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引用请注明出处。)
湘灵烹雪调琼液,满杯春意邀再来
——岳阳问茶记
(节选自《神州问茶》;作者:林治)
中国文人都知道“岳阳楼”,中国茶人都知道岳阳产“君山银针”。“君山银针”以其独特的外观和醇爽的茶味,在中国十大名茶中独树一帜。1998年秋,我曾专程去岳阳市考察茶文化,当时就品饮过君山银针,并收集了不少资料。这些资料原本也够写一篇“君山问茶记”。但是,为了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在告别20世纪之时,君山银针的生产情况及岳阳茶文化发展的水平,我于2000年11月24日与杨琪先生和陈华英小姐一同重访岳阳。
到了岳阳市,我们首先去拜访赵丈田先生和陈奇志先生。事前我与赵、陈两位先生虽然素未谋面,但我们却是神交已久的茶友与文友。我早已拜读过他们的的大作《君山银针》和《君山茶文化》。他们也曾看过拙作《中国茶道》和《中国茶艺》,所以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赵丈田先生1952年出生于岳阳县,1972年毕业于湖南农大茶学系,现任岳阳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任岳阳市茶叶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岳阳市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他生于茶乡,长于茶乡,学的是茶,和的是茶,爱的也是茶,是个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学养很深的学者型干部。
陈奇志先生1981年毕业于湖南农大茶叶专业,现任岳阳市茶叶学会秘书长。
据赵丈田先生介绍,君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文字记载。如李肇的《唐国史补》载:“唐代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南有衡山,岳州氵邕湖含膏。”(氵邕湖,今岳阳市南湖)在唐代,南湖乡八百里洞庭中的一个小湖叉,水面与君山相连。当时所说的氵邕湖含膏包括了今之君山、龟山、龙山、北港等地所产的优质茶。相传唐贞观十五年(641)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时,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她喜欢的书籍、日用品、工艺品之外,还带去了“氵邕湖含膏”。在历史上,君山茶曾为加强民族团结,丰富和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做出过贡献。无独有偶,1971年10月,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时,在举行招待茶会上,请各国朋友喝的也正是君山银针,君山茶真可谓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使者。
唐代著名诗僧齐已(863-937)曾写了《谢氵邕湖茶》一诗来赞美君山茶。
氵邕湖惟上贡,何以惠平常?
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
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
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氵邕湖惟上页,何以惠平常?”是说当时君山茶已是贡茶,平常的老百姓很难得。而“堪消蜡面香”则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氵邕湖含膏”是蒸青团茶,而非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散茶类的“君山银针”。
从蒸青团“氵邕湖含膏”到散茶“君山银针”,经历了一个制作工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据清代同治年间的《巴陵县志》所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遗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白毛茸然的白毛尖,这才是“君山银针”的雏型。1956年,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芽身黄似金,芽尖白如玉”的君山银针茶,使与会的各国专家为之倾倒,因而荣获了“茶盖中华,价压天下”的极高评语,以及“金镶玉”的美称,并获得了金质奖章。1957年,君山银针名扬四海。
君山银针有黄茶类银针和绿茶类银针之分,以黄茶类银针为主。
黄茶类银针在加工工艺上保持了“岳州黄翎毛”的传统风格,经过采青、摊凉、初烘、复烘、摊凉、复包、干燥等八道工序,从开始加工到成品包装要历时72个小时才能完居,其中初包是关键性程序。
初包即将经过摊凉、初烘之后的芽坯每1-1.5公斤用双层牛皮纸包成一包,装入箱中,放置40-48小时,让茶坯自然发酵,目的是使茶芽呈黄色并具有黄茶物有的醇和香气。成品君山银针芽色金黄,大小匀齐,肥壮重实,紧实挺直,满披银毫,香气清纯,十分美观。
