记载。
其三,据史料记载,诸葛孔明从未涉足过西双版纳,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非西双版纳之境。在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中,并未流传关于孔明的传说,他们也不知道孔明是何许人也。至于孔明带队伍到南糯山,其士兵得了眼疾,孔明就把拐杖插在地上,拐杖便发芽生根长出茶树来,孔明用茶叶煮水给士兵治眼疾的传说;关于攸乐(基诺)族被“丢落”,孔明赐给他们茶子,让他们以种茶为生等传说,并非在本地流传,只不过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者、民间文艺工作者从外地带进来,然后把它们“嫁接”到西双版纳各民族头上罢了。
其四,传说有时可以作为科研的参考,但它不能代替科学,不能代替史实、史料,不能把传说当成科学,更不能根据传说计算出具体的时间来。倘若把“孔明兴茶”的传说当成史实,把孔明平定南中的时间定为“孔明兴茶”的时间,从而把孔明称为中国的“茶祖”,那么中国植茶的历史不是在公元前一二千年前,而是推后至公元226年,前后相差784年至1784年。把中国植茶的历史向后推,是对中国植茶历史的严重歪曲,是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如此这般,中华文明的历史不是要倒退784年至1784年了吗?凡是有良知的中国茶叶专家、学者是不会同意这种观点和做法的。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孔明并非中国的“茶祖”。
(西双版纳报社发布)
【相关文献3】
茶祖在湖南
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中华民族的先人炎帝神农,在湖南生活一个较长时期,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始祖。
战国时代,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就把口头流传的茶的起源记载了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以前称茶为荼)而解之”。这在《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中亦有记载,这些均为后人所公认。
炎帝神农,原游牧于黄河流域,在部族的纷争中,游移于湖南茶陵这个地方安顿下来。传说,他从住地白鹿原到桥头岭、豪山一带的崇山峻岭中采药,遍尝百草。一日,因饥饿而吞食几个野果,不久口干舌燥,浑身不适,头昏眼花,肚痛不止,大汗淋漓,倒在地下。心想,定是中毒了。他把随身携带的几种草药试了试,均不见效。这时,他躺在密林草丛,听到有一小泉在耳边潺潺流过。翻过身子,喝了口泉水,感到味涩。于是爬了起来,坐在地上,抬头望见周围全是碧绿灌木,随手捋一把鲜叶,塞入口中嚼了起来,先是苦涩,而后清凉,顿觉舒服。接着连捋数把,一口一口嚼下去,又喝了几口清泉,逐渐好了。这种碧绿灌木,就是后人称谓的茶。
据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记述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其后的《史记•补三皇本纪》、《列子新论》、《荆州图记》均有“葬长沙”的记述。南宋•罗泌在《路史•后记》中将炎帝的安葬说得更为具体:“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炎陵今在麻陂”。这就是后来的灵卩 县,现改为炎陵县,古属茶陵,隶长沙国。白鹿原到桥头岭一带,茶林密布,古称茶乡。
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奉炎帝为感生帝,遂遣使遍访天下古帝王陵,于乾德五年终于在“茶陵县南一百里的康乐(现塘田乡)白鹿原觅见帝陵”。“爰即立庙陵前,肖像而祀”。经元、明、清数代,迄今一千多百年。
茶陵县在我国二千多个县中,是唯一的一个以茶命名的县。
据文献资料,茶陵在西汉初期为侯国,元封五年始置县,隶长沙国。茶陵古称荼陵,县城在荼水南岸,亦称荼王城。《农山精舍丛书》的《兴地纪胜》记载:“据旧经曰:三江庙茶陵侯刘欣,长沙定王子,汉元朔四年封,国朝赐庙额”。经查,西汉元朔四年,在公元前125年,距今二千一百多年。又据《茶经》“七之事”中的《茶陵图经》记述:“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茗蔫。”《茶经》中就明确指出,茶陵县是因陵谷生茗而得名。
以上史实说明,一代茶祖炎帝神农,在湖南生活了一个较长时期。“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发生在湖南境内。由此可见,湖南是首先发现和利用茶的故地,是茶叶的发源地这是有据可查的。
【相关文献4】
茶与中国神话
蔡镇楚
一、正确认识中国神话
茶源于神话,茶与中国神话结下了不争之缘。
神话,产生于远古时代,是中国先民的一种生存观念、自然观念和宇宙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文化理念、想象意识和民族文化性格的表现,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文化心理与思想智慧的结晶,是被认知的自然客体在万物有灵的人类主体心理上的最初投影。
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神话,这部神话属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繁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有本民族的神话传说,用以阐释自己民族产生发展的伟大历史,这部历史就是文化民族学的研究范畴。
神话传说,赋予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深邃的文化底蕴,蕴涵着千古传诵的文化精神。没有神话的民族,是浅薄的民族;没有神话的文化,是浮泛的低俗文化。
中国神话,形成于中国绵邈久远的原始时代,是原始中国人的生存、生活、幻想与憧憬的生动记录,是中国原始文化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源。
比较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中国神话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
