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阳市茶叶协会 岳阳黄茶 茶产业 茶科技 茶文化 读者留言 联系我们
 
安溪铁观音研究院挂牌成立新闻读后感
发布者:名茶网          发布时间:2008/6/14
 
(声明:点评者观点系个人意见,与本网立场无关,欢迎广大网友投稿。)
 
点评者:求实
 
点评:“安溪铁观音研究院”,招牌吓你一跳!单一食品
 
名称与“研究院”搭配,很傲气。
 
  现在许多学院改成大学,系升格为学院,这也许是时
 
代改革的潮流。但科研机关也有不图虚名的,杭州的中国
 
茶叶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因成果累累,被全
 
茶人敬重。袁隆平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并没有改成“中国杂交水稻研究
 
院”,而其学术地位让许多“研究院”相形失色。
 
  安溪铁观音研究院要名实相符,就必须有一批重大的
 
科技成果,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学者,有自己主编
 
的学报或专业期刊。愿安溪铁观音研究院一路走好,通过
 
努力,成为全国一流的科研与教学基地!
 
 
 
【附录】
 
"中国茶都"安溪成立铁观音研究院促茶业永续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5月28日  )
 

  中新社泉州五月二十七日电(记者 林永传)中国内地首家以单品种茶叶为名的研究机构——安溪铁观音研究院,二十七日上午在铁观音茶叶发源地、“中国乌龙茶之乡”、被誉为“中国茶都”的福建安溪挂牌成立。
  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立的“中国茶都集团”同时揭牌,此举意味着中国最大的产茶县福建安溪茶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福建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随着名茶铁观音在全国各地的风靡,该县创下了县级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茶叶总产值、受益人口、茶农平均收入、茶产业配套程度六项全国茶业的“第一”,并由此从福建最大贫困县跨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创造了中国农村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
 
  据该院院长、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水潮先生介绍,研究院将广泛联系国内外茶学、科技、医药、社会科学、文化、工商企业界人士,从科学、文化和产业等角度对安溪铁观音进行较为系统研究;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产业合作,搭建学术成果交流和应用平台,形成对安溪茶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院将整合安溪茶产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获取智力支持,并广泛邀请涉茶各领域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为特约研究员,建立一支能对安溪铁观音生态环境、地理优势、保健功效、文化内涵、品牌建设、市场规范、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队伍。
 
[相关信息1】

发展茶产业是一篇大文章

来源:福建日报 2007年11月26日
 
作者:卢展工
 
     我国最早发现茶,是茶的原产地。据史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随之在民间中普及,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饮料,以后又走向海外,成为当今与可可、咖啡并列的世界三大自然饮料之一,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问世要早三百余年。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及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福建是我国产茶的重要地区,而且盛产名茶,各具特色,蜚声中外。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单在乌龙茶中,铁观音、大红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等等,品种繁多。
    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定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观音铁韵,韵味深长。其超凡之品质,永续之发展,毋庸置疑。
    对铁观音的最准确、最简洁的表述,应是“不冷不热20斤。”红茶性热,绿茶性凉,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冷不热,其性温和,四季咸宜。常年饮者,一年所需茶叶约20斤左右。以我国13亿人口之众,生活品质提升之速,即使在国内,茶叶的销售仍然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安溪兴建茶都,是一大创新。过去,全国各地到晋江、石狮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现在,中国茶都在安溪,商贾云集,茶通四海,财源茂盛。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全国名茶产地的交流与合作,汇合中华茶叶之精品,集聚四海种茶之经验,发扬茶文化之底蕴,使安溪真正成为吸引全国茶农、茶商、茶客、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
    安溪在发展茶文化中做出很大的成绩,应当进一步认识发展茶文化的重大意义,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坚持以茶为载体,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展示文艺精品,表现社会进步,促进经贸发展。以茶育德,点茶务求精华均分;以茶健身,饮茶必致却病延年;以茶会友,敬茶表示友好尊重;以茶入艺、以茶兴文,诗歌、小说、戏剧、舞蹈、音乐、书法、绘画等等一旦与茶融合,便可使生活平添诗意,使人们脱俗近雅,使社会和谐发展。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组织省、地诸多作家,深入安溪县采风,创作了《走进安溪——铁观音的王国》一书。该书以散文、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我省茶业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安溪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同时,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刻画安溪铁观音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一部了解安溪发展历程、感受观音铁韵的书籍,值得一读。
    安溪的经验表明,发展茶叶生产,弘扬茶文化,是我省农民增加收入,广大农村迅速致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条重要途径。发展茶产业是一篇大文章,安溪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安溪能做到的,其他茶叶产区也一定能够做到!
    我期待全省各地根据各自的特色,发挥各自的优势,探索发展的路子,加快前进的步伐,使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出现一个跃马争春的局面,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为《走进安溪——铁观音的王国》作序) 

【相关信息2】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简介


一、基本情况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有职工225名(其中在职职工145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31人,副研究员34人;博士22人,硕士12人。

  下设科研处、开发处、国际合作发展处、试验基地管理处、人事处、计财处、办公室、《杂交水稻》杂志社和科技馆等处室。科研处设有:育种研究室、杂交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室、转基因应用研究室、生理生态栽培研究室和检测实验室,并拥有湖南省杂交水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二、研发平台
  拥有科研楼、分子育种实验楼、培训楼和科技馆,在长沙本部有试验田25公顷;在海南省三亚市设有试验基地10公顷;有人工气候室、玻璃温室和种子仓库等设施;有大、中型精密仪器200多台件。

三、研究领域
  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并开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杂交水稻分子育种、转基因应用技术研究以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行杂交水稻亲本繁殖技术、杂交制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等配套应用技术研究;进行杂交水稻资源收集与鉴定、种子纯度检测和米质分析等研究与服务;进行杂交水稻技术集成、中试和开发,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进行杂交水稻技术的国际培训。

四、成果奖励
  主持承担了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总理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至2008年止,已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项,其中育成杂交水稻组合及亲本94个、获得品种权和专利42项,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级奖励15项、省部级奖60多项,其中,“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籼粳亚种间优良杂交稻金优207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以袁隆平院士为首发明和培育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荣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袁隆平院士还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6项国内、国际大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五、学术出版
  出版了杂交水稻中、英文专著10多部。其中,《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杂交水稻学》、《Technology of Hybrid Rice Production》等专著已成为国内外的杂交水稻领域权威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和《杂交水稻学》先后荣获首届和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超级杂交稻研究》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编辑出版的专业期刊《杂交水稻》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

六、国际合作
  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主持召开了6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有12名专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技术顾问,其中袁隆平院士为首席顾问。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和美国、菲律宾、越南、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以色列等国的一些机构建立了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关系。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千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前来访问交流或培训学习。“中心”为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政府重视
  一直以来,杂交水稻和“中心”的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胡总书记、江泽民、温总理、李鹏、贾庆林、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并给予巨大的鼓励和支持。

八、奋斗目标
  “中心”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杂交水稻专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将秉承“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继续弘扬“求实、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提升创新和服务水平,向着国际性的杂交水稻研发中心、资源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阔步前进,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而努力奋斗。

 

 

 


 
 

 
 
 
 
湘ICP备14000624号