绿茶类君山银针还是绿茶类君山银针,对原料的品种,老嫩程度和采摘工艺都极讲究。经过长期的比较,最适用于生产君山银针的茶树品种有槠叶齐12号和君山群体种,其次为福云6号。20世纪末推广的良种为银针1号。制作君山银针的传统品种为君山群体种。
生产君山银针以单1芽头为原料,生产1公斤干茶约需5万个芽头。芽头的采摘要求极其严格。为了防止擦伤芽头和茸毛,盛茶的竹篮内要衬以白布或牛皮纸。采摘的最佳季节为清明前三天至清时后十天。芽头要求25-30毫米,宽3-4毫米,芽蒂长2毫米,并且要肥壮重实,披满白茸毛。在采茶实践中,君山的茶农总结出了九不采的经验,即: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开口芽不采、风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瘦弱芽不采、过长或过短的芽不采。这样一名采茶女工,辛苦一整天最多也只能采到斤把茶芽,足见生产君山银针之不易。直到1999年,正宗君山银针的产量仅1.5吨,加上岳阳市其他地方生产的优质银针,产量也不过40吨左右。
在动身神州问茶之前,我曾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茶叶生产的资料,数据显示,湖南省茶叶产销形势相当严峻。1980年全国茶叶总产量为277100吨,湖南省为573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7%,仅次于浙江省,居全国第二位;1990年全国生产茶叶为534876吨,增长了80%,而湖南省为79962吨,虽然仍居第二位,但增长率仅为39.4%,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所占比重也降到了14.9%;到了1999年,全国总产量为665003吨,增长了24.3%,而湖南省的产量仅58496吨,反而比1990年下降了26.9%,落到了福建省、浙江省、云南省之后,降为全国第四位(如果重庆市没有从四川省中分离出来,湖南的茶叶产量实际上是降到了全国第五位),而且经济效益很差,仅为产量居全国第五位的湖北省的一半。
虽然,湖南省茶叶产销的本形势不佳,但是赵丈田先生对岳阳市茶叶生产的前景却充满了信心。他告诉我,岳阳市现有茶园面积22万亩,产量约19万担,是湖南省茶叶主要产区之一,同时还是湖南茶叶的重要集散地。茶叶是岳阳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岳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所以,1999年市委、市政府正式行文,将茶叶产业化建设确定为全市中心三十项重大产业之一,由市委常委、市纪检书记张治雄主管,成立了岳阳市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目前他们正在抓紧组建茶叶集团,建立良种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立茶叶市场等四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在新世纪里,岳阳茶叶生产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赵丈田先生很健谈,但遗憾的是陪我吃过午饭要赶到长沙去开会。下午由闻讯赶来相会的岳阳市工商局副局长王星耀以及陈奇志、吴茵雅等茶友,陪我参观了岳阳茶叶市场之后就一同去君山品茗。
君山,古称湘山、有缘山、洞庭山,号称小蓬瀛,面积仅0.96平方公里。它小巧玲珑,秀美而神奇。在八百里洞庭湖的浩渺烟波中,它时而揽一湖浩气,使人感到如临蓬莱仙境,似幻似真;时而披楚云湘雨,宛若一幅水墨丹青,让人觉得如品诗赏画。难怪陈奇志先生告诉我:“潇湘之美在洞庭,洞庭之美在君山。”
关于君山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很久很久以前洞庭湖有水妖作怪,常常兴风作浪,使渔民桅断船翻,家破人亡。王母娘娘路过洞庭,看到后令七十二仙螺一齐下凡除妖。水妖很快被仙螺姑娘们制服了,但是七十二仙螺却再也舍不得离开美丽的洞庭湖,于是就变成了君山。不信你去数一数,君山恰好七十二峰,而且峰峰都有灵气,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仙螺;有的说君山本是昆仑山上的一块石头,是被仙风吹到岳阳来的。程贺有诗为证:“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原是昆仑山上石,海风吹落洞庭湖。”而我却认为君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积堆砌而成的。你看这里有黄帝射蛟台,有柳毅井,有飞来钟……一座小小的君山堆积着无比厚重的中华历史。
我早就知道君山美,但是一踏上君山岛,还是被君山之美惊呆了。
11月24日已过了小雪时节,而岛上依然生机勃勃,这里翠竹摇曳,佳木含烟,菊花争妍,百鸟啁啾。信步走去,处处芳草如茵,曲径通幽。登高远眺,则见水天一色,浮光跃金。真是“名胜共古迹生辉,山色与湖光俱妙。”
面对目不暇接的君山美景,王星耀局长问我:“打算怎么游?”我说:“看茶,品茶。”于是我们首先去参观茶园。