(1) 原始神话以女性为主体,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羲和生日、嫦娥奔月等,都以女神崇拜为中心,充分反映了中国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审美特征。
(2) 原始神话的英雄崇拜,与西方神话有某些共通之处,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炎黄大战中原等,以男性英雄神和神性英雄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形态进入阶级社会和由女性主宰向男权主义过渡的转变。
(3) 中国神话,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产物,关注自然,关注农业,关注人的自下而上环境和生活环境,如女娲补天、羿射十日、鲧禹治水、以及日神、月神、雷神、雨师、风神、谷神、河伯神、土地神、五方神等神话传说。这种神灵崇拜,都着力于自然与自然力的神化,反映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的农业文化特色,与西方神话注意于疆土开拓和民族纷争者的战神和爱神有所不同。
(4) 中国神话是广义的神话学体系,将神话原型与历史传说融为一炉,强调神与人合一。所谓“神话”,是神的人化。人物变形的神话多,即使是神的形象也大多塑造成半人半兽形态,如雷神为“龙头人身”,水神共工为“人面、蛇身、朱发”(《山海经》)。而某些自然神竟在神话中被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所替代,如洛神、宓妃为伏羲之女,湘君、湘夫人为虞舜之女,取代了洛水女神与湘水女神。而西方神话是狭义的神话学范畴,多注重神话原型,所谓“神话”,乃是神化。因而,中国神话更贴近于文化人类学本体与科学体系。
二、茶与神农氏
茶,起源于神话。这个神话,就是炎帝神农氏神话。神农氏是茶祖,也是饮茶之祖。
或曰“神农是神话,以神农为茶祖,难以信服。”其实,我们以神农为茶祖,主要是出于几点文化思考:
第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先人最早发现茶叶及其功能者是神农氏。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神农氏南下湖湘,教民农耕,制耒耜;为民治病疗疾,遍尝百草,不幸中毒,以荼解毒。这“荼”,就是最早的茶。陆羽《茶经》卷六“茶饮”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按:周公旦)。”
第二,神农氏,确实属于神农氏传说,但是如前所论,神农氏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中国先民的一种生存观念、自然观念和宇宙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文化理念、想象意识和民族文化性格的表现。神话是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之根。西方人从不否定希腊神话,我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不承认炎帝神农氏,就等于否定了黄帝轩辕氏,就意味着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以神农为茶祖,而以西汉时期在蒙顶山种植茶树的吴理真或中唐时期写作《茶经》的陆羽为茶祖,行吗?当然不行。原因很简单:祖孙有序,根叶有别,整体与个别是不同。
第三,茶树种植,茶叶生产,从来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神农,就是“农神”,是农业之神,是农耕文化之神,是中国绿色文明之神。有了农耕,才有可能开创将野生茶树予以人工栽种的历史。
《易经•系辞下传》云:“包牺氏灭,神农氏作(按:兴起),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耒耜,是耕种的农具。
唐人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瓜实。”故大诗人曹植《神农赞》诗云:
少典之胤,火德承木。
造为耒耜,导民播谷。
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神农氏,即炎帝。高诱《淮南子•时则训》注云:“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神农功高千秋,惠泽后人。
神农氏教民农耕、制作耒耜的发祥之地,正是在湖南,在郴州大地。
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炎)帝之臣赤制氏作耒耜于郴之耒山。”为纪念神农氏制耒于郴州的历史功绩,郴州之地有了耒水和耒山。
《大明一统志》注云:“耒水,出郴州之耒山。”耒水,耒山,皆因神农氏及其后裔在此制作耒耜而得名。耒水,发源于汝城之耒山,流下潇湘去。这是中国农业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摇篮,是中国农业社会的奠基之石。没有神农氏倡导的农耕文化,也就不可能有中国茶叶的繁荣发展。
三、湘茶与湘水之神
湘茶,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一个动人心弦的神话故事。她出产于北纬30度以武陵山为中心的神秘文化带与茶叶产区,一片片绿色的茶园,一簇簇嫩绿的茶叶,一杯杯清润的茶水,蕴涵着湘水女神的神奇故事。
湘茶,是湘水女神的积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渡湘江,遇大风,因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言:“尧女,舜之妻,死葬于此。”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其二妃寻夫不果,泪洒成“斑竹”,死于君山,故君山亦名“湘山”,而以湘君为湘水之神。可见“湘”与舜帝有关,蕴含着一个优美的远古神话传说,说明“湘”与远古舜帝结下了不解之缘。
湘茶一个显著的特点与历史传统,就是特别注重沏茶的水质。“湘”字的字源有两层含义:一是从目,从木,从水,是“会意字”,即其义是眼睛看着树上滴下的水珠,如饮甘露。二是从水,相声。以水为形旁,以“相”为声旁属于“形声字”。相水,就是辨别水质的好坏。古人创造一个“湘”字,本身就包含着中国先民对好水的渴望,对好茶的需求。相水以沏茶,视茶水为甘露,这就是中国先民的饮茶品茶之道,这就是中国人最早的茶学观念。
四、茶树与神话
茶树,最初是野生,是“南方之嘉木”。神农氏以茶解毒,此茶乃是湖湘野生茶。
茶树由野生而人工栽种,也起源于神话传说。
据四川《名山县志》与《雅州府志》记载,西汉宣帝甘露年间,邑人吴理真在蒙山之巅上清峰种茶树七株,“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能治百病。被老百姓奉为“仙茶”,其七株茶树被尊为“茶树之祖”,而吴理真则被宋教宗追封为“甘露禅师”。
吴理真也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见于《中国人名大辞典》,不见于《辞海》,甚至也不见于《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仅仅见于地方志。按照科学的历史观,我们可以认同这个茶树栽种的传说,但不能认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吴理真”就是中国的“茶祖”。
五、仙茶
茶,有茶叶仙子。茶叶仙子,是茶叶的神话。
据《古小说钩沉》所辑《王浮神异记》:“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大茗,即仙茶。又称云:“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虞)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六、茶与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远古人类的一种文化心态。
茶叶,乃是德昂族的图腾崇拜。德昂族种茶、制茶、嗜茶,相传茶叶仙子是德昂人的始祖母。
中国人对茶的崇拜,对茶树的神化,对种茶人的神化,虽然只是一些历史悠远的神话传说而已,而唐人陆羽因一部《茶经》竟被后人尊为“茶圣”、“茶神”、“茶仙”者,却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七、名茶与神话
茶是绿色饮料,是灵芽瑞草。在中国,几乎每一种名茶都有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
君山银针,因产于洞庭君山岛而得名。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二妃娥皇、女英见夫久出未返,四处寻找,来到洞庭山,听说舜帝崩于苍梧之野,悲痛欲绝,望着茫茫的湖水,抚竹痛哭,泪撒成斑,后来,二妃将随身所带的茶籽播于洞庭山,并因忧郁成疾,不治身亡,葬于洞庭山,后人为纪念改洞庭山为君山,二妃播下的茶籽,生长成满山的茶叶,就叫君山茶。从五代的时候起,君山的银针茶就作为“贡茶”年年向皇帝进贡。传说到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他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的缘故,白鹤点头飞入青天,是表示万岁洪福齐天;翎毛竖起,是表示对万岁的敬仰;黄翎缓坠,是表示对万岁的诚服。”明宗听了,心里十分高光,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
“大红袍”,系武夷山岩茶之王,乌龙茶中的“茶中之王”、“茶中之圣”,产于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采制的历史。其名称由来传说有三:一曰春天茶树萌发茶芽时呈紫红色,如同一团火焰,故名之“大红袍”;二曰崇安县令重病,饮此茶而奇迹般痊愈,为感其恩德,即以红袍覆盖茶树,历久而祀之,故名之“大红袍”;三曰大红袍茶为元代皇帝所青睐,“大红袍”为皇帝所赐,以表彰茶叶泽被天下苍生之功。
金茶,产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地以井传,镇以井名。金井河对岸的码头上,存古井一口,水清可鉴,其味甘甜,为老街附近居民唯一饮有水源。大旱年随汲随满,洪涝时不浊不污。相传明初洪武年间,有江西孙某,举家迁徙,来到长沙,在长平浏交界的凤形山下安家。孙老爹每日清晨出门放牛,经常发现河边有一袭纱幕,氤氲缥缈,若有若无,定眼一看,原是一股紫气,从一丛茶树间升起,缭绕其上。便与儿子一道,刨去荒草,剔除荆棘,小心翼翼将茶移植到新开的山土上。说也奇怪,那茶就栽就长。看那芽叶鲜嫩可爱,老爹将它摘下,却又随摘随发。再到原长茶处,仔细观察,发现有一泉眼,不断冒出水花。深挖数尺,有一石板,揭开一看,水底浮起一只金鸭,祥光闪闪,叫声嘎嘎。蹼底泉眼,涌流不息。倏忽金鸭不见,泉涌如注。父子惊异不已,倍觉神奇。商议修成一口水井,供村人饮用。井沿青石护砌,坚固美观,还在一侧竖立石碑,镌刻“金井”二字。井水大旱年随汲随满,洪涝时不浊不污,水清可鉴,其味甘甜。井水泡茶,茶尤香冽,略成金色。金井之名由是而始,金鸭不再浮出水面,“金茶”之名却以流传。 (本处有删节)
(作者系省茶业协会高级茶文化顾问,湖南师大教授)
【相关文献5】
对西双版纳古茶资源的再认识
作者:西双版纳州烟草公司 陶建华
主题词:古茶资源、再认识、价值、保护与开发
从我国所发现的“原生茶树”的原始分布和树龄依据判断,云南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一带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地质学家认为,在第三世纪时,云南是出现山茶等被子植物的大温床,高等植物大量繁衍,茶属植物遍地滋生。到第四纪冰川时期植物因寒冷而消失,而云南南部部分地方未遭此厄运,众多植物得以保存,茶树也幸在其中。如今,在西双版纳的原始密林中还留存不少树型高大的野生型古茶树以及数量众多的过渡型、栽培型的古茶园和古茶山。据2004年西双版纳古茶资源普查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境内古茶树、古茶园面积为13万亩,其中植株较多连片古茶园面积有8.22万亩,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岸的易武、慢撒、曼砖、倚邦、革登及攸乐(亦称江内)六大古茶山和澜沧江西岸的佛海、南糯、勐宋、布朗山、巴达、景迈(亦称江外)六大古茶山,江内、江外的十二大古茶山组成了西双版纳古茶区。这两块集中连片的古茶区是云南省现存古茶园面积分布最大藏量最多的区域。