人们常说:“高山出好茶”。而君山最高峰海拔仅63.5米,如果按地理划分,根本称不得山,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小丘陵。但是,君山四周环水,八百里洞庭“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湖水的蒸发使君山常年云蒸雾蔚,据气象部门统计,君山年平均雾日为30天,轻雾日为270天,合计占全年的六分之五,所以君山虽低,同样出产云雾茶。
再看君山的茶园也与高山茶园不同。满山的松树、枫树、槐树、槠树、杜英、香樟等高大的乔木浓荫蔽日,毛竹、梅花竹、湘妃竹、刚竹以及桃、李、枇杷等果树交相掩映,茶园就分布在林木掩蔽的谷地或山坡上,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1979年岳阳市政府把整个君山岛建成“君山公园”。公园内保留了原有的茶园,经过进一步的美化,“茶园春色”已成为“君山八景”之一。时置初冬,我们当然无福欣赏诗人高爵在《竹枝词》中所描绘的:“山高皇帝远……”
雨前雨后采茶忙,嫩绿新春色之美景。但是,冬季的君山茶园依然绿叶凝碧,翠色可人。一棵棵茶树上开放都会朵朵淡雅的小花。茶花妖嫩洁白,她开得那么从容,那么自然,那么与世无争,既惹人爱怜,又让人感到“玉容含笑冬自到,非为与雪比高低”。
君山岛好像是上苍专门为供人营造的品茗仙境。0.96平方公里的小孤岛上竟然有井,有泉,有溪,更兼茶园秀美,松风送爽,绿竹染衣,真可谓君山无处不宜茶。据王星耀局长介绍,岛上的“听涛阁”、“有竹人家”、“试茗阁”等处都是品茗胜境。
可以想像,在君山不同的地方品茗,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面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品茶,杯里的人生一定会变得博大壮阔;如果在苍松翠柏下品茶,茶杯中生命的绿色一定会在我心头写下一个永恒的“春”字;如果在斑竹丛中品茶,我一定禁不住将清泪滴进手中的茶杯。因为天气寒冷,最终我们决定去洞庭山庄品茶。
“水是茶之母”。自古以来好茶必得配好水。“龙井茶,虎跑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都堪称天作地合,传为茶人佳话。在君山,可配君山银针的好水很多,例如万年淳在《君山茶歌》中所言:“试挹鹤烹雀舌,烹来长似君山色。”王文治所言:“岳阳楼头无事坐,洞庭水试君山茶。”郭昆涛所言:“君山新茗白沙泉,自拨炉中活火煎。”等等都很有情趣,而我则偏爱用柳毅井的水来冲茶,并且特别喜欢明代诗人谭元春的《试茶》诗:
临湖不饮湖,爱汲柳家井。
茶照楼上人,君山破湖影。
陆羽在《茶经》中明确写道,烹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谭元春放着岛上随处可得的泉水、溪水、湖水都不用,偏偏爱用儿毅井的井水试茶,不仅仅是因为柳毅井之水甘冽清纯,宜于烹茶,列主要是因为柳毅为小龙女传书的神话故事着实感人,因为柳毅井的水中融着人间真情。在我看来,万年淳、王文治、郭昆涛等人都是浪温的诗人,而潭元春才是至情至性的茶人。
在品茶时,吴茵亚女士大显身手,即席为我们表演了君山银针茶艺。
吴茵亚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也许是因为先后受到过惠山的清泉以及太湖水、洞庭湖水的滋养,受到过碧螺春和君山银针的双重熏陶,吴茵亚特别爱茶,她1994年开始潜心研究茶艺,1998年成立了岳阳市首家茶艺表演队,1999年创办了烹雪茶艺馆。我曾在《君山茶文化》一书中看到过吴茵亚为她的烹雪茶艺馆所写的对病毒。上联是“扫松上雪花与茶共煎岂不惬意”,下联为“捧窗前月色和茗同煮可以清心”。当时我心想这幅对联写得相当不错,但若改一字,将下联的“和茗同煮”改为“各茗同饮”,意境会高出许多。君山也称为“有缘山”,想不到今天我们真的在“有缘山”欢聚一堂,一同鉴泉煎茶,一同捧起满杯的月色星光,和茗同饮。
茵亚对联写得好,茶艺得更好。她操作自然,讲解流畅,只见她轻舒玉腕,娓娓而谈:“欣赏干茶,活煮山泉,观壶赏杯,入茶冲泡,盖杯观茶,取盖观赏,请客品尝,收杯谢茶。”一套茶艺表演下来,把冲泡君山银针的神韵和要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看后感到,冲泡君山银针时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要选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二是用100℃的沸水悬壶高冲后要盖上一片玻璃杯盖。只有选用玻璃杯,才能清楚地观赏到“雀舌含珠”、“三起三落”、“群笋出土”、“万笔书天”等妙不可言的杯中奇观。只有用100℃的开水冲泡,才能较快浸透茶芽外层密密的茸毛,泡出君山银针的真香和韵味。只有加上玻璃杯盖,待揭盖时,才会有一缕白雾从杯中升起,把你的心提升到一个神妙的意境中去。
因为君山银针的茶芽在冲泡过程中会“三浮三沉”,岳阳的老百姓联想到邓小平在政坛的“三落三起”,所以把君山银针称为“小平茶”。
吴茵亚女士沏出的君山银针汤色橙黄,艳亮中略带几分绿意,清香扑鼻,诱得我这个茶痴口角流涎。细品一口,觉得滋味比其他绿茶略淡一些,但茶汤甘而爽,过时有一股太和之气伴着难以言传的惬意向周身弥散开来,顿时感到心灵空明,头脑清醒,四体通泰,这就是台湾茶人常讲的“喉韵”和“脉韵”。果然是好茶!