这些古茶资源是大自然恩赐及西双版纳世居民族先民遗留的集自然、文化、历史、经济为一体的珍贵遗产,是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繁衍的载体和历史的诠释,在今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如何从历史的高度、文化的角度和科学的态度来评估和挖掘这些古茶资源所蕴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物种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如何从更高的层次、更长远的眼光来界定和评估这些古茶资源在未来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这一层面为出发点,研究和制定古茶资源的保护和保存的方式和方法,探索和改进古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使象征西双版纳作为世界茶的发源地和各少数民族悠久植茶史话见证的古茶资源注入现代科技后重焕生机,是现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想就这个课题,从以下几个相关方面谈谈我的一些见解和思考。
一、 古茶资源是西双版纳民族经济史的记录和见证
西双版纳州地处边地,茶叶是边陲各世居民族最早对资源进行规模开发,并经制茶工艺加工成有上千年历史的对外贸易大宗商品——名贯中外的普洱茶。西双版纳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的传说,武候即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故茶叶的种植开发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正式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出使南诏的唐使樊倬在其所著《蠻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为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景东县,“银生城界”是指“银生府”所辖的今西双版纳和思茅的景东、景谷、普洱地区。“蒙舍蠻”是唐朝对南诏少数民族的泛称。“采无时”是说“采茶分春、夏、秋等茶季”,这正是对西双版纳亚热带气候植物生长周期的真实写照。史称“茶兴于唐,盛于清”,以云南大叶茶树种为原料的西双版纳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销往四面八方。宋代(公元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了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是上乘的“紧圆茶”,又称“圆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南志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说:“交易五日一集,以 布、茶相互贸易”。明代至清代中期是西双版纳茶叶规模种植生产加工鼎盛时期,此时,以“十二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干茶8万担以上,达历史最高水平。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马道驮铃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乾隆之年,清政府设官茶局,负责管理茶叶税和收购,一改历人民间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形成了以易武、倚邦为中心茶马古道的起点和源头。正如清人檀萃在《滇海虞称衡志》所云,“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可谓大钱矣。”现今“十二古大茶山”亦是近年走俏市场的正宗“古普洱”茶的最主要产区和云南重要茶区。千百年来,鉴于历史条件,交通条件的限制,地出边陲,但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的西双版纳唯有茶叶始终是西双版纳州主要的对外贸易商品,是边地各族人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它的发展与兴衰,始终贯穿于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史中,因此可以说古茶树、古茶园、古茶群落等古茶资源是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经济演变史的记录和见证。
二、古茶资源是物种资源库和茶叶博物馆
古茶树、古茶园和大面积野生茶树群落是保存原生茶种的资源库。全世界至今已发现的茶种植物有47个种,中国占46种,其中云南占33个,而西双版纳就占有22个茶种和两个变种。这些宝贵的茶种植物分布在澜沧江两岸各古茶山间,其中巴达古茶山迄今存活着树龄达1700年野生型“古茶树王”,南糯古茶山有树龄达800多年的栽培型“茶王树”。古茶树、古茶园、古野生茶树群落提供了人类对野生茶驯化为栽培茶树最原始和古老的种植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当今国际上大量需求的有机茶资源的开发和建立有机茶园的技术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对古茶园进行生物多样性、古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病虫害自我控制、土壤肥力自我控制、小气候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茶种资源丰富的“十二大古茶山”是天然茶叶物种资源库和博物馆,是西双版纳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
三、古茶树、古茶园、古茶山等古茶资源是民族茶文化历史的“根”和“源”
西双版纳古茶区主要居住着傣、佤、拉祜、哈尼、布朗、基诺、汉等民族,从古茶树、古茶园、古茶群落位置分布分析看,各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古茶园和古茶山。如基诺族的攸乐古茶山,哈尼族的南糯古茶山,布朗族的巴达古茶山、傣族的勐宋古茶山、拉祜族的景迈古茶山、汉族的易武、倚邦古茶山等。在各古茶山上的古茶园里,有许多又高又大的茶树,称为“茶王树”,被当地茶农视为“茶神”。每年新茶开始采摘之前,古茶区的各民族兄弟都要置办祭品祭祀“茶王树”。传说“茶王树”是诸葛亮亲手种植,居住在西双版纳古茶区的各民族均尊诸葛亮为“茶祖”,这与内地茶农尊神农、陆羽为“茶祖”有很大的区别。
“濮人”——云南澜沧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是今天云南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他们在云南最早种植茶树,其品种就是云南大叶茶种。布朗族以茶树为始祖,故认为茶叶不仅孕育了人,还孕育了日月星辰。因此布朗族无论迁移到何地都要先种茶树,把茶与祖先——鬼神联系一起。现布朗山寨寨中心至今还保留着祭祀茶树、敬奉祖先的祭台,凡布朗族居住过的地方都残留着零星和成片的古老茶园。
西双版纳哈尼族属外来迁移的民族,哈尼族是我国西北羌人的后裔,为西双版纳世居民族,随着历史的推进,他们逐渐由西北地区南迁到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在晋王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带来了许多民族的迁移扩散,哈尼族也因此大量南迁到西双版纳。他们以古茶园为邻定居下来,以看见古茶园为记事起点,计算在西双版纳居住的年代。居住在西双版纳勐海格朗河乡南糯山的哈尼族到此已五十七代人,以民族迁徙历史时间推算,哈尼族在勐海居住的历史时间至少也在1450-1600年间,南糯山现存有树龄达8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以及数百年历史的古茶园说明哈尼族的生存发展与南糯茶叶的兴衰是同一历史起点。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体少数民族,是拥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据傣史记载,傣族人的种茶历史已有1700多年。傣族先民居住在今云南西部的广大地区,发展茶叶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在今天在傣族聚居的平坝丘陵上,到处可看到成百上千的连片古老茶园,而这些茶树的树龄都在500-1500年以上,这不能不说明傣族先民也是种茶的行家里手。由于西双版纳茶叶种植历史久远,因而与之有关的文物古迹甚多,在易武、倚邦的古茶园中,还遗存有长满苔藓的茶山碑和各种雕刻,峭壁上刻有一幅骑白牛的茶农双手紧持圆饼茶高高举起的图像,壁画历经千百年,依然栩栩如生。最有名的易武茶案碑,该碑文1100字,记的是一桩茶案,故又称“断案碑”。位于江内的古六大茶山把革登山称之为“孔明山”,位于江外古六大山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也把南糯山称之为“孔明山”。澜沧江两岸均把孔明奉为茶祖,民间传说茶是孔明插下的拐杖生长而成,而祭奠至今。这种世世代代承传的节祭,在澜沧江两岸各民族历史同源,民族同宗,习俗相似,采茶前祭奠茶树王,七月半祭茶祖,放孔明灯,已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了。西双版纳有十几种民族,各种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信仰和崇尚,他们都有独立的哲学和独特的风情。但不管哪种民族,他们都把茶当成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上通天神,中达祖宗,下连亲友的媒介和信物。把茶叶奉为吉祥之物,期望发达兴旺,昌盛繁荣,婚、丧、嫁、娶要办的所有事情都离不开茶,其用茶的含义在祈求消灾灭病,请示平安。他们把茶叶看作是民族精神哲学的物质体现。因此茶在边疆民族中最早用于祭祀,有“无茶不祭”之说,将茶与祖先、鬼神、社会交往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对发展茶叶不仅是经济依靠,也是社会交往食物,是他们崇拜的自然的民族哲学的主要表达方式。茶之为用十分高洁,茶之作意极其深邃,现在多民族的人文背景均与茶息息相关、相依相伴。因此古茶资源是西双版纳各世居民族悠久历史的瑰宝、活的文物,是民族茶文化的“根”和“源”。
四、由于双向变迁,古茶树、古茶园及古茶山等古茶资源成为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体
西双版纳境内的古茶树、古茶林和古茶园有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等类型,这些野生型、过渡型的古茶树、古茶园和古茶山等古茶资源属于是大自然造就的景观。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可认为人文景观。但由于千百年来,人类的迁徙,资源的开发,有的野生型古茶树、古茶园可能被开发成自然经济茶园,成为人工景观,而有的栽培型古茶园则被遗弃,重新融入热带雨林,丢放成为野生古茶树、古茶园,演变成自然景观。因此,,从目前尚存的连片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古茶树、古茶林、古茶群落等古茶资源,由于千百年自然和历史的双向演变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渐渐的相互交替互换和融合,现今有很多古茶资源已很难准确划分那些是野生型的还是人工栽培型的,所以从景观角度看对现存的古茶资源可认为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体。多年来,由于对古茶树、古茶园、古茶山的认识,停留在较低层次,对古茶资源调查、评价、开发、保护、研究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这些幸存下来的古茶树随时处于被砍、被毁的状态。一是来自乱砍滥伐,如盲流的开荒耕作;二是人为台刈改造,无古茶资源生态和历史沉淀价值的认识。三是“杀鸡取卵”无知成片采伐,由于古茶树较高大,难以采摘,因此成片砍倒后采摘树梢新叶。古茶资源属于稀有性、垄断性、地域局限性资源,其内含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物种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国之瑰宝,活的文物,十分珍贵。要立足于保护茶树种质资源、挖掘茶文化、打造茶品牌,加强对古茶植物生态群落、生态演变、地理信息定位、民族茶文化的研究,逐步建立古茶资源景观、人文、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等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开发、保护、管理措施。