品过茶之后,我们吃了一餐丰盛的巴陵鱼宴,银鱼、回头鱼、火焙鱼、菊花鱼、针嘴鱼、瓦片鱼……让我们大享了一回口福。吃过鱼宴大家仍舍不得离开这个神仙岛,于是决定夜宿君山。那一天晚上,王星辉局长带我们到洞庭湖边,点着蜡烛,听涛待月,度过了一个浪漫的夜晚。
我曾听人说,在君山以娥皇、女英的故事最为动人,以雾中的景色为最美。第二天一大早,枝头的鸟雀刚刚开始唱歌,王局长就陪我去看雾中的二妃墓和雾中的茶园。
相传娥皇和女英是帝尧的女儿,所以也称为“帝子”,后来被许配给舜帝为妃。婚后他们夫妻恩爱,舜帝巡行四方,消灭了鲧、共工、灌兜和三苗,使百姓安居乐业。后来舜帝南巡,驾崩于九嶷山(又称苍梧山)。娥皇、女英久候夫君未返,便四处寻找,来到君山时,忽闻舜帝已不幸驾崩的噩耗,望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云水茫茫,路断波横,她们招魂无处,肝肠寸断,泣泪成血。泪水挥洒到翠竹上,竹竿上斑斑点点的泪痕,成为君山独有的斑竹也称为湘妃竹。泪水滴到土地上,大地长出了一株株四季常绿的植物,这就是象征着忠贞爱情的茶树。
君山的早晨常常有雾。据说君山的雾是娥皇和女英对夫君驱不散的思念,是二妃永恒飘泊的芳魂。那天早晨的雾是淡淡的,白色的,像薄江的轻纱,被一双无形的手牵着,从竹林中飘然而出,很快就掩映了树木,掩映了青山,掩映了茶园。在晨雾中,君山变得更神秘,更含蓄。薄雾给君山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美。山坡上茶树翠绿的叶和洁白的花上都挂有露珠。透过淡淡的薄雾,我看到露珠在隐隐闪光。茶树叶上的露珠像是娥皇、女英奔走寻夫时脸颊上挂着的汗滴。茶花上的露珠像是她们眼角中含着的泪水。
挂着露珠的茶树真美!
晨雾中的茶园真美!
雾越来越浓,茶和雾终于融为了一体。
不知是君山的雾在滋润着君山的茶,还是君山的茶吸收着君山的雾。我突然发现君山的茶树是娥皇和女英的千古知音。君山的茶把君山朦胧的美,储蓄的美连同二妃的芳魂都吸附并储存了起来,化做一杯浓浓的情,供人们去品味。难怪品君山银针会那么消魂。
离开了君山岛,我们被邀请到岳阳九龙商厦对面的杨氏大茶城去品茗赏艺。
杨氏大茶城是当时岳阳市规模最大,最具潇湘特色的茶艺馆,实行品茗赏艺购茶一条龙服务。业主杨中安先生也是一个茶道中人。岳阳市楹联学会会长王黄自成先生赠他的一幅题联,很通体现该茶诚的风格。其联云:“茶道有传人,陆羽识贤惊绝艺;商家无俗气,陶朱载富显奇才。”把茶文化和茶叶流通相结合虽非杨先生的独创,但却是杨氏茶城的特色。
在茶城,聪慧过人的曾立辉小姐等三人为我们表演了“君山银针茶艺”、“洞庭春茶艺”、“岳州银芽茶艺”,这三套都是他们新创编的茶艺,虽然尚欠娴熟,但总体上看,表演者神态端庄,心态闲适,气度高雅,颇有清纯湘女的神韵。特别是曾立辉小姐的讲解饱含着对茶的深情,尤为感人。
作为客人,为了答谢主人的盛情,陈华英小姐也表演了一套武夷山功夫茶艺。陈华英是我培训的首批茶艺师,后来在长沙经过长期磨炼,她的表演自然赢得了满堂喝彩。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君山再美,君山银针再醉人,岳阳的茶友们再热情,我也只能来去匆匆,因为神州问茶要走的路还很长。在将要离开岳阳时,茶友们希望我能留下几句话。我想起了湖南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朱先明教授在《君山银针》一书序言中的结束语:“奉劝读者诸位去君山一游,亲身去体验生活,既当游人又当茶客,甚至当回诗人;喝喝君山茶,眼观君山银针冲泡在玻璃杯中的奇观,将会终生难忘。”
君山,我当了一回游人,当了一回茶客,按照朱老的劝告,权且也充当了一回“诗人”吧!
于是我胡诌了一首诗:
君山虽小胜蓬莱,岛上奇茗仙人栽。
湘灵烹雪调琼液,满杯春意邀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