积极组织对古茶园申报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传承历史传统名茶制作工艺,提高古茶产品的附加值。争取政府相关部门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吸引国际上有关国家和组织的技术与资金投入古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全面释放古茶资源所蕴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物种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再做贡献。基于以上认识和评价,我对西双版纳的古茶资源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1、建立良性合理的保护与利用模式,使古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很多古茶树、古茶园等古茶资源目前仍然是古茶山各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由于普洱茶的重新崛起,以古茶树为原料制作的普洱茶身价一路上涨,古茶树毛茶原料也身价百倍,最高的每公斤达1000多元。因此,单纯强调保护是不具可操作性和不现实的,要借鉴世界范围内对文化遗迹的保留和再利用的方式,创造性地融入特殊时代和特殊地域的文化含义和自然物质,用精神和物质的再生设计、整理、提炼,并赋予新的功能,使古茶树、古茶山、古茶园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实现古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有计划地对全州古茶资源进行深入考查研究,进一步搞清古茶资源状况、群落结构、生态环境及当地主体民族和社会经济状况,划分保护重点,制定保护开发利用方案,并纳入地方性法规,强化保护工作
制定有关发现、保护古茶树的奖惩规定,促进古茶树资源的发掘保护利用研究工作。划分生态保护区,在有保护价值的古茶资源周围500-1000米的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砍伐森林、狩猎、开荒种地和有损生态的一切活动。未能纳入保护区的古茶树,根据各类具体情况,一点一策,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高优生态茶园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和环境恢复措施。根据古茶资源价值可以分别列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重点保护区域加以保护。
3、成立西双版纳州古茶资源遗产保护研究机构。
可搜集47个茶树品种,建立茶资源库,专门开展以景观学、生态学、遗传学、病虫害防治、古茶树复壮和民族茶文化为主的多学科研究,全方位解读古茶资源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物种、生态、经济和景观的内含和价值。组织有关领域的专家对保护、评价、开发进行全面论证研究评估,逐步建立古茶资源景观、人文、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等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开发、保护、管理措施。
4、建立古茶资源保护基金。
以树碑立传、扬名的方式,吸引争取社会各界、海内外的有识之士的资金赞助。
5、加强领导,各方通力协作配合开展古茶资源相关的工作。
古茶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保护、研究涉及多部门、多学科,要在加强领导的同时,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竭力保护现存古茶资源。
6、各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古茶资源遗产保护研究工作。
7、全面深入挖掘古茶资源的内涵,找出亮点,合理组装,争取合力保护支持
从历史、文化、科学、生态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整理和提炼出古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沉淀,并进行有针对的组合和包装,形成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的复合保护项目,对内争取相关的部门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如我国正在进行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工程,相依相伴在古茶资源上和各民族茶俗,可争取列为保护项目。对外吸引国际上一些有关国家、组织和私人的技术与资金投入,力争使古茶资源保护获取来自多方面的,源源不断的合力支持。
8、提升内涵、高端切入,综合开发古茶资源
古茶资源属于稀有性、垄断性、地域性极强的资源,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利用,要从高端切入,获取高附加值的利润。
(1)如对古茶园进行原产地申报和有机茶认证,取其原料进行产品开发时,要从恢复历史名茶制作的模式加工产品,以“拍卖”、“竞卖”的方式营销古茶产品。
(2)旅游景观开发:要结合国家、省里目前力推的茶马古道旅游线,争取以“十二大茶山”为历史依据,通过大力宣传西双版纳是世界大叶种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和名贯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和源头,赋于西双版纳古茶资源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大提高以古茶树、古茶园、古茶山的古茶资源景观价值。
(3)科学文化方面开发:古茶树、古茶林等古茶资源,对研究世界茶树的起源、茶树生态群落演化、茶树种质资源、茶树多样性、茶的驯化与茶叶农艺起源研究,对茶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及茶文化的资源、特性、功能等都是鲜活实物,可以古茶资源为依托建立科学研究基地、科学教育基地、乃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方位开展科学文化方面开发。
(4)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贸易和交通枢纽中心,是中国与东盟的连结点和前沿地,在城市绿地布局中融合古茶资源的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建设一座以古茶树植物群为主题景观的城市绿地休闲区。在城市文明背景的前提下,使其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观赏性和观景性。不仅可为城市提供一个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物种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于一体且富含人文特色的绿化景观及熔铸一个记录传承西双版纳各民族繁衍和历史诠释的独特城市品牌载体。而且对丰富、提升、沉淀城市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物种内涵、生态内涵、经济内涵、科技内涵和景观内涵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结束语:在西双版纳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茶树、古茶园和古茶山等古茶资源与西双版纳的各世居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有着相依相伴的密切关系。因此古茶资源不仅是西双版纳珍贵的生态植被,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植被,充分保护和挖掘蕴藏在其中厚重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价值,使它凸显出强势茶文化力,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焕发勃勃生机,是我们当前要探索和研究的紧迫工作。
参考文献:1、《西双版纳州古茶资源调查报告》州生物资源开发办公室编著
2、《中国普洱茶》
【相关文献6】
天地清明
首届中国(观音故里)清明茶祭大典祭文
岁月苍茫,星河流转,华夏灿烂。大浪淘尽千古事,英雄辈出,前浪后浪。祖德英名留芳,周公返哺,共炎黄。
上祖五千岁,五千年。逝者如斯乎,存智者贤良,登高者自卑,行远者自迩,逢清明祭祖,同日月共鉴。观音湖上一壶水,巴蜀连楚湘。香叶三千亩,春来一枝尖,带露含晨光,濯濯灵泉。青瓷杯,煮新茶,尊坐高朋诚孝念,谦恭心至~~
炎帝神农,一代茶祖,千秋精神。灵泉圣水采甘露,虔心敬奉,茶祖座前通性灵,五谷丰登,一敬茶祖~~
蟾桂只在梦里摘,神话且作一笑谈,磅礴走泥丸。时空四维,天地玄黄,华夏如磐,谁比肩?再敬国邦~~
念生我爹娘,佑我祖光,而今又清明,盛世又一年。香叶迎春接福祉,普承祖荫,三敬祖先~~
涪江滔滔,汇嘉陵入长江,目极千里,伯玉何须伤春心?幽州台上才初晴,魂兮归来,执茶樽。
谒天地,祭清明,乾坤朗朗,佑我臣民。迈步从头五千年,中流击水,华夏复兴!(向•吉德)
—— 戊子年•春
【相关文献7】
茶祖吴理真雕像抵杭
2005年09月28日 13:39:39 杭州网
今天,茶祖吴理真雕像在四川雅安市党政代表团的护送下抵达杭州。上午11点30分,雕像揭幕仪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吉庆台举行。
雅安与杭州同样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是茶祖吴理真的故乡。相传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启了人工种植茶树的先河,也是中国第一位种茶人。吴理真种下的茶,《名山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脉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谓曰仙茶。”
该尊吴理真雕像高约2.5米,采用雅安市宝安县最好的汉白玉雕刻,代表茶祖故乡153万人民的美好心愿。茶祖吴理真雕像落成中国茶都杭州,将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展示。
【相关文献8】
“茶祖故里”又迎茶界盛会
(来源:www.yaxhw.com 2008-3-27 新华网雅安分频道 )
3月27日,全国茶馆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第四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知名茶馆馆主、茶商、国内外茶界专家学者、茶叶类媒体等200余人,齐聚蒙顶山,共享千年蒙顶茶香,观茶技赏茶艺,品香茗交茶友,共同探讨中国茶产业、茶文化、茶品牌、茶旅游发展大计。
上午9时40分,开幕式暨茶祖吴理真祭拜大典在蒙顶山天盖寺举行。雅安市委副书记张锦明主持了开幕式,雅安市市长刘守培致辞,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徐孟加宣布此次盛会开幕,并向前来参加这次盛会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开幕式结束后,宾主双方边品茗边观赏了精彩的“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和采茶仙姑的优美舞蹈等节目。
随后,来自全国的知名茶馆馆主、茶商、国内外茶界专家学者、茶叶类媒体参观了名山县中锋乡万亩生态茶园,并欣赏了女子采茶比赛的精彩场面,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嘉宾们都情不自禁纷纷加入到采茶的行列中,和参赛选手一起采摘春茶,共同享受着“茶祖故里”浓厚的文化气息。
回到雨城区后,嘉宾们还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中国第一大廊桥——雅州廊桥,并在廊桥前合影留念。
全国茶馆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第四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的出成功举办,进一步展示了蒙顶山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蒙顶山茶品牌和蒙顶山茶文化特色旅游。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更加了解、认识蒙顶山和蒙顶山茶,有力的推动了名山茶企业、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知名度。同时,将进一步促进名山茶叶种植优势向加工优势转变,品种向品牌优势转变,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陈俊)
【相关文献9】
追寻蒙山千年茶文化
( 来源:中华食神网 2008-07-11 )
西汉仙茶植圣山
三月,烟雨蒙蒙的蒙顶山茶树已发出第一批新芽,通常人们称之为“明前茶”的就在这个时候开始采制。
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
沿着蒙顶山有青苔的石阶而上,穿过石牌坊,绕过麒麟石屏风,湿漉漉山崖边有“甘露”、“古蒙泉”等文物古迹。“甘露”意取:西汉甘露三年(公元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栽培野生茶树的记载。西汉“甘露”年便成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人工植茶年代。“古蒙泉”,相传为吴理真种茶汲水处,又名“龙井”,此井有盖,雨不盈,旱不涸,并侧立有“古蒙泉”和“蒙泉”两碑。
古人还传说,吴理真种的茶“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脉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其上,凝结不散,谓曰仙茶”。吴理真种下的七株茶树被称为“仙茶”。尽管这是个传奇故事,但在绿茶之饮成为健康潮流的今天,会因为茶之有“仙”而倍感茶之灵气。
再现“皇茶采制大典”
蒙顶山上最具文物价值的,大概要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正式命名的“皇茶园”遗址。山间的晨雾,幻化成蒙蒙细雨,浸润着古老的青石栏和“皇茶园”石碑,石栏内的茶树更显郁郁葱葱,这12平方米的茶园便是仙茶之地,并成为特制贡茶之茶园。
蒙顶贡茶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到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清代,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吴理真的七株茶树被石栏围起,辟为“皇茶园”,留存至今。
唐代《元和君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这蜀中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着蒙山进贡的“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两种名茶。
清代名山知县赵懿撰《名山县志·蒙顶茶说》,记载了贡茶采摘、制作的程序和规矩。为再现当年盛况,传承悠久的茶文化,名山县3月27日举行了一场“皇茶采制大典”。
3月27日10时,身着红色长袍的祭礼官一声大吼:“皇茶园开园!”6名身穿黄色僧袍的茶僧缓缓地走进“皇茶园”,焚香、祭天、诵经后,在铜盆里沐手,随后开始采茶。僧人们只采“一芽一叶”。采摘完毕,采茶僧将鲜叶放入银盘,交给送茶僧,然后由专人护送到智矩寺制茶。
记者随送茶僧来到半山腰的智矩寺。相传该寺为吴理真所建,从唐代到清朝每年贡茶都在此寺炒制,许多年前已改为蒙山茶场的制茶车间,但古寺的风貌尚存,如今恢复为“皇茶开制大典”仪式贡茶制作场地。
中午12时整,只见僧人们在寺内院中焚香祭拜吴理真后,一名身穿袈裟的制茶僧将“皇茶园”的鲜叶高举过头,让茶祖过目,随即由12名茶僧护送到旁边的制茶室。
制茶坊内,护茶僧们诵经,制茶僧在一口铁锅前,不停地伸手试温度,然后将一块黄巾包着的鲜叶倒入铁锅中,用手将鲜叶抖散、翻转,约两分钟后,用一把棕叶扫帚将茶叶扫入纸中包好。“再加点火!”茶僧猛地将袈裟袖子掀起,以露出的手臂感受温度。待铁锅冒着青烟,制茶僧将纸中茶叶倒入锅中,左右两手灵巧翻转,1分钟后,将其倒入铺着白布的竹篓,制茶完毕。
新茶分在两个精致的小瓶内,由名山县县长封装加印。将交给送茶使者送到陕西,在黄帝陵用来祭祀轩辕皇帝,并在法门寺祭拜佛祖释迦牟尼。
名山县县长告诉记者,自古以来,从“皇茶园”开园盛典上采摘的仙茶,皇帝都是不能享用的,只能用来祭天祭神。禅茶合一的文化踪迹
蒙顶山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禹贡》“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言禹王于蔡山、蒙顶山一带治水成功,登山庆功。《汉书·地理志》有“禹贡蒙山”之说。蒙顶山自古便是一座名山。而这座名山又自古“禅茶为一体”,其古刹名寺保留到今。
这里最早的寺庙为山顶天盖寺,寺内供奉着甘露大师神像。据记载西汉时吴理真在此结庐种植仙茶。宋淳熙年间重建。明洪武及万历时屡经补修。因茶祖在此,名人题刊颇多。
智矩寺也是汉吴理真始创,宋淳熙年间重修,明万历时修补。自唐到清,该寺为制造贡茶场所。其遗址后为蒙山茶场制茶车间。
半山的永兴古寺始建于明代。此寺最为幽古,中有石楼,可远眺。目前老墙残瓦岌岌可危。所幸的是,记者看到名山县正在抢救这些寺庙。
最能体现禅茶合一精神的是源于宋代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相传“龙行十八式”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修行时所创,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3月27日,记者在智矩寺领略了“龙行十八式”茶技风采。只见两位小掺茶师手持嘴长1米多的铜壶,翻转腾挪,提壶把盏,准确将水注入杯盏之中。“龙行十八式”将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融为一体,一招一式无不模仿龙的动作,充满玄机妙理。其精湛的技艺和神奇功夫为中国茶文化一绝,作为中国茶道“活化石”,也引来了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电视台做专题报道。
蒙顶山作为茶之圣山,自古多名人游历,并留下白居易、欧阳修、陆游等历代文人墨迹。“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这些佳句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茶以文传,文